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歸真的離開,並未能阻止聖人奉道之心,反而給了更多人在這天下至尊麵前施展玄妙道法的機會,其中,便屬這位巧言令色的吳道長占盡上風。
早在朔日之時,群臣參與的盛大祭祀便已完成,因而,今日於這高台之上的拜月倒是更像一場屬於皇家親眷的聚會。
歌舞宴飲還在繼續,崔稚晚半途退出來更衣後,一時不想迴到那片熱鬧中,又知無法真的走遠,隻好站在高台西側邊緣,望著遙遙天際出神。
不多時,她的身側多了一人。
隻是兩人並肩而立,卻始終各自沉默著。
昨夜,返迴承恩殿時,李暻以為會有一場疾風驟雨,可迎接他的卻是全然的風平浪靜。
崔稚晚在書房之中,一如平日一般,神色淡淡的斜倚在憑幾上,捧著本月新出的詩集冊子翻看默念。
從頭至尾,對於「白樂安自首」之事,她半句話沒有提起。
想著留足時間同她好好說話,李暻批閱文牒的速度遠比平日裏更快。
直到後來他品出了不對,手下的動作才徹底慢了下來。
太子妃手中的書頁已來來迴迴翻看了數遍,夜徹底深了,她還是半分迴到寢屋安睡的意思都沒有。
天氣漸涼,李暻終是怕她被寒症侵襲,熬壞了身體,率先合上手下文牒,作勢離開。
可崔稚晚仿若未曾看見,仍兀自沉在那冊詩文集子裏,直到聽見他喚了聲「稚娘」,她才抬頭看來,然後含笑柔聲說道:「殿下先睡吧,我再看一會兒。」
太子殿下站著同她對視了片刻,而後竟然隻是如她一般略微勾起唇角,說了聲「好」,便就此消失在了門邊。
待李暻去寢宮轉了一圈再迴來,不出所料,屋中大半的燈盞都已熄滅。
崔稚晚就著一盞微弱的燭火,人倒還是他離開時的姿勢,隻是雙眼早已不再落在書頁之上,而是看著虛空愣神。
李暻知眼下這狀況最好的答案是什麽,所以不再同她多說一句,隻是上前將她攔腰抱起,便大步走迴了寢殿。
崔稚晚初時習慣性的掙紮了一下,然後便將頭埋在他的頸間,乖乖巧巧,十分順從,卻還一路無話。
等迴了寢宮,他剛將她放在床榻之上,她便翻身將整個人從頭到尾埋在了被子裏。
原來她的不抵抗,亦是不想同他多言。
李暻看著眼前寢被中鼓起的小小一團,方才掛在臉上的溫和終是悉數散去。
太子殿下的眼中一旦沒了獨屬於太子妃的那種笑意,便立刻恢複了一人獨處時冷清無比的模樣,讓人看一眼便因那迫人的威壓而覺得畏懼。
蘭時見狀,趕忙帶著尚在屋內的其他侍女一同垂頭退下。
李暻其實一早便猜到了,平靜湖麵之下的暗流才是真正的可怕。
崔稚晚越是不發一言,越是證明她根本不願給他任何哄好她的機會。
從昨夜至今,她始終迴避著同他講話的所有可能,所以眼下,第一句話還是得由他來說:
「稚娘,你將眼睛朝下望,興許能看到什麽有意思的景色。」
崔稚晚聞言,將視線從遼闊的夜空下拉,見遠處有層巒疊嶂,卻也隻有層巒疊嶂。
她一時沒有懂李暻說的「有意思」指的是什麽。
可她並不想發問。
崔稚晚還是不說話,李暻卻已瞧見她眼中得迷茫。
於是,他抬起手,指著遠方某個攏起的山包,問:「你瞧見阿娘了嗎?」
聞言,太子妃當即一愣。
巍然屹立於太極宮北側的望月台,確實能輕而易舉便遙瞻到遠在百裏之外的那座聖人為自己所修的皇陵,而如今,文德皇後便獨自葬於其中。
「無論是過去的韓歸真,還是如今的吳玄風,他們能夠得寵,皆是因為已將聖人真正要的是什麽琢磨清楚。」
如此讓人震驚的話,李暻卻始終悠然開口,像是在談什麽無關緊要的事情:
「阿耶他,要的從來不是「道」,而是……那個「人」。
「此生皆是。」
他的目光仍與崔稚晚都落在了穹頂之下的同一處,卻又抬腕將她被夜風吹得冰涼的手納入了掌心:
「稚娘,我不僅與阿娘相似,興許,也有些像他。」
從未料到李暻會說這樣「討好」的話,崔稚晚的視線總算被拉迴到他身上,太子殿下亦將眸光落在了她的眼裏。
席間的舞樂之聲變得遙遠,襲肘的宵寒亦被完全忘卻,圓月的光輝傾瀉而下,將蒼蒼交疊的山影潤濕成翠碧色。
夜,在這時,忽而生出了無邊無際的靜謐。
李暻將崔稚晚拉入懷中,把下巴墊在了她的頭頂,帶著難以察覺的小心翼翼,似是在訴說,又好似在祈求。
他輕聲喟嘆道:「所以,稚娘,別怕我。」
不知為何,崔稚晚的心中驟然酸成了一片。
因他一句話,她此前的茫然,繼而沉默,突然變得十分可笑。
分明有好多話堆在喉頭,擠在舌尖,可最後,她竟沒頭沒腦的在恍惚之間,選擇了喃喃似自語的辯解:
「我……我沒有。」
這麽短的一句話,李暻卻隻聽到她的哽咽。
這世上,大概沒有人比他更知道如何讓崔稚晚心軟。
隻要他「示弱」就好。
<hr>
早在朔日之時,群臣參與的盛大祭祀便已完成,因而,今日於這高台之上的拜月倒是更像一場屬於皇家親眷的聚會。
歌舞宴飲還在繼續,崔稚晚半途退出來更衣後,一時不想迴到那片熱鬧中,又知無法真的走遠,隻好站在高台西側邊緣,望著遙遙天際出神。
不多時,她的身側多了一人。
隻是兩人並肩而立,卻始終各自沉默著。
昨夜,返迴承恩殿時,李暻以為會有一場疾風驟雨,可迎接他的卻是全然的風平浪靜。
崔稚晚在書房之中,一如平日一般,神色淡淡的斜倚在憑幾上,捧著本月新出的詩集冊子翻看默念。
從頭至尾,對於「白樂安自首」之事,她半句話沒有提起。
想著留足時間同她好好說話,李暻批閱文牒的速度遠比平日裏更快。
直到後來他品出了不對,手下的動作才徹底慢了下來。
太子妃手中的書頁已來來迴迴翻看了數遍,夜徹底深了,她還是半分迴到寢屋安睡的意思都沒有。
天氣漸涼,李暻終是怕她被寒症侵襲,熬壞了身體,率先合上手下文牒,作勢離開。
可崔稚晚仿若未曾看見,仍兀自沉在那冊詩文集子裏,直到聽見他喚了聲「稚娘」,她才抬頭看來,然後含笑柔聲說道:「殿下先睡吧,我再看一會兒。」
太子殿下站著同她對視了片刻,而後竟然隻是如她一般略微勾起唇角,說了聲「好」,便就此消失在了門邊。
待李暻去寢宮轉了一圈再迴來,不出所料,屋中大半的燈盞都已熄滅。
崔稚晚就著一盞微弱的燭火,人倒還是他離開時的姿勢,隻是雙眼早已不再落在書頁之上,而是看著虛空愣神。
李暻知眼下這狀況最好的答案是什麽,所以不再同她多說一句,隻是上前將她攔腰抱起,便大步走迴了寢殿。
崔稚晚初時習慣性的掙紮了一下,然後便將頭埋在他的頸間,乖乖巧巧,十分順從,卻還一路無話。
等迴了寢宮,他剛將她放在床榻之上,她便翻身將整個人從頭到尾埋在了被子裏。
原來她的不抵抗,亦是不想同他多言。
李暻看著眼前寢被中鼓起的小小一團,方才掛在臉上的溫和終是悉數散去。
太子殿下的眼中一旦沒了獨屬於太子妃的那種笑意,便立刻恢複了一人獨處時冷清無比的模樣,讓人看一眼便因那迫人的威壓而覺得畏懼。
蘭時見狀,趕忙帶著尚在屋內的其他侍女一同垂頭退下。
李暻其實一早便猜到了,平靜湖麵之下的暗流才是真正的可怕。
崔稚晚越是不發一言,越是證明她根本不願給他任何哄好她的機會。
從昨夜至今,她始終迴避著同他講話的所有可能,所以眼下,第一句話還是得由他來說:
「稚娘,你將眼睛朝下望,興許能看到什麽有意思的景色。」
崔稚晚聞言,將視線從遼闊的夜空下拉,見遠處有層巒疊嶂,卻也隻有層巒疊嶂。
她一時沒有懂李暻說的「有意思」指的是什麽。
可她並不想發問。
崔稚晚還是不說話,李暻卻已瞧見她眼中得迷茫。
於是,他抬起手,指著遠方某個攏起的山包,問:「你瞧見阿娘了嗎?」
聞言,太子妃當即一愣。
巍然屹立於太極宮北側的望月台,確實能輕而易舉便遙瞻到遠在百裏之外的那座聖人為自己所修的皇陵,而如今,文德皇後便獨自葬於其中。
「無論是過去的韓歸真,還是如今的吳玄風,他們能夠得寵,皆是因為已將聖人真正要的是什麽琢磨清楚。」
如此讓人震驚的話,李暻卻始終悠然開口,像是在談什麽無關緊要的事情:
「阿耶他,要的從來不是「道」,而是……那個「人」。
「此生皆是。」
他的目光仍與崔稚晚都落在了穹頂之下的同一處,卻又抬腕將她被夜風吹得冰涼的手納入了掌心:
「稚娘,我不僅與阿娘相似,興許,也有些像他。」
從未料到李暻會說這樣「討好」的話,崔稚晚的視線總算被拉迴到他身上,太子殿下亦將眸光落在了她的眼裏。
席間的舞樂之聲變得遙遠,襲肘的宵寒亦被完全忘卻,圓月的光輝傾瀉而下,將蒼蒼交疊的山影潤濕成翠碧色。
夜,在這時,忽而生出了無邊無際的靜謐。
李暻將崔稚晚拉入懷中,把下巴墊在了她的頭頂,帶著難以察覺的小心翼翼,似是在訴說,又好似在祈求。
他輕聲喟嘆道:「所以,稚娘,別怕我。」
不知為何,崔稚晚的心中驟然酸成了一片。
因他一句話,她此前的茫然,繼而沉默,突然變得十分可笑。
分明有好多話堆在喉頭,擠在舌尖,可最後,她竟沒頭沒腦的在恍惚之間,選擇了喃喃似自語的辯解:
「我……我沒有。」
這麽短的一句話,李暻卻隻聽到她的哽咽。
這世上,大概沒有人比他更知道如何讓崔稚晚心軟。
隻要他「示弱」就好。
<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