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甘心放棄的人,為了活下去必須要想方設法營生。到頭來,他們常常既無錢外出交際,更不可能靜心讀書,自然距離高中愈發遙遠。


    出身貧寒的白樂安比誰都清楚其中的艱難。


    於是,他便拿出了這些年成為「笑丘生」後累計下全部錢財,買下了修真坊中的一處並不算大的院子,給了十數個困頓的寒門舉子一個容身之地。


    此事,他從來沒有告訴過任何人。


    可白樂安想著,既然他將要去為東宮「做事」,也許太子殿下會對他了解的多一點。


    聽到他小心翼翼的提問,李暻頓住了腳步。


    他轉頭看向身後之人,忽而眼角眉梢染上了一縷瞭然而讚許的笑意:「知道。」


    聽見殿下應答,白樂安想,自己走了,那個院子的人以後也不會沒有著落了。


    心安之後,他便突然被不知手腳應放在何處的尷尬和無措襲擊,隻得匆匆將視線垂下,半晌才磕磕絆絆的迴了句:


    「那就好……那就好。」


    直到太子殿下走遠,白樂安才終於抬起眼睛。


    遠方,朝陽破土而出,毫不留情的戳穿了青灰色的天空,璀璨的雲霞瞬間被燃燒成火紅的顏色。


    這番景色竟意外讓他想起了,許多年前與平昌貴主遙遙相見時的情景。


    「若我的筆真的像你說的那樣有力量,就讓我以此身性命為筆,讓你的冤屈得以昭雪吧。」


    白樂安笑了笑,低聲輕喃道。


    景隆二十一年,八月十五日。


    自大梁建立以來,西線連綿不斷的戰事幾乎掏空了整個國庫,直到今歲,他們才終將多年的敵手打敗。


    兵事平息,戶部上下總算有了一星半點喘息的機會,可手頭依舊算不得寬裕。


    究其緣由,怕是與聖人癡迷於扶持道門脫不了幹係。


    李暻早知,趕走一個得勢之人並不能真正阻止長安城內外道宗的猖行,隻是他沒料到這麽快,阿耶的大肆鋪張又使得國庫顯露捉襟見肘之象。


    而比這更嚴重的,其實是泛濫於豪族,甚至波及民間的奉養道門之風。


    家財萬貫的世族貴人動輒捐地捐宅,於他們而言許隻是九牛一毛,可這些人的一舉一動卻深深影響著普通百姓。


    今歲至今,長安城中為請符籙、驅妖邪,特別是嚐丹藥,最終瘋魔到傾家蕩產之事時有發生。


    而這些年,因道門內裏實在有諸多利益可以圖謀,長安兩縣皆屢屢上報有不少壯年男子竟舍家棄子,不事農桑,反而投身各個宗派「修仙煉丹」去的公文。


    雖下有衙門外牆多次張文說理,衙役走家串戶勸誡,上有裴瑾裴相公公開批駁道士以利拉攏百姓之劣行。


    可為了擴大門楣,增加聲勢,以從中漁利,許多道觀多半都是隻做表麵功夫,實際上仍在暗地裏勸說普通百姓投身道門。


    逐利乃是本性,事情到了這番情景,本應出台強令禁止。


    然聖人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在桌案之上的文牒即便不是置若罔聞,最多也隻是開口溫溫和和的訓斥兩句。


    而實令,卻至今半條未下。


    第63章 圓叄


    其實,早在大梁開國之初,道教便因李氏這個新皇族的推崇大行其道過。


    與之相對,原本處於強勢的佛教亦因此遭受了殘酷的碾壓與排斥,導致最終門前凋零。


    景隆元年,文德皇後被冊封後不久,便陸續請了幾個前朝時便名望極高的佛門大師入太極宮講經說法。


    而後,她自己更是帶頭抄經禮佛,甚至過佛節。


    因先後在貴族乃至民間,一貫享有很大的聲譽,追隨者亦甚眾。


    於是,長安城中很快便掀起了崇佛之潮。


    由此,總算是一點一點挽救了佛教的頹勢,也在多年後,終究慢慢形成了兩教並行之態。


    太子殿下比任何人都清楚,文德皇後禮佛,並不是因為她本身便崇信佛門。


    而是因為她深知,萬事萬物,唯有勢均力敵,才會因競爭而生出完善自身的力量。


    唯有這樣,所有宗門皆不會一家獨大,更不至於漫天鋪張,繼而占山謀地,掏空民財,最終爭利於民。


    同時,民眾有了選擇的餘地,便可多看多聽多想,不至於被一家之言蒙蔽雙眼,失了理智,最終本末倒置。


    文德皇後勸聖人屢擴河西北庭之境,亦是有此緣由。


    每一次打了勝仗,大梁的商路便能朝西推進一城,而大梁的官兵從來保護來往各國商旅,讓他們不受賊亂幹擾,順利往來買賣。


    這樣一來,梁商有了對手,亦有了學習效仿的對象。


    而邊境的百姓見多識廣,心中有數,不至於被隨便什麽人三言兩語挑撥,便與明主背心。


    若是真有戰事,平日藏富於民,亦不用太過憂慮錢糧供給。


    如今,西北運送絲綢的商路已全線打通,長安城中各國商人齊聚,東西兩市一片欣欣向榮之景。


    可惜,文德皇後辛苦多年維持的宗門平和之勢,卻被破壞殆盡。


    為了今年秋分的祭月和秋節的拜月,聖人不顧朝臣勸阻,一意孤行,於太極宮外北側地勢更高處,建成了眾人現在所處的這座巍峨高聳的「望月台」。


    而此次的大興土木,與道士吳玄風的屢次「循古崇月」的進言脫不了幹係。<h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辭鳳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拾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拾一並收藏辭鳳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