第471章通向鐵幕之路()
地麵方陣完畢之後接下去就是空中方陣,所有觀眾都感受到這樣一個事實:螺旋槳戰鬥機的餘暉雖然還在,但已一去不複返了,今後將是噴氣飛機的時代。
平心而論,為了勝利大閱兵,德國還是拿出了幾款堪稱先進的末日螺旋槳飛機——比如換裝軍刀發動機的ta-252空軍製空戰鬥機,軍刀發動機的功率遠遠勝過格裏芬發動機或者德國的db603n,堪稱末代液冷發動機王者,不過缺點也很明顯,依靠高轉速的軍刀發動機壽命不長,隻有格裏芬或者db603的30-40,然後就要進入大修。
英德兩國專家為提高耐用性試驗了無數材料,絞盡腦汁想盡辦法也隻能起到微乎其微的提升,而為了那麽一點性能進步,付出的代價卻非常高昂。最後主管軍備生產的施佩爾看不下去了,說道:“提不上去就算了,反正今後沒有激烈戰事,飛機的使用頻率沒有這麽高,多準備幾個備用發動機不就完事了嗎?再說,活塞發動機的時代隻剩下3-5年了,你們費盡心機延長他的壽命有價值麽?”
一語驚醒夢中人,於是大家愉快地放棄改進軍刀發動機材料的念頭,而把更多精力投放在新發動機上。
但刨除耐用性差這個缺點,ta-252的紙麵性能是相當彪悍的,在裝備2門30mm阿登機炮(mk413,也可裝備4門20mm轉膛炮)的前提下,ta-252最高飛行速度首次突破800公裏大關,達到807公裏/小時,比美國津津樂道的p-51h型還快上20多公裏,除了最大航程略遜一籌外,無論速度、翻滾率、火力、爬升速度都超過了p-51h。
海軍也不甘示弱,為對抗美國海軍新服役的f8f熊貓艦載戰鬥機,拿出同樣裝備軍刀發動機、以海毒牙艦載戰鬥機為基礎的bf-419艦載戰鬥機,並迅速成為歐洲聯合艦隊的標配——法國人根據德國圖紙建造的軸心級航母上就搭載了部分bf-419。
在見識過德國飛機兇猛的機炮火力後,美國人終於也有了進步,不再抱著127mm傳家寶不放了,在f8f上裝備了4門20mmm3機炮,可惜m3依然不是阿登機炮的對手,而由於采用了輕量化思路,美國飛機原先的最大特點——皮實耐用在f8f上也進行了消退,到不是說f8f就不夠結實,而是以往f6f那種變態的結實再也看不見了。
從性能對比而言,bf-419依然略壓f8f一籌,考慮到德美雙方飛行員精銳程度對比,這個差距就更大。
除了這兩種新銳戰鬥機外,其他螺旋槳飛機便不值得一提了,唯一能抓人眼球的大概隻有公開展示攜帶原子彈模型掠過的me-464機群,顯示六位一體核威懾的厲害。
而在噴氣飛機領域,德國卻完全走在了世界各國前列,me-262經過多次改進後已徹底宣布從一線退役,隻用作高級教練機,現在噴氣機當家花旦是譚克博士的ta-183,不過沃爾夫公司很快就要麵臨新的挑戰,梅塞施密特公司的p1101項目取得了重大成功,在霍夫曼提出兩側進氣設想後,素以“馬屁精”(外界攻擊梅塞施密特博士的說法)聞名的他立即指示手下重點向兩側進氣發展,恰好p1101項目中也有兩側進氣的方案且效果在風洞試驗中還不錯,於是梅塞施密特立即命令這款型號成為主要的立項申報。
1946年1月,p1101項目獲得通過,兩側進氣方案獲得重視,被確定為優先發展,到4月份時,初定名為bf-519。從紙麵數據來看,bf-519相當不俗,裝備2門30mm阿登機炮,最快速度1150公裏/小時,最大升限155萬米,不掛副油箱的最大航程就可達1600公裏——除從艦載機轉行而來的bf-219,空軍幾乎就沒用過這麽大航程的飛機。
bf-519是非常標準的薄形後掠翼,說明在航空理論方麵該公司也是過關的——此時美國獨立研製的f-84噴氣戰鬥機也進入了原型機後期驗證階段,但依然是平直翼設計,而美國相當於米格15水平的f-86戰鬥機雖然是後掠翼的,不過此時還停留在風洞實驗中,連原型機都沒能造出來,綜合看起來比德國落後兩個身位——德國從ta-183開始就是後掠翼了。而美國還在平直翼和後掠翼上進退維穀,f-86是後掠翼的,圖紙上的f-89又幾乎是平直翼的。
此時梅塞施密特博士的野心昭然若揭——空軍、艦載兩個市場他要通吃!6月份時,bf-519艦載版在北海號上起降成功,不過因為艦載型重量略重的緣故,最大速度少了近45公裏/小時,最大航程少了100多公裏。但即便這樣,也顯示了不錯的運用能力。
根據霍夫曼的理解,ta-183的數據和性能超過了曆史上的米格15,bf-519的實驗水平超過了米格17最初型的水平,接近於米格-17f。如果bf-519能夠在1947年正式服役的話,哪怕德國一點也不進步,在未來5年內可以牢牢壓住f-84\\86\\89等係列飛機,至於俄國人的那些米格,霍夫曼不知道在沒有英國發動機的支援下,斯大林還能不能拿出來。
雖然成績喜人,但霍夫曼還是提出了進一步改進需求:第一,必須加裝先進雷達,兩側進氣不是為了好看,是為了裝好雷達;第二,必須加裝空空、空地導彈火控模塊,ta-183就算了,但bf-519必須具備;第三,必須換裝新發動機,實現超音速飛行——現有bf-519在個別試驗時可以突破音障,但很不穩定,飛行姿態不穩,探索超音速飛行能力需要從材料、布局、設計到理論的全麵創新;第四,必須準備與地麵數據控製鏈相結合。
這4個需求沒有一個需求是輕而易舉能實現的,梅塞施密特博士哀歎幾乎要重新設計,施佩爾也不想慣他這個毛病,便以國家利益為理由,告訴他1948年後,有關bf-519的設計圖紙、資料和其他專利必須向經過遴選的德國本土戰鬥機公司開放。據說這條規矩是霍夫曼親自製定的,那意思很明顯,如果你想藏著不肯大步前進,霍夫曼有的是辦法用其他人逼迫你前進。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區區幾架bf-519並沒有引起眾人的高度重視,但隨後而來的飛機卻讓所有人掉了一地的眼珠子——因為完全顛覆了傳統飛機造型,或者說,更像一片飛翼。
雖然航空界有過對飛翼的探索,不過民眾是沒有多少見識的,乍看之下還頗為驚人。
霍夫曼當初在軍備重整案中下過明確規定,不要搞什麽飛碟、飛翼、不對稱、雙體、前後雙發動機等怪異布局,軍備部不給錢、不支持。但正如他堅決反對超重型坦克設計,保時捷博士還要偷偷摸摸自己幹那樣,在航空界也有這樣的愣頭青,比保時捷博士更進一步的是,他們居然還成功了,這款飛機便是霍頓兄弟造出來的飛機——go-229(空軍標準代碼ho-229)。
(本章完)
地麵方陣完畢之後接下去就是空中方陣,所有觀眾都感受到這樣一個事實:螺旋槳戰鬥機的餘暉雖然還在,但已一去不複返了,今後將是噴氣飛機的時代。
平心而論,為了勝利大閱兵,德國還是拿出了幾款堪稱先進的末日螺旋槳飛機——比如換裝軍刀發動機的ta-252空軍製空戰鬥機,軍刀發動機的功率遠遠勝過格裏芬發動機或者德國的db603n,堪稱末代液冷發動機王者,不過缺點也很明顯,依靠高轉速的軍刀發動機壽命不長,隻有格裏芬或者db603的30-40,然後就要進入大修。
英德兩國專家為提高耐用性試驗了無數材料,絞盡腦汁想盡辦法也隻能起到微乎其微的提升,而為了那麽一點性能進步,付出的代價卻非常高昂。最後主管軍備生產的施佩爾看不下去了,說道:“提不上去就算了,反正今後沒有激烈戰事,飛機的使用頻率沒有這麽高,多準備幾個備用發動機不就完事了嗎?再說,活塞發動機的時代隻剩下3-5年了,你們費盡心機延長他的壽命有價值麽?”
一語驚醒夢中人,於是大家愉快地放棄改進軍刀發動機材料的念頭,而把更多精力投放在新發動機上。
但刨除耐用性差這個缺點,ta-252的紙麵性能是相當彪悍的,在裝備2門30mm阿登機炮(mk413,也可裝備4門20mm轉膛炮)的前提下,ta-252最高飛行速度首次突破800公裏大關,達到807公裏/小時,比美國津津樂道的p-51h型還快上20多公裏,除了最大航程略遜一籌外,無論速度、翻滾率、火力、爬升速度都超過了p-51h。
海軍也不甘示弱,為對抗美國海軍新服役的f8f熊貓艦載戰鬥機,拿出同樣裝備軍刀發動機、以海毒牙艦載戰鬥機為基礎的bf-419艦載戰鬥機,並迅速成為歐洲聯合艦隊的標配——法國人根據德國圖紙建造的軸心級航母上就搭載了部分bf-419。
在見識過德國飛機兇猛的機炮火力後,美國人終於也有了進步,不再抱著127mm傳家寶不放了,在f8f上裝備了4門20mmm3機炮,可惜m3依然不是阿登機炮的對手,而由於采用了輕量化思路,美國飛機原先的最大特點——皮實耐用在f8f上也進行了消退,到不是說f8f就不夠結實,而是以往f6f那種變態的結實再也看不見了。
從性能對比而言,bf-419依然略壓f8f一籌,考慮到德美雙方飛行員精銳程度對比,這個差距就更大。
除了這兩種新銳戰鬥機外,其他螺旋槳飛機便不值得一提了,唯一能抓人眼球的大概隻有公開展示攜帶原子彈模型掠過的me-464機群,顯示六位一體核威懾的厲害。
而在噴氣飛機領域,德國卻完全走在了世界各國前列,me-262經過多次改進後已徹底宣布從一線退役,隻用作高級教練機,現在噴氣機當家花旦是譚克博士的ta-183,不過沃爾夫公司很快就要麵臨新的挑戰,梅塞施密特公司的p1101項目取得了重大成功,在霍夫曼提出兩側進氣設想後,素以“馬屁精”(外界攻擊梅塞施密特博士的說法)聞名的他立即指示手下重點向兩側進氣發展,恰好p1101項目中也有兩側進氣的方案且效果在風洞試驗中還不錯,於是梅塞施密特立即命令這款型號成為主要的立項申報。
1946年1月,p1101項目獲得通過,兩側進氣方案獲得重視,被確定為優先發展,到4月份時,初定名為bf-519。從紙麵數據來看,bf-519相當不俗,裝備2門30mm阿登機炮,最快速度1150公裏/小時,最大升限155萬米,不掛副油箱的最大航程就可達1600公裏——除從艦載機轉行而來的bf-219,空軍幾乎就沒用過這麽大航程的飛機。
bf-519是非常標準的薄形後掠翼,說明在航空理論方麵該公司也是過關的——此時美國獨立研製的f-84噴氣戰鬥機也進入了原型機後期驗證階段,但依然是平直翼設計,而美國相當於米格15水平的f-86戰鬥機雖然是後掠翼的,不過此時還停留在風洞實驗中,連原型機都沒能造出來,綜合看起來比德國落後兩個身位——德國從ta-183開始就是後掠翼了。而美國還在平直翼和後掠翼上進退維穀,f-86是後掠翼的,圖紙上的f-89又幾乎是平直翼的。
此時梅塞施密特博士的野心昭然若揭——空軍、艦載兩個市場他要通吃!6月份時,bf-519艦載版在北海號上起降成功,不過因為艦載型重量略重的緣故,最大速度少了近45公裏/小時,最大航程少了100多公裏。但即便這樣,也顯示了不錯的運用能力。
根據霍夫曼的理解,ta-183的數據和性能超過了曆史上的米格15,bf-519的實驗水平超過了米格17最初型的水平,接近於米格-17f。如果bf-519能夠在1947年正式服役的話,哪怕德國一點也不進步,在未來5年內可以牢牢壓住f-84\\86\\89等係列飛機,至於俄國人的那些米格,霍夫曼不知道在沒有英國發動機的支援下,斯大林還能不能拿出來。
雖然成績喜人,但霍夫曼還是提出了進一步改進需求:第一,必須加裝先進雷達,兩側進氣不是為了好看,是為了裝好雷達;第二,必須加裝空空、空地導彈火控模塊,ta-183就算了,但bf-519必須具備;第三,必須換裝新發動機,實現超音速飛行——現有bf-519在個別試驗時可以突破音障,但很不穩定,飛行姿態不穩,探索超音速飛行能力需要從材料、布局、設計到理論的全麵創新;第四,必須準備與地麵數據控製鏈相結合。
這4個需求沒有一個需求是輕而易舉能實現的,梅塞施密特博士哀歎幾乎要重新設計,施佩爾也不想慣他這個毛病,便以國家利益為理由,告訴他1948年後,有關bf-519的設計圖紙、資料和其他專利必須向經過遴選的德國本土戰鬥機公司開放。據說這條規矩是霍夫曼親自製定的,那意思很明顯,如果你想藏著不肯大步前進,霍夫曼有的是辦法用其他人逼迫你前進。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區區幾架bf-519並沒有引起眾人的高度重視,但隨後而來的飛機卻讓所有人掉了一地的眼珠子——因為完全顛覆了傳統飛機造型,或者說,更像一片飛翼。
雖然航空界有過對飛翼的探索,不過民眾是沒有多少見識的,乍看之下還頗為驚人。
霍夫曼當初在軍備重整案中下過明確規定,不要搞什麽飛碟、飛翼、不對稱、雙體、前後雙發動機等怪異布局,軍備部不給錢、不支持。但正如他堅決反對超重型坦克設計,保時捷博士還要偷偷摸摸自己幹那樣,在航空界也有這樣的愣頭青,比保時捷博士更進一步的是,他們居然還成功了,這款飛機便是霍頓兄弟造出來的飛機——go-229(空軍標準代碼ho-229)。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