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未來的搖滾教父
最牛重生,人生迴檔在牙牙學語 作者:三寸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得到了一首新歌的苗麗鳳,馬上火急火燎地出門去了,連晚飯也沒來得及吃。
讓放學剛進門的馮海洋和大女兒馮瀟瀟,一臉的疑問。
馮瀟瀟比妹妹瑩瑩大三歲,今年已經上了初中,是距離家比較遠的一所名校。
這閨女雖然在樂理上的學習不怎麽見成效,但學校裏的成績杠杠的,據說是人家那個重點中學,就是根據區裏中考成績特招的她,而並非托關係走後門。
眼下才恢複高考沒有幾年,全國上下都嚴重缺乏優秀的學生資源。
由群眾推薦製度代替了之前的高考製度,就出現了諸多問題。
在當時燕京的11所高校中,文化程度參差不齊,有20%左右的學生僅有小學文化水平,60%有初中文化水平,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不足20%。
所以現在對優秀學生的重視,後續文化人才的培養,得到了方方麵麵的極高規格的關注。
馮瑩瑩跟姐姐的關係極好,見她進門,就一直在身邊嘰嘰喳喳地描述二興的新歌,當然主要談的還是那首《光陰的故事》。
董娟對這個話題也極感興趣,畢竟這首歌的意義非凡,它幾乎是音樂風格上開創性的,打破了傳統七十年代以來民謠式的流行樂曲風流行趨勢。
哪怕她身在流行音樂信息相對遲滯的內地,但由於專業的關係和工作上的便利,她還是能比絕大多數的普通人接觸到更多的港台流行音樂。
隻要看她自己家裏收藏的上百盤正版盜版的音樂磁帶,就能了解到她是花費了多少心思才能辦到的。
但真正的通俗歌曲大繁榮時期還沒有到來,那是在83年隨著港台劇的普及,央台春晚將流行音樂送進千家萬戶,眾多的通俗歌曲音樂才開始成為群眾音樂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華國內地流行音樂的助推器。
在這些主要因素還沒真正到來的此時此刻,二興的“新歌”帶給董娟的衝擊力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因而,晚飯剛剛結束,她就如同母親一樣急切,急火火地帶著二興趕去距離董家很近的一個文化宮。
這裏是像春城機車廠俱樂部類似的各種培訓、排練乃至成年人夜校的集中地,其中有一家空曠的倉庫,裏麵就聚集著一大批在燕京的“街頭碴琴一族”小有名氣的人。
裏麵有好幾位是董娟的同學或者發小,水平參差不齊,要技術沒技術,要設備沒設備,除了熱情啥都沒有的一群因為聽過幾首英文搖滾音樂走到一起的年輕人。
董娟帶二興來這裏的原因,是因為這裏麵有好多位燕京歌舞團甚至國家樂團的職業樂手。
另外就是,這批人幾乎就是燕京最早接觸過歐美搖滾樂的那類音樂愛好者,讓他們來評價一下二興的新歌,有利於一旦這首歌能被央台春晚選中,就能在配樂方麵得到很多建設性的幫助。
盡管央台有自己的電聲樂隊架構,但若論對新潮流行音樂了解更多的還是這一幫人,沒有他們的指導,很有可能搞出來的東西會不倫不類,上不了大台麵。
當然了,這裏的人際關係複雜著呢,僅看某些人的特異裝束吧,長發披肩,花襯衣大喇叭褲,甚至有的還帶著耳環,胳膊上描龍畫鳳的。
可由於有呂奉翊跟著呢,董娟還是十分了解這個人能力的,加上她內部有熟悉的人,所以也不會太擔心被人欺負。
但呂奉翊可就神情緊張了,他哪見識過這些奇奇怪怪的“新人類”,自打進了門,就保持著高度警惕,兩條胳膊上的肌肉一直緊繃繃的。
可對於二興來講,就是滿心的歡喜了,因為他在這幫人裏,看到了日後將要在內地搖滾音樂圈大紅大紫的好些人。
比如那位未來的華國搖滾教父崔敬就赫然在列,正跟一位洋人長相的老外比試吉他技術呢,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solo彈到飛起。
他身邊也聚集著好幾位將來的樂隊成員,二興對這些未來內地搖滾音樂的先驅者都很熟悉。
董娟帶著人找過來,馬上就有人迎了上來:“呦嗬,這不是娟子嗎,不在家伺候孩子,怎麽有閑心光顧我們這兒了?”
董娟也馬上在那人耳邊說了些什麽,現場的動靜很大,隻能這麽交流。
隨後她才給二興介紹:“唐岐山,我高中同學,現在在燕京歌舞團擔任小號手。二興,我的幹兒子,《童年》的作者!”
不等二興有所反應,唐岐山就滿臉興奮地拍了拍他的腦袋:“《童年》是首好歌,我們這裏的人也經常唱,等會兒我幫你給大家推薦,這會兒不行,正在賭琴呢!”
盡管搞不明白啥是賭琴,二興也根本不在意。
這種地下樂隊聚集的場合,也是他日後轉學過來後要接觸的,沒想到居然提前過來了,心裏頭正偷著樂呢。
正是由這幫人的存在,才會有內地搖滾樂短暫的幾年光輝,但由此而衍生出來的一批人,一些事,造就了內地搖滾名副其實的黃金時代,承載了一代音樂人最美好的時光。
那時的他們,大多不過20出頭,嫩得可滴出水來,放縱不羈,卻又才華橫溢。
在未被商業和現實收服之前,個個懷揣一顆不肯媚俗的心,在搖滾樂這塊新大陸上橫衝直撞。
除了青春,他們一無所有;除了音樂,他們一無所有;除了果兒,他們一無所有。
“果兒”本是老燕京人對女性的一種稱謂,後來成了當時國內搖滾圈的獨屬名詞,專指情迷搖滾、追隨樂隊的女孩兒。
如果有幾分姿色、盤兒靚條兒順,則稱為“尖果兒”。
她們也由於這種音樂喜好,很快成了這個圈子諸多人事及音樂活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1990-1999,這十年是華國搖滾樂最活躍、最高產的時期,如今拿得出手的一些搖滾作品,大多出自那個時候。
重生而來的二興,當然也迫切地想要加入其中,不為求名求利,隻為了能在那個黃金時代裏,留下更多屬於他的個人印記。
很快,崔敬跟人的比試在一片掌聲和各種怪叫聲中結束。
唐岐山也第一時間找到了他,並且低聲向其介紹了二興的存在。
這個人,二興的前世記憶裏並沒有他的存在,想來他頂多是個參與者,而沒有能力或者機遇揚名立萬吧。
讓放學剛進門的馮海洋和大女兒馮瀟瀟,一臉的疑問。
馮瀟瀟比妹妹瑩瑩大三歲,今年已經上了初中,是距離家比較遠的一所名校。
這閨女雖然在樂理上的學習不怎麽見成效,但學校裏的成績杠杠的,據說是人家那個重點中學,就是根據區裏中考成績特招的她,而並非托關係走後門。
眼下才恢複高考沒有幾年,全國上下都嚴重缺乏優秀的學生資源。
由群眾推薦製度代替了之前的高考製度,就出現了諸多問題。
在當時燕京的11所高校中,文化程度參差不齊,有20%左右的學生僅有小學文化水平,60%有初中文化水平,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不足20%。
所以現在對優秀學生的重視,後續文化人才的培養,得到了方方麵麵的極高規格的關注。
馮瑩瑩跟姐姐的關係極好,見她進門,就一直在身邊嘰嘰喳喳地描述二興的新歌,當然主要談的還是那首《光陰的故事》。
董娟對這個話題也極感興趣,畢竟這首歌的意義非凡,它幾乎是音樂風格上開創性的,打破了傳統七十年代以來民謠式的流行樂曲風流行趨勢。
哪怕她身在流行音樂信息相對遲滯的內地,但由於專業的關係和工作上的便利,她還是能比絕大多數的普通人接觸到更多的港台流行音樂。
隻要看她自己家裏收藏的上百盤正版盜版的音樂磁帶,就能了解到她是花費了多少心思才能辦到的。
但真正的通俗歌曲大繁榮時期還沒有到來,那是在83年隨著港台劇的普及,央台春晚將流行音樂送進千家萬戶,眾多的通俗歌曲音樂才開始成為群眾音樂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華國內地流行音樂的助推器。
在這些主要因素還沒真正到來的此時此刻,二興的“新歌”帶給董娟的衝擊力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因而,晚飯剛剛結束,她就如同母親一樣急切,急火火地帶著二興趕去距離董家很近的一個文化宮。
這裏是像春城機車廠俱樂部類似的各種培訓、排練乃至成年人夜校的集中地,其中有一家空曠的倉庫,裏麵就聚集著一大批在燕京的“街頭碴琴一族”小有名氣的人。
裏麵有好幾位是董娟的同學或者發小,水平參差不齊,要技術沒技術,要設備沒設備,除了熱情啥都沒有的一群因為聽過幾首英文搖滾音樂走到一起的年輕人。
董娟帶二興來這裏的原因,是因為這裏麵有好多位燕京歌舞團甚至國家樂團的職業樂手。
另外就是,這批人幾乎就是燕京最早接觸過歐美搖滾樂的那類音樂愛好者,讓他們來評價一下二興的新歌,有利於一旦這首歌能被央台春晚選中,就能在配樂方麵得到很多建設性的幫助。
盡管央台有自己的電聲樂隊架構,但若論對新潮流行音樂了解更多的還是這一幫人,沒有他們的指導,很有可能搞出來的東西會不倫不類,上不了大台麵。
當然了,這裏的人際關係複雜著呢,僅看某些人的特異裝束吧,長發披肩,花襯衣大喇叭褲,甚至有的還帶著耳環,胳膊上描龍畫鳳的。
可由於有呂奉翊跟著呢,董娟還是十分了解這個人能力的,加上她內部有熟悉的人,所以也不會太擔心被人欺負。
但呂奉翊可就神情緊張了,他哪見識過這些奇奇怪怪的“新人類”,自打進了門,就保持著高度警惕,兩條胳膊上的肌肉一直緊繃繃的。
可對於二興來講,就是滿心的歡喜了,因為他在這幫人裏,看到了日後將要在內地搖滾音樂圈大紅大紫的好些人。
比如那位未來的華國搖滾教父崔敬就赫然在列,正跟一位洋人長相的老外比試吉他技術呢,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solo彈到飛起。
他身邊也聚集著好幾位將來的樂隊成員,二興對這些未來內地搖滾音樂的先驅者都很熟悉。
董娟帶著人找過來,馬上就有人迎了上來:“呦嗬,這不是娟子嗎,不在家伺候孩子,怎麽有閑心光顧我們這兒了?”
董娟也馬上在那人耳邊說了些什麽,現場的動靜很大,隻能這麽交流。
隨後她才給二興介紹:“唐岐山,我高中同學,現在在燕京歌舞團擔任小號手。二興,我的幹兒子,《童年》的作者!”
不等二興有所反應,唐岐山就滿臉興奮地拍了拍他的腦袋:“《童年》是首好歌,我們這裏的人也經常唱,等會兒我幫你給大家推薦,這會兒不行,正在賭琴呢!”
盡管搞不明白啥是賭琴,二興也根本不在意。
這種地下樂隊聚集的場合,也是他日後轉學過來後要接觸的,沒想到居然提前過來了,心裏頭正偷著樂呢。
正是由這幫人的存在,才會有內地搖滾樂短暫的幾年光輝,但由此而衍生出來的一批人,一些事,造就了內地搖滾名副其實的黃金時代,承載了一代音樂人最美好的時光。
那時的他們,大多不過20出頭,嫩得可滴出水來,放縱不羈,卻又才華橫溢。
在未被商業和現實收服之前,個個懷揣一顆不肯媚俗的心,在搖滾樂這塊新大陸上橫衝直撞。
除了青春,他們一無所有;除了音樂,他們一無所有;除了果兒,他們一無所有。
“果兒”本是老燕京人對女性的一種稱謂,後來成了當時國內搖滾圈的獨屬名詞,專指情迷搖滾、追隨樂隊的女孩兒。
如果有幾分姿色、盤兒靚條兒順,則稱為“尖果兒”。
她們也由於這種音樂喜好,很快成了這個圈子諸多人事及音樂活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1990-1999,這十年是華國搖滾樂最活躍、最高產的時期,如今拿得出手的一些搖滾作品,大多出自那個時候。
重生而來的二興,當然也迫切地想要加入其中,不為求名求利,隻為了能在那個黃金時代裏,留下更多屬於他的個人印記。
很快,崔敬跟人的比試在一片掌聲和各種怪叫聲中結束。
唐岐山也第一時間找到了他,並且低聲向其介紹了二興的存在。
這個人,二興的前世記憶裏並沒有他的存在,想來他頂多是個參與者,而沒有能力或者機遇揚名立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