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三分天下
我刷短視頻:朱棣快樂曲 作者:月下追愛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博望兵不厭詐。
數栽徒守困乏。
悲髀肉複生何日再騎鞍馬。
這三句話讓劉邦沉默了,若是無視那句“博望兵不厭詐”剩下兩句就很好理解。
結合上麵的寄人籬下,就可以想到劉備這個時間段依舊還是客軍,要看收留他的主人的臉色,這個時間一過就是數年之久。
這數栽間劉備定是鮮少能夠打仗,導致髀肉複生,劉備發現這一點之後便悲從心來,感歎寄人籬下之艱難,不知何日能夠再騎鞍馬領軍作戰。
劉邦下意識摸了摸自己的大腿處。
怎麽說呢!
確實鬆垮了不少。
可劉備能跟自己比嗎?
如今天下都是自己的了,而他劉備還在寄人籬下啊!
歌詞看到這裏,劉邦已經開始心疼這位後人了,他這一生不是失敗就是在失敗的路上。
真的太不容易了。
好在後麵的歌詞讓劉邦寬心不少。
魚水三顧合。
這句歌詞就有點意思了,若是不聯係上後麵的那句,自己還真猜不出來。
草廬大業謀劃,如撥雲見日跨荊益三分天下。
在一間草廬裏有人為其謀劃大業,這才讓一直寄人籬下的劉備宛如撥雲見日。
提起謀士,劉邦表示自己最有發言權,自己身邊就有頂級謀士存在。
所以劉備能從一個織席販履之輩成為大漢的昭烈帝,就是從那草廬謀劃開始?!
那個為劉備謀劃天下的謀士,應該是天幕播放歌曲時候,那個自稱亮的白衣文士了。
他便是我大漢的武侯了。
天幕裏那一閃而過的“武侯祠”三個字劉邦可是沒忘記。
那塑像也是手持白色羽扇,與後人扮演的沒有絲毫區別。
看上去明明是文人,卻能以武字封侯。
可見此人行軍作戰方麵頗為強悍,絕非單純的謀臣。
極有可能文武雙全。
再看歌詞後半句。
跨荊益三分天下。
這裏又給劉邦透露了很大的信息。
那便是到了草廬謀劃時候,天下幾乎已經兩分甚至已經三分。
隻不過這個時候的劉備還在寄人籬下,所以這三分天下的最後一分他還很難拿到,現在的一切都處於謀劃階段。
而這個荊益二字應該是指荊楚之地跟巴蜀之地。
擁有荊楚與巴蜀的劉備……
劉邦在腦海裏將荊楚跟巴蜀的地盤合在一起,瞬間眼前一亮,下意識脫口而出:“這不是乃公打天下時候的戰略?”
他快步走到輿圖前看了看,然後用手指著關中之地。
這下不用猜了,一切都已經擺在他麵前。
以荊楚巴蜀之地為跳板,北上關中奪得整個關中之地,就可以學自己確切的說是學前秦橫掃六合之勢。
好戰略!
難怪後人填詞會用撥雲見日來形容。
易地而處如果自己在迷茫時有人告訴自己該如何如何就能夠奪得天下,自己也會如劉備那樣撥雲見日。
強敵至,豚犬盡卸甲。
這句歌詞很好理解,就是強敵來了,一群豚犬之輩打鬥不打就盡皆卸了甲胄。
而自己這個後人隻能扶老攜幼緩步南下繼續南逃。
扶老攜幼是指那些黔首?
劉備南逃還帶著他們?
劉邦有些震驚,自己這位後輩還真是愛民如子啊!
但一想到連刺客都不忍殺他的那句歌詞時,又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隻有這樣的人才會將前來刺殺的刺客都感化了。
所以他又敗了一場,輜重人馬都損失在了一個叫當陽的地方。
然後兵屯江夏。
這是劉邦從“敗當陽,失輜重人馬”和“斜趨漢津合兵屯江夏”歌詞裏得到的信息。
龍虎會風雲吒。
這句很好理解,龍虎相爭,風雲變化。
強弩之末折戟沉沙。
這裏應該不是指劉備了,他要是在這折戟沉沙那就沒後來的昭烈帝了。
那麽不是指劉備就是指那個讓他一直敗逃不得不寄人籬下的北方強敵了。
也就是說此人的北方兵馬南下,在這荊楚之地吃了大虧,大敗而迴才讓劉備有了實現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
四郡望風歸附。
荊楚基業統轄。
這兩句填詞就是最好的證明。
劉備在北軍折戟沉沙時,拿下了荊楚的四個郡擁有了自己的基業。
結秦晉,豪氣未曾罷。
秦晉之好的典故劉邦自是知曉的,所以這個結秦晉不用想就是聯姻。
劉備跟誰聯姻呢?
自然不可能跟巴蜀之地的占據勢力聯姻,這不符合草廬時期的戰略規劃,那麽西邊不行就剩東邊了。
至於北邊他劉邦又不傻,前麵都已經告訴他北方是劉備的強敵,怎麽可能跟北邊聯姻。
江東之地。
劉邦那已經蒼老的手指點在輿圖裏的江東之地上麵,讓他下意識想起了項羽的八千子弟兵。
看到這裏劉邦已經對劉備時空的三分天下有了大概的了解。
江東應該是獨立的,他無法單獨抗衡北方強敵,因此需要找盟友。
所以他便與劉備結盟,兩家共同對抗北方強敵。
而劉備也正好要奪取巴蜀之地以作為未來北上拿下關中的跳板,需要一個穩固的後方,一個不能在這個時間裏與自己交惡的江東是很好的盟友。
這才有了所謂的秦晉之好。
說到底就是兩家的利益正好沒有衝突。
然後後麵的幾句歌詞應該都是唱劉備奪取益州時候的艱辛與兇險,畢竟巴蜀之地向來難以奪取,那裏處處天險,關隘眾多。
真的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以劉備在巴蜀有內應。
那句“反目成仇因密信事發”可是有不少的信息量。
但不管最終結果如何,劉備最後確實占據了巴蜀。
益州終得入囊。
攬蜀中才俊盡接納。
這兩句可以說明明白白告訴了劉邦巴蜀已落入劉備之手。
疆界湘江水劃。
這裏的湘江應該是指跟江東劃分疆界。
畢竟劉備擁有荊益二州,江東不可能一點都沒有危機感。
合縱連橫什麽的,劉邦自己也在玩,隻不過自己這邊的諸侯比劉備那個時候多多了,自然不可能玩什麽三分天下。
可無論在哪個時代,這東西都是相同的。
劉邦自認為自己要是那江東之主,這個時候也睡不著了,肯定要背後搞事。
說什麽你也要拿點東西來安我的心才行,不然就不讓你好過。
想必那江東之主就是這樣的想法。
兵峰向漢川定軍除爪牙。
居高據險阻。
何懼敵酋精甲。
這三句歌詞連起來也很好理解,劉備拿下巴蜀之後就要奪取漢中,隻有奪取了漢中他才能北上關中。
作為從漢中發家的劉邦來說,漢中這個地方他太熟了,也太清楚漢中對於那時候的劉備有多麽重要。
所以劉備拿下了漢中,以漢中之地阻擋北方精甲南下。
數栽徒守困乏。
悲髀肉複生何日再騎鞍馬。
這三句話讓劉邦沉默了,若是無視那句“博望兵不厭詐”剩下兩句就很好理解。
結合上麵的寄人籬下,就可以想到劉備這個時間段依舊還是客軍,要看收留他的主人的臉色,這個時間一過就是數年之久。
這數栽間劉備定是鮮少能夠打仗,導致髀肉複生,劉備發現這一點之後便悲從心來,感歎寄人籬下之艱難,不知何日能夠再騎鞍馬領軍作戰。
劉邦下意識摸了摸自己的大腿處。
怎麽說呢!
確實鬆垮了不少。
可劉備能跟自己比嗎?
如今天下都是自己的了,而他劉備還在寄人籬下啊!
歌詞看到這裏,劉邦已經開始心疼這位後人了,他這一生不是失敗就是在失敗的路上。
真的太不容易了。
好在後麵的歌詞讓劉邦寬心不少。
魚水三顧合。
這句歌詞就有點意思了,若是不聯係上後麵的那句,自己還真猜不出來。
草廬大業謀劃,如撥雲見日跨荊益三分天下。
在一間草廬裏有人為其謀劃大業,這才讓一直寄人籬下的劉備宛如撥雲見日。
提起謀士,劉邦表示自己最有發言權,自己身邊就有頂級謀士存在。
所以劉備能從一個織席販履之輩成為大漢的昭烈帝,就是從那草廬謀劃開始?!
那個為劉備謀劃天下的謀士,應該是天幕播放歌曲時候,那個自稱亮的白衣文士了。
他便是我大漢的武侯了。
天幕裏那一閃而過的“武侯祠”三個字劉邦可是沒忘記。
那塑像也是手持白色羽扇,與後人扮演的沒有絲毫區別。
看上去明明是文人,卻能以武字封侯。
可見此人行軍作戰方麵頗為強悍,絕非單純的謀臣。
極有可能文武雙全。
再看歌詞後半句。
跨荊益三分天下。
這裏又給劉邦透露了很大的信息。
那便是到了草廬謀劃時候,天下幾乎已經兩分甚至已經三分。
隻不過這個時候的劉備還在寄人籬下,所以這三分天下的最後一分他還很難拿到,現在的一切都處於謀劃階段。
而這個荊益二字應該是指荊楚之地跟巴蜀之地。
擁有荊楚與巴蜀的劉備……
劉邦在腦海裏將荊楚跟巴蜀的地盤合在一起,瞬間眼前一亮,下意識脫口而出:“這不是乃公打天下時候的戰略?”
他快步走到輿圖前看了看,然後用手指著關中之地。
這下不用猜了,一切都已經擺在他麵前。
以荊楚巴蜀之地為跳板,北上關中奪得整個關中之地,就可以學自己確切的說是學前秦橫掃六合之勢。
好戰略!
難怪後人填詞會用撥雲見日來形容。
易地而處如果自己在迷茫時有人告訴自己該如何如何就能夠奪得天下,自己也會如劉備那樣撥雲見日。
強敵至,豚犬盡卸甲。
這句歌詞很好理解,就是強敵來了,一群豚犬之輩打鬥不打就盡皆卸了甲胄。
而自己這個後人隻能扶老攜幼緩步南下繼續南逃。
扶老攜幼是指那些黔首?
劉備南逃還帶著他們?
劉邦有些震驚,自己這位後輩還真是愛民如子啊!
但一想到連刺客都不忍殺他的那句歌詞時,又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隻有這樣的人才會將前來刺殺的刺客都感化了。
所以他又敗了一場,輜重人馬都損失在了一個叫當陽的地方。
然後兵屯江夏。
這是劉邦從“敗當陽,失輜重人馬”和“斜趨漢津合兵屯江夏”歌詞裏得到的信息。
龍虎會風雲吒。
這句很好理解,龍虎相爭,風雲變化。
強弩之末折戟沉沙。
這裏應該不是指劉備了,他要是在這折戟沉沙那就沒後來的昭烈帝了。
那麽不是指劉備就是指那個讓他一直敗逃不得不寄人籬下的北方強敵了。
也就是說此人的北方兵馬南下,在這荊楚之地吃了大虧,大敗而迴才讓劉備有了實現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
四郡望風歸附。
荊楚基業統轄。
這兩句填詞就是最好的證明。
劉備在北軍折戟沉沙時,拿下了荊楚的四個郡擁有了自己的基業。
結秦晉,豪氣未曾罷。
秦晉之好的典故劉邦自是知曉的,所以這個結秦晉不用想就是聯姻。
劉備跟誰聯姻呢?
自然不可能跟巴蜀之地的占據勢力聯姻,這不符合草廬時期的戰略規劃,那麽西邊不行就剩東邊了。
至於北邊他劉邦又不傻,前麵都已經告訴他北方是劉備的強敵,怎麽可能跟北邊聯姻。
江東之地。
劉邦那已經蒼老的手指點在輿圖裏的江東之地上麵,讓他下意識想起了項羽的八千子弟兵。
看到這裏劉邦已經對劉備時空的三分天下有了大概的了解。
江東應該是獨立的,他無法單獨抗衡北方強敵,因此需要找盟友。
所以他便與劉備結盟,兩家共同對抗北方強敵。
而劉備也正好要奪取巴蜀之地以作為未來北上拿下關中的跳板,需要一個穩固的後方,一個不能在這個時間裏與自己交惡的江東是很好的盟友。
這才有了所謂的秦晉之好。
說到底就是兩家的利益正好沒有衝突。
然後後麵的幾句歌詞應該都是唱劉備奪取益州時候的艱辛與兇險,畢竟巴蜀之地向來難以奪取,那裏處處天險,關隘眾多。
真的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以劉備在巴蜀有內應。
那句“反目成仇因密信事發”可是有不少的信息量。
但不管最終結果如何,劉備最後確實占據了巴蜀。
益州終得入囊。
攬蜀中才俊盡接納。
這兩句可以說明明白白告訴了劉邦巴蜀已落入劉備之手。
疆界湘江水劃。
這裏的湘江應該是指跟江東劃分疆界。
畢竟劉備擁有荊益二州,江東不可能一點都沒有危機感。
合縱連橫什麽的,劉邦自己也在玩,隻不過自己這邊的諸侯比劉備那個時候多多了,自然不可能玩什麽三分天下。
可無論在哪個時代,這東西都是相同的。
劉邦自認為自己要是那江東之主,這個時候也睡不著了,肯定要背後搞事。
說什麽你也要拿點東西來安我的心才行,不然就不讓你好過。
想必那江東之主就是這樣的想法。
兵峰向漢川定軍除爪牙。
居高據險阻。
何懼敵酋精甲。
這三句歌詞連起來也很好理解,劉備拿下巴蜀之後就要奪取漢中,隻有奪取了漢中他才能北上關中。
作為從漢中發家的劉邦來說,漢中這個地方他太熟了,也太清楚漢中對於那時候的劉備有多麽重要。
所以劉備拿下了漢中,以漢中之地阻擋北方精甲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