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雖隻是部曲相隨,但作戰極為勇猛。


    每遇戰事,總是身先士卒,衝殺敵陣。


    其武力高強,令敵軍聞風喪膽。


    劉備看在眼裏,心中暗喜,覺得此將日後必成大器。


    而魏延也有意在劉備麵前展現才能,渴望得到重用。


    翌日,軍隊紮營休整。魏延向劉備獻上一策,他認為不應隻被動防禦張魯,可派出一支輕騎繞後奇襲。


    劉備聽後,沉思片刻,覺得此計頗為大膽冒險,但又不失為破敵良策。


    這時諸葛亮卻出言反對,他認為此舉過於冒進,若有差池則損兵折將。


    魏延心中不服,據理力爭。


    劉備權衡利弊之後,最終還是采納了諸葛亮的建議。


    魏延雖滿心不甘,卻也隻能聽從軍令。


    不過經此一事,劉備對魏延更加關注,常找他探討兵法謀略,魏延也因此對劉備越發忠心耿耿,一心等待機會再展身手。


    數日後,探馬來報,張魯軍中有異動,似要有所行動。


    劉備召集諸將商議對策,魏延主動請纓,願率一軍前去探查虛實。


    劉備應允,並囑咐他小心行事。


    魏延領命而去,果然發現張魯正暗中調遣兵力,欲對劉備軍發動突襲。


    魏延當機立斷,一邊派人迴營稟報,一邊設下埋伏。


    待張魯軍進入伏擊圈,魏延率兵殺出,殺得張魯軍大亂。


    然而,張魯軍中一員猛將力戰魏延,兩人激戰數十迴合不分勝負。


    此時劉備援軍趕到,內外夾擊,大敗張魯軍。


    經此一戰,魏延戰功赫赫,劉備當著眾將士的麵重賞魏延,並給予他更多兵權。


    諸葛亮見狀,也對魏延刮目相看,意識到魏延確實有勇有謀。


    魏延感激涕零,表示定當肝腦塗地以報主公知遇之恩。


    此後,魏延在劉備軍中威望漸高,成為劉備麾下不可或缺的大將,也為後來劉備起兵攻打劉璋增添了一份強大助力。


    魏延雖任牙門將軍,但他心中抱負遠不止於此。


    一日,軍中演練陣法,魏延提出一種前所未見之陣形,此陣變化多端,進可攻退可守。


    劉備聞之,大為驚奇,召魏延前來詳談。


    魏延麵見劉備,滔滔不絕闡述此陣精妙之處,不僅結合山川地勢,更兼顧士兵特性。


    劉備聽後大喜,當場賞賜魏延諸多財物,並承諾日後若有戰事,必委以重任。


    這使得軍中一些老將心生嫉妒,暗地非議魏延不過是憑借奇巧之物博眼球。


    然而魏延不為所動,他深知要想真正立足,需得戰場上見真章。


    不久,邊境傳來敵軍侵擾消息,魏延主動請纓出征。


    劉備本還有些猶豫,畢竟魏延資曆尚淺,但見其眼中堅定決心,最終應允。


    魏延率領本部兵馬奔赴邊疆,一場大戰即將拉開帷幕,而魏延滿心壯誌,誓要憑此戰揚威立萬。


    魏延率軍來到邊疆,隻見敵軍營帳綿延數裏,氣勢洶洶。


    但魏延毫無懼色,他依據此前所創陣法排兵布陣。


    戰鬥伊始,敵軍依仗人多勢眾,發起猛烈衝鋒。


    魏延軍看似節節敗退,實則誘敵深入。


    當敵軍大半進入陣法範圍時,魏延一聲令下,陣形突變。


    士兵們或從地下殺出,或從兩側夾擊,敵軍頓時亂作一團。


    魏延身先士卒,手中長刀舞得密不透風,所到之處鮮血飛濺。


    敵軍將領大驚失色,試圖重新組織抵抗,卻發現已深陷絕境。


    經過一番苦戰,魏延大獲全勝,繳獲眾多物資馬匹。


    此役之後,魏延威名遠揚,軍中再無人敢輕視於他。


    劉備聽聞捷報,龍顏大悅。


    當魏延班師迴朝時,劉備親自出城迎接,當著滿朝文武讚揚魏延之功。


    於是便有了後來劉備稱漢中王之時,力排眾議,大力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之事,魏延也終於踏上施展自身抱負的更大舞台。


    魏延抱拳行禮,朗聲道:


    “陛下聖恩,臣感激涕零。


    臣唯有肝腦塗地,方能迴報萬一。”


    魏延環視群臣,接著說道,


    “昔日眾人疑我,今臣用戰功證己。


    然臣知,守漢中任重道遠,不僅防外敵,更要興民生。”


    劉備微微點頭,


    “愛卿所言極是,那依卿之見,如何行事?”


    魏延略一沉思後答:


    “陛下,臣以為當招募流民開墾荒地,且效仿諸葛丞相冶鐵造器,強軍備亦壯民力。


    再者,可與周邊交好互市,使百姓富足。”


    群臣聽後,不少人露出讚許之色。劉備大笑,


    “善!朕信愛卿定不負朕望。”


    此時,魏延從懷中取出一卷圖紙呈上,


    “陛下,此乃臣構思的防禦圖,沿漢中險要之地構建多重防線,並設烽火台傳訊預警。”


    劉備展開觀看,不禁讚歎:


    “妙哉!魏延,朕將漢中交予你,朕心安矣。”


    魏延跪地高唿:


    “陛下放心,隻要臣在,漢中固若金湯。”


    從此,魏延全心投入到漢中的治理與防守之中。


    自此,魏延鎮守漢中,兢兢業業,將漢中之地治理得井井有條,邊防固若金湯。


    幾年間,魏延不斷訓練新兵,改良戰術。


    他還將自己的陣法傳授給將士們,使整個軍隊戰鬥力大增。


    一日,探子來報,曹魏集結大軍欲圖南下。


    魏延得知後,鎮定自若,一邊派人向成都求援,一邊積極備戰。


    當敵軍壓境時,魏延率部據守險要關卡。


    他利用地形設下多重埋伏,還命工匠製作簡易機關弩箭置於要道。


    敵軍先鋒部隊闖入後,瞬間損失慘重。


    而後方的魏軍主力仍源源不斷湧來,魏延親率精銳騎兵從側麵突襲,打亂敵軍陣型。


    雙方激戰數日,蜀軍雖人數處於劣勢,但憑借魏延的指揮和精心布置,始終未讓魏軍前進一步。


    直至援軍趕到,內外夾攻之下,魏軍大敗而歸。


    經此一戰,魏延之名威震三國,成為蜀漢當之無愧的柱石大將,更受劉備倚重,朝著他心中理想的興複漢室之路大步邁進。


    魏延深知要興複漢室,僅憑防守難以達成目標。


    於是他上書劉禪,請求參與諸葛亮的北伐大計。


    劉禪欣然應允,並囑咐魏延一切聽從丞相調遣。


    魏延帶著本部人馬奔赴北伐前線,與諸葛亮會合。


    初到之時,魏延提出子午穀奇謀,欲率奇兵直搗長安。


    諸葛亮權衡利弊後並未采納,魏延雖有些失落,但依然堅決執行軍令。


    北伐途中,魏延總是身先士卒,他的勇猛讓魏軍聞風喪膽。


    一次戰役中,蜀軍被敵軍包圍,魏延單槍匹馬衝入敵陣,如入無人之境,硬是殺出一條血路帶領蜀軍突圍。


    隨著戰事推進,魏延逐漸理解諸葛亮謹慎用兵的道理。


    他與諸葛亮配合越發默契,在戰場上屢立戰功。


    無論是山地戰還是平原交鋒,魏延總能依據地勢巧妙布陣,蜀軍在他的協助下多次重創魏軍,一步步向著中原挺進,離興複漢室的夢想越來越近。


    魏延來到祁山一帶,此處魏軍已嚴陣以待。


    他仔細觀察地形後,向諸葛亮獻策道:


    “丞相,此地山穀眾多,可佯裝敗退,引魏軍入穀,再以火攻之。”


    諸葛亮沉思片刻後點頭同意。


    於是,蜀軍依計行事。


    魏延率領部分兵力前去誘敵,邊打邊撤。


    魏軍將領郭淮、費瑤見蜀軍後退,以為有機可乘,便率大軍追進山穀。


    待魏軍深入後,蜀軍在山上投下火把,一時間火勢熊熊。


    魏軍大亂,四處逃竄。


    魏延看準時機,率軍衝出,高唿:


    “今日便是爾等覆滅之日!”


    他手持長刀,衝入敵群,魏軍將士皆畏懼其勇猛。


    郭淮、費瑤試圖組織抵抗,卻被魏延尋得破綻,一刀斬落郭淮首級。


    費瑤見狀大驚失色,轉身欲逃,被蜀軍士兵亂刀砍死。


    此役蜀軍大獲全勝,繳獲無數軍械糧草。


    魏延再次立下赫赫戰功,軍中將士皆對他欽佩不已。


    而蜀漢的北伐大業也因為這一場勝利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魏延得勝迴營,諸葛亮親自出帳迎接,讚曰:


    “文長此功,堪比昔日博望坡之火。”


    魏延拱手謙遜道:


    “全憑丞相妙算,末將隻是奉命行事。”


    然魏軍經此大敗,魏明帝曹睿震怒,調司馬懿前來抵禦蜀軍。


    司馬懿深知魏延善戰,於是設下毒計。


    他派人散布謠言於蜀軍營內,言說魏延擁兵自重,早有謀反之心,妄圖離間魏延與諸葛亮及眾將士關係。


    起初,蜀軍將士並不相信,但謠言愈演愈烈。


    軍中一些別有用心之人開始暗中監視魏延。


    魏延得知此事,惱怒異常,麵見諸葛亮欲證清白。


    諸葛亮雖信任魏延,但此時謠言漫天,亦感棘手。


    恰逢此時,魏軍來襲。


    魏延主動請纓出戰,欲以戰功堵眾人悠悠之口。


    諸葛亮應允。


    魏延披掛上馬,衝入魏軍陣中,隻見他左衝右突,魏軍竟無人能擋。


    司馬懿見狀暗歎:“此人果真英勇無敵,若不為我所用,必除之。”


    於是指揮弓弩手齊射魏延,魏延毫無懼色,奮勇殺敵,終大敗魏軍,斬獲甲首三千級,蜀軍士氣大振,謠言也漸漸平息。


    不久後,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


    臨終前,將軍中大事托付給長史楊儀等人,並安排撤軍之事。


    魏延聽聞丞相已逝,心中悲痛萬分,但他向來高傲自負,不願受楊儀管束。


    魏延怒道:“丞相雖亡,吾自當領軍繼續北伐,豈有因一人之死而廢國家大事之理,吾何許人也,怎能聽憑那楊儀擺布。”


    遂不聽從撤軍命令,率領本部兵馬自行其事。


    楊儀按照諸葛亮生前部署,緩緩退兵。


    雙方相遇於南穀道口。


    楊儀指責魏延違抗軍令,魏延則高唿:“丞相屍骨未寒,汝等便要斷送北伐大業,吾隻知為漢家江山效力,怎肯隨你們退縮。”


    兩軍劍拔弩張之際,薑維站了出來,試圖勸解二人。


    然而魏延正在氣頭之上,哪裏聽得進去。


    就在氣氛緊張之時,忽聞馬蹄聲陣陣,原來是馬岱奉後主劉禪之命前來調解。


    馬岱曉以利害,言明如今蜀漢局勢動蕩,內部不可再生事端,魏延這才冷靜下來,長歎一聲,最終還是聽從了朝廷的旨意。


    魏延雖心有不甘,但還是隨著大軍一同迴撤。


    行至一處險要之地,魏延望著身後的山川,心中憂慮,向楊儀進言道:


    “此處地勢險峻,若是魏軍追襲,恐難以抵擋,應設下伏兵斷後。”


    楊儀卻冷哼道:


    “文長莫非要借此機會再興事端?撤軍之事已有定計,無需你多言。”


    魏延無奈,隻得閉口不言。


    大軍繼續前行,魏延暗中吩咐親信:


    “此路雖可迴蜀,但留下隱患太多,待我行些手段。”


    待到夜間,魏延帶著本部人馬悄悄來到棧道之處。


    他望著長長的棧道,想起往昔征戰歲月,眼神堅定起來。


    “今日毀去這棧道,一來可阻擋魏軍追擊,二來也讓那楊儀知曉我的厲害。”


    說罷,魏延下令士兵縱火焚燒棧道。


    一時間火光衝天,棧道劈裏啪啦作響,火勢迅速蔓延。


    馬岱趕來大驚失色:


    “文長此舉,怕是又要引起風波啊。”


    魏延卻隻是望著大火,平靜說道:


    “我隻為蜀漢考慮,日後是非,自有公論。”


    棧道被毀之後,楊儀得知消息果然大怒,他即刻上書劉禪稱魏延謀反。


    劉禪本就對魏延之前的種種行為有所疑慮,看到奏書後龍顏不悅。


    但薑維深知魏延忠心,於是力保魏延,並陳述棧道被毀雖是莽撞之舉,但確可阻擋魏軍追擊。


    劉禪聽後猶豫不定,決定先派人調查真相。


    而魏延這邊,他知道楊儀必定不會善罷甘休,於是召集親信商議對策。


    有人建議直接起兵對抗楊儀,魏延卻搖頭拒絕,他認為那樣隻會坐實謀反之名。


    正當眾人無措時,魏延心生一計。


    他讓手下散布謠言,言說棧道乃是魏軍奸細所毀,目的是挑起蜀軍內亂。


    同時,魏延親自修書一封給楊儀,表示願意放下過往嫌隙,共同為蜀漢效力。


    楊儀起初不信,但軍中謠言越傳越盛,他也開始動搖。


    此時薑維從中斡旋,勸兩人冰釋前嫌。


    楊儀權衡利弊之後,最終決定不再追究棧道被毀之事,魏延也得以保存實力,繼續為蜀漢盡忠。


    然而,魏延雖逃過一劫,但其部眾卻開始離心。


    原來,魏延平日裏剛愎自用,對待下屬嚴苛,不少人早有怨言。


    此次事件雖平息,但部眾們心中仍不安穩,擔心日後魏延再行險事累及自身。


    一次出征途中,運糧官誤了時辰,魏延大怒欲斬之。


    眾人求情無果,幸得薑維及時趕到救下運糧官。


    此事過後,許多將士暗自思量離去之計。


    當敵軍來襲時,魏延率軍迎戰,卻發現麾下之人作戰不力。


    關鍵時刻,還有部分士兵臨陣脫逃。


    魏延震驚憤怒之餘,試圖挽迴敗局,但軍心已散,無力迴天。


    最終,魏延在亂軍之中戰死。


    他至死都難以相信,自己一心報國,竟落得如此下場。


    而蜀漢失去魏延這員大將,國力漸衰,在三國爭霸的局勢下愈發艱難,隻能苦苦支撐,等待未知的命運。


    魏延死後,其魂魄久久不散。


    他滿心不甘,怨念叢生。


    隻見戰場上忽然風雲變色,一股神秘力量籠罩。


    原來魏延的怨念觸動了上古陣法,開啟了時空裂縫。


    魏延的魂魄被卷入其中,待他看清周圍時,發現自己身處幾十年前的蜀漢軍營。


    他決心改變命運,不再重蹈覆轍。


    這次他一改往日作風,對待將士親和有加,還常與士兵同甘共苦。


    然而,曆史的軌跡仿佛有著強大的慣性。


    盡管魏延努力改變,但一些關鍵事件依然朝著既定方向發展。


    比如糧草運輸,依舊困難重重。


    不過因為他如今深得人心,士兵們即便麵臨困境也不離不棄。


    但隨著戰爭進程推進,蜀漢內部矛盾逐漸激化。


    魏延雖竭力挽救,卻無法阻擋大勢。


    最終,在一場大戰中,他再次麵對絕境。


    隻是這一次,他身邊的將士皆願隨他戰死。


    魏延含笑赴死,魂魄消散之際,他明白了有些結局或許早已注定,自己能改變的終究有限。


    魏延魂魄消散後,本以為一切就此終結。


    誰知他的忠義之舉感動了上天,一道金光閃現,將他即將徹底消散的一絲殘魂攝入其中。


    魏延殘魂再睜眼時,發現自己置身於一片奇異空間,麵前站著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


    老者稱自己乃司命星君,不忍見魏延壯誌未酬。


    老者賜予魏延重塑肉身以及改變局部運勢之力,但告誡他不可違背天數過多。


    魏延欣喜若狂,重新入世。


    他利用此力解決了糧草難題,並巧妙化解了內部諸多矛盾。


    但當麵對最大勁敵之時,他知道若是一舉殲滅對方則會嚴重影響天下格局走向,違背天數。


    於是魏延選擇了一種折中的戰術,雖未大獲全勝,卻保存了蜀漢元氣,避免了被滅族危機。


    此後魏延安心輔佐君主治理蜀漢,餘生致力於改善民生。


    多年之後,魏延壽終正寢,他望著繁榮的蜀漢大地,心中滿是欣慰,靈魂終於安然消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三囯歸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沒用的阿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沒用的阿光並收藏亂三囯歸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