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841年2月10日,道光帝以定海未能及時收複,命伊裏布迴任兩江總督,以江蘇巡撫裕謙接替伊裏布為欽差大臣,馳赴鎮海,辦理浙江軍務。


    裕謙主持浙江軍務之後,親赴定海,勘察地形,督飭該處守軍采取措施,加強防務。


    裕謙督令守軍於東嶽山頂築炮城一座,又在青壘山、曉峰嶺等山擇要安設炮位。


    至英軍再次進犯前,定海城周各山及土城上共有銅鐵大炮二十二門,城垣周圍有大小炮四十門,另撥給兵船鐵炮十門。


    守軍總數增至五千六百餘人,由三個總兵分段負責防禦。此外,在鎮海、定海等地招募水勇一千二百名,並造買各種船隻百餘艘。


    裕謙獲知廈門失守及英軍繼續北犯後,下令浙江各地於炮台四周挖壕,以備守兵防炮之用,並增設鐵蒺藜、木柵等障礙物,以加強防禦。


    裕謙是旗人中少有的主張堅決抗英的大員,且具有一定的政治軍事眼光。


    他在向道光帝奏陳敵己情況時指出:英兵船、貨船四十餘艘北犯,人員逾萬,而定海、鎮海兩處防兵總計不及萬人。敵軍飄忽不定,隨時可集中兵力進攻一地,我則必須扼要分守,時刻防備。


    這就形成了“彼眾我寡,彼聚我散,彼逸我勞之勢”,且“我兵本皆未曆戰陣,又各存一炮火難禦之見”。


    因此,對浙省防禦,不無憂慮之處。但他堅決表示:“城存俱存,以盡臣職,斷不肯以退守為詞,離卻鎮海縣城一步,尤不肯以保全民命為詞,接受逆夷片紙。”


    並說明這樣做,並非匹夫之勇,孤注一擲,“蓋因鎮海地方稍有疏虞,則逆膽愈張,兵心愈怯,沿海一帶,必將全行震動”。


    9月23日,璞鼎查、巴加和臥烏古等率領英艦七艘、輪船四艘、運輸船十九隻,裝載陸軍二千一百餘人,到達舟山附近海麵,接著於舟山、鎮海一帶探測航道,勘察地形,偵察清軍設防情況,選擇登陸地段。


    27日,英軍火輪船、軍艦各二艘,乘潮進入竹山門水道。葛雲飛督軍發炮,斷其大桅一根。英艦當即由吉祥門竄出,後又繞入大渠門,複被守軍擊退。


    28日,英艦炮擊曉峰嶺,發炮數百發,並派兵乘舢板登陸,被王錫朋率兵擊退。


    29日,英軍攜帶臼炮三門,登上距道頭最近的大小五奎山,並構築了炮兵陣地。


    10月1日上午,英艦隊駛入定海城南海域,用舷炮向定海前沿陣地轟擊,大小五奎山上的英軍炮兵也發炮配合。隨後,英陸軍在炮火掩護下,分左右兩縱隊登陸。


    左縱隊由英軍第55團和第18團共一千五百人組成,在道頭港以西至竹山一帶登陸,進攻竹山和曉峰嶺。


    清軍在王錫朋、鄭國鴻指揮下,進行了頑強抵抗,連續擊退敵人數次進攻。但清軍的抗擊終未能阻止敵人的前進,不久,竹山、曉峰嶺即為英軍占領,王錫朋、鄭國鴻先後陣亡。


    右縱隊由英軍第49團和水兵、海員組成,在道頭以東至東嶽山附近登陸。


    這一帶的清軍,同樣表現得很英勇。總兵葛雲飛身先士卒,不幸犧牲,清軍的左翼陣地也被英軍突破。


    由於守軍連日苦戰,傷亡甚眾,雖擊沉英軍舢板數隻,並擊傷英艦“布朗底”號,終因風大浪險和英艦的封鎖,鎮海清軍難以支援,定海城於10月1日下午2時陷入英軍的包圍。


    接著,英軍登雲梯入城,知縣和守軍撤離縣城,定海再次被英軍侵占。


    軍需庫中的大量物資落入敵手,其中有三十六門新造的銅炮,被敵人搬上運輸船,後用以轟擊清軍。


    英軍攻占定海後,供應困難,急謀進窺鎮海、寧波,為其冬季駐軍奪取營地。


    10月8日,英軍在鎮海外海黃牛礁附近集結,9日完成了臨戰準備。


    其進攻計劃和部署是:以艦炮摧毀金雞、招寶兩山的炮台和工事,並阻止鎮海縣城清軍增援,掩護陸軍登岸,攻占上述兩山;爾後水陸並進,奪取鎮海。


    登陸部隊由陸軍、水兵和海員等二千四百餘人組成,分為左、中、右三個縱隊。


    左縱隊由英軍第55團、第18團以及炮兵、工兵等一千一百七十三人組成,攜山炮四門、臼炮兩門,由臥烏古指揮,擔任攻占金雞山的任務。


    中央縱隊由英軍第49團以及炮兵、工兵等五百零五人組成,攜榴炮、野戰炮各二門,由馬利斯中校指揮,協助左縱隊奪占金雞山。


    右縱隊由水兵、海員以及炮兵、工兵等七百九十七人組成,攜臼炮兩門,由荷伯特艦長指揮,負責攻占招寶山。


    10日晨,英軍左、中兩縱隊在三艘軍艦的掩護下開始攻擊。


    中央縱隊在金雞山東北的突出部登岸,占領竺山,隨即向金雞山前進。


    左縱隊乘舢板駛入小浹江登陸,繞攻金雞山側後。


    守軍在腹背受敵,並不斷遭到英軍艦炮和野戰炮猛烈轟擊的情況下,頑強抵抗,多次同進攻之敵展開肉搏戰。終因傷亡甚眾,總兵謝朝恩也受傷落海陣亡,金雞山遂為英軍所占。


    與此同時,英軍“威裏土厘”號等大型軍艦四艘,以二百餘門艦炮的優勢火力,對招寶山實施猛烈炮擊。


    浙江提督餘步雲貪生怕死,率先棄台逃跑。


    裕謙指揮鎮海城守兵發炮攔阻,餘步雲仍率部繞山逃往寧波。


    上午11時許,英軍右縱隊在招寶山西北麓登岸,不久即占領了招寶山炮台,居高臨下,俯擊縣城。


    守軍登城抗擊,英軍以排炮猛轟,掩護其步兵緣梯登城。


    裕謙見金雞山、招寶山相繼失守,鎮海城危,為實踐其與城共存亡的誓言,投水自殺。守軍傷亡慘重,餘部棄城逃走,鎮海遂於當天下午落入敵手。


    英軍攻占鎮海後,其海軍司令巴加於12日乘輪船溯甬江而上,進行測量和偵察。


    他發覺寧波甚為空虛,即於次日晨率“摩底士底”號等軍艦四艘和輪船四隻,載兵七百餘名,直犯寧波。


    當時,提督餘步雲和知州鄧廷彩所率清軍尚有兩千多人,但他們不作任何抵抗,即率部逃往上虞。


    英軍不費一槍一彈,占領了浙東重鎮寧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十萬大山:1840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是7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是7天並收藏十萬大山:1840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