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世運露出幾分笑意,「我就是這個意思,小師弟關係特殊,萬一有人質疑怎麽辦?」
皇帝開口道,「有什麽可質疑的,到時候張貼杏榜的時候,把澤清的文章一併貼上去,讓大家好好看看。」
一眾大臣應道,「是,皇上。」
皇帝把祝澤清的文章從第一篇到最後一篇都完完整整看了,眼睛裏滿是欣賞,「也不知道澤清是如何學的,竟然有此等深厚的見解。」
季玄默等師兄們也看了祝澤清的試卷,同樣的嘆為觀止,內心許久沒辦法平靜。
鄭大學士捋了捋鬍鬚,笑道,「看皇上的意思,這名次是沒意見了。」
皇帝麵容柔和地說道,「第一名確定了,其他的大學士看著辦,朕還有事,先迴宮了。」
一眾大臣躬身拱手,「恭送皇上。」
禮部尚書道,「鄭大學士,我們這還有一些沒覆核完,等覆核完了立馬通知你。」
鄭大學士點點頭,「好。」
……
四月十二,放榜的日子。
杏榜是在禮部大堂前發榜的,由於發榜的時候杏花正開著,所以也叫杏榜。
大清早,江一寧便把一早準備的一套紅色的新衣服給祝澤清抱來,「快,今天看榜,把這衣服穿上。」
祝澤清摸著衣服笑了笑,「一寧,你不覺得這衣服顏色太高調了嗎?」
「這個……」江一寧把衣服拿起來準備親手給祝澤清換上,「今天看榜,應該喜慶一點。」
祝澤清把江一寧抱住,「不穿這個,你想想,萬一考得不好,我還穿一件紅色的衣服去,那別人豈不是會嘲諷我?」
江一寧想了想,好像有點兒道理,「那穿哪件?」
祝澤清指了指衣櫃裏那件白色的衣服,「就穿平時的襤衫就行了。」
江一寧搖頭,「可是那衣服穿了好多次了,都舊了。」
祝澤清道,「那我們買一件新的。」
江一寧最後還是聽從了祝澤清的話,「好吧。」
穿好衣服,兩人出去跟淩封錦會合,出門沒多久又碰見了江子星,四人結伴,一起往禮部而去。
六部及各寺的辦公地點都在宮裏,江一寧和江子星不允許進去,下了馬車之後,在外麵等。
祝澤清和淩封錦走了兩步,碰見了秦玉堂他們。
「巧了,一起進去吧。」
其他的,祝澤清和淩封錦都不太認識,但祝澤清聲名遠播,大家都認識他,看到他,都不由多看兩眼。
來了的學子都在侍衛的帶領下,來到禮部前的庭院裏等候。
剛開始還隻有稀稀拉拉幾個人,沒過多久,庭院裏就站滿了人了。
不過真正參加考試的學子可不止這些,大多數考生還是寧願守在客棧或者會館裏,耐心等候消息。
放榜大約從中午開始,一直到下午日落黃昏,由報子將禮部會試錄取的三百名考生依次傳報。
先從會試第十一名開始,到三百名結束,因為考生住得有遠近,報子又未必能準確找到舉子的住所,就算在傳報上有先後,但真正傳到舉子耳中時,也就不一定是名次高的靠前了。
至於會試的前十,則是一項榮耀。
因為前十的文章要給皇帝親自審閱,就好似殿試前十的文章是由天子親自挑選過的一般。
杏榜放榜與報子報喜,本來二者是同時進行的事情,有的考生不來,是因為心中忐忑不安,怕自己中不了,所以幹脆跟一些同鄉聚在一塊吃吃茶,一起等候消息。
如此有個好處,若是中了的話,會有大批的人恭喜,或者有一同中榜的,有過一起等中榜的經曆,以後可以成為「鄉黨」。
至於沒中的,也能跟著吃頓免費的慶賀宴,結交幾位新晉進士,對以後參加科舉有一定好處。
指不定今日的進士,就是明日的翰林,甚至成為下屆會試的同考官。
但覺得自己能考上的,自然是要親自來看,沒有什麽比看到自己榜上有名更令考生更高興的事了,這可是榮耀一輩子的事。
也有一些急性子,想早一步知道自己有沒有中,這樣也省了迴去等消息,若是不中,傷心失望之下,可能下午就收拾鋪蓋卷踏上迴鄉的路程,也省得再留在京城白白耗費銀錢。
也不是所有舉子都會來京城國子監讀書,需要非常優秀的人才能來讀書,州內前幾名,或者由地方官員舉薦。
終於到午時三刻,放榜開始。
中了會試的,稱之為「貢士」,因為京城的杏花多開於二月底三月初,所以會試放榜也被稱為「杏榜」。
杏榜提名,雖然暫時是「貢士」,但很快就會參加殿試。
從殿試出來,無論是進士及第,還是進士出身,又或者是同進士出身,都會是標準的「進士」,會被選派官吏。
「杏榜」放榜並不會以圓案來發放,而是按照名次將考生的考籍、考號和姓名列於長案之上,這也是為防止考生有重名的情況。
就算名字相同,地域也不會相同,就算地域相同,那考試的號舍也不會相同。
禮部會試的放榜務求嚴謹。
第一案,也是「杏榜」中非常重要的一案,共有九十人,第二案和第三案各有一百人,一共是二百九十人。
會試的前十名則會放在最一案中,然後由禮部報子分三批前去報喜。
皇帝開口道,「有什麽可質疑的,到時候張貼杏榜的時候,把澤清的文章一併貼上去,讓大家好好看看。」
一眾大臣應道,「是,皇上。」
皇帝把祝澤清的文章從第一篇到最後一篇都完完整整看了,眼睛裏滿是欣賞,「也不知道澤清是如何學的,竟然有此等深厚的見解。」
季玄默等師兄們也看了祝澤清的試卷,同樣的嘆為觀止,內心許久沒辦法平靜。
鄭大學士捋了捋鬍鬚,笑道,「看皇上的意思,這名次是沒意見了。」
皇帝麵容柔和地說道,「第一名確定了,其他的大學士看著辦,朕還有事,先迴宮了。」
一眾大臣躬身拱手,「恭送皇上。」
禮部尚書道,「鄭大學士,我們這還有一些沒覆核完,等覆核完了立馬通知你。」
鄭大學士點點頭,「好。」
……
四月十二,放榜的日子。
杏榜是在禮部大堂前發榜的,由於發榜的時候杏花正開著,所以也叫杏榜。
大清早,江一寧便把一早準備的一套紅色的新衣服給祝澤清抱來,「快,今天看榜,把這衣服穿上。」
祝澤清摸著衣服笑了笑,「一寧,你不覺得這衣服顏色太高調了嗎?」
「這個……」江一寧把衣服拿起來準備親手給祝澤清換上,「今天看榜,應該喜慶一點。」
祝澤清把江一寧抱住,「不穿這個,你想想,萬一考得不好,我還穿一件紅色的衣服去,那別人豈不是會嘲諷我?」
江一寧想了想,好像有點兒道理,「那穿哪件?」
祝澤清指了指衣櫃裏那件白色的衣服,「就穿平時的襤衫就行了。」
江一寧搖頭,「可是那衣服穿了好多次了,都舊了。」
祝澤清道,「那我們買一件新的。」
江一寧最後還是聽從了祝澤清的話,「好吧。」
穿好衣服,兩人出去跟淩封錦會合,出門沒多久又碰見了江子星,四人結伴,一起往禮部而去。
六部及各寺的辦公地點都在宮裏,江一寧和江子星不允許進去,下了馬車之後,在外麵等。
祝澤清和淩封錦走了兩步,碰見了秦玉堂他們。
「巧了,一起進去吧。」
其他的,祝澤清和淩封錦都不太認識,但祝澤清聲名遠播,大家都認識他,看到他,都不由多看兩眼。
來了的學子都在侍衛的帶領下,來到禮部前的庭院裏等候。
剛開始還隻有稀稀拉拉幾個人,沒過多久,庭院裏就站滿了人了。
不過真正參加考試的學子可不止這些,大多數考生還是寧願守在客棧或者會館裏,耐心等候消息。
放榜大約從中午開始,一直到下午日落黃昏,由報子將禮部會試錄取的三百名考生依次傳報。
先從會試第十一名開始,到三百名結束,因為考生住得有遠近,報子又未必能準確找到舉子的住所,就算在傳報上有先後,但真正傳到舉子耳中時,也就不一定是名次高的靠前了。
至於會試的前十,則是一項榮耀。
因為前十的文章要給皇帝親自審閱,就好似殿試前十的文章是由天子親自挑選過的一般。
杏榜放榜與報子報喜,本來二者是同時進行的事情,有的考生不來,是因為心中忐忑不安,怕自己中不了,所以幹脆跟一些同鄉聚在一塊吃吃茶,一起等候消息。
如此有個好處,若是中了的話,會有大批的人恭喜,或者有一同中榜的,有過一起等中榜的經曆,以後可以成為「鄉黨」。
至於沒中的,也能跟著吃頓免費的慶賀宴,結交幾位新晉進士,對以後參加科舉有一定好處。
指不定今日的進士,就是明日的翰林,甚至成為下屆會試的同考官。
但覺得自己能考上的,自然是要親自來看,沒有什麽比看到自己榜上有名更令考生更高興的事了,這可是榮耀一輩子的事。
也有一些急性子,想早一步知道自己有沒有中,這樣也省了迴去等消息,若是不中,傷心失望之下,可能下午就收拾鋪蓋卷踏上迴鄉的路程,也省得再留在京城白白耗費銀錢。
也不是所有舉子都會來京城國子監讀書,需要非常優秀的人才能來讀書,州內前幾名,或者由地方官員舉薦。
終於到午時三刻,放榜開始。
中了會試的,稱之為「貢士」,因為京城的杏花多開於二月底三月初,所以會試放榜也被稱為「杏榜」。
杏榜提名,雖然暫時是「貢士」,但很快就會參加殿試。
從殿試出來,無論是進士及第,還是進士出身,又或者是同進士出身,都會是標準的「進士」,會被選派官吏。
「杏榜」放榜並不會以圓案來發放,而是按照名次將考生的考籍、考號和姓名列於長案之上,這也是為防止考生有重名的情況。
就算名字相同,地域也不會相同,就算地域相同,那考試的號舍也不會相同。
禮部會試的放榜務求嚴謹。
第一案,也是「杏榜」中非常重要的一案,共有九十人,第二案和第三案各有一百人,一共是二百九十人。
會試的前十名則會放在最一案中,然後由禮部報子分三批前去報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