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他們中有人恨不得將每一個墨點拆開,翻來覆去的研究,結果都依然是,無人可以挑出半分不對的地方。
裴繼衍的「驗屍筆記」是真,仿佛已是毋庸置疑之事。
除了基本特徵,大理寺也已有評事與從小照顧過平昌公主的傅母一一核對過記錄在筆記上的女屍的胎記形狀、位置,以及其他特殊之處,皆已證明相符。
那麽,如這份報告所載,平昌公主死前確實遭到過嚴重的毆打,導致全身多處骨折,右臂脫臼……
除此之外,她左胸貫心傷處,皮肉與骨骼平齊,傷口平滑,為死後傷。
而最重要的是,「驗屍筆記」中明確寫到,死者因下腹部連續遭受重擊,導致胎兒滑落,大量出血,盡流而亡,此乃真正的致命傷。
換而言之,平昌公主生前確實懷有身孕。
程英殺害皇族之事,已成定局。
而國公之子的謀逆大罪,所涉及的從來不是一人一族的生死。
一邊是以平定突厥的戰功風頭正盛的晉王,一邊是眼見著就要折損一員要將的太子。
負責會審的三司重臣,幾乎都已在心中斟酌過無數次,作為下一場足以改變政局的腥風血雨的被迫捲入者,自己將要何去何從,才能在這場滔天的風浪站住腳跟。
可是,誰也不曾料到,突變竟來的如此猝不及防,且輕而易舉。
一擊既中之下,原本以為的板上釘釘之事,忽而間,一潰千裏。
「假的?」李暻聽完派去監視審理現場的暗探的迴稟,十分難得的沒能遮掩住詫異,任由它跳上了眉梢眼角。
怎麽可能?!
裴繼衍的這份「驗屍筆記」,在被白樂安送至晉王府邸前,太子殿下明明已經反覆確認了真偽。
甚至在更早之前,今歲三月,它偽裝在那堆「春寂寥」的手稿裏,進入東宮不久後,李暕便已遣人悄悄取來,親自查驗過。
或者說,再早一點。
二月平昌入殮的前一夜,東宮前去盯梢的暗探是眼睜睜的看著裴繼衍一字一句的寫下它。
換而言之,這個用來給程英「定罪」的證據,是李暻親手炮製,且自出現之時起,便幾乎再也沒有脫離過他的視線。
既如此,它又怎麽會是……
「假的」?
第22章 廿貳
「程英殺子」一案,眼見著審理已經過半。
就在程五郎幾乎已被逼入死角,即便他嘴硬,寧死不認,主審們也可拍板定論之時,因突遭意外,比原定歸來時間整整晚了大半日的裴少卿,終於風塵僕僕的出現在公堂之上。
眾人本就隻待他確認那份「驗屍筆記」為真,便可結案議罪。
在盧望的連番遣人催促之下,裴繼衍一刻鍾也沒有耽擱,一路快馬奔至大理寺。
衣裳上還帶著飛揚的塵土,他便出現在了公堂之上,審視起那份與自己有關的「此案最為重要的證據」。
二月時,意外被擄至親仁坊驗屍之事,本就讓裴繼衍印象深刻,連帶著對當時所驗的女屍也殘存了更多的記憶。
所以,在他將那一頁紙的報告反覆掃過幾遍之後,雖因時間過去太久,即便是他,也已無法逐字逐句的確認。
但從字跡、格式到用墨,再加上他能想起的所有細節來看,這份「驗屍筆記」確實沒有什麽任何錯處。
如此看來,手中的這張紙,應是當初他親筆的所寫沒錯。
可是,即便如此,裴繼衍依然反駁了諸位主審要以此作為給此案的關鍵證據的想法。
畢竟,到目前為止,他還拿不出任何確鑿的證據,去確認當日的那個女屍便是平昌公主。
一來,綁匪十分小心,驗屍前,他便發現女屍的整個麵部被細綢一層一層包裹,別說樣貌,就連腦袋真實的大小都難以辨認清楚。
當時,裴繼衍以探查死因和傷口為由,明裏暗自多次想要解開布料查驗,都被嚴厲嗬止。
二來,即便女屍未被遮掩麵部,在他的記憶裏,本來也尋不出關於平昌公主的樣貌的信息。
不過,眼下的情況,倒是讓他有些懷疑,自己是否曾經在某些宴席場合,見過她。
否則,讓他看到屍體的臉,自己豈不是剛好現在可以直接為此案作證?
如此想來,綁匪當初遮住女屍麵孔,是擔心被他認出後,自己會害怕曹國公府找上門來,不肯為這位貴主驗屍?
好像也不太對。
裴繼衍迴想起那日被綁的情景,總覺得那人是有些了解他的。
所以在懇請他動手驗屍之時,他隻反覆強調一句話,便是「要為死者鳴冤」。
似乎是篤信,隻要提出這個目的,他便定然不會拒絕。
且不論是他本就認識他,還是看了那些與他有關的話本,既然這個人選擇相信他,便應該知道,裴繼衍的眼中從來隻有真相,而不見任何權貴。
案件之上,哪怕是聖人在麵前虎視威脅,他也絕不說一句假話。
因此,比起事後拿出一紙模稜兩可的驗屍筆記,直截了當的告訴他,「平昌公主之死」有隱情,無論如何,都應會讓翻案更加方便有效。
難道那人竟覺得,他的親口作證,還不如他記錄在一張薄紙上的幾處特徵,更有說服力?
不然得話,這人前後的行徑,豈不是太過自相矛盾?<hr>
裴繼衍的「驗屍筆記」是真,仿佛已是毋庸置疑之事。
除了基本特徵,大理寺也已有評事與從小照顧過平昌公主的傅母一一核對過記錄在筆記上的女屍的胎記形狀、位置,以及其他特殊之處,皆已證明相符。
那麽,如這份報告所載,平昌公主死前確實遭到過嚴重的毆打,導致全身多處骨折,右臂脫臼……
除此之外,她左胸貫心傷處,皮肉與骨骼平齊,傷口平滑,為死後傷。
而最重要的是,「驗屍筆記」中明確寫到,死者因下腹部連續遭受重擊,導致胎兒滑落,大量出血,盡流而亡,此乃真正的致命傷。
換而言之,平昌公主生前確實懷有身孕。
程英殺害皇族之事,已成定局。
而國公之子的謀逆大罪,所涉及的從來不是一人一族的生死。
一邊是以平定突厥的戰功風頭正盛的晉王,一邊是眼見著就要折損一員要將的太子。
負責會審的三司重臣,幾乎都已在心中斟酌過無數次,作為下一場足以改變政局的腥風血雨的被迫捲入者,自己將要何去何從,才能在這場滔天的風浪站住腳跟。
可是,誰也不曾料到,突變竟來的如此猝不及防,且輕而易舉。
一擊既中之下,原本以為的板上釘釘之事,忽而間,一潰千裏。
「假的?」李暻聽完派去監視審理現場的暗探的迴稟,十分難得的沒能遮掩住詫異,任由它跳上了眉梢眼角。
怎麽可能?!
裴繼衍的這份「驗屍筆記」,在被白樂安送至晉王府邸前,太子殿下明明已經反覆確認了真偽。
甚至在更早之前,今歲三月,它偽裝在那堆「春寂寥」的手稿裏,進入東宮不久後,李暕便已遣人悄悄取來,親自查驗過。
或者說,再早一點。
二月平昌入殮的前一夜,東宮前去盯梢的暗探是眼睜睜的看著裴繼衍一字一句的寫下它。
換而言之,這個用來給程英「定罪」的證據,是李暻親手炮製,且自出現之時起,便幾乎再也沒有脫離過他的視線。
既如此,它又怎麽會是……
「假的」?
第22章 廿貳
「程英殺子」一案,眼見著審理已經過半。
就在程五郎幾乎已被逼入死角,即便他嘴硬,寧死不認,主審們也可拍板定論之時,因突遭意外,比原定歸來時間整整晚了大半日的裴少卿,終於風塵僕僕的出現在公堂之上。
眾人本就隻待他確認那份「驗屍筆記」為真,便可結案議罪。
在盧望的連番遣人催促之下,裴繼衍一刻鍾也沒有耽擱,一路快馬奔至大理寺。
衣裳上還帶著飛揚的塵土,他便出現在了公堂之上,審視起那份與自己有關的「此案最為重要的證據」。
二月時,意外被擄至親仁坊驗屍之事,本就讓裴繼衍印象深刻,連帶著對當時所驗的女屍也殘存了更多的記憶。
所以,在他將那一頁紙的報告反覆掃過幾遍之後,雖因時間過去太久,即便是他,也已無法逐字逐句的確認。
但從字跡、格式到用墨,再加上他能想起的所有細節來看,這份「驗屍筆記」確實沒有什麽任何錯處。
如此看來,手中的這張紙,應是當初他親筆的所寫沒錯。
可是,即便如此,裴繼衍依然反駁了諸位主審要以此作為給此案的關鍵證據的想法。
畢竟,到目前為止,他還拿不出任何確鑿的證據,去確認當日的那個女屍便是平昌公主。
一來,綁匪十分小心,驗屍前,他便發現女屍的整個麵部被細綢一層一層包裹,別說樣貌,就連腦袋真實的大小都難以辨認清楚。
當時,裴繼衍以探查死因和傷口為由,明裏暗自多次想要解開布料查驗,都被嚴厲嗬止。
二來,即便女屍未被遮掩麵部,在他的記憶裏,本來也尋不出關於平昌公主的樣貌的信息。
不過,眼下的情況,倒是讓他有些懷疑,自己是否曾經在某些宴席場合,見過她。
否則,讓他看到屍體的臉,自己豈不是剛好現在可以直接為此案作證?
如此想來,綁匪當初遮住女屍麵孔,是擔心被他認出後,自己會害怕曹國公府找上門來,不肯為這位貴主驗屍?
好像也不太對。
裴繼衍迴想起那日被綁的情景,總覺得那人是有些了解他的。
所以在懇請他動手驗屍之時,他隻反覆強調一句話,便是「要為死者鳴冤」。
似乎是篤信,隻要提出這個目的,他便定然不會拒絕。
且不論是他本就認識他,還是看了那些與他有關的話本,既然這個人選擇相信他,便應該知道,裴繼衍的眼中從來隻有真相,而不見任何權貴。
案件之上,哪怕是聖人在麵前虎視威脅,他也絕不說一句假話。
因此,比起事後拿出一紙模稜兩可的驗屍筆記,直截了當的告訴他,「平昌公主之死」有隱情,無論如何,都應會讓翻案更加方便有效。
難道那人竟覺得,他的親口作證,還不如他記錄在一張薄紙上的幾處特徵,更有說服力?
不然得話,這人前後的行徑,豈不是太過自相矛盾?<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