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殿試2
奉天殿在民間又稱為金鑾殿,是皇宮正殿,但奉天殿在弘治朝並非皇帝上朝會見朝臣的地方,隻是作為皇宮中舉行各種典禮之所。
正殿上承重簷廡殿頂,下坐三層漢白玉台階,下麵是寬闊石磚院落,從南至北放眼望去隱約可見金鑾殿的宏偉。
祝澤清走在最前方,剛抬頭向左右看了一眼,旁邊的傳禮官便低聲提醒,「進到皇宮之內,當趨步低頭而行。」
在這個時代,入朝不趨、贊拜不名乃是一種極高的榮耀,除了少數公卿外,就算是六部尚書進宮也要低著頭小快步而行,因為不能讓皇帝等你。
除了祝澤清,其他眾貢士都是第一次進宮,但對於基本的禮法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若耽擱了時辰,可能就不是被訓斥一番那麽簡單,連殺頭都有可能,遂忍不住緊張。
到了奉天殿外,空曠的廣場兩側各擺三列案桌。
案桌之後均設有一方裹著布的蒲團,一會兒殿試作答,需要考生跪坐在蒲團上進行答題,而這一答就是一整天。
案桌上擺著筆墨紙硯,紙上是草稿紙,用鎮紙押著,同時有盛著水的筆洗,水則是用來研墨所用,考生考試中途若要如廁,必須有侍衛親自陪同。
長達一天的殿試,並不會提供膳食,早晨起來吃過後,中午即便餓了也得忍著,直到下午考試結束之後才能離開皇宮。
眾貢士站定,耐心等候,稍後十四名殿試閱卷官會出來麵見考生,緊接著皇帝也會露麵。
接下來開始走流程。
先是點名,所有貢士根據禮部會試的考試成績,從前到後,依次點上一遍,同時會以禮部所記錄考生之籍貫及體貌特徵對考生進行二次檢驗,防止有替考情況發生。
隨後是發考試作答成題的卷子,即答題紙,謂之「散卷」。
所有答題紙都是有固定格式,考生作答必須要按照行列,不能超出邊框,否則成績將被取消,同時會露出空白作為糊名所用。
考生需要自行將姓名、籍貫及三代履曆寫於答題紙上,也是為防止考試官提前在答題紙上作出記號。
散卷結束,考生都要站在自己的案桌旁,等候十四名閱卷官的到來。
到了辰時,太陽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升起,十四名殿試閱卷官在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劉健的率領下出來,分別列於正殿兩旁。
隨後,太監將蓋著黃色綢緞的龍椅搬了出來,放在中央的位置,那是待會兒皇帝出來後的落座之所。
皇帝雖然是殿試的出題人和監考人,但他隻是在考試最初的時候出現,並不會留在這邊等候一整日,就連十四名閱卷官也要各司其職,迴去辦公,而不會在奉天殿外逗留太久。
真正監考者還是禮部官員,不過在皇宮殿試這種地方,就算考生想作弊也沒那膽子,而且也沒必要。
既然你要到作弊的地步了,那肯定是中不了一甲前三的,既然如此,不過是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的區別,你作弊被抓,那就直接剝奪功名、發配充軍,甚至要被殺頭。
而不作弊,就算你文章胡編亂造,最後也是個進士。
殿試基本是最不用擔心作弊的一場考試,每個考生都小心謹慎,生怕哪裏做得不對,這種情況下務求發揮正常即可,至於那些歪門邪道的東西連想都不敢想。
一眾貢士先參拜眾殿試閱卷官,辰時一刻,皇帝在千唿萬喚中走了出來,所有人均跪拜於地。
雖然都知道頭頂上便是當今天子,每個人都想瞻仰龍顏,但卻無一人敢於把頭抬起來,因為跟皇帝對視,那也是天大的罪過,若真要追究,殺頭都有可能。
祝澤清位於人前,距離皇帝很近,但他早就見過皇帝的真容,一點兒也不好奇,其他考生自然是好奇的,但是卻是不敢,不過也不用著急,隻要考取一甲前三進入翰林院,以後有的是機會看到。
宣讀聖旨的是少傅兼內閣首輔大臣,皇帝都要尊稱一聲先生,由他代替天子傳話最為合適。
殿試不考四書五經,僅僅是一道策問題,題目可長可短,看皇帝的意思,其中有小問題若幹,要依次來進行作答。
「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策問題一道,其中小題共有兩道,簡單明了,不用大家去找,直接就看出來了。
場地太大,又沒有擴音器,大臣年老體邁喊出來的話,最多前麵的人能聽見,至於題目到底如何,在製誥宣讀完之後,會發下來,讓考生自己研究。
殿試與鄉試、會試在號舍內考試不同,這是在皇宮奉天殿外舉行的露天考試,天氣晴朗還好,若是遇到陰天下雨,考試便會相應延期。
考試的日子都是由欽天監算出來的,但即便是科學昌明的時代,也無法精確判斷一天內是否颳風下雨,更別說讓欽天監的人提前好些日子去算,這本身就有點兒撞大運的意思。
好在老天爺給麵子,今日風和日麗,在這樣的環境下考試,算是一種享受。
皇帝高高在上,身邊分列十四位殿試閱卷官,而在他們麵前的露天廣場上,坐著本屆殿試應試的三百名貢士。
隨著製誥宣讀完畢,以製誥為主體的考題也下發到每一個考生手中,考生可以將製誥詳細閱覽,開始思考作答了。
奉天殿在民間又稱為金鑾殿,是皇宮正殿,但奉天殿在弘治朝並非皇帝上朝會見朝臣的地方,隻是作為皇宮中舉行各種典禮之所。
正殿上承重簷廡殿頂,下坐三層漢白玉台階,下麵是寬闊石磚院落,從南至北放眼望去隱約可見金鑾殿的宏偉。
祝澤清走在最前方,剛抬頭向左右看了一眼,旁邊的傳禮官便低聲提醒,「進到皇宮之內,當趨步低頭而行。」
在這個時代,入朝不趨、贊拜不名乃是一種極高的榮耀,除了少數公卿外,就算是六部尚書進宮也要低著頭小快步而行,因為不能讓皇帝等你。
除了祝澤清,其他眾貢士都是第一次進宮,但對於基本的禮法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若耽擱了時辰,可能就不是被訓斥一番那麽簡單,連殺頭都有可能,遂忍不住緊張。
到了奉天殿外,空曠的廣場兩側各擺三列案桌。
案桌之後均設有一方裹著布的蒲團,一會兒殿試作答,需要考生跪坐在蒲團上進行答題,而這一答就是一整天。
案桌上擺著筆墨紙硯,紙上是草稿紙,用鎮紙押著,同時有盛著水的筆洗,水則是用來研墨所用,考生考試中途若要如廁,必須有侍衛親自陪同。
長達一天的殿試,並不會提供膳食,早晨起來吃過後,中午即便餓了也得忍著,直到下午考試結束之後才能離開皇宮。
眾貢士站定,耐心等候,稍後十四名殿試閱卷官會出來麵見考生,緊接著皇帝也會露麵。
接下來開始走流程。
先是點名,所有貢士根據禮部會試的考試成績,從前到後,依次點上一遍,同時會以禮部所記錄考生之籍貫及體貌特徵對考生進行二次檢驗,防止有替考情況發生。
隨後是發考試作答成題的卷子,即答題紙,謂之「散卷」。
所有答題紙都是有固定格式,考生作答必須要按照行列,不能超出邊框,否則成績將被取消,同時會露出空白作為糊名所用。
考生需要自行將姓名、籍貫及三代履曆寫於答題紙上,也是為防止考試官提前在答題紙上作出記號。
散卷結束,考生都要站在自己的案桌旁,等候十四名閱卷官的到來。
到了辰時,太陽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升起,十四名殿試閱卷官在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劉健的率領下出來,分別列於正殿兩旁。
隨後,太監將蓋著黃色綢緞的龍椅搬了出來,放在中央的位置,那是待會兒皇帝出來後的落座之所。
皇帝雖然是殿試的出題人和監考人,但他隻是在考試最初的時候出現,並不會留在這邊等候一整日,就連十四名閱卷官也要各司其職,迴去辦公,而不會在奉天殿外逗留太久。
真正監考者還是禮部官員,不過在皇宮殿試這種地方,就算考生想作弊也沒那膽子,而且也沒必要。
既然你要到作弊的地步了,那肯定是中不了一甲前三的,既然如此,不過是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的區別,你作弊被抓,那就直接剝奪功名、發配充軍,甚至要被殺頭。
而不作弊,就算你文章胡編亂造,最後也是個進士。
殿試基本是最不用擔心作弊的一場考試,每個考生都小心謹慎,生怕哪裏做得不對,這種情況下務求發揮正常即可,至於那些歪門邪道的東西連想都不敢想。
一眾貢士先參拜眾殿試閱卷官,辰時一刻,皇帝在千唿萬喚中走了出來,所有人均跪拜於地。
雖然都知道頭頂上便是當今天子,每個人都想瞻仰龍顏,但卻無一人敢於把頭抬起來,因為跟皇帝對視,那也是天大的罪過,若真要追究,殺頭都有可能。
祝澤清位於人前,距離皇帝很近,但他早就見過皇帝的真容,一點兒也不好奇,其他考生自然是好奇的,但是卻是不敢,不過也不用著急,隻要考取一甲前三進入翰林院,以後有的是機會看到。
宣讀聖旨的是少傅兼內閣首輔大臣,皇帝都要尊稱一聲先生,由他代替天子傳話最為合適。
殿試不考四書五經,僅僅是一道策問題,題目可長可短,看皇帝的意思,其中有小問題若幹,要依次來進行作答。
「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策問題一道,其中小題共有兩道,簡單明了,不用大家去找,直接就看出來了。
場地太大,又沒有擴音器,大臣年老體邁喊出來的話,最多前麵的人能聽見,至於題目到底如何,在製誥宣讀完之後,會發下來,讓考生自己研究。
殿試與鄉試、會試在號舍內考試不同,這是在皇宮奉天殿外舉行的露天考試,天氣晴朗還好,若是遇到陰天下雨,考試便會相應延期。
考試的日子都是由欽天監算出來的,但即便是科學昌明的時代,也無法精確判斷一天內是否颳風下雨,更別說讓欽天監的人提前好些日子去算,這本身就有點兒撞大運的意思。
好在老天爺給麵子,今日風和日麗,在這樣的環境下考試,算是一種享受。
皇帝高高在上,身邊分列十四位殿試閱卷官,而在他們麵前的露天廣場上,坐著本屆殿試應試的三百名貢士。
隨著製誥宣讀完畢,以製誥為主體的考題也下發到每一個考生手中,考生可以將製誥詳細閱覽,開始思考作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