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電能太極拳
人在江湖:一個電力工程師的奇遇 作者:年三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84章 電能太極拳
李凡高今天的目的就是要到玉虛宮廣場學習太極拳的基本招式。
玉虛宮就在山門口不遠處,當他登上玉虛宮廣場的時候,已經是早上8點半,廣場上排列著好幾百人,在那裏練習太極拳。還別說,那老外呀,還挺多的,男男女女,老中青都有。那幾百人全都穿著白色的功夫服,白色的布鞋,動作整齊,在柔揚的音樂中舞起太極拳,乍看上去倒是像模像樣。
初升的太陽照在廣場上,整齊劃一服裝,幾百人統一的太極招式,那場景也有點小壯觀。
李凡高看了看自己身上淺藍色的運動套裝和黑色的運動鞋,好像與這幾百人的服飾格格不入,也不好意思進到裏麵去。在外圍找了一個空曠的地方,跟著廣場的那一群人的動作,舞將了起來。
武當山推廣太極拳不遺餘力,每天都有3名道人在廣場上演示太極拳。從早上8點半到9點半,帶領遊客或者前來學習太極的人演練一個小時。
李凡高也就跟著那三個道人,對照著他們的動作,把24式太極拳的招式,從頭到尾演練了數十遍。他腦海中的在學校與學太極拳的記憶被眼前3個道人和廣場上的幾百人喚的動作喚醒。練習的時候也沒有昨天那麽生硬了。
由於他在讀大學的時候打過一定的基礎,現在喚起了記憶,學起來倒是比一般的初學者要輕鬆。到了那3名道士收工的時候,李凡高已經基本掌握了24式的招式。
待眾人散去,李凡高沒有下山,反而向山上走去,在山上找了一個偏僻的僻地。又練習起剛才學會的24式太極拳,打了三遍,他停了下來,對照著腦海中《太極真經》裏麵的動作。
《太極真經》裏麵的24式太極拳跟剛才所演練的24式太極拳雖然相似,但也有不同之處。
真經裏麵的太極拳含蓄而不張揚,動作沒有那麽花哨。
李凡高當然是采用真經裏麵的太極拳,那可是張真人這樣的大能親手所著啊。至於後世為什麽演變成現在的太極招式,其實也很容易理解。從《太極真經》裏麵可知,太極拳是一種內家拳,要想用太極拳用來防禦和對敵,前提是必須有內勁。
你以為人人隨便就可以練出內勁呀?一萬人之中可能沒有三兩個人練出來呢。
沒有內勁的太極拳,就是太極操,也就是公園裏老太太和老人家慢吞吞進行活動的太極操。張三豐所創的太極拳,就是必須要有內勁發力,應用到那24式上才發揮出它的威力。可是後世的人哪有那麽多人練出內勁呢,由於太極拳太出名了,人人都想練,人人都可練,於是時間久遠,太極拳就變成了一種表演式的拳法了。
經過早上跟著那三個道人學習太極招式,李凡高已經找到了身體和動作的協調感覺。憑著這種感覺,練習起《太極真經》裏麵的24式,就沒有昨天那麽困難了。
李凡高在山上待了一整天,終於把《太極真經》裏麵的24個招式學會了。
但也隻是學會了動作,至於如何發力,如何配合體內的電能,還要慢慢的琢磨。
次日,李凡高沒有再去玉虛宮廣場跟著那些人練習太極拳。他的目的已經達到,動作的協調性已經掌握,再跟著那群人練習太極拳,他擔心會把自己給帶偏了。
他現在掌握著張真人親傳的真經,哪還用練那些演變了無數代人的太極拳呢?
他像往常一樣巡查了一遍工程的進展,落實了一些細節,轉身又登上山去。來到昨天練習太極的那塊空地,觀著雲海,聽著鬆濤,定了定心神,又練起了真經裏麵的太極招式。
這一次,李凡高的進展比昨天快了很多。掌握了動作之後,他嚐試著運用搬運體內的電能,融入到招式之中。
他打開望氣術,搬運起體內的電能,先在12條正經脈中,循環運動,緊接著,依照著太極真經裏麵的內功運動軌跡進行搬運電能。
他把電能運行三遍,稍稍減緩電能的運行速度,凝神靜氣,開始了24式的太極拳練習。
一招起手式,“滋啦”一聲,隻見他起手式的抬手之間,雙手手掌處分別有一股淡藍色的電弧在手掌下閃耀。
這就是內勁下的太極拳,或者說是電能內勁下的太極拳!
李方高忙控製著電能的運行速度,再次減緩了電能內勁的搬運速度,重新開始了起手式。這一次,他的電弧沒有激發出來,他控製著電能含而不發,而是沿著身體的經脈穩穩流動,在他的望氣術之下,隻見他雙手抬起周邊的電離子,隨著他雙手的運動而形成了細小的旋渦,而他的雙手之間的勁力又讓空氣形成一個氣圓環,氣環隨著手式的舞動而轉動。
這《太極真經》果真是無上秘籍啊!
李凡高靜下心來調整唿吸,一招太極的野馬分鬃式,又見空氣微微震蕩,隨著他雙掌交錯分開之時,空氣的氣環竟然突然加速,卷起了地上的落葉。
李凡高又一招野馬分鬃,他控製著電能的運行速度,地上的落葉被他的招式卷動的空氣揚了起來,在他的身邊隨著氣環環繞。
李凡高一招白鶴亮翅,雙手一分,落葉向外繽紛飛去,散落在李凡高一丈外的地麵上。
李凡高心中大喜,他以電能為內力,配合著《太極真經》裏麵的搬運軌跡,打起太極拳來,終於能夠達到協調的效果。
他一招太極雲手,電能在體內翻轉循環,然後重新靜立,接著從頭到尾二十四式舞了一遍,紛紛揚揚的落葉在他一丈外散落下來。積了厚厚的一層。
李凡高此時體會到《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接受張三豐傳授太極拳的時候,一會兒功夫便掌握了其真意。究其原因,其實就是他體內有充足的內力。
他此時的情況跟張跟《倚天屠龍記》所描述的張無忌一般無異,他體內也有充足的電能,在電能的運行之下,以電能為內力,打起太極拳,竟然一下子就達到傳說中的內家高手的境界!
內力是個好東西,不,電能是個好東西呀。
李凡高又細細研讀太極真經,短短的600多字,越讀越覺得精妙,越研究,越發覺其博大精深。
真經中已把太極含義定義為一種哲理,這種哲理性已上升到理性指導層次,融匯到具體動作形態中,如陰陽辯證哲理,具體為拳中的虛實、開合、動靜等等。甚至能從自然界的陰陽而分出虛實來,這就是真經裏麵的太極拳真意。
通過研讀《太極真經》,李凡高明白了太極離不開陰陽。太極拳表現為上下、裏外、大小、虛實、開合、剛柔、快慢等等的運動,有人稱“太極,是由人體內在物質所產生的辯證運動;太極與拳,即內形與外形的辯證地統一結合。”這種說法李凡高頗為認同。
他看了這《太極真經》後,也認為太極拳是一個身體的辯證運動,一方麵要陰陽分開,一方麵又陰中有陽,陽中又有陰,卻又分不開,最終又是一個相濟、漸變、換化、互補的關係。
在剛才打出的“白鶴亮翅”,他已經有體會,雖然上舉手卻身下沉,身下沉卻頭上領,手上舉肘卻下垂,拳中已有真經所述的“左重”、“有虛”、“屈伸”、“俯仰”,無一不含陰陽。
這種陰陽,又正契合李凡高在這一年當中運用過無數次,熟悉無比的正負離子運用方法。或者說,正負離子也是陰陽的一部分,屬於自然界的客觀存在。李凡高的異能恰好能看出陰陽(正負)離子,分析運用陰陽離子。
總而言之,李凡高理解這太極真經裏麵的陰陽含義,特別容易,也非常容易上手。
李凡高今天的目的就是要到玉虛宮廣場學習太極拳的基本招式。
玉虛宮就在山門口不遠處,當他登上玉虛宮廣場的時候,已經是早上8點半,廣場上排列著好幾百人,在那裏練習太極拳。還別說,那老外呀,還挺多的,男男女女,老中青都有。那幾百人全都穿著白色的功夫服,白色的布鞋,動作整齊,在柔揚的音樂中舞起太極拳,乍看上去倒是像模像樣。
初升的太陽照在廣場上,整齊劃一服裝,幾百人統一的太極招式,那場景也有點小壯觀。
李凡高看了看自己身上淺藍色的運動套裝和黑色的運動鞋,好像與這幾百人的服飾格格不入,也不好意思進到裏麵去。在外圍找了一個空曠的地方,跟著廣場的那一群人的動作,舞將了起來。
武當山推廣太極拳不遺餘力,每天都有3名道人在廣場上演示太極拳。從早上8點半到9點半,帶領遊客或者前來學習太極的人演練一個小時。
李凡高也就跟著那三個道人,對照著他們的動作,把24式太極拳的招式,從頭到尾演練了數十遍。他腦海中的在學校與學太極拳的記憶被眼前3個道人和廣場上的幾百人喚的動作喚醒。練習的時候也沒有昨天那麽生硬了。
由於他在讀大學的時候打過一定的基礎,現在喚起了記憶,學起來倒是比一般的初學者要輕鬆。到了那3名道士收工的時候,李凡高已經基本掌握了24式的招式。
待眾人散去,李凡高沒有下山,反而向山上走去,在山上找了一個偏僻的僻地。又練習起剛才學會的24式太極拳,打了三遍,他停了下來,對照著腦海中《太極真經》裏麵的動作。
《太極真經》裏麵的24式太極拳跟剛才所演練的24式太極拳雖然相似,但也有不同之處。
真經裏麵的太極拳含蓄而不張揚,動作沒有那麽花哨。
李凡高當然是采用真經裏麵的太極拳,那可是張真人這樣的大能親手所著啊。至於後世為什麽演變成現在的太極招式,其實也很容易理解。從《太極真經》裏麵可知,太極拳是一種內家拳,要想用太極拳用來防禦和對敵,前提是必須有內勁。
你以為人人隨便就可以練出內勁呀?一萬人之中可能沒有三兩個人練出來呢。
沒有內勁的太極拳,就是太極操,也就是公園裏老太太和老人家慢吞吞進行活動的太極操。張三豐所創的太極拳,就是必須要有內勁發力,應用到那24式上才發揮出它的威力。可是後世的人哪有那麽多人練出內勁呢,由於太極拳太出名了,人人都想練,人人都可練,於是時間久遠,太極拳就變成了一種表演式的拳法了。
經過早上跟著那三個道人學習太極招式,李凡高已經找到了身體和動作的協調感覺。憑著這種感覺,練習起《太極真經》裏麵的24式,就沒有昨天那麽困難了。
李凡高在山上待了一整天,終於把《太極真經》裏麵的24個招式學會了。
但也隻是學會了動作,至於如何發力,如何配合體內的電能,還要慢慢的琢磨。
次日,李凡高沒有再去玉虛宮廣場跟著那些人練習太極拳。他的目的已經達到,動作的協調性已經掌握,再跟著那群人練習太極拳,他擔心會把自己給帶偏了。
他現在掌握著張真人親傳的真經,哪還用練那些演變了無數代人的太極拳呢?
他像往常一樣巡查了一遍工程的進展,落實了一些細節,轉身又登上山去。來到昨天練習太極的那塊空地,觀著雲海,聽著鬆濤,定了定心神,又練起了真經裏麵的太極招式。
這一次,李凡高的進展比昨天快了很多。掌握了動作之後,他嚐試著運用搬運體內的電能,融入到招式之中。
他打開望氣術,搬運起體內的電能,先在12條正經脈中,循環運動,緊接著,依照著太極真經裏麵的內功運動軌跡進行搬運電能。
他把電能運行三遍,稍稍減緩電能的運行速度,凝神靜氣,開始了24式的太極拳練習。
一招起手式,“滋啦”一聲,隻見他起手式的抬手之間,雙手手掌處分別有一股淡藍色的電弧在手掌下閃耀。
這就是內勁下的太極拳,或者說是電能內勁下的太極拳!
李方高忙控製著電能的運行速度,再次減緩了電能內勁的搬運速度,重新開始了起手式。這一次,他的電弧沒有激發出來,他控製著電能含而不發,而是沿著身體的經脈穩穩流動,在他的望氣術之下,隻見他雙手抬起周邊的電離子,隨著他雙手的運動而形成了細小的旋渦,而他的雙手之間的勁力又讓空氣形成一個氣圓環,氣環隨著手式的舞動而轉動。
這《太極真經》果真是無上秘籍啊!
李凡高靜下心來調整唿吸,一招太極的野馬分鬃式,又見空氣微微震蕩,隨著他雙掌交錯分開之時,空氣的氣環竟然突然加速,卷起了地上的落葉。
李凡高又一招野馬分鬃,他控製著電能的運行速度,地上的落葉被他的招式卷動的空氣揚了起來,在他的身邊隨著氣環環繞。
李凡高一招白鶴亮翅,雙手一分,落葉向外繽紛飛去,散落在李凡高一丈外的地麵上。
李凡高心中大喜,他以電能為內力,配合著《太極真經》裏麵的搬運軌跡,打起太極拳來,終於能夠達到協調的效果。
他一招太極雲手,電能在體內翻轉循環,然後重新靜立,接著從頭到尾二十四式舞了一遍,紛紛揚揚的落葉在他一丈外散落下來。積了厚厚的一層。
李凡高此時體會到《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接受張三豐傳授太極拳的時候,一會兒功夫便掌握了其真意。究其原因,其實就是他體內有充足的內力。
他此時的情況跟張跟《倚天屠龍記》所描述的張無忌一般無異,他體內也有充足的電能,在電能的運行之下,以電能為內力,打起太極拳,竟然一下子就達到傳說中的內家高手的境界!
內力是個好東西,不,電能是個好東西呀。
李凡高又細細研讀太極真經,短短的600多字,越讀越覺得精妙,越研究,越發覺其博大精深。
真經中已把太極含義定義為一種哲理,這種哲理性已上升到理性指導層次,融匯到具體動作形態中,如陰陽辯證哲理,具體為拳中的虛實、開合、動靜等等。甚至能從自然界的陰陽而分出虛實來,這就是真經裏麵的太極拳真意。
通過研讀《太極真經》,李凡高明白了太極離不開陰陽。太極拳表現為上下、裏外、大小、虛實、開合、剛柔、快慢等等的運動,有人稱“太極,是由人體內在物質所產生的辯證運動;太極與拳,即內形與外形的辯證地統一結合。”這種說法李凡高頗為認同。
他看了這《太極真經》後,也認為太極拳是一個身體的辯證運動,一方麵要陰陽分開,一方麵又陰中有陽,陽中又有陰,卻又分不開,最終又是一個相濟、漸變、換化、互補的關係。
在剛才打出的“白鶴亮翅”,他已經有體會,雖然上舉手卻身下沉,身下沉卻頭上領,手上舉肘卻下垂,拳中已有真經所述的“左重”、“有虛”、“屈伸”、“俯仰”,無一不含陰陽。
這種陰陽,又正契合李凡高在這一年當中運用過無數次,熟悉無比的正負離子運用方法。或者說,正負離子也是陰陽的一部分,屬於自然界的客觀存在。李凡高的異能恰好能看出陰陽(正負)離子,分析運用陰陽離子。
總而言之,李凡高理解這太極真經裏麵的陰陽含義,特別容易,也非常容易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