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太極真經
人在江湖:一個電力工程師的奇遇 作者:年三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83章 太極真經
第一本是《太極真經》,全篇共有623字,還有24式太極拳的招勢圖。《真經》開篇就開明宗義,表述了太極拳是內家拳!此拳法以內家功夫為根基,內勁運行的方法精妙無比!
李凡高口中默讀:“活潑於腰,靈機於頂,神通於背,流行於氣,行之於腿,蹬之於足,運之於掌,通之於指,斂之於髓,達之於神,凝之於耳,息之於鼻,唿吸往來於口,縱之於膝,渾暖於身,全身發之於毛……”
心中震撼,這真經端的是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啊!
看了這本真經,李凡高頓時可以印證,張三豐張真人當時創下太極拳的時候隻有24式,沒有後來過多繁雜的36式、72式。
在真經裏的太極拳,要求以靜製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輕靈活潑求懂勁,陰陽既濟無滯病,若得四兩撥千斤,開合鼓蕩主宰定。
整套真經突出了圓形運動特點。
在招式上,真經描述的隻有四分之一,更多的篇幅是關於內家功夫的。在真經裏麵,主要描述的就是內息在經脈的運行軌跡和衝關的竅門。
李凡高一看之下,不由大喜,自己可真是走了狗屎運了。前幾個月,自己還心念念地想著向一些武林高手請教內功修煉之法,想著試試有沒有可能把自己體內的電能運用內功的運行軌跡進行搬運、流動、牽引,以達到更好地發揮電能的效果。
現在,在這個大機緣之下,自己竟然獲得了這種無上的內功運行軌跡的秘籍。
李凡高一字一句的研讀。這太極真經上沒有記載怎樣練出內力的法門。想必是張真人創這創下太極拳的時候,他的門下弟子都是修煉武當九陽功,大多已經產生出內勁真氣。
根據金老先生所描述,武當派的基礎功法是九陽功,這種功法來自於九陽真經,可以讓修煉之人產生出內功。
隻不過根據李凡高所知從資料所知,700多年,戰亂不斷,當今武當派九陽功已經失傳,現在修煉的功法是全真一脈的混元功。
隻不過這些都無所謂了,李凡高也不想去修煉什麽內功。他不需要內功功法,他所需要的是內息的運行軌跡之法。
這《太極真經》正是他所需要的。
李凡高按照《太極真經》裏麵的內力的運行方法和軌跡,把體內的電能從下腹向手太陰肺經流向手少陰心經,接而轉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又返迴手厥陰心包經,再拐向手少陽三焦經。
在《太極真經》心法下,他體內的電能化成電能內力,使他對電能和電流的控製更加細微。
以前他隻能把電能化成電流對外輸出,產生電弧和電光柱,現在,他的電能又多了一種變化,可化為電能內力,控製著他的力道。這種電能內力也更細微地控製著電流的輸出。
他把電能內力從手少陽三焦經運行,又把電能流向足少陽膽經,再向足少陰腎經,轉足陽明胃經,再通向足太陰脾經,然後又轉足太陽膀胱經,最後流向厥陰肝經。
接著返向過去,把電能內勁搬運迴去。然後又從足厥陰肝經直接迴手太陰肺經。
此為一個小循環。
一個小循環後,電能內勁再手太陰肺經向足厥陰肝經進行第二次搬運,然後從足厥陰肝經反向運動……
這就形成一個大循環。
一個大循環後,李凡高體內暖暖的,全身很是舒服,他又來了個大循環,全身的毛孔好像都張開了,愉悅的感覺從心底向外綻放……
李凡高全身舒坦,心想,怪不得門派中人這麽熱衷修煉,原來有這樣的妙用啊。
可是他哪裏知道,現在的門派中人,象他這樣能修出這樣渾厚的內勁又有幾人呢。他隻不過是撞上了狗屎運,不用修煉就有了電能,若是他去修煉武當混元功,不一定能修煉了內力來呢。
此時,“修煉”中的李凡高體內電能向手少陽三焦經經過,他心念一動,手指向外一指,“嗤”的一聲,一道一米長的淡黃中帶有一點點淡藍色的光柱從拇指迸發而出。
“臥槽,這光柱怎麽變了顏色?”
李凡高又循環搬運體內的電能,按照運動軌跡搬運到手太陰經的末端,意念一動,“滋啦”,淡黃帶藍色的電弧從左手手掌激發出來。
電光柱和電弧更加凝實了。
李凡高控製著電能,以二分之一的電能強度再度發出電弧,淡黃色的電弧應聲在左掌出發,他頓時明白,原來運行《太極真經》竟可以把自己的電能威力增加一倍,那他以後對敵時發出一個電弧不用不耗費那麽多電量了。
李凡高研讀《太極真經》一個多小時,等自己平心靜氣後,站了起來,腦中想著真經裏麵的二十四式拳招,雙手雙腳照葫蘆畫瓢演練起來。
可是不練不知道,一練才知道,學著這裏麵的太極招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跨出右腳,又忘了左腳怎挪;伸出左手,又忘了右手怎麽劃……
其實李凡高讀大學的時候,也曾學過一段時間太極拳。
在大學二年級之時,太極拳是一門體育選修課程。不過當時也是為了應付考試,也沒有怎麽認真去學,現在已經基本上忘記的七七八八了。
他在酒店房間裏足足練了一個多小時才把前六式的動作練得基本有了一點樣子。
可是光有樣子可不行,光顧著那招式的動作,又忘記了運用搬運電能。搬運自己的搬運電能呢,又忘記了動作的連貫性。總的來說就是顧此失彼,很不協調。
李凡高正在思考著怎樣能夠盡快掌握這太極拳的招式,又能與自己的電能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門外傳來於二貴喊吃飯的聲音。
原來不知不覺已經是傍晚時分了。
吃了晚飯,他散步迴住處的時候,李凡高抬頭看向夜幕下的武當山。
突然一拍自己的大腿,暗罵道自己怎麽這麽愚蠢,身在寶山,卻不知道寶物在何處。
這裏是武當山啊,每天前來學太極的人不知凡幾,山上就有太極高手,還有那當今武林公認第一人的青雲道長呢。上武當山學習不就行了嘛!
聽說每天在玉虛宮前練習太極的人成百上千,來自全國。各地的人都來這裏,像朝聖般來這裏學習和練習太極拳。自己也可以上山去學呀,哪用自己苦苦自習這麽辛苦呢?
翌日,李凡高起了個大早,他人背上簡易背囊,快步如飛,向玉虛宮走去。
在武當山景區內,每年都有大型的太極拳表演,表演的地方主要有兩處,一處是景區內的太極湖。
前段時間才報道說萬人齊集太極湖打太極拳。那地方夠寬敞,適合成千上萬的人在那裏一起打太極。
而許多武當山的居士和外國的太極愛好者,道家文化的信奉者則會來到玉虛宮練習太極拳,據說外國人認為這是一種到朝聖,有神聖之感。
(沒事就練練太極,無論你有沒有產生內力,對身體還是極有好處的。請讀者大大們繼續支持。)
第一本是《太極真經》,全篇共有623字,還有24式太極拳的招勢圖。《真經》開篇就開明宗義,表述了太極拳是內家拳!此拳法以內家功夫為根基,內勁運行的方法精妙無比!
李凡高口中默讀:“活潑於腰,靈機於頂,神通於背,流行於氣,行之於腿,蹬之於足,運之於掌,通之於指,斂之於髓,達之於神,凝之於耳,息之於鼻,唿吸往來於口,縱之於膝,渾暖於身,全身發之於毛……”
心中震撼,這真經端的是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啊!
看了這本真經,李凡高頓時可以印證,張三豐張真人當時創下太極拳的時候隻有24式,沒有後來過多繁雜的36式、72式。
在真經裏的太極拳,要求以靜製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輕靈活潑求懂勁,陰陽既濟無滯病,若得四兩撥千斤,開合鼓蕩主宰定。
整套真經突出了圓形運動特點。
在招式上,真經描述的隻有四分之一,更多的篇幅是關於內家功夫的。在真經裏麵,主要描述的就是內息在經脈的運行軌跡和衝關的竅門。
李凡高一看之下,不由大喜,自己可真是走了狗屎運了。前幾個月,自己還心念念地想著向一些武林高手請教內功修煉之法,想著試試有沒有可能把自己體內的電能運用內功的運行軌跡進行搬運、流動、牽引,以達到更好地發揮電能的效果。
現在,在這個大機緣之下,自己竟然獲得了這種無上的內功運行軌跡的秘籍。
李凡高一字一句的研讀。這太極真經上沒有記載怎樣練出內力的法門。想必是張真人創這創下太極拳的時候,他的門下弟子都是修煉武當九陽功,大多已經產生出內勁真氣。
根據金老先生所描述,武當派的基礎功法是九陽功,這種功法來自於九陽真經,可以讓修煉之人產生出內功。
隻不過根據李凡高所知從資料所知,700多年,戰亂不斷,當今武當派九陽功已經失傳,現在修煉的功法是全真一脈的混元功。
隻不過這些都無所謂了,李凡高也不想去修煉什麽內功。他不需要內功功法,他所需要的是內息的運行軌跡之法。
這《太極真經》正是他所需要的。
李凡高按照《太極真經》裏麵的內力的運行方法和軌跡,把體內的電能從下腹向手太陰肺經流向手少陰心經,接而轉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又返迴手厥陰心包經,再拐向手少陽三焦經。
在《太極真經》心法下,他體內的電能化成電能內力,使他對電能和電流的控製更加細微。
以前他隻能把電能化成電流對外輸出,產生電弧和電光柱,現在,他的電能又多了一種變化,可化為電能內力,控製著他的力道。這種電能內力也更細微地控製著電流的輸出。
他把電能內力從手少陽三焦經運行,又把電能流向足少陽膽經,再向足少陰腎經,轉足陽明胃經,再通向足太陰脾經,然後又轉足太陽膀胱經,最後流向厥陰肝經。
接著返向過去,把電能內勁搬運迴去。然後又從足厥陰肝經直接迴手太陰肺經。
此為一個小循環。
一個小循環後,電能內勁再手太陰肺經向足厥陰肝經進行第二次搬運,然後從足厥陰肝經反向運動……
這就形成一個大循環。
一個大循環後,李凡高體內暖暖的,全身很是舒服,他又來了個大循環,全身的毛孔好像都張開了,愉悅的感覺從心底向外綻放……
李凡高全身舒坦,心想,怪不得門派中人這麽熱衷修煉,原來有這樣的妙用啊。
可是他哪裏知道,現在的門派中人,象他這樣能修出這樣渾厚的內勁又有幾人呢。他隻不過是撞上了狗屎運,不用修煉就有了電能,若是他去修煉武當混元功,不一定能修煉了內力來呢。
此時,“修煉”中的李凡高體內電能向手少陽三焦經經過,他心念一動,手指向外一指,“嗤”的一聲,一道一米長的淡黃中帶有一點點淡藍色的光柱從拇指迸發而出。
“臥槽,這光柱怎麽變了顏色?”
李凡高又循環搬運體內的電能,按照運動軌跡搬運到手太陰經的末端,意念一動,“滋啦”,淡黃帶藍色的電弧從左手手掌激發出來。
電光柱和電弧更加凝實了。
李凡高控製著電能,以二分之一的電能強度再度發出電弧,淡黃色的電弧應聲在左掌出發,他頓時明白,原來運行《太極真經》竟可以把自己的電能威力增加一倍,那他以後對敵時發出一個電弧不用不耗費那麽多電量了。
李凡高研讀《太極真經》一個多小時,等自己平心靜氣後,站了起來,腦中想著真經裏麵的二十四式拳招,雙手雙腳照葫蘆畫瓢演練起來。
可是不練不知道,一練才知道,學著這裏麵的太極招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跨出右腳,又忘了左腳怎挪;伸出左手,又忘了右手怎麽劃……
其實李凡高讀大學的時候,也曾學過一段時間太極拳。
在大學二年級之時,太極拳是一門體育選修課程。不過當時也是為了應付考試,也沒有怎麽認真去學,現在已經基本上忘記的七七八八了。
他在酒店房間裏足足練了一個多小時才把前六式的動作練得基本有了一點樣子。
可是光有樣子可不行,光顧著那招式的動作,又忘記了運用搬運電能。搬運自己的搬運電能呢,又忘記了動作的連貫性。總的來說就是顧此失彼,很不協調。
李凡高正在思考著怎樣能夠盡快掌握這太極拳的招式,又能與自己的電能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門外傳來於二貴喊吃飯的聲音。
原來不知不覺已經是傍晚時分了。
吃了晚飯,他散步迴住處的時候,李凡高抬頭看向夜幕下的武當山。
突然一拍自己的大腿,暗罵道自己怎麽這麽愚蠢,身在寶山,卻不知道寶物在何處。
這裏是武當山啊,每天前來學太極的人不知凡幾,山上就有太極高手,還有那當今武林公認第一人的青雲道長呢。上武當山學習不就行了嘛!
聽說每天在玉虛宮前練習太極的人成百上千,來自全國。各地的人都來這裏,像朝聖般來這裏學習和練習太極拳。自己也可以上山去學呀,哪用自己苦苦自習這麽辛苦呢?
翌日,李凡高起了個大早,他人背上簡易背囊,快步如飛,向玉虛宮走去。
在武當山景區內,每年都有大型的太極拳表演,表演的地方主要有兩處,一處是景區內的太極湖。
前段時間才報道說萬人齊集太極湖打太極拳。那地方夠寬敞,適合成千上萬的人在那裏一起打太極。
而許多武當山的居士和外國的太極愛好者,道家文化的信奉者則會來到玉虛宮練習太極拳,據說外國人認為這是一種到朝聖,有神聖之感。
(沒事就練練太極,無論你有沒有產生內力,對身體還是極有好處的。請讀者大大們繼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