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難怪,他能被公主看中。
再仔細聽,大白日裏,這兩人此刻竟赤條條的躺於一處,如此孟浪的行徑,也難怪會被聞訊趕來的駙馬捉了個正著。
熱鬧還沒聽多大會兒,大家的耳朵幾乎被同一聲刺耳的尖叫劃破,而後便是一陣哭天搶地。
程五郎暴怒的咒罵聲驟起,那娘子的哭鬧聲戛然而止,轉變為一種被猛然扼住喉嚨的悲鳴,斷斷續續,聽不太真切。
持續了片刻後,忽然又有桌椅摩擦地麵而後轟然倒下的發出的悶響傳出,隨後伴著一聲已然啞掉的慘叫,房內此後再無聲音傳來。
再過一會兒,眾人麵前出現的便是提劍大步踏出的程五郎,他雙目赤紅,滴滴血液順著劍尖滾入土地,而後浸染不見。
這捉姦的戲碼要遠比什麽「暴斃而亡」聳人聽聞太多太多,以至於在平昌公主還未得以下葬前,便以極快的速度傳遍長安城的大街小巷。
眾口鑠金之下,公主與法師如何通姦,又如何被捉姦,被一一細化成了一個又一個香艷非常又言之鑿鑿的傳言。
憑空之間,仿佛多了很多很多人,他們都似親眼見過一樣。
可,事情發生之前,弘智法師心無塵埃,一心向佛是長安城許多人的共識。他更是早早下定決心要不懼險阻,西行求法。
事發半月前,他終於拿到了心心念念許久的通行過所。
所以,若不是寺中的歸仁法師恰在此時染了重病,央他暫時代自己給因各種緣由前來求得開解的長安城的貴人們講經,否則發生的「捉姦」的那日,他應早已遠行,根本不會出現在廣慈寺。
更何況,但凡真的了解平昌公主的人,便知她平日裏最是安守本分,甚至謹小慎微到有些怯懦的地步,又要讓他們如何去相信這些風言風語半分?
偏偏在此情景下,即便不太熟識本朝律法,也可能知道,其中有一條叫做:
在奸所發現妻妾與人私通,登時殺死者,無罪。
第9章 玖
今年三月,素商在李家書局掌櫃的極力推薦下,購入了「裴郎君探案集」之「春寂寥」的手稿。
書中恰巧有一案,便是公主與僧人通姦,當場被抓,而後兩人被駙馬雙雙斬於劍下。
明明殺了人,駙馬不僅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成了此案的受害者,被帝王寬待。公主還未下葬,他便開始變本加厲的繼續京城中橫行霸道。
就在此時,大名鼎鼎的長安神探察覺出了一絲不對。
比如,那個所謂的「姦夫」一刻鍾前還在大雄寶殿帶領眾僧修持,且迴禪院時,分明有個小僧彌隨在左右。可後來,此人卻消失得無影無蹤;
比如,駙馬在暴怒之時,竟不忘了將前因後果,以及在屋內的所見所聞,全都大聲的罵出來,實在絮叨。反觀公主的迴應,則顯得太過敷衍,從頭至尾除了慘叫痛吟,半句話都不曾說出來過;
比如,緊閉的房門,和大敞的院門……
種種種種,仿佛合理非常,但隻要略微掃過細節,則全部皆是刻意。
當然,本案的最後,在裴郎君的抽絲剝繭下,公主之死的真相終於得以浮出水麵。
原來公主早在前一日夜間便已被駙馬毆打致死,之後上演的捉姦戲碼,全部皆是他而設計好了,演出來給眾人看的。
目的當然便是蹭上那條 「當場捉姦,則殺人者無罪」。
這個故事,與平昌公主之死有著十分相似的前情,但書中的諸多細節有多少為了劇情需要製造出來的,與現實又有幾分一致,素商並未刻意去探究過。
畢竟,這些年許多的話本,皆取材於長安城中當季的大為轟動的事件。
與這個話本子同時出現的另一本「春寂寥」,也將時下發生於太子妃與其妹崔靜徽身上的諸多事情寫了進去,卻滿篇胡言亂語,與真相大相逕庭。
所以,在此情境之下,素商以為,實在沒有必要因為話本子上看到些什麽的,便捕風捉影,映照到現實裏。
隻是後來,她竟親眼瞧見太子妃在看完「春寂寥」後,無法控製的心神大亂。
聯想起後來李家書局被火燒個幹淨,掌櫃躲迴老家不敢露麵,素商才終於品出了不對。
收到白樂安的紙條後,素商仔細琢磨了大半日。
這話本原應在三月中便出現在市麵上,那時距離平昌公主之死才剛剛一月,尚是流言蜚語還未消退之時。
而昨日,晉王剛命人拿下程五郎,儼然一副要好好調查一番的樣子。
偏偏今日,白樂安便傳來紙條,向她借這冊手稿,要謄抄後再還給她。
他想要做什麽,幾乎已昭然若揭。
先不論他與平昌公主有何交情,為什麽執意要替她翻這個聖人已親口定過性質的案,素商完全不明白,在李家書行的那場大火之後,為何白樂安仍能確定,「春寂寥」的手稿尚存於世,且現今就在她的手裏?
難道他早就知道,自己多年以來一直在購入「笑丘生」的手稿?
可即便如此,這冊「春寂寥」當時根本沒有署他的名字,那他又如何能知道,自己一定會買下它?
想來想去,唯一合理的解釋,好像隻有:
三月初五,李家書行外,那掌櫃喋喋不休的非要將這手稿介紹於她,根本不是湊巧,而是有人推波助瀾,甚至是……刻意設計。<hr>
再仔細聽,大白日裏,這兩人此刻竟赤條條的躺於一處,如此孟浪的行徑,也難怪會被聞訊趕來的駙馬捉了個正著。
熱鬧還沒聽多大會兒,大家的耳朵幾乎被同一聲刺耳的尖叫劃破,而後便是一陣哭天搶地。
程五郎暴怒的咒罵聲驟起,那娘子的哭鬧聲戛然而止,轉變為一種被猛然扼住喉嚨的悲鳴,斷斷續續,聽不太真切。
持續了片刻後,忽然又有桌椅摩擦地麵而後轟然倒下的發出的悶響傳出,隨後伴著一聲已然啞掉的慘叫,房內此後再無聲音傳來。
再過一會兒,眾人麵前出現的便是提劍大步踏出的程五郎,他雙目赤紅,滴滴血液順著劍尖滾入土地,而後浸染不見。
這捉姦的戲碼要遠比什麽「暴斃而亡」聳人聽聞太多太多,以至於在平昌公主還未得以下葬前,便以極快的速度傳遍長安城的大街小巷。
眾口鑠金之下,公主與法師如何通姦,又如何被捉姦,被一一細化成了一個又一個香艷非常又言之鑿鑿的傳言。
憑空之間,仿佛多了很多很多人,他們都似親眼見過一樣。
可,事情發生之前,弘智法師心無塵埃,一心向佛是長安城許多人的共識。他更是早早下定決心要不懼險阻,西行求法。
事發半月前,他終於拿到了心心念念許久的通行過所。
所以,若不是寺中的歸仁法師恰在此時染了重病,央他暫時代自己給因各種緣由前來求得開解的長安城的貴人們講經,否則發生的「捉姦」的那日,他應早已遠行,根本不會出現在廣慈寺。
更何況,但凡真的了解平昌公主的人,便知她平日裏最是安守本分,甚至謹小慎微到有些怯懦的地步,又要讓他們如何去相信這些風言風語半分?
偏偏在此情景下,即便不太熟識本朝律法,也可能知道,其中有一條叫做:
在奸所發現妻妾與人私通,登時殺死者,無罪。
第9章 玖
今年三月,素商在李家書局掌櫃的極力推薦下,購入了「裴郎君探案集」之「春寂寥」的手稿。
書中恰巧有一案,便是公主與僧人通姦,當場被抓,而後兩人被駙馬雙雙斬於劍下。
明明殺了人,駙馬不僅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成了此案的受害者,被帝王寬待。公主還未下葬,他便開始變本加厲的繼續京城中橫行霸道。
就在此時,大名鼎鼎的長安神探察覺出了一絲不對。
比如,那個所謂的「姦夫」一刻鍾前還在大雄寶殿帶領眾僧修持,且迴禪院時,分明有個小僧彌隨在左右。可後來,此人卻消失得無影無蹤;
比如,駙馬在暴怒之時,竟不忘了將前因後果,以及在屋內的所見所聞,全都大聲的罵出來,實在絮叨。反觀公主的迴應,則顯得太過敷衍,從頭至尾除了慘叫痛吟,半句話都不曾說出來過;
比如,緊閉的房門,和大敞的院門……
種種種種,仿佛合理非常,但隻要略微掃過細節,則全部皆是刻意。
當然,本案的最後,在裴郎君的抽絲剝繭下,公主之死的真相終於得以浮出水麵。
原來公主早在前一日夜間便已被駙馬毆打致死,之後上演的捉姦戲碼,全部皆是他而設計好了,演出來給眾人看的。
目的當然便是蹭上那條 「當場捉姦,則殺人者無罪」。
這個故事,與平昌公主之死有著十分相似的前情,但書中的諸多細節有多少為了劇情需要製造出來的,與現實又有幾分一致,素商並未刻意去探究過。
畢竟,這些年許多的話本,皆取材於長安城中當季的大為轟動的事件。
與這個話本子同時出現的另一本「春寂寥」,也將時下發生於太子妃與其妹崔靜徽身上的諸多事情寫了進去,卻滿篇胡言亂語,與真相大相逕庭。
所以,在此情境之下,素商以為,實在沒有必要因為話本子上看到些什麽的,便捕風捉影,映照到現實裏。
隻是後來,她竟親眼瞧見太子妃在看完「春寂寥」後,無法控製的心神大亂。
聯想起後來李家書局被火燒個幹淨,掌櫃躲迴老家不敢露麵,素商才終於品出了不對。
收到白樂安的紙條後,素商仔細琢磨了大半日。
這話本原應在三月中便出現在市麵上,那時距離平昌公主之死才剛剛一月,尚是流言蜚語還未消退之時。
而昨日,晉王剛命人拿下程五郎,儼然一副要好好調查一番的樣子。
偏偏今日,白樂安便傳來紙條,向她借這冊手稿,要謄抄後再還給她。
他想要做什麽,幾乎已昭然若揭。
先不論他與平昌公主有何交情,為什麽執意要替她翻這個聖人已親口定過性質的案,素商完全不明白,在李家書行的那場大火之後,為何白樂安仍能確定,「春寂寥」的手稿尚存於世,且現今就在她的手裏?
難道他早就知道,自己多年以來一直在購入「笑丘生」的手稿?
可即便如此,這冊「春寂寥」當時根本沒有署他的名字,那他又如何能知道,自己一定會買下它?
想來想去,唯一合理的解釋,好像隻有:
三月初五,李家書行外,那掌櫃喋喋不休的非要將這手稿介紹於她,根本不是湊巧,而是有人推波助瀾,甚至是……刻意設計。<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