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籌辦的學堂也漸漸成型,沒有了生計的壓迫,農忙之後,很多百姓也樂意將自家孩子送過去讀書識字。
眼下的澶州,雖然離柴桑的目標還有很遠,但他心裏明白,取得當下的成效已是很不容易,很多事情要慢慢來。
然而有喜必有憂,玉娘在外一個不慎摔倒在台階上,七個多月的身孕就要生產,王府上下頓時亂作一團。
柴桑在外麵一會兒聽見玉娘聲嘶力竭的嘶喊,一會兒又沒了聲響,又幫不上忙,隻能幹著急。
九歌聽了消息也趕了過來,本來想進屋幫幫忙,卻被方嬸兒擋在門外,她還未出閣,方嬸兒怕屋裏的陣勢嚇著她。
沒辦法,她隻能在門外暗自祈禱,她雖未親眼所見,但聽著裏麵一陣陣的動靜,看著一盆盆的血水端出來,十足駭人,難怪人都說婦人,猶如過了趟鬼門關。
情形雖然兇險,但好歹最後母子平安。
柴桑趕緊寫信給郭瑋和褚良辰報喜,還特意提出,讓郭瑋為孩子取名,郭瑋倒是不在意這些,隻是賜下了不少東西,名字卻讓柴桑自己取。
柴桑又問王樸的意見,論學識,他身邊沒人比得上王樸。王樸攤開一張紙,寫下了八個大字「青春受謝,白日昭之。」
柴桑不由得稱好,寓意好,又合了當下情境。於是給孩子取名為「昭」,昭,日明也,希望天地間終能撥雲見日,一片光亮。
轉眼又是一年,這一年像之前的每一年,不比以往艱難,也不比以往好過。
九歌有時候一個人坐著,會時常想起樂安穀中的事,那時她隱約知道世道不清明,穀外的人日子難捱,但也僅是來源於父親和偶爾得見的其他人的口述,或是來源於前人的詩書,終是隔著一層。
可這兩年,她眼前所見,卻一一證實,耳中所聞、書中所寫都是真的。
她見過路邊的森森白骨,見過拖家帶口的逃荒人、見過賣兒鬻女,見過大雪天在山上挖野菜的幼童,見過無數的普通人辛勞一年才勉強家有餘糧……
對於很多人而言,人生在世,僅是活著就耗費了全部的力氣,所謂金榜登科、錦衣玉食、花前月下、紅袖添香,都是無暇念及的奢望。
她很幸運,於萬千人之中,都算得上幸運,和生存比起來,她的那些傷心、難過、哀思、愁苦,不值一提。
她感覺她正在從自己的世界走出來,走向真正的世界。再看柴桑時,也不一樣了,以前看他是一腔孤勇,現在看他是目擊道存。
她開始真正走向他,無論是心中的橋,還是腳下的路。
父親去世一年,她才有勇氣翻開父親留下的那些書稿。父親留下的書稿不多,這很大程度上還得歸功於她。
現在所存,都是父親那年從洪水中逃生後,一點一點寫就的。當時父親在義舍,衣衫襤褸,張家在提供吃食外,還肯遞上紙和筆,真是大義。
而父親,在那樣的變故和身體狀況下,依舊提起筆,將所知所得見諸筆端,其中的堅韌和毅力,也絕非常人。
這些書稿,她整整看了兩日。
過去了這麽久,她依然為父親的才華驚嘆,這種才華,不是文人墨客的風雅,而是於故紙堆和平生所曆的淬鍊,父親離京十年,字裏行間,從未放下。
九歌心中明白,依目前她的水平,這些書稿她很難完全吃透。要讓它真正熠熠生輝,她想到了兩個人,柴桑和王樸,思來想去,最後她還是給了王樸。
柴桑要迴開封了,郭瑋寫信催了幾迴,他一直拖著,直到秋後看著澶州今年又豐收,他才放心。也是因為不能再拖了,郭瑋的身體狀況,貌似不太好。
動身的那天,一行人起了個大早,天剛蒙蒙亮就準備出發。然而王府門口已經圍滿了百姓,更有人直接上前牽住柴桑的馬,拉著不讓走。平日裏與柴桑時常打交道的幾個人,把他團團圍住,為首的就是張勤。
「王爺,能不能不走啊。」張勤拉著柴桑的手,緊緊握住。
柴桑拍了拍他的手背,卻不知該說什麽。這樣的場麵,他哪裏見過,更沒有想過。
「我今年四十多歲了,大半截身子都入土了,從沒見過你這樣的父母官。」張勤說著,有些哽咽,他與柴桑來往的最多,對他的人品本事最為信服。
「你走了,我們可怎麽辦啊。」一任任的刺史上馬,來來迴迴,誰把他們真正放心上了。
「我家才剛吃飽飯……」
「澶州好不容易度過了這個災……」
「我們向皇上請願,讓王爺留下來……」
「留下來吧王爺……」
一群人七嘴八舌,柴桑看著他們的眼睛,有種說不出來的難受,如果可以,他也不想走,他在澶州兩年多,走遍了大大小小的鄉縣,踏遍了多少的山川河流,和全澶州的百姓耗盡心血與災難抗爭,親眼見著他們日子一點點好過起來。
兩年多了,他對這個地方太熟悉了,甚至對院子裏的一塊石頭、一棵樹,都有了感情。他也不想走,可他不能不走。
有人在抽泣,孩子還小,什麽都不懂,上了年紀的人才最傷心,一輩子了,他們在澶州活了一輩子,深知每一個新官的赴任,對他們而言都像是一場賭,十賭九輸。
「大家迴去吧。」良久,柴桑才說出了這麽一句話。<hr>
眼下的澶州,雖然離柴桑的目標還有很遠,但他心裏明白,取得當下的成效已是很不容易,很多事情要慢慢來。
然而有喜必有憂,玉娘在外一個不慎摔倒在台階上,七個多月的身孕就要生產,王府上下頓時亂作一團。
柴桑在外麵一會兒聽見玉娘聲嘶力竭的嘶喊,一會兒又沒了聲響,又幫不上忙,隻能幹著急。
九歌聽了消息也趕了過來,本來想進屋幫幫忙,卻被方嬸兒擋在門外,她還未出閣,方嬸兒怕屋裏的陣勢嚇著她。
沒辦法,她隻能在門外暗自祈禱,她雖未親眼所見,但聽著裏麵一陣陣的動靜,看著一盆盆的血水端出來,十足駭人,難怪人都說婦人,猶如過了趟鬼門關。
情形雖然兇險,但好歹最後母子平安。
柴桑趕緊寫信給郭瑋和褚良辰報喜,還特意提出,讓郭瑋為孩子取名,郭瑋倒是不在意這些,隻是賜下了不少東西,名字卻讓柴桑自己取。
柴桑又問王樸的意見,論學識,他身邊沒人比得上王樸。王樸攤開一張紙,寫下了八個大字「青春受謝,白日昭之。」
柴桑不由得稱好,寓意好,又合了當下情境。於是給孩子取名為「昭」,昭,日明也,希望天地間終能撥雲見日,一片光亮。
轉眼又是一年,這一年像之前的每一年,不比以往艱難,也不比以往好過。
九歌有時候一個人坐著,會時常想起樂安穀中的事,那時她隱約知道世道不清明,穀外的人日子難捱,但也僅是來源於父親和偶爾得見的其他人的口述,或是來源於前人的詩書,終是隔著一層。
可這兩年,她眼前所見,卻一一證實,耳中所聞、書中所寫都是真的。
她見過路邊的森森白骨,見過拖家帶口的逃荒人、見過賣兒鬻女,見過大雪天在山上挖野菜的幼童,見過無數的普通人辛勞一年才勉強家有餘糧……
對於很多人而言,人生在世,僅是活著就耗費了全部的力氣,所謂金榜登科、錦衣玉食、花前月下、紅袖添香,都是無暇念及的奢望。
她很幸運,於萬千人之中,都算得上幸運,和生存比起來,她的那些傷心、難過、哀思、愁苦,不值一提。
她感覺她正在從自己的世界走出來,走向真正的世界。再看柴桑時,也不一樣了,以前看他是一腔孤勇,現在看他是目擊道存。
她開始真正走向他,無論是心中的橋,還是腳下的路。
父親去世一年,她才有勇氣翻開父親留下的那些書稿。父親留下的書稿不多,這很大程度上還得歸功於她。
現在所存,都是父親那年從洪水中逃生後,一點一點寫就的。當時父親在義舍,衣衫襤褸,張家在提供吃食外,還肯遞上紙和筆,真是大義。
而父親,在那樣的變故和身體狀況下,依舊提起筆,將所知所得見諸筆端,其中的堅韌和毅力,也絕非常人。
這些書稿,她整整看了兩日。
過去了這麽久,她依然為父親的才華驚嘆,這種才華,不是文人墨客的風雅,而是於故紙堆和平生所曆的淬鍊,父親離京十年,字裏行間,從未放下。
九歌心中明白,依目前她的水平,這些書稿她很難完全吃透。要讓它真正熠熠生輝,她想到了兩個人,柴桑和王樸,思來想去,最後她還是給了王樸。
柴桑要迴開封了,郭瑋寫信催了幾迴,他一直拖著,直到秋後看著澶州今年又豐收,他才放心。也是因為不能再拖了,郭瑋的身體狀況,貌似不太好。
動身的那天,一行人起了個大早,天剛蒙蒙亮就準備出發。然而王府門口已經圍滿了百姓,更有人直接上前牽住柴桑的馬,拉著不讓走。平日裏與柴桑時常打交道的幾個人,把他團團圍住,為首的就是張勤。
「王爺,能不能不走啊。」張勤拉著柴桑的手,緊緊握住。
柴桑拍了拍他的手背,卻不知該說什麽。這樣的場麵,他哪裏見過,更沒有想過。
「我今年四十多歲了,大半截身子都入土了,從沒見過你這樣的父母官。」張勤說著,有些哽咽,他與柴桑來往的最多,對他的人品本事最為信服。
「你走了,我們可怎麽辦啊。」一任任的刺史上馬,來來迴迴,誰把他們真正放心上了。
「我家才剛吃飽飯……」
「澶州好不容易度過了這個災……」
「我們向皇上請願,讓王爺留下來……」
「留下來吧王爺……」
一群人七嘴八舌,柴桑看著他們的眼睛,有種說不出來的難受,如果可以,他也不想走,他在澶州兩年多,走遍了大大小小的鄉縣,踏遍了多少的山川河流,和全澶州的百姓耗盡心血與災難抗爭,親眼見著他們日子一點點好過起來。
兩年多了,他對這個地方太熟悉了,甚至對院子裏的一塊石頭、一棵樹,都有了感情。他也不想走,可他不能不走。
有人在抽泣,孩子還小,什麽都不懂,上了年紀的人才最傷心,一輩子了,他們在澶州活了一輩子,深知每一個新官的赴任,對他們而言都像是一場賭,十賭九輸。
「大家迴去吧。」良久,柴桑才說出了這麽一句話。<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