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陳文錦及武英公楊延俊,太師喬玄,新任中書令秦鍾業,尚書令沈弼,見皇帝從諫如流,心裏很是高興。
楊延俊見皇帝處置如此利索,對內閣和六部也大有放權之心,當下也開口道:“陛下,如今……儲君之位空虛懸,朝堂不穩,請陛下策立獻王為太子,以安朝野百官之心。”
“如今太子身故,老二老三死有餘辜,朕也隻有獻王一個子嗣,這太子之位舍他取誰?隻是,獻王雖聰穎懂事,少年老成,但終究年歲太幼……”。隆德皇有些猶豫。
陳文錦趕緊開口勸道:“陛下!如今雖僅有五皇子一人可立,可皇族之中,可有不少人啊!再者,若儲君之位空懸,終究國本不穩。陛下,五皇子若做不上太子之位,恐怕會引得有些人妄自猜度,生出些不實際的野心來,與其憑白讓人鑽了孔子,惹出亂子,不如早立太子,絕了那些人的念頭。獻王年幼,陛下更該帶在身邊多多教導,早立太子,五皇子才好盡早多學些治國之術。”
“陛下……陳相所言,實在是肺腑之言,而且……自大長公主遭賊婦李倩芝所擄,寧王……寧王難免心裏有怨氣,如今整個寧王府人去屋空,可見寧王怕是無意再迴京城。陛下,臣鬥膽進言,寧王雖少,卻實在是不可多得之良臣啊!此人文韜武略,心懷天下,又大有仁德之風,愛民之心。朝廷若錯失寧王,實在是大不智啊!陛下,五皇子向隨寧王習文,頗見成效,且寧王與五皇子之情,滿朝文武有目共睹,陛下若李五皇子為儲君……或可慰寧王之心啊!”中書令秦鍾業,叩拜在地進言。
秦鍾業乃是老太傅秦叔桐之子,本為翰林院掌院學士,素來忠貞,此次動蕩,朝堂官員空缺極多,隆德皇登門拜相,陳文錦力薦秦鍾業接任尚書令,沈弼改任中書令。隆德皇考慮沈家此次忠貞態度,且沈弼被李苕關進大牢,差點丟掉性命,不好再動他官位,便仍由沈弼任尚書令,使秦鍾業出任中書令,卻又將秦鍾業選入內閣,協同丞相,太師,共處政事。
“準奏!愛卿請起!待任城王於五皇子歸來,朕便下旨策立太子!等寧王子揚州歸來之日,朕會親自到城門外,向寧王負荊請罪!”隆德皇一聽秦鍾業這句句肺腑之言,又能將李胤捆在太子身邊,當即不再猶豫,如今,他覺得,李胤確實能好好輔佐朝廷。
秦鍾業剛謝恩坐迴座位,喬玄便又拱手道:“陛下,經此一變,朝野官員折損不少,空缺過重,臣請陛下廣征賢良,量才以任。”
“陛下,臣附議,太師此言,事關朝野穩定,臣以為,陛下不僅該廣取賢良,而且,當注重啟用培養年輕士子,重點側重於寒門。”沈弼突然正色道。
“哦?沈愛卿,為何要勸朕多啟用年輕人,更要偏重取寒門士子?你可是世家子弟哦。”隆德皇有些疑惑的道。
沈弼站起身,走到中間,躬身朝隆德皇抱拳道:“陛下,臣雖係世家之人,但,臣覺得,如今之所以屢屢有變,皆因世家實力太過龐大。遍觀當今天下,無論忝居朝堂高位之臣,還是外藩諸侯公卿,十有七八皆世家中人,或是身後有世家之影響。世家彼此之間,利益相交,盤根錯節,且深諳彼此榮辱與共之理,因此,多趨言附會,互相守望,極容易結成黨羽,共進退、同謀利。久之,實力越發壯大,對朝廷極為不利,一旦朝廷決策,會有損世家之利,其必設法結聯,共同抵製對抗,或陽奉陰違,使朝廷決策不能施,法度不能彰。因此,民不得朝廷之利,利皆入世家之手。長此以往,民怨積深,對江山穩固有百害,而無一利。臣雖屬世家中人,也該有,家國天下之心懷,天下不安,家以何存?”
“好!沈尚書此言,真是讓陳某刮目相看,好一個家國天下,沈尚書,就為逆這份家國情懷,為你這番敢為天下,痛言世家之弊的心懷,請受陳文錦一拜。”陳文錦起身,朝沈弼鄭重一拜。
沈弼趕緊扶住陳文錦道:“不敢不敢!可萬萬當不得丞相如此。昔日,沈某曾見寧王幾副字,一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二者,家國天下;三者: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弼雖不肖,常思寧王此三語,可惜,昔日不得所悟。”
“哦?是寧王李胤所言?此人年紀雖隻弱冠,這心懷,卻堪比古往今來之聖賢。秦某愧不及也。”秦鍾業很是敬佩的讚道。
“嗬嗬,昔日沈某也是渾渾噩噩,不知輕重,不辯主次,前日遭逢變亂,險些喪命,身在獄中時,靜坐獨思,究竟是為何會讓高廉之亂,能危害如此之巨,偶然想起寧王這幾副字來,這才稍有明悟。”沈弼苦笑一聲 ,倒是很坦然。
“寧王不獨其才可壓當世,便是這般胸懷,也堪稱世間少有啊!”老太師也是深有感觸。
“咳咳……寧王此等胸懷,讓朕這一國之君,都頗覺汗顏啊。沈愛卿,朝廷取賢,多先擇老成持重,經驗豐富之吏擢升,卿今日卻勸朕多取年輕士子,這是何故?”隆德皇追問道。
“陛下,臣之所以勸陛下取年輕士子為吏,是因年輕人有張力,敢闖,敢拚搏,有那份雄心,敢為了自己的想法去嚐試,懂變通!相較而言,年長者,則多守舊,凡事喜循規蹈矩,依舊例,少創新,缺乏了那份銳利進取之心。可世間萬事,古往今來,哪有完全相同,一成不變的?若人人皆循規蹈矩,事事遵循古典,怕是如今天下還過著茹毛飲血的野蠻日子,何來這金碧輝煌?何來這雕梁畫棟?何來這錦繡文章,何來這日新月異?年輕人缺的,不是經驗,經驗雖能讓人少走彎路,也會予人桎梏,使人裹足不前 難有進取。其實,年輕人少的是一份穩重 若陛下取年輕人入吏,精心培養,使其磨礪個三年五載,心性越發穩重,且還不曾將心中那份進取之心磨滅,如此,即可有創新之力,也能有老成之態。”沈弼今日如同開了神智,滔滔不絕,有理有據。
“哈哈哈……好一個沈弼啊,還真是士別三日,讓朕都刮目相看了!朕失太子而識寧王之胸懷,失高廉而得陳文錦之謀,失韋孝寬又得秦鍾業之直,失袁鳳山而得你沈卿之變!幸甚!朕之大幸,唐之幸甚”。隆德皇看著眼前這一個個盡心輔佐的能臣,心裏欣慰不已,當即開口道:“傳旨,令慕容灼速速派員核定官吏政績,擇優堪用者,謄錄名錄,備述仔細,呈報內閣閱覽公議,此事便交尚書令沈弼抉擇。另外,喬太師桃李滿天下,可擇門生弟子,德才俱佳者,推薦入朝,由丞相定奪取舍。”
“臣等謹遵聖意,必不負陛下所望。”眾人趕緊領旨。
陳文錦見隆德皇確實是有振奮之心,當即又道:“陛下,如今朝野所用官吏,正如沈尚書所言,多出世家之門,良莠不齊,吏製不清,百姓頗有怨言,臣請陛下下旨,分派護龍閣和禦史,暗中分赴各州郡查探吏治,優者彰其德,賞其功,舉其才;劣者,則揚其惡,罷其爵,懲其罪;廣開監察之路,賞罰嚴明,以還吏治之清明;再詔刑部,複核有異議之案,是百姓有冤可伸,有屈可訴,有法可依,挽迴百姓,對朝廷信服之心。”
“準奏,傳旨禦史大夫魏無羨,令其分派巡按禦史,分赴各處查察吏治,護龍閣會派人協同,一經查出,無論官爵大小,一律就地免職,下獄問罪。再著刑部尚書楊守道,派員分赴各州郡,審核獄政,務必使沉冤昭雪,那些罔顧人命,糊塗審案的庸吏,一樣免職問罪,不可姑息。”隆德皇今日是帶了腦子的,還真是從善如流。
“多謝陛下,還有一事,青州、濟州,連年報災,臣意,使工部派員前往實地查驗,據實派欽差去督修水利,疏通河道,蓄水抗旱,泄洪排澇,或是賑濟災民,緩解災情,並勒令地方,盡力安置災民。朝廷分撥的每一文救災,抗災,賑災的銀兩,再不假地方官吏之手,避免層層克扣,貪墨,挪用,確保全部用之於民,再以監察禦史,護龍閣多方暗中監督,並勒令主導修造水利之官員,簽訂生死狀,若其所造水利工程,有偷工減料之行者,問罪處死,且夷其族!災情定會有好轉,臣就不信,偏偏就那幾處,年年都有災情發生。”陳文錦道。
“嗯,恩威並用,查治分屬,多方監督,即可免除弄虛作假,欺上瞞下,又可重刑威懾,確保牢固,免得年年修年年有災。可行!”
“陛下 ,最後一件便是補發邊軍軍餉,檢修軍備,深溝高牆,各處守軍需操練不輟,不得推諉拖延,再有兵部派員考核,嚴防貪墨軍餉,吃空餉之事發生,如此軍心必震。”
“準奏!武英公即刻抽調人手,全力推行,無論邊軍還是朝廷直屬各處守軍,務必做到軍備齊整,士氣高漲。前次所得萬金精鐵,全部交由軍器監,打造軍器。”隆德皇點頭允準。
“臣多謝陛下,陛下如此從諫如流,我朝盛世之期不遠。”陳文錦誠懇的道。
“諸卿可還有事要議?”隆德皇掃了一眼眾人。
陳文錦等人相視一眼,紛紛搖頭。
隆德皇見狀,微微一笑道:“諸位愛卿無事了,朕倒是有一事要與眾卿商議,朕想重賞寧王李胤,可他如今已是親王,又遠離京城,朕想問問諸位,朕該如何處置?”
“陛下,寧王屢屢立功,陛下也已有封賞,如今揚州之謀已然啟動,臣以為此時不可對寧王刻意封賞,更該刻意斥責,且……讓天下皆知,給寧王一個“投敵自立”的機會。”陳文錦趕緊勸阻道。李胤當初對揚州之謀劃,內閣是都知道的,因此倒也不必刻意迴避。
“話雖如此,可寧王確實受了不少委屈,如今天下百姓,紛紛為他抱屈,罵朕嫉賢妒能,昏庸無道的,比比皆是。朕要再不賞點啥,怕是會有刺客為他鳴不平,要來取朕的頭顱了,嗬嗬……”。隆德皇打趣一句。
楊延俊見皇帝處置如此利索,對內閣和六部也大有放權之心,當下也開口道:“陛下,如今……儲君之位空虛懸,朝堂不穩,請陛下策立獻王為太子,以安朝野百官之心。”
“如今太子身故,老二老三死有餘辜,朕也隻有獻王一個子嗣,這太子之位舍他取誰?隻是,獻王雖聰穎懂事,少年老成,但終究年歲太幼……”。隆德皇有些猶豫。
陳文錦趕緊開口勸道:“陛下!如今雖僅有五皇子一人可立,可皇族之中,可有不少人啊!再者,若儲君之位空懸,終究國本不穩。陛下,五皇子若做不上太子之位,恐怕會引得有些人妄自猜度,生出些不實際的野心來,與其憑白讓人鑽了孔子,惹出亂子,不如早立太子,絕了那些人的念頭。獻王年幼,陛下更該帶在身邊多多教導,早立太子,五皇子才好盡早多學些治國之術。”
“陛下……陳相所言,實在是肺腑之言,而且……自大長公主遭賊婦李倩芝所擄,寧王……寧王難免心裏有怨氣,如今整個寧王府人去屋空,可見寧王怕是無意再迴京城。陛下,臣鬥膽進言,寧王雖少,卻實在是不可多得之良臣啊!此人文韜武略,心懷天下,又大有仁德之風,愛民之心。朝廷若錯失寧王,實在是大不智啊!陛下,五皇子向隨寧王習文,頗見成效,且寧王與五皇子之情,滿朝文武有目共睹,陛下若李五皇子為儲君……或可慰寧王之心啊!”中書令秦鍾業,叩拜在地進言。
秦鍾業乃是老太傅秦叔桐之子,本為翰林院掌院學士,素來忠貞,此次動蕩,朝堂官員空缺極多,隆德皇登門拜相,陳文錦力薦秦鍾業接任尚書令,沈弼改任中書令。隆德皇考慮沈家此次忠貞態度,且沈弼被李苕關進大牢,差點丟掉性命,不好再動他官位,便仍由沈弼任尚書令,使秦鍾業出任中書令,卻又將秦鍾業選入內閣,協同丞相,太師,共處政事。
“準奏!愛卿請起!待任城王於五皇子歸來,朕便下旨策立太子!等寧王子揚州歸來之日,朕會親自到城門外,向寧王負荊請罪!”隆德皇一聽秦鍾業這句句肺腑之言,又能將李胤捆在太子身邊,當即不再猶豫,如今,他覺得,李胤確實能好好輔佐朝廷。
秦鍾業剛謝恩坐迴座位,喬玄便又拱手道:“陛下,經此一變,朝野官員折損不少,空缺過重,臣請陛下廣征賢良,量才以任。”
“陛下,臣附議,太師此言,事關朝野穩定,臣以為,陛下不僅該廣取賢良,而且,當注重啟用培養年輕士子,重點側重於寒門。”沈弼突然正色道。
“哦?沈愛卿,為何要勸朕多啟用年輕人,更要偏重取寒門士子?你可是世家子弟哦。”隆德皇有些疑惑的道。
沈弼站起身,走到中間,躬身朝隆德皇抱拳道:“陛下,臣雖係世家之人,但,臣覺得,如今之所以屢屢有變,皆因世家實力太過龐大。遍觀當今天下,無論忝居朝堂高位之臣,還是外藩諸侯公卿,十有七八皆世家中人,或是身後有世家之影響。世家彼此之間,利益相交,盤根錯節,且深諳彼此榮辱與共之理,因此,多趨言附會,互相守望,極容易結成黨羽,共進退、同謀利。久之,實力越發壯大,對朝廷極為不利,一旦朝廷決策,會有損世家之利,其必設法結聯,共同抵製對抗,或陽奉陰違,使朝廷決策不能施,法度不能彰。因此,民不得朝廷之利,利皆入世家之手。長此以往,民怨積深,對江山穩固有百害,而無一利。臣雖屬世家中人,也該有,家國天下之心懷,天下不安,家以何存?”
“好!沈尚書此言,真是讓陳某刮目相看,好一個家國天下,沈尚書,就為逆這份家國情懷,為你這番敢為天下,痛言世家之弊的心懷,請受陳文錦一拜。”陳文錦起身,朝沈弼鄭重一拜。
沈弼趕緊扶住陳文錦道:“不敢不敢!可萬萬當不得丞相如此。昔日,沈某曾見寧王幾副字,一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二者,家國天下;三者: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弼雖不肖,常思寧王此三語,可惜,昔日不得所悟。”
“哦?是寧王李胤所言?此人年紀雖隻弱冠,這心懷,卻堪比古往今來之聖賢。秦某愧不及也。”秦鍾業很是敬佩的讚道。
“嗬嗬,昔日沈某也是渾渾噩噩,不知輕重,不辯主次,前日遭逢變亂,險些喪命,身在獄中時,靜坐獨思,究竟是為何會讓高廉之亂,能危害如此之巨,偶然想起寧王這幾副字來,這才稍有明悟。”沈弼苦笑一聲 ,倒是很坦然。
“寧王不獨其才可壓當世,便是這般胸懷,也堪稱世間少有啊!”老太師也是深有感觸。
“咳咳……寧王此等胸懷,讓朕這一國之君,都頗覺汗顏啊。沈愛卿,朝廷取賢,多先擇老成持重,經驗豐富之吏擢升,卿今日卻勸朕多取年輕士子,這是何故?”隆德皇追問道。
“陛下,臣之所以勸陛下取年輕士子為吏,是因年輕人有張力,敢闖,敢拚搏,有那份雄心,敢為了自己的想法去嚐試,懂變通!相較而言,年長者,則多守舊,凡事喜循規蹈矩,依舊例,少創新,缺乏了那份銳利進取之心。可世間萬事,古往今來,哪有完全相同,一成不變的?若人人皆循規蹈矩,事事遵循古典,怕是如今天下還過著茹毛飲血的野蠻日子,何來這金碧輝煌?何來這雕梁畫棟?何來這錦繡文章,何來這日新月異?年輕人缺的,不是經驗,經驗雖能讓人少走彎路,也會予人桎梏,使人裹足不前 難有進取。其實,年輕人少的是一份穩重 若陛下取年輕人入吏,精心培養,使其磨礪個三年五載,心性越發穩重,且還不曾將心中那份進取之心磨滅,如此,即可有創新之力,也能有老成之態。”沈弼今日如同開了神智,滔滔不絕,有理有據。
“哈哈哈……好一個沈弼啊,還真是士別三日,讓朕都刮目相看了!朕失太子而識寧王之胸懷,失高廉而得陳文錦之謀,失韋孝寬又得秦鍾業之直,失袁鳳山而得你沈卿之變!幸甚!朕之大幸,唐之幸甚”。隆德皇看著眼前這一個個盡心輔佐的能臣,心裏欣慰不已,當即開口道:“傳旨,令慕容灼速速派員核定官吏政績,擇優堪用者,謄錄名錄,備述仔細,呈報內閣閱覽公議,此事便交尚書令沈弼抉擇。另外,喬太師桃李滿天下,可擇門生弟子,德才俱佳者,推薦入朝,由丞相定奪取舍。”
“臣等謹遵聖意,必不負陛下所望。”眾人趕緊領旨。
陳文錦見隆德皇確實是有振奮之心,當即又道:“陛下,如今朝野所用官吏,正如沈尚書所言,多出世家之門,良莠不齊,吏製不清,百姓頗有怨言,臣請陛下下旨,分派護龍閣和禦史,暗中分赴各州郡查探吏治,優者彰其德,賞其功,舉其才;劣者,則揚其惡,罷其爵,懲其罪;廣開監察之路,賞罰嚴明,以還吏治之清明;再詔刑部,複核有異議之案,是百姓有冤可伸,有屈可訴,有法可依,挽迴百姓,對朝廷信服之心。”
“準奏,傳旨禦史大夫魏無羨,令其分派巡按禦史,分赴各處查察吏治,護龍閣會派人協同,一經查出,無論官爵大小,一律就地免職,下獄問罪。再著刑部尚書楊守道,派員分赴各州郡,審核獄政,務必使沉冤昭雪,那些罔顧人命,糊塗審案的庸吏,一樣免職問罪,不可姑息。”隆德皇今日是帶了腦子的,還真是從善如流。
“多謝陛下,還有一事,青州、濟州,連年報災,臣意,使工部派員前往實地查驗,據實派欽差去督修水利,疏通河道,蓄水抗旱,泄洪排澇,或是賑濟災民,緩解災情,並勒令地方,盡力安置災民。朝廷分撥的每一文救災,抗災,賑災的銀兩,再不假地方官吏之手,避免層層克扣,貪墨,挪用,確保全部用之於民,再以監察禦史,護龍閣多方暗中監督,並勒令主導修造水利之官員,簽訂生死狀,若其所造水利工程,有偷工減料之行者,問罪處死,且夷其族!災情定會有好轉,臣就不信,偏偏就那幾處,年年都有災情發生。”陳文錦道。
“嗯,恩威並用,查治分屬,多方監督,即可免除弄虛作假,欺上瞞下,又可重刑威懾,確保牢固,免得年年修年年有災。可行!”
“陛下 ,最後一件便是補發邊軍軍餉,檢修軍備,深溝高牆,各處守軍需操練不輟,不得推諉拖延,再有兵部派員考核,嚴防貪墨軍餉,吃空餉之事發生,如此軍心必震。”
“準奏!武英公即刻抽調人手,全力推行,無論邊軍還是朝廷直屬各處守軍,務必做到軍備齊整,士氣高漲。前次所得萬金精鐵,全部交由軍器監,打造軍器。”隆德皇點頭允準。
“臣多謝陛下,陛下如此從諫如流,我朝盛世之期不遠。”陳文錦誠懇的道。
“諸卿可還有事要議?”隆德皇掃了一眼眾人。
陳文錦等人相視一眼,紛紛搖頭。
隆德皇見狀,微微一笑道:“諸位愛卿無事了,朕倒是有一事要與眾卿商議,朕想重賞寧王李胤,可他如今已是親王,又遠離京城,朕想問問諸位,朕該如何處置?”
“陛下,寧王屢屢立功,陛下也已有封賞,如今揚州之謀已然啟動,臣以為此時不可對寧王刻意封賞,更該刻意斥責,且……讓天下皆知,給寧王一個“投敵自立”的機會。”陳文錦趕緊勸阻道。李胤當初對揚州之謀劃,內閣是都知道的,因此倒也不必刻意迴避。
“話雖如此,可寧王確實受了不少委屈,如今天下百姓,紛紛為他抱屈,罵朕嫉賢妒能,昏庸無道的,比比皆是。朕要再不賞點啥,怕是會有刺客為他鳴不平,要來取朕的頭顱了,嗬嗬……”。隆德皇打趣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