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蟠確實是個重情重義之人。
此前遭遇水匪時,薛蟠曾對下人們放言,今日若能擊退水匪,每人賞銀五百兩。雖說今日的水匪並非被薛家下人們擊退,是被薑念一行人嚇跑,薛蟠還是兌現了此言。
僥幸活下來的謝季興、利兒及一個男仆,都獲得了五百兩銀子的賞賜,犧牲的三個男仆的家眷,也都獲得了五百兩銀子的撫恤。
唯有死去的小廝吉兒,無家眷隨在薛家大船上,他的家眷在江寧,薛蟠打算以後再撫恤他的家眷。
事實上,吉兒與犧牲的三個男仆不同,他不算犧牲,因他並未參與戰鬥,不是戰鬥而死,他是為了保護自己,躲在薛蟠身後,不幸被李六一箭射死,做了薛蟠的替死鬼。
其中有個犧牲的男仆,並非死在薛家大船的甲板上,而是跌落水中被水匪砍殺,屍首在大運河的河水裏。
薛蟠念及薛家與這個男仆的主仆之情,念及這個男仆算是為薛家犧牲,又見這個男仆的家眷哭求著打撈屍首。於是,薛蟠在征得薛姨媽、薑念的同意後,決定打撈。
天空仍在下雨,不利於打撈。
好在,薑家大船上備有一葉小舟,可用來打撈,也有兩名水性甚好的船夫,春日下水又不會寒冷,薛蟠給了他們一筆銀子,他們都欣然接受了這次的打撈任務。
另外,從男仆落水到打撈之時,相隔的時間很短,雖則下雨了,下的隻是綿綿細雨,在這短時間內,此段大運河的流速一直平緩,男仆的屍首應該就漂浮在落水處附近的水麵。
因為如此,沒耗費多久,男仆的屍首就被打撈上來,與另兩個男仆及吉兒的屍首“團聚”了。
隻是,這四具屍首想“落葉歸根”,卻是不能了。
四具屍首甚至不便在薛家大船上久放,雖說是春季,又是雨天,屍首久置仍恐生瘟疫。
好在,這個時代大運河沿線的水驛星羅棋布,單是棗莊府境內就有數個水驛。
薑家大船在前,薛家大船緊隨其後,兩艘大船行船不到一個時辰,便來到了其中一個水驛。
由賀贇領著薛蟠,將劫案報給了水驛管理部門,且將四具屍首葬在了水驛的墓地。
因賀贇亮出了五品龍禁尉的身份,又悄悄與驛丞說此行乃奉忠怡親王之召進京,水驛的驛丞、典史、巡檢等人都未敢刁難使壞。
否則,若單憑薛姨媽、薛蟠一行薛家人,來到水驛報備劫案,且帶著四具屍首,又帶著驚人家當,哪怕她們抬出了王子騰的名號,也多半會被刁難,至少會被勒索一筆錢財。
景寧帝在位晚期,由於景寧帝怠政、皇子們奪嫡、黨爭加劇、財政虧空等原因,導致大慶官場嚴重腐敗。
就大運河這塊而言,甚至有一些官府捕役與水匪勾結或親自參與劫掠,沿線水驛腐敗也就司空見慣了。
景寧帝之所以禪位於他的皇四子,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他看重四皇子的鐵腕治腐、整飭吏治之能……
……
……
經過了大運河的棗莊段,若一切順利,再有十日左右的行程,便可抵達大運河的北方終點,即順天府的通州。
這日,薑家大船、薛家大船已駛入了直隸省境內。
下晚時分,兩艘大船灣住了船。
夕陽正在西下,橘黃色的餘暉籠罩著蘆葦叢,水鳥掠過水麵,驚起一圈圈漣漪,將夕陽的倒影揉碎成金箔,隨波蕩漾。
岸上沒人,隻有幾棵樹稀疏地立著,遠遠的有幾戶人家正在生火做晚飯,幾道炊煙一起竄出,都是碧青的,也都是直的,仿佛天地間豎著幾支粗大的筆,在暮色中書寫著亙古的寂寞。
那幾道碧青直上的炊煙,都有著柴火的氣息,也都有著飯菜的香氣。隻不知那幾戶人家是否有遊子遠在他鄉?是否有遊子在外求學或營生?若有,這幾道炊煙便也是歸家的路標,與晚霞交織成了鄉愁。
兩艘大船靜靜地泊在岸邊。
薑念負手立於甲板上,凝望著岸邊的景色,暫時忘卻了長途跋涉的疲憊與枯燥,感受到的是寧靜與溫暖。
他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飄迴到了自己的前世,飄迴到了自己出生長大的那個村莊,仿佛聽到了祖母在暮色中唿喚他迴家吃晚飯的聲音……
然而,他已遠離了那個故鄉,不是空間上的遠離,而是時空上的遠離,那個故鄉真真是遙不可及了!
他已身在這個異時空的紅樓世界,且已快速融入了其中。
但那個故鄉,將會始終存於他的心中,是他心底的一片淨土,也是他靈魂的一種寄托。
“大爺,這岸上的景色真美,我瞧著倒是比那日咱們在江寧秦淮河上見到的景色還美呢。”
侍立在薑念身後的香菱,情不自禁發出了讚歎。
薑念突然念出了一句詩:“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
香菱疑惑:“大爺是在念詩麽?”
薑念點了點頭:“這句詩很符合眼前的景色。”
香菱嫣然一笑:“大爺可否再念一遍?我仔細聽聽。”
薑念又念了一遍:“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
香菱仔細聽著,眼中閃出思索的光芒,奈何,她仔細品味後,卻是抿了抿雙唇,尷尬地說道:“我識字不多,讀詩更少,倒是不解這句詩的妙處。”
薑念簡單解釋道:“這句詩是在說,夕陽西下時,河邊的渡口餘暉未盡,村莊裏升起了炊煙,妙在‘餘’字和‘上’字。”
香菱又尷尬地說道:“我不解這二字有何妙處,不過大爺說妙,那一定就是妙的了。”
薑念微微一笑:“往後你多讀書識字,保不定將來還能自己作詩。”
香菱眼睛一亮,欣喜地“嗯”了一聲。
雖說她是丫鬟,但她的念大爺卻鼓勵她多讀書識字,她的母親封氏文化不低,學識不淺,正可以好好教導她。
“大爺竟說我將來能作詩?若如此,那可就太好了。”
這一刻,香菱的心中仿佛點亮了一盞明燈……
此前遭遇水匪時,薛蟠曾對下人們放言,今日若能擊退水匪,每人賞銀五百兩。雖說今日的水匪並非被薛家下人們擊退,是被薑念一行人嚇跑,薛蟠還是兌現了此言。
僥幸活下來的謝季興、利兒及一個男仆,都獲得了五百兩銀子的賞賜,犧牲的三個男仆的家眷,也都獲得了五百兩銀子的撫恤。
唯有死去的小廝吉兒,無家眷隨在薛家大船上,他的家眷在江寧,薛蟠打算以後再撫恤他的家眷。
事實上,吉兒與犧牲的三個男仆不同,他不算犧牲,因他並未參與戰鬥,不是戰鬥而死,他是為了保護自己,躲在薛蟠身後,不幸被李六一箭射死,做了薛蟠的替死鬼。
其中有個犧牲的男仆,並非死在薛家大船的甲板上,而是跌落水中被水匪砍殺,屍首在大運河的河水裏。
薛蟠念及薛家與這個男仆的主仆之情,念及這個男仆算是為薛家犧牲,又見這個男仆的家眷哭求著打撈屍首。於是,薛蟠在征得薛姨媽、薑念的同意後,決定打撈。
天空仍在下雨,不利於打撈。
好在,薑家大船上備有一葉小舟,可用來打撈,也有兩名水性甚好的船夫,春日下水又不會寒冷,薛蟠給了他們一筆銀子,他們都欣然接受了這次的打撈任務。
另外,從男仆落水到打撈之時,相隔的時間很短,雖則下雨了,下的隻是綿綿細雨,在這短時間內,此段大運河的流速一直平緩,男仆的屍首應該就漂浮在落水處附近的水麵。
因為如此,沒耗費多久,男仆的屍首就被打撈上來,與另兩個男仆及吉兒的屍首“團聚”了。
隻是,這四具屍首想“落葉歸根”,卻是不能了。
四具屍首甚至不便在薛家大船上久放,雖說是春季,又是雨天,屍首久置仍恐生瘟疫。
好在,這個時代大運河沿線的水驛星羅棋布,單是棗莊府境內就有數個水驛。
薑家大船在前,薛家大船緊隨其後,兩艘大船行船不到一個時辰,便來到了其中一個水驛。
由賀贇領著薛蟠,將劫案報給了水驛管理部門,且將四具屍首葬在了水驛的墓地。
因賀贇亮出了五品龍禁尉的身份,又悄悄與驛丞說此行乃奉忠怡親王之召進京,水驛的驛丞、典史、巡檢等人都未敢刁難使壞。
否則,若單憑薛姨媽、薛蟠一行薛家人,來到水驛報備劫案,且帶著四具屍首,又帶著驚人家當,哪怕她們抬出了王子騰的名號,也多半會被刁難,至少會被勒索一筆錢財。
景寧帝在位晚期,由於景寧帝怠政、皇子們奪嫡、黨爭加劇、財政虧空等原因,導致大慶官場嚴重腐敗。
就大運河這塊而言,甚至有一些官府捕役與水匪勾結或親自參與劫掠,沿線水驛腐敗也就司空見慣了。
景寧帝之所以禪位於他的皇四子,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他看重四皇子的鐵腕治腐、整飭吏治之能……
……
……
經過了大運河的棗莊段,若一切順利,再有十日左右的行程,便可抵達大運河的北方終點,即順天府的通州。
這日,薑家大船、薛家大船已駛入了直隸省境內。
下晚時分,兩艘大船灣住了船。
夕陽正在西下,橘黃色的餘暉籠罩著蘆葦叢,水鳥掠過水麵,驚起一圈圈漣漪,將夕陽的倒影揉碎成金箔,隨波蕩漾。
岸上沒人,隻有幾棵樹稀疏地立著,遠遠的有幾戶人家正在生火做晚飯,幾道炊煙一起竄出,都是碧青的,也都是直的,仿佛天地間豎著幾支粗大的筆,在暮色中書寫著亙古的寂寞。
那幾道碧青直上的炊煙,都有著柴火的氣息,也都有著飯菜的香氣。隻不知那幾戶人家是否有遊子遠在他鄉?是否有遊子在外求學或營生?若有,這幾道炊煙便也是歸家的路標,與晚霞交織成了鄉愁。
兩艘大船靜靜地泊在岸邊。
薑念負手立於甲板上,凝望著岸邊的景色,暫時忘卻了長途跋涉的疲憊與枯燥,感受到的是寧靜與溫暖。
他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飄迴到了自己的前世,飄迴到了自己出生長大的那個村莊,仿佛聽到了祖母在暮色中唿喚他迴家吃晚飯的聲音……
然而,他已遠離了那個故鄉,不是空間上的遠離,而是時空上的遠離,那個故鄉真真是遙不可及了!
他已身在這個異時空的紅樓世界,且已快速融入了其中。
但那個故鄉,將會始終存於他的心中,是他心底的一片淨土,也是他靈魂的一種寄托。
“大爺,這岸上的景色真美,我瞧著倒是比那日咱們在江寧秦淮河上見到的景色還美呢。”
侍立在薑念身後的香菱,情不自禁發出了讚歎。
薑念突然念出了一句詩:“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
香菱疑惑:“大爺是在念詩麽?”
薑念點了點頭:“這句詩很符合眼前的景色。”
香菱嫣然一笑:“大爺可否再念一遍?我仔細聽聽。”
薑念又念了一遍:“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
香菱仔細聽著,眼中閃出思索的光芒,奈何,她仔細品味後,卻是抿了抿雙唇,尷尬地說道:“我識字不多,讀詩更少,倒是不解這句詩的妙處。”
薑念簡單解釋道:“這句詩是在說,夕陽西下時,河邊的渡口餘暉未盡,村莊裏升起了炊煙,妙在‘餘’字和‘上’字。”
香菱又尷尬地說道:“我不解這二字有何妙處,不過大爺說妙,那一定就是妙的了。”
薑念微微一笑:“往後你多讀書識字,保不定將來還能自己作詩。”
香菱眼睛一亮,欣喜地“嗯”了一聲。
雖說她是丫鬟,但她的念大爺卻鼓勵她多讀書識字,她的母親封氏文化不低,學識不淺,正可以好好教導她。
“大爺竟說我將來能作詩?若如此,那可就太好了。”
這一刻,香菱的心中仿佛點亮了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