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之,你下定決心了?”
天津寧河縣蘆台鎮,這裏是傅劍秋的老家。
一晃二十餘年如一夢,傅劍秋如今業已七十餘歲。
但垂垂老朽的他,雖然須發皆白,行走的步子也明顯不如年輕時那般健步如飛,但仍舊給人以一種精神矍鑠, 老而強健之感。
“是的,傅師。”
迴答傅劍秋的中年男人,便是徐重光。
二十餘年,他已然是年過四旬,身形雄偉,雖然遠遠比不上一些壯碩如熊的大力士,但卻如淵渟嶽峙,氣度不凡。
更兼他劍眉星目,雙眸電光隱現, 英氣逼人,給人一股不怒而威,透視人心的魔力。
歲月不但沒有給他帶來衰老,反而這二十餘年間,風風雨雨,國術大會,武當山之行,中央國術館求學,二上武當山,成為武當劍仙,挑戰孫祿堂與李書文,隨軍長征二萬五千裏, 一統南北武術界,抗戰,三年,這二十年的閱曆,反而令他增添了成熟與威嚴。
他的一舉一動,行走坐臥之間, 都給人一種極度貼近自然之理的感覺,並且神色澹漠,彷佛有一股神性在其中,好像真的是行走人間的神聖,隻有在極少數人麵前時,才會流露出他的感情。
傅劍秋就是這少數人之一。
跟在傅劍秋的身旁,兩人在傅劍秋老宅附近轉悠,一邊看著天邊的太陽,四周凋敝得隻剩枝幹的樹木,一邊說著話。
徐重光心中頗感過意不去,他們已經有十餘年未曾見麵了,自從三七年在上海見麵之後,就失去了彼此的聯係。
傅劍秋隨軍隊撤離上海,後來輾轉於杭州,上海,直到戰爭末期,才迴到無錫, 以教拳維持生計, 寓居於崇安寺大雄寶殿旁一小室內,每天晨昏二次授藝, 從學者、拜師者日益增多。
日本人頒布狗屁《終戰詔書》宣布投降之後,又是三年戰火,徐重光自然沒有時間脫身,尤其是當最後一場大規模白刃戰和騎兵集團衝鋒的時候,數年來白刃戰和騎兵的訓練,都是武士會在其中訓練,他自己也體驗了一番古代武將斬將奪旗的感覺。
等到建國後,自己一頭撲進了浩瀚的武術海洋之中,鑽研各類拳譜,道藏,兩耳不聞窗外事。
這就是八年加上三年又二年,合計十三年未曾見麵。
傅劍秋是在今年染上病的,他知道自己已經七十多歲了,萬一出了個什麽好歹,如果死在無錫,不能落葉歸根,對他來說則難以接受。
於是便在今年動身,迴到了天津河縣蘆台鎮老家,倘若按曆史所載,傅劍秋在迴家鄉後養病兩年,便辭世而去。
徐重光被薛顛的事情打算自己的研究,再出武林準備趕赴天津的時候,才知道這是,於是先行到天津蘆台傅師家鄉,求見傅劍秋。
麵對傅劍秋的問詢,徐重光沒有絲毫遲疑地迴答道:“薛顛與我們形意門的關係太深了,他現在鬧出這許多不該的事情來,若不由我們自己出手,在他事發之前便終結,到時候就是整個門派,整個武術界天大的禍事!”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要知道武林說到底還是以武力為尊。
徐重光能把整個中華武士會和當年實力弱小、完全沒法和國府比的赤色同盟會捆綁在一起,憑的就是他的實力和威望。
而像薛顛這樣的人物,一邊在津門國術館教拳,一邊趁機傳播會道門,導致津門的習武之人多迷信會道門,危害極大,若非是形意門如今有了徐重光的存在,他能把整個形意門都和會道門捆綁在一起,那個時候,才是形意拳乃至整個內家拳的大禍!
會道門本來就是白蓮教和羅教的跟腳,而且這個世界的羅教,也不存在什麽大羅妖女、淨世法王,就是單純的唬人加上一些精神催眠的手段。
畢竟心理學有不少技術也是從中華學來的,比如榮格那本《金花的秘密》,就是對《太乙金華宗旨》的評述和解析。
總之薛顛該死,也必須死。
當年若不是軍中也有習形意門人在,一力維護,形意門隻怕不知道有多凋零,多蕭瑟。
功夫高是功夫高,家國大義又是另外的事情了!
“嗯。”傅劍秋點了點頭表示讚同,他唏噓不已道:“真是歲月催人啊,當年李師.......”
李存義一心為國,倒頭來卻教出了這樣的弟子,令形意門原本的光彩被徹底玷汙。
任誰提到形意門都很難不提到薛顛。
而一旦提到薛顛。
形意門曾經為這個國家所投入,所奉獻的一切,就好像都被薛顛所做的事情給蓋住了一般,很難被人們所知道。
“那麽你有幾分把握了?”
如果按照現實的角度來說,拳怕少壯,近七十歲的李存義與四十多歲的查拳楊洪修比武,也是因為年紀相差太大而落敗。
而薛顛的年齡跟當年的李存義差不多,徐重光的年齡則和楊洪修差不多了。
但實際上,因為民國時期雖然武術名家輩出,也是傳武各種資料自相矛盾,互相吹噓的重災區。
譬如孫祿堂七十歲高齡擊退五名日本劍道高手聯手,李瑞東被四隻藏獒咬住雙腿,大喝一聲藏獒滿口是血,牙齒全部被震碎,宮寶田二十步能躲子彈,薛顛手槍、步槍打了沒事等等。
總之就是神乎其神,但在這個世界,有很多傳武的資料都變為真實存在的了。
所以那些還自相矛盾的資料,就更混亂了。
李存義的門人說李存義三拳就把楊洪修打跌在牆角,楊洪修的門人則說李存義被楊洪修輕鬆擊敗,正因為如此,孫祿堂才會被楊洪修的弟子王子平嚇得狼狽而逃,害怕步上師伯的後程。
故而,根據目前孫祿堂確實在七十歲還擊敗了五名日本劍道高手,宮寶田二十步真的躲了子彈來看,拳怕少壯的道理,在這個世界,並不怎麽管用。
“唉。”傅劍秋再度長歎一聲,他已經老了,又染了病,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恐怕沒有幾年可活了?
看著徐重光,他不禁迴想起當年在杭州收他為徒的時候,想起他第一次上擂台的時候。
“慶之,你還記得那時候你在國術大會上遇上的第一個對手麽?”
徐重光不禁一笑,點了點頭道:“記得,猴拳的高守武。”
“還記得當年我和你怎麽說的嗎?”
徐重光仔細迴憶起當年的記憶,但畢竟時隔二十多年,實在難以記清楚當年傅劍秋對他具體說的什麽了。
“記得不太清楚了,隻記得傅師拿薛顛舉了個例子?”
“是啊!”他充滿迴憶的緩緩道:“當年我和你說,他的猴形臻至‘神變’之境,在師父去世,大家來吊孝的時候,他突然出現,表演身法,快如鬼魅,把所有人都鎮住了,然後要和我分生死。你別看他像個教書先生,動起手來,如妖似魔,你有多大力,也打不上薛顛的身。”
<a id="wzsy" href="http://m.beqege.cc">筆趣閣</a>
傅劍秋心中無限感慨道:“舉這個例子的時候,從未想過有朝一日,我和他的生死戰,會最終落到你和他的頭上。”
“拳道即天道,天意自古高難問,有這一戰也是天道使然。”徐重光微笑道:“況且武學之道,本是行伍世家戰場廝殺博一個功名的,將軍難免陣上亡,那有不分生死的。況且我有十分把握,請傅師安心。”
傅劍秋點了點頭,他相信若無意外,即便是薛顛,也完全無法和自己這位弟子較量的。
想要戰勝徐重光,年齡還在六七十歲,除非是陳攖寧口中的劍仙梁海濱出現,或是南懷瑾口中的劍仙王青山出現,再或者自己的師父武當道總徐本善複生。
這些真正以氣為本,而非僅僅是稀薄氣感的人。
雖然放下心來,但一想到自己的身體已然染病,或許過不了兩年便要離開人世,他雖然不懼死亡,但還有許多遺憾。
迴想一生,當年因為功夫純正,得到了李存義先師的讚語:“隻有俠農的耕耘,才有秋天的收獲”,並賜字俠農,稱傅俠農,與申萬林老師賜的劍秋二字正好迎合,“俠農耕耘,秋天收獲”。
當時李存義有一本深藏《典春》,記錄了自己多年習武結交的朋友,武林行道的規矩,武林行話,各地師承情況,以備武林人士闖蕩江湖之便,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在武林界有“寧給一錠金,不送一句話。”
這一句話說的就是典春。
然而在師徒分別之際,李存義將《典春》和《形意真詮》都賜給了傅劍秋。
“慶之。”
“傅師?”
“當年先師把形意門秘傳的《形意真詮》交到我的手上,卻因連年戰亂,以致次序顛倒,順序混亂,更有所遺失。
“我恐怕沒有幾年好活了,精力也大不如前,我把完整的《形意真詮》弄成這個樣子,將來到地下,恐怕愧對先師。”
傅劍秋鄭重地對徐重光托付道:“我諸弟子中,唯有你成就最高,超越先師,我左思右想,覺得隻有它托付給你,由你來整理,才有機會恢複完整。”
“形意真詮?”徐重光一口答應下來:“沒問題,沒有傅師的教授,便沒有我的今天,我定不負傅師所望,將此書整理完整。”
徐重光答應下來,兩人已一路走迴到傅劍秋老宅屋內,屋內掛著一柄寶劍,這口寶劍並不見血,卻很得傅劍秋的喜愛。
因為傅劍秋自己十分喜歡京劇,也會唱京劇,所以在上海的時候,特別喜歡看梅蘭芳的京劇。
一次演出的時候,傅劍秋認為梅蘭芳霸王別姬舞劍中一折感覺不夠精彩,於是主動到後台與梅蘭芳交流,說出自己的看法,梅蘭芳覺的說的很有道理,就請傅劍秋親自示範指點,梅蘭芳在指點後非常滿意,便送傅劍秋寶劍一把留做紀念。
“慶之,你來替我寫點東西吧。”傅劍秋本來居於來家,每日無事練練書法,唱唱京劇,懷念先師李存義。
今日徐重光的到來,告知他薛顛的事情,更加令他生出對先師無限的思念。
他想留下什麽什麽來記錄老師和自己的一生,但又因為心中對李存義的懷念,難以下筆,故而希望由他口述,徐重光來執筆,以為《形意真詮》做跋。
他想了想,緩緩迴憶道:“先師李存義先生,字忠元,河北深縣人,生於清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卒於民國十年辛酉二月二十八日。”
“先師生有異秉,體魄魁岸,麵如重棗,目光如電,聲若洪鍾,而恭溫可親,科目矍爍,恆如五十來人。”
“當在未老之年,國事日非,清廷腐朽無能,喪權辱國,外侮死亟。庚子之歲,八國入侵,洋兵到處擄掠,奸淫燒殺,民不聊生。當時有血氣者,號稱義民,組織義和團奮起抗擊。”
“先生當時年五十四歲,即參與該團張德成、劉十九所部,單刀上陣,每戰必先,勇猛殺寇,血透重衣,尤在天津老龍頭火車站一役,摧枯拉朽,洋兵披靡,遺屍盈野,棄曳而竄,時人稱快,譽先生單刀李而不名,單刀李之稱,實由此始。”
“劍秋少好拳技,漸壯慕先生名,負籍於門牆,朝夕領誨,刻苦磨練,與同窗尚雲祥、郝恩光、黃柏年、李海亭、馬玉堂、薑玉和諸兄,切磋多年,各識膚淺。”
“畢生浪跡南北,教徒自遣,以先生所教,傳之後秀,發揚光大。”
傅劍秋說著,不禁哽咽,淚流滿麵。
“今老矣,旅中翻揀舊籍,展讀先生遺教《形意真詮》,恍如舊夢,先生言笑,如在卷中,餘亦返老迴童矣,顧而樂之,殘冬,濡筆為記,清河傅俠農劍秋氏跋。”
這邊是傅劍秋為《形意真詮》說做的跋。
而後傅劍秋又讓他在形意真詮的首頁寫上,李存義傳,裴慶之整理幾個字。
“好了,慶之,就到這裏吧。”傅劍秋收住情緒,拍了拍徐重光肩膀。
“整理的事情,就等你迴來再說吧。”傅劍秋的眼眶仍濕潤,他笑著說:“你說有十分把握,那就是十分把握,對吧。”
徐重光拱手行禮。
“自然。”
而後他便轉身離去。
天津寧河縣蘆台鎮,這裏是傅劍秋的老家。
一晃二十餘年如一夢,傅劍秋如今業已七十餘歲。
但垂垂老朽的他,雖然須發皆白,行走的步子也明顯不如年輕時那般健步如飛,但仍舊給人以一種精神矍鑠, 老而強健之感。
“是的,傅師。”
迴答傅劍秋的中年男人,便是徐重光。
二十餘年,他已然是年過四旬,身形雄偉,雖然遠遠比不上一些壯碩如熊的大力士,但卻如淵渟嶽峙,氣度不凡。
更兼他劍眉星目,雙眸電光隱現, 英氣逼人,給人一股不怒而威,透視人心的魔力。
歲月不但沒有給他帶來衰老,反而這二十餘年間,風風雨雨,國術大會,武當山之行,中央國術館求學,二上武當山,成為武當劍仙,挑戰孫祿堂與李書文,隨軍長征二萬五千裏, 一統南北武術界,抗戰,三年,這二十年的閱曆,反而令他增添了成熟與威嚴。
他的一舉一動,行走坐臥之間, 都給人一種極度貼近自然之理的感覺,並且神色澹漠,彷佛有一股神性在其中,好像真的是行走人間的神聖,隻有在極少數人麵前時,才會流露出他的感情。
傅劍秋就是這少數人之一。
跟在傅劍秋的身旁,兩人在傅劍秋老宅附近轉悠,一邊看著天邊的太陽,四周凋敝得隻剩枝幹的樹木,一邊說著話。
徐重光心中頗感過意不去,他們已經有十餘年未曾見麵了,自從三七年在上海見麵之後,就失去了彼此的聯係。
傅劍秋隨軍隊撤離上海,後來輾轉於杭州,上海,直到戰爭末期,才迴到無錫, 以教拳維持生計, 寓居於崇安寺大雄寶殿旁一小室內,每天晨昏二次授藝, 從學者、拜師者日益增多。
日本人頒布狗屁《終戰詔書》宣布投降之後,又是三年戰火,徐重光自然沒有時間脫身,尤其是當最後一場大規模白刃戰和騎兵集團衝鋒的時候,數年來白刃戰和騎兵的訓練,都是武士會在其中訓練,他自己也體驗了一番古代武將斬將奪旗的感覺。
等到建國後,自己一頭撲進了浩瀚的武術海洋之中,鑽研各類拳譜,道藏,兩耳不聞窗外事。
這就是八年加上三年又二年,合計十三年未曾見麵。
傅劍秋是在今年染上病的,他知道自己已經七十多歲了,萬一出了個什麽好歹,如果死在無錫,不能落葉歸根,對他來說則難以接受。
於是便在今年動身,迴到了天津河縣蘆台鎮老家,倘若按曆史所載,傅劍秋在迴家鄉後養病兩年,便辭世而去。
徐重光被薛顛的事情打算自己的研究,再出武林準備趕赴天津的時候,才知道這是,於是先行到天津蘆台傅師家鄉,求見傅劍秋。
麵對傅劍秋的問詢,徐重光沒有絲毫遲疑地迴答道:“薛顛與我們形意門的關係太深了,他現在鬧出這許多不該的事情來,若不由我們自己出手,在他事發之前便終結,到時候就是整個門派,整個武術界天大的禍事!”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要知道武林說到底還是以武力為尊。
徐重光能把整個中華武士會和當年實力弱小、完全沒法和國府比的赤色同盟會捆綁在一起,憑的就是他的實力和威望。
而像薛顛這樣的人物,一邊在津門國術館教拳,一邊趁機傳播會道門,導致津門的習武之人多迷信會道門,危害極大,若非是形意門如今有了徐重光的存在,他能把整個形意門都和會道門捆綁在一起,那個時候,才是形意拳乃至整個內家拳的大禍!
會道門本來就是白蓮教和羅教的跟腳,而且這個世界的羅教,也不存在什麽大羅妖女、淨世法王,就是單純的唬人加上一些精神催眠的手段。
畢竟心理學有不少技術也是從中華學來的,比如榮格那本《金花的秘密》,就是對《太乙金華宗旨》的評述和解析。
總之薛顛該死,也必須死。
當年若不是軍中也有習形意門人在,一力維護,形意門隻怕不知道有多凋零,多蕭瑟。
功夫高是功夫高,家國大義又是另外的事情了!
“嗯。”傅劍秋點了點頭表示讚同,他唏噓不已道:“真是歲月催人啊,當年李師.......”
李存義一心為國,倒頭來卻教出了這樣的弟子,令形意門原本的光彩被徹底玷汙。
任誰提到形意門都很難不提到薛顛。
而一旦提到薛顛。
形意門曾經為這個國家所投入,所奉獻的一切,就好像都被薛顛所做的事情給蓋住了一般,很難被人們所知道。
“那麽你有幾分把握了?”
如果按照現實的角度來說,拳怕少壯,近七十歲的李存義與四十多歲的查拳楊洪修比武,也是因為年紀相差太大而落敗。
而薛顛的年齡跟當年的李存義差不多,徐重光的年齡則和楊洪修差不多了。
但實際上,因為民國時期雖然武術名家輩出,也是傳武各種資料自相矛盾,互相吹噓的重災區。
譬如孫祿堂七十歲高齡擊退五名日本劍道高手聯手,李瑞東被四隻藏獒咬住雙腿,大喝一聲藏獒滿口是血,牙齒全部被震碎,宮寶田二十步能躲子彈,薛顛手槍、步槍打了沒事等等。
總之就是神乎其神,但在這個世界,有很多傳武的資料都變為真實存在的了。
所以那些還自相矛盾的資料,就更混亂了。
李存義的門人說李存義三拳就把楊洪修打跌在牆角,楊洪修的門人則說李存義被楊洪修輕鬆擊敗,正因為如此,孫祿堂才會被楊洪修的弟子王子平嚇得狼狽而逃,害怕步上師伯的後程。
故而,根據目前孫祿堂確實在七十歲還擊敗了五名日本劍道高手,宮寶田二十步真的躲了子彈來看,拳怕少壯的道理,在這個世界,並不怎麽管用。
“唉。”傅劍秋再度長歎一聲,他已經老了,又染了病,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恐怕沒有幾年可活了?
看著徐重光,他不禁迴想起當年在杭州收他為徒的時候,想起他第一次上擂台的時候。
“慶之,你還記得那時候你在國術大會上遇上的第一個對手麽?”
徐重光不禁一笑,點了點頭道:“記得,猴拳的高守武。”
“還記得當年我和你怎麽說的嗎?”
徐重光仔細迴憶起當年的記憶,但畢竟時隔二十多年,實在難以記清楚當年傅劍秋對他具體說的什麽了。
“記得不太清楚了,隻記得傅師拿薛顛舉了個例子?”
“是啊!”他充滿迴憶的緩緩道:“當年我和你說,他的猴形臻至‘神變’之境,在師父去世,大家來吊孝的時候,他突然出現,表演身法,快如鬼魅,把所有人都鎮住了,然後要和我分生死。你別看他像個教書先生,動起手來,如妖似魔,你有多大力,也打不上薛顛的身。”
<a id="wzsy" href="http://m.beqege.cc">筆趣閣</a>
傅劍秋心中無限感慨道:“舉這個例子的時候,從未想過有朝一日,我和他的生死戰,會最終落到你和他的頭上。”
“拳道即天道,天意自古高難問,有這一戰也是天道使然。”徐重光微笑道:“況且武學之道,本是行伍世家戰場廝殺博一個功名的,將軍難免陣上亡,那有不分生死的。況且我有十分把握,請傅師安心。”
傅劍秋點了點頭,他相信若無意外,即便是薛顛,也完全無法和自己這位弟子較量的。
想要戰勝徐重光,年齡還在六七十歲,除非是陳攖寧口中的劍仙梁海濱出現,或是南懷瑾口中的劍仙王青山出現,再或者自己的師父武當道總徐本善複生。
這些真正以氣為本,而非僅僅是稀薄氣感的人。
雖然放下心來,但一想到自己的身體已然染病,或許過不了兩年便要離開人世,他雖然不懼死亡,但還有許多遺憾。
迴想一生,當年因為功夫純正,得到了李存義先師的讚語:“隻有俠農的耕耘,才有秋天的收獲”,並賜字俠農,稱傅俠農,與申萬林老師賜的劍秋二字正好迎合,“俠農耕耘,秋天收獲”。
當時李存義有一本深藏《典春》,記錄了自己多年習武結交的朋友,武林行道的規矩,武林行話,各地師承情況,以備武林人士闖蕩江湖之便,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在武林界有“寧給一錠金,不送一句話。”
這一句話說的就是典春。
然而在師徒分別之際,李存義將《典春》和《形意真詮》都賜給了傅劍秋。
“慶之。”
“傅師?”
“當年先師把形意門秘傳的《形意真詮》交到我的手上,卻因連年戰亂,以致次序顛倒,順序混亂,更有所遺失。
“我恐怕沒有幾年好活了,精力也大不如前,我把完整的《形意真詮》弄成這個樣子,將來到地下,恐怕愧對先師。”
傅劍秋鄭重地對徐重光托付道:“我諸弟子中,唯有你成就最高,超越先師,我左思右想,覺得隻有它托付給你,由你來整理,才有機會恢複完整。”
“形意真詮?”徐重光一口答應下來:“沒問題,沒有傅師的教授,便沒有我的今天,我定不負傅師所望,將此書整理完整。”
徐重光答應下來,兩人已一路走迴到傅劍秋老宅屋內,屋內掛著一柄寶劍,這口寶劍並不見血,卻很得傅劍秋的喜愛。
因為傅劍秋自己十分喜歡京劇,也會唱京劇,所以在上海的時候,特別喜歡看梅蘭芳的京劇。
一次演出的時候,傅劍秋認為梅蘭芳霸王別姬舞劍中一折感覺不夠精彩,於是主動到後台與梅蘭芳交流,說出自己的看法,梅蘭芳覺的說的很有道理,就請傅劍秋親自示範指點,梅蘭芳在指點後非常滿意,便送傅劍秋寶劍一把留做紀念。
“慶之,你來替我寫點東西吧。”傅劍秋本來居於來家,每日無事練練書法,唱唱京劇,懷念先師李存義。
今日徐重光的到來,告知他薛顛的事情,更加令他生出對先師無限的思念。
他想留下什麽什麽來記錄老師和自己的一生,但又因為心中對李存義的懷念,難以下筆,故而希望由他口述,徐重光來執筆,以為《形意真詮》做跋。
他想了想,緩緩迴憶道:“先師李存義先生,字忠元,河北深縣人,生於清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卒於民國十年辛酉二月二十八日。”
“先師生有異秉,體魄魁岸,麵如重棗,目光如電,聲若洪鍾,而恭溫可親,科目矍爍,恆如五十來人。”
“當在未老之年,國事日非,清廷腐朽無能,喪權辱國,外侮死亟。庚子之歲,八國入侵,洋兵到處擄掠,奸淫燒殺,民不聊生。當時有血氣者,號稱義民,組織義和團奮起抗擊。”
“先生當時年五十四歲,即參與該團張德成、劉十九所部,單刀上陣,每戰必先,勇猛殺寇,血透重衣,尤在天津老龍頭火車站一役,摧枯拉朽,洋兵披靡,遺屍盈野,棄曳而竄,時人稱快,譽先生單刀李而不名,單刀李之稱,實由此始。”
“劍秋少好拳技,漸壯慕先生名,負籍於門牆,朝夕領誨,刻苦磨練,與同窗尚雲祥、郝恩光、黃柏年、李海亭、馬玉堂、薑玉和諸兄,切磋多年,各識膚淺。”
“畢生浪跡南北,教徒自遣,以先生所教,傳之後秀,發揚光大。”
傅劍秋說著,不禁哽咽,淚流滿麵。
“今老矣,旅中翻揀舊籍,展讀先生遺教《形意真詮》,恍如舊夢,先生言笑,如在卷中,餘亦返老迴童矣,顧而樂之,殘冬,濡筆為記,清河傅俠農劍秋氏跋。”
這邊是傅劍秋為《形意真詮》說做的跋。
而後傅劍秋又讓他在形意真詮的首頁寫上,李存義傳,裴慶之整理幾個字。
“好了,慶之,就到這裏吧。”傅劍秋收住情緒,拍了拍徐重光肩膀。
“整理的事情,就等你迴來再說吧。”傅劍秋的眼眶仍濕潤,他笑著說:“你說有十分把握,那就是十分把握,對吧。”
徐重光拱手行禮。
“自然。”
而後他便轉身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