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賣瘋了
最牛重生,人生迴檔在牙牙學語 作者:三寸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之所以把專利落在王傳文的名下,是為了讓老爺子以後又有了工作的動力,老年人一旦生活失去了動力,距離身體的垮掉也就不遠了。
盡管他目前已經79周歲,但良好的身體素質,注定了他會有一個長壽的年紀。
若是能在這個年紀有事可做,預料中的身體老化就能來得相對慢一些,說不定活過上一世的88歲沒有問題。
老人家對這個建議也是舉雙手讚成的,以後他就能以技術入股,參與到向陽配件廠新產品開發的項目當中。
至於除了賺取一部分有限的分紅外,估計老爺子的有生之年是等不來廠子將來真正紅火的那一天。
但錢賺多少是小事,讓他有此高齡又能給家庭貢獻一份力量而產生的良好心態,才是二興的最終目的。
況且這還是原始股,成不成的先參與進去再說,萬一真讓趙成虎搞出了名堂也說不定。
那個時候,憑借著當初的這點股份,楊運喜夫婦老了之後,就能啥也不幹,幹吃紅利了。
所以,白天偷偷摸摸地跑去注冊,晚上,二興和王傳文、呂奉翊就湊到一起悄悄地繪製“老頭樂”的設計圖紙。
這一點難不倒他們,因為王傳文幹了一輩子的機械加工,可不僅僅是能看懂圖紙那麽簡單。
再加上二興的設計以及呂奉翊動手能力的參考,不到三天居然就把圖紙設計出來了。
等拿到讓楊運喜找廠裏的工程師繪製的標準圖紙,申請專利的流程也基本上走完了。
申請專利的過程與今天相比有許多不同之處,民營項目更多地隻注重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的要求,審核過程相對簡單明了。
但仍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的,像是申請費、審查費和維持費等等,讓他們花去了二百多塊錢。
一開始王美芬是執意不肯出這筆錢的,原因是她認為的三個人在瞎折騰,並且她很心疼相當於大半年工資的高額費用。
可斷不了趙成虎一趟趟地往家裏跑,後來更是拉上了配件廠的廠長兼工程師王保祿。
這位王工可不簡單,在機車廠還沒退休前就是副總工程師,雖然沒有太高的學曆,可人家也是有幾十年工作經驗的。
申報的流程,本來也沒有這麽快,還是二興讓桓真出麵托了人,才能在一個月內就批下來了。
這個時候也來到了四月初,有了標準的圖紙,出產品就快得多了。
再加上機車廠的全力支持,在五一節到來的前一天,正式產品終於被配件廠鼓搗出來了。
還是在二興的背後慫恿,由王傳文出麵要求走完簽合同的流程,才在五一節後把申請商標的文書遞交了上去。
機車廠之所以這麽上心也有自己的考慮,畢竟這家街道工廠是機車廠的掛靠單位,如果能在民用產品上有所作為,也等於他們獲得一部分主業之外利潤的誘惑力。
因為單純的維修業未來勢必會落伍的,早早晚晚機車廠要走上改製這條路。
如果能搶在之前開拓出一條副業來,對整個機車廠龐大的運行機製,就能多出來一條道的選擇。
況且單憑向陽配件廠本身,既沒有財力也沒有技術支持的,對於日後的擴大再生產的企業硬件的升級,更嚴重缺乏財力物力的支持。
機車廠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會甘於前期的投入,不然僅靠配件廠自己的能力,怕是再多兩個月的時間也推不出成品。
至於王傳文的個人股份的要求,由於當時的法律法規不完善,解決起來本來應該是挺複雜的。
好在那時已經是改革開放後的政策調整期,再加上機車廠背靠鐵道部這個有利條件以及王傳文僅僅提出來百分之一的股權要求,居然神奇地申請下來了。
這必然主要得力於一些地方確實出現了個人投資辦廠的現象,但二興的作用還是相當大的,因為他找了鐵道部的王主任事先諮詢過了。
當然諮詢隻是名目,讓部裏知道這個項目才是目的,況且還有機車廠同時遞交上去的項目申報,這些因素都是客觀存在的。
成品出來的第一天,王傳文就鳥槍換炮了,也終於又有時間去市裏顯擺,果然更顯精致跟專業的“老頭樂”,一經停下來就會有很多人圍觀。
幾天下來,就開始有人找去廠子裏詢問價格,開始接受預定的定金。
沒有太多的現貨,是因為機車廠還在騰出閑置的廠房,同時也在組織廠裏的職工自願加入的名單擬定。
目前暫時還沒有更專業的設備引進,一切隻能基於全人工的製造方式。
與此同時,還是在二興的幕後推動下,趙成虎成為了首批出外宣傳的外勤人員,因為他知道這個人前世的起家就是跑推銷跑出來的,他的潛在能力毋庸置疑。
還是二興的建議,半個月之後的首批產品下線,寧願讓一部分訂單延後,也得首先把產品送到各大商場展覽。
其實那個年代整個春城隻有六家稍微大一點的商場,更大型的百貨大樓正在建設當中,還得一年多才能開門營業。
但短短的三天時間,春城一商店到五商店,就預定出去了超過了三百輛“老頭樂”,可是把廠子裏的人給高興壞了。
等到半個月之後,不算預定的,僅是賣出去的成品車,居然就達到了一千一百多輛。
盡管那個年代一輛車一百三十塊錢,已經算是很昂貴了,可由於它超凡的實用價值,已經麵對的消費群體是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中老年人,所以銷售量的一路看漲。
那個時候普通的自行車最低的也要一百四,來自申城的鳳凰車甚至要高達一百七十五,人力三輪車更是三百以上。
所以這個價格的製定還是很符合市場行情的,並且上市還不到一個月,據說很多自行車廠都在計劃著複製了。
那個時候,專利啥的基本上起不到什麽作用,但二興之前堅持申請專利,並非是日後用來維權,還是當做王傳文技術入股的憑據。
三個月後,等到其他同類型“老頭樂”麵市的時候,春城這邊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一萬輛。
但距離市場需求還很遠很遠,這還是驚動了機車廠的主管部門,加大了投資額度的前提之下。
好在已經更名為“向陽自行車廠”的產品生產更加單一,並沒有開拓單人自行車行業的想法,因而一時半會兒自己家的“老頭樂”還是在小型三輪車市場一家獨大的。
這個時候,也來到了九月份,二興要上一年級了。
盡管他目前已經79周歲,但良好的身體素質,注定了他會有一個長壽的年紀。
若是能在這個年紀有事可做,預料中的身體老化就能來得相對慢一些,說不定活過上一世的88歲沒有問題。
老人家對這個建議也是舉雙手讚成的,以後他就能以技術入股,參與到向陽配件廠新產品開發的項目當中。
至於除了賺取一部分有限的分紅外,估計老爺子的有生之年是等不來廠子將來真正紅火的那一天。
但錢賺多少是小事,讓他有此高齡又能給家庭貢獻一份力量而產生的良好心態,才是二興的最終目的。
況且這還是原始股,成不成的先參與進去再說,萬一真讓趙成虎搞出了名堂也說不定。
那個時候,憑借著當初的這點股份,楊運喜夫婦老了之後,就能啥也不幹,幹吃紅利了。
所以,白天偷偷摸摸地跑去注冊,晚上,二興和王傳文、呂奉翊就湊到一起悄悄地繪製“老頭樂”的設計圖紙。
這一點難不倒他們,因為王傳文幹了一輩子的機械加工,可不僅僅是能看懂圖紙那麽簡單。
再加上二興的設計以及呂奉翊動手能力的參考,不到三天居然就把圖紙設計出來了。
等拿到讓楊運喜找廠裏的工程師繪製的標準圖紙,申請專利的流程也基本上走完了。
申請專利的過程與今天相比有許多不同之處,民營項目更多地隻注重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的要求,審核過程相對簡單明了。
但仍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的,像是申請費、審查費和維持費等等,讓他們花去了二百多塊錢。
一開始王美芬是執意不肯出這筆錢的,原因是她認為的三個人在瞎折騰,並且她很心疼相當於大半年工資的高額費用。
可斷不了趙成虎一趟趟地往家裏跑,後來更是拉上了配件廠的廠長兼工程師王保祿。
這位王工可不簡單,在機車廠還沒退休前就是副總工程師,雖然沒有太高的學曆,可人家也是有幾十年工作經驗的。
申報的流程,本來也沒有這麽快,還是二興讓桓真出麵托了人,才能在一個月內就批下來了。
這個時候也來到了四月初,有了標準的圖紙,出產品就快得多了。
再加上機車廠的全力支持,在五一節到來的前一天,正式產品終於被配件廠鼓搗出來了。
還是在二興的背後慫恿,由王傳文出麵要求走完簽合同的流程,才在五一節後把申請商標的文書遞交了上去。
機車廠之所以這麽上心也有自己的考慮,畢竟這家街道工廠是機車廠的掛靠單位,如果能在民用產品上有所作為,也等於他們獲得一部分主業之外利潤的誘惑力。
因為單純的維修業未來勢必會落伍的,早早晚晚機車廠要走上改製這條路。
如果能搶在之前開拓出一條副業來,對整個機車廠龐大的運行機製,就能多出來一條道的選擇。
況且單憑向陽配件廠本身,既沒有財力也沒有技術支持的,對於日後的擴大再生產的企業硬件的升級,更嚴重缺乏財力物力的支持。
機車廠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會甘於前期的投入,不然僅靠配件廠自己的能力,怕是再多兩個月的時間也推不出成品。
至於王傳文的個人股份的要求,由於當時的法律法規不完善,解決起來本來應該是挺複雜的。
好在那時已經是改革開放後的政策調整期,再加上機車廠背靠鐵道部這個有利條件以及王傳文僅僅提出來百分之一的股權要求,居然神奇地申請下來了。
這必然主要得力於一些地方確實出現了個人投資辦廠的現象,但二興的作用還是相當大的,因為他找了鐵道部的王主任事先諮詢過了。
當然諮詢隻是名目,讓部裏知道這個項目才是目的,況且還有機車廠同時遞交上去的項目申報,這些因素都是客觀存在的。
成品出來的第一天,王傳文就鳥槍換炮了,也終於又有時間去市裏顯擺,果然更顯精致跟專業的“老頭樂”,一經停下來就會有很多人圍觀。
幾天下來,就開始有人找去廠子裏詢問價格,開始接受預定的定金。
沒有太多的現貨,是因為機車廠還在騰出閑置的廠房,同時也在組織廠裏的職工自願加入的名單擬定。
目前暫時還沒有更專業的設備引進,一切隻能基於全人工的製造方式。
與此同時,還是在二興的幕後推動下,趙成虎成為了首批出外宣傳的外勤人員,因為他知道這個人前世的起家就是跑推銷跑出來的,他的潛在能力毋庸置疑。
還是二興的建議,半個月之後的首批產品下線,寧願讓一部分訂單延後,也得首先把產品送到各大商場展覽。
其實那個年代整個春城隻有六家稍微大一點的商場,更大型的百貨大樓正在建設當中,還得一年多才能開門營業。
但短短的三天時間,春城一商店到五商店,就預定出去了超過了三百輛“老頭樂”,可是把廠子裏的人給高興壞了。
等到半個月之後,不算預定的,僅是賣出去的成品車,居然就達到了一千一百多輛。
盡管那個年代一輛車一百三十塊錢,已經算是很昂貴了,可由於它超凡的實用價值,已經麵對的消費群體是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中老年人,所以銷售量的一路看漲。
那個時候普通的自行車最低的也要一百四,來自申城的鳳凰車甚至要高達一百七十五,人力三輪車更是三百以上。
所以這個價格的製定還是很符合市場行情的,並且上市還不到一個月,據說很多自行車廠都在計劃著複製了。
那個時候,專利啥的基本上起不到什麽作用,但二興之前堅持申請專利,並非是日後用來維權,還是當做王傳文技術入股的憑據。
三個月後,等到其他同類型“老頭樂”麵市的時候,春城這邊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一萬輛。
但距離市場需求還很遠很遠,這還是驚動了機車廠的主管部門,加大了投資額度的前提之下。
好在已經更名為“向陽自行車廠”的產品生產更加單一,並沒有開拓單人自行車行業的想法,因而一時半會兒自己家的“老頭樂”還是在小型三輪車市場一家獨大的。
這個時候,也來到了九月份,二興要上一年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