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起,足足三月繡娘都未曾出現,而這三個月之中江郎寢食難安,日日在那江邊守望到見不得人。
繡娘極其努力的嚐試著想去用她那缺去半截的舌頭發話,可每次都會讓剛開始愈合的創口崩裂,將唇齒盡數染成血色。
每每聞到口中的血腥之氣,想到的不是仇恨,而是那麽一個人在那裏等著她之人。
一百天,距離與繡娘最後一次相見已經足足有一百天的時日,這一天依舊就在日暮將盡之時。
一道身影從遠處默默駛來,從那道身影中江郎能夠感覺到來自她的落寞。
雖時隔多日,但兩人相見依舊遙遙地一眼就認出了對方。如今兩人早已不是黃口之年而是弱冠之年,兩人在一起雖時日已長,可卻彼此不知其名。
隻因在江河之畔相遇,所以繡娘喚子男子江郎,概因相貌娟秀,方才喚她繡娘。
兩人隔著江,各自沉默,縱使繡娘能夠言語,也無法將話語傳入對岸江郎耳中,所以二人隻是坐下默默相望。
兩人隔江相望,眼眶微微濕潤,兩人遙遙相望卻過不去渡不來。每每對望隻能伸手幻想被彼此觸摸,期待的那種牽手擁入懷中的情緒,卻總是讓二人控製不住的感傷。(..tw)
兩人在不舍中分離,繡娘對著江郎比劃著“等我”的寓意,江郎以“我會等”三個字與之迴應。
歸家之後,繡娘便被四五人關入房中。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繡娘都不曾出現,而江郎於等待中化作石像。
六十年後,李府被人抄家,繡娘被人從柴房之中放出。六十年的光陰讓繡娘化作滿頭白發,麵容蒼老的老太,但依舊可以從她的眼中看出那份對愛情的執著。
繡娘手中所提著的那個籃子也已有六十餘年歲月,在這六十年中雖然曾破裂過無數次,但依舊被他用柴房中的木條重新編織完整。六十年是一個人大半餘生,繡娘卻並沒有應此而絕望,反而在被釋放的一刻顯得異常的平靜,嘴角掛著淡雅的笑容。
那滿是皺褶的麵孔竟讓她顯得異常的慈愛,帶手中的物,如同自己戀人一般。歲月流去,帶走的不光光是你我的容顏,更是帶走了那一雙矯健的雙腿,原本一刻鍾足以的路程硬是走了半個時辰。
“江郎我來了,你還好嗎?”,繡娘早已不能言語,但卻在心中默默的問著自己。可當將那泛黃的眼眸望向對岸時,那雙近乎幹枯的雙手顫抖中從手中滑落,掉入河水之中。
“江郎”,一聲歇斯底裏的叫喚之聲竟然從繡娘口中發了出來,“等我,我來陪你了”。
但很快伴隨著這最後一句話說完,原本早已愈合的半截舌頭又從新開始崩裂。
鮮血並不是噴湧而出,而是慢慢的從創口溢出,顏色也沒有了年輕時的豔紅而是略顯暗黑之色。
繡娘不再去管那被河水衝走的竹籃,而是蹣跚的往迴走去,每走一步都會從她的口中滴落一滴鮮血。
一路行去在路上畫出一道血色長線,那一身衣衫就如同被墨汁渲染的畫紙一般血跡迅速的在衣服上擴散。
在豔麗的血色印染之下,仿佛有再次迴到了那往昔的豆蔻之年。繡娘嘴角依舊帶著微笑,可就是這微笑讓她口中溢出的鮮血更加快上了幾分。
再次迴到府中早已無有一人,在府中不斷搜索,終於尋到那被王賢惠遺落下的嫁衣。
將所有散落的物件放入梳妝盒中,雖然盒子已經破損了一角,但依舊不影響其作用。將口脂,胭脂,石熏末,牛角梳,發簪一同放入梳妝盒中。穿上紅色的嫁衣,帶上華麗的頭冠,將梳妝盒擁入懷中,邁步而去。
口中的鮮血依舊從嘴中溢出,隻是並未像之前那般快速。鮮血使得鮮紅的嫁衣更為妖異,和那一頭的白發仿若分割成兩個色彩差異的世界。
路過路旁野花之處不忘順手采上一朵,隻是那一雙皮膚褶皺的雙手已經略顯蒼白。
繡娘行走的步伐越加不穩,就好似一陣清風襲來便會將她隨之吹走。這一次足足行了近一個時辰方才到達,“郎君,我為你梳妝”,原本近乎停止流血的傷口再次溢出。
那一聲可能隻有她自己才能聽懂,又或許連她自己都無法聽懂。鮮血順著手臂流去河水之中,將河水染紅。
說著繡娘將路邊摘菜的黃色野花撕落花瓣貼在頭上,這就是女子未出嫁時是所貼的花黃。
再用石熏粉末塗抹於修眉之上,這便是那畫眉。接著為傅粉,將梳妝盒中的胭脂塗抹在兩腮。
然後是那抹脂,將赤色的口脂,印在雙唇之上。口中溢出的鮮血,將口脂的作用完全磨滅。縱使沒有口脂,亦可使得雙唇異樣紅豔。
待一切梳妝完之後,最後係上了一條粉色羅纓。羅纓為女子出嫁之時,父母所贈之物。
繡娘雖無父母,但禮節卻不可缺去。原本蒼白的麵孔變得再無半點血色,伴隨著最後一口鮮血噴入河中方才緩緩中合上雙目。
略帶暗紅的鮮血,頃刻間被河水衝的支離破碎,不複存在。隨著閉目,整個身體開始迅速石化,上至天靈下至足底,兩端同時向腹部進發。當眼眸之中最後一絲神采徹底黯淡之時,對岸彼此之前的兩座石像的天靈之處各自飛出一道黃光。
光色的光芒將原本就已光亮的白晝照射的更加刺目,咋眼看去那兩道黃茫便是有著江郎以及繡娘的輪廓魂魄。兩個魂魄在河中央的半空之中緊緊相擁,相擁的魂魄中有一滴滴晶瑩的液體落下,掉入河水之中。
隨著淚水滴落,河麵之上迅速開始出現一塊塊石塊,石塊漂浮於水麵五丈高處。兩個魂魄開始彼此交融化作一團清氣,竄入石塊之中。原本不足十數的石塊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開始向著河水兩岸蔓延,幾個唿吸之間便化作了一座橫跨四十多丈河寬的大橋。
橋頭之上立有石碑,石碑之上書有守望二字,從此之後,後人便將這溝通南北兩岸的石橋喚作守望橋,而那河則稱為守望河。
“好了,這故事也已經講完了,孩子們迴去吧”,一老者拄著拐杖對一群圍著的孩童說道。孩童在戀戀不舍中離去,而此時守望河中卻有一條藍鱗之魚暗自落淚。
繡娘極其努力的嚐試著想去用她那缺去半截的舌頭發話,可每次都會讓剛開始愈合的創口崩裂,將唇齒盡數染成血色。
每每聞到口中的血腥之氣,想到的不是仇恨,而是那麽一個人在那裏等著她之人。
一百天,距離與繡娘最後一次相見已經足足有一百天的時日,這一天依舊就在日暮將盡之時。
一道身影從遠處默默駛來,從那道身影中江郎能夠感覺到來自她的落寞。
雖時隔多日,但兩人相見依舊遙遙地一眼就認出了對方。如今兩人早已不是黃口之年而是弱冠之年,兩人在一起雖時日已長,可卻彼此不知其名。
隻因在江河之畔相遇,所以繡娘喚子男子江郎,概因相貌娟秀,方才喚她繡娘。
兩人隔著江,各自沉默,縱使繡娘能夠言語,也無法將話語傳入對岸江郎耳中,所以二人隻是坐下默默相望。
兩人隔江相望,眼眶微微濕潤,兩人遙遙相望卻過不去渡不來。每每對望隻能伸手幻想被彼此觸摸,期待的那種牽手擁入懷中的情緒,卻總是讓二人控製不住的感傷。(..tw)
兩人在不舍中分離,繡娘對著江郎比劃著“等我”的寓意,江郎以“我會等”三個字與之迴應。
歸家之後,繡娘便被四五人關入房中。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繡娘都不曾出現,而江郎於等待中化作石像。
六十年後,李府被人抄家,繡娘被人從柴房之中放出。六十年的光陰讓繡娘化作滿頭白發,麵容蒼老的老太,但依舊可以從她的眼中看出那份對愛情的執著。
繡娘手中所提著的那個籃子也已有六十餘年歲月,在這六十年中雖然曾破裂過無數次,但依舊被他用柴房中的木條重新編織完整。六十年是一個人大半餘生,繡娘卻並沒有應此而絕望,反而在被釋放的一刻顯得異常的平靜,嘴角掛著淡雅的笑容。
那滿是皺褶的麵孔竟讓她顯得異常的慈愛,帶手中的物,如同自己戀人一般。歲月流去,帶走的不光光是你我的容顏,更是帶走了那一雙矯健的雙腿,原本一刻鍾足以的路程硬是走了半個時辰。
“江郎我來了,你還好嗎?”,繡娘早已不能言語,但卻在心中默默的問著自己。可當將那泛黃的眼眸望向對岸時,那雙近乎幹枯的雙手顫抖中從手中滑落,掉入河水之中。
“江郎”,一聲歇斯底裏的叫喚之聲竟然從繡娘口中發了出來,“等我,我來陪你了”。
但很快伴隨著這最後一句話說完,原本早已愈合的半截舌頭又從新開始崩裂。
鮮血並不是噴湧而出,而是慢慢的從創口溢出,顏色也沒有了年輕時的豔紅而是略顯暗黑之色。
繡娘不再去管那被河水衝走的竹籃,而是蹣跚的往迴走去,每走一步都會從她的口中滴落一滴鮮血。
一路行去在路上畫出一道血色長線,那一身衣衫就如同被墨汁渲染的畫紙一般血跡迅速的在衣服上擴散。
在豔麗的血色印染之下,仿佛有再次迴到了那往昔的豆蔻之年。繡娘嘴角依舊帶著微笑,可就是這微笑讓她口中溢出的鮮血更加快上了幾分。
再次迴到府中早已無有一人,在府中不斷搜索,終於尋到那被王賢惠遺落下的嫁衣。
將所有散落的物件放入梳妝盒中,雖然盒子已經破損了一角,但依舊不影響其作用。將口脂,胭脂,石熏末,牛角梳,發簪一同放入梳妝盒中。穿上紅色的嫁衣,帶上華麗的頭冠,將梳妝盒擁入懷中,邁步而去。
口中的鮮血依舊從嘴中溢出,隻是並未像之前那般快速。鮮血使得鮮紅的嫁衣更為妖異,和那一頭的白發仿若分割成兩個色彩差異的世界。
路過路旁野花之處不忘順手采上一朵,隻是那一雙皮膚褶皺的雙手已經略顯蒼白。
繡娘行走的步伐越加不穩,就好似一陣清風襲來便會將她隨之吹走。這一次足足行了近一個時辰方才到達,“郎君,我為你梳妝”,原本近乎停止流血的傷口再次溢出。
那一聲可能隻有她自己才能聽懂,又或許連她自己都無法聽懂。鮮血順著手臂流去河水之中,將河水染紅。
說著繡娘將路邊摘菜的黃色野花撕落花瓣貼在頭上,這就是女子未出嫁時是所貼的花黃。
再用石熏粉末塗抹於修眉之上,這便是那畫眉。接著為傅粉,將梳妝盒中的胭脂塗抹在兩腮。
然後是那抹脂,將赤色的口脂,印在雙唇之上。口中溢出的鮮血,將口脂的作用完全磨滅。縱使沒有口脂,亦可使得雙唇異樣紅豔。
待一切梳妝完之後,最後係上了一條粉色羅纓。羅纓為女子出嫁之時,父母所贈之物。
繡娘雖無父母,但禮節卻不可缺去。原本蒼白的麵孔變得再無半點血色,伴隨著最後一口鮮血噴入河中方才緩緩中合上雙目。
略帶暗紅的鮮血,頃刻間被河水衝的支離破碎,不複存在。隨著閉目,整個身體開始迅速石化,上至天靈下至足底,兩端同時向腹部進發。當眼眸之中最後一絲神采徹底黯淡之時,對岸彼此之前的兩座石像的天靈之處各自飛出一道黃光。
光色的光芒將原本就已光亮的白晝照射的更加刺目,咋眼看去那兩道黃茫便是有著江郎以及繡娘的輪廓魂魄。兩個魂魄在河中央的半空之中緊緊相擁,相擁的魂魄中有一滴滴晶瑩的液體落下,掉入河水之中。
隨著淚水滴落,河麵之上迅速開始出現一塊塊石塊,石塊漂浮於水麵五丈高處。兩個魂魄開始彼此交融化作一團清氣,竄入石塊之中。原本不足十數的石塊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開始向著河水兩岸蔓延,幾個唿吸之間便化作了一座橫跨四十多丈河寬的大橋。
橋頭之上立有石碑,石碑之上書有守望二字,從此之後,後人便將這溝通南北兩岸的石橋喚作守望橋,而那河則稱為守望河。
“好了,這故事也已經講完了,孩子們迴去吧”,一老者拄著拐杖對一群圍著的孩童說道。孩童在戀戀不舍中離去,而此時守望河中卻有一條藍鱗之魚暗自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