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政通人和
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 作者:頂蕩八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春日的晨光灑在貢院的青石板上,一隊隊考生正在有序入場。與往年不同,今年的科考不再拘泥於八股文章,取而代之的是經世致用的策論和實務考核。走在隊伍中的,不僅有傳統的儒生,還有醫者、工匠、商賈,甚至有來自邊陲的異族士子。
葉知秋站在貢院一角的觀察台上,目光掃過這些懷抱理想的年輕人。她身邊的蕭遠珩正在低聲介紹著幾位特殊的考生。
\"那位是嶺南的鄭學究,擅長水利;那位是西域商人的兒子,通曉七國語言;還有那位,是突厥部落的後裔,精通天文曆算。\"
葉知秋微微點頭。這正是她改革科舉製度的初衷——選拔真才實學,不拘一格。想起五年前推行新政時遇到的阻力,她不禁莞爾。當時不知多少人說她離經叛道,如今卻都看到了成效。
\"陛下,今年的考題已經準備好了。\"大理寺少卿呈上考題名錄。葉知秋仔細過目,滿意地看到試題中既有傳統經義,也有實務策論,還特別設置了各科專門考核。
\"這些考生,將是我朝未來的棟梁。\"她望著熙熙攘攘的考場說道。
突然,一陣喧嘩聲引起了她的注意。原來是一位年輕的女考生正在入場,她穿著素淨的儒服,懷抱醫書。這是新政後第一次允許女子參加科舉,雖然還隻限於醫學、算學等特定科目。
\"那是杏林院的高徒。\"蕭遠珩解釋道,\"據說醫術很有造詣。\"
葉知秋想起自己當年在葉府研習醫術的情景。如今朝廷廣開進賢之路,不知多少像她當年一樣懷抱濟世之誌的女子獲得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午時,葉知秋來到禮部查看新設的實務考場。工部侍郎正在監考一場特別的考試:考生需要根據給定的地形,設計一套完整的水利係統。考場中央擺放著沙盤和各種工具,考生們專注地推演著方案。
\"這才是真才實學。\"禮部尚書感慨道,\"比起空談經義,這些實用本領才是治國之要。\"
接著,葉知秧走訪了太學。這所古老的學府在新政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課堂上不再是枯燥的經文誦讀,而是充滿互動的討論。一位年輕的教授正在講解域外史地,學生們或記錄,或提問,課堂氣氛活躍。
\"我記得當初推行新學時,有多少人反對。\"蕭遠珩輕聲說,\"現在看來,變革是多麽必要。\"
傍晚,葉知秩在勤政殿召開了一場特別的朝會。這是新政後設立的\"實務議政\"製度:各部門官員直接匯報實務,當場討論解決方案。今天的主題是邊境貿易政策。
\"陛下,自實行新貿易製度以來,邊境十六州的商稅收入增長了三成。\"戶部侍郎報告道,\"更重要的是,各族商人往來頻繁,有助於民心相通。\"
一位邊境州牧補充道:\"現在不少異族商人都派子女來內地學習我朝文化,這是最好的政治。\"
葉知秋欣慰地點頭。她深知,真正的統治不在於武力,而在於文教。新政推行以來,朝廷不僅選拔各族人才,還特意保護和發展各地特色文化,這種包容開明的政策贏得了四方歸心。
夜幕降臨,禦書房裏燈火通明。葉知秋正在批閱各地呈送的新政成果報告。其中一份來自江南的奏折特別引人注目:當地結合新學理念改良了蠶桑技術,不僅提高了產量,還培養了一批專門人才。
\"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成效。\"蕭遠珩為她斟了一盞參茶,\"比起空談仁政,這些切實的改變才能真正惠及百姓。\"
葉知秋放下奏折,望向窗外的月色:\"我常想,為政之要,不在於一時的轟轟烈烈,而在於持續的點滴改變。就像行醫,重要的不是立竿見影的猛藥,而是調理根本的良方。\"
正說著,一位內侍匆匆進來,報告說杏林院的考生考評結果出爐了。這是新設的醫學科考,專門選拔醫學人才。葉知秋立刻展開榜單,看到不少熟悉的名字,都是這些年在各地醫館嶄露頭角的良醫。
\"醫者仁心,這是我葉家的傳統。\"她輕聲說,\"如今朝廷廣開進賢之路,讓更多懷有仁心的人有機會施展才華,這才是真正的仁政。\"
第二天一早,葉知秋微服來到城中體察民情。街市上熱鬧非凡,不僅有傳統的商鋪,還有不少新式學堂和醫館。一家書肆前圍滿了人,原來是在售賣新編的實用教材。
\"這是我們根據新學要求編纂的。\"書商興奮地介紹,\"裏麵既有傳統經典,也有實用知識,連農家子弟都愛看。\"
走過一條小巷,葉知秋看到一家私塾門前貼著告示:除了傳統功課,還開設算學、醫術等實用課程。幾個孩童正在認真地學習辨認藥草,神情專注。
\"教育的根本,在於培養實用之才。\"她對蕭遠珩說,\"讓每個人都能學到有用的本事,這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午後,葉知秋在太和殿接見了新科進士。與往年不同,這些新科官員來自各行各業:有精通水利的工程師,熟悉商務的經濟官,還有專攻醫術的太醫。他們將被派往各地,為新政注入新的活力。
\"諸位要記住,為官之道不在於清高,而在於實幹。\"她語重心長地說,\"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這是我們新政的根本。\"
這時,一位年輕的進士起身發言:\"陛下的新政,讓我們這些寒門子弟也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這才是真正的公平。\"
葉知秧欣慰地點頭。新政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打破世族壟斷,讓真正的人才脫穎而出。這些年來,朝廷選拔的官員雖然出身各異,但都以實績服人。
夜色漸深,葉知秋站在皇城高處,俯瞰著整座京城。萬家燈火中,時不時傳來琅琅的讀書聲。這是新政帶來的變化:知識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學習成為了全民風尚。
\"這是一個新的開始。\"蕭遠珩說,\"你的新政不僅改變了選官製度,更改變了整個社會的風氣。\"
葉知秋望著遠處的燈火,想起了父親的教誨:\"治大國如烹小鮮。\"這些年的改革,正是在細微處見真章。每一項政策的改變,每一個製度的完善,都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這個國家。
\"我常想,\"她輕聲說,\"真正的功業,不在於一時的轟轟烈烈,而在於持續的點滴改變。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才能,這才是真正的盛世。\"
月色如水,灑在這座千年古都上。在這個變革的時代,一個嶄新的盛世正在悄然形成。而這,正是葉知秋畢生追求的理想。
葉知秋站在貢院一角的觀察台上,目光掃過這些懷抱理想的年輕人。她身邊的蕭遠珩正在低聲介紹著幾位特殊的考生。
\"那位是嶺南的鄭學究,擅長水利;那位是西域商人的兒子,通曉七國語言;還有那位,是突厥部落的後裔,精通天文曆算。\"
葉知秋微微點頭。這正是她改革科舉製度的初衷——選拔真才實學,不拘一格。想起五年前推行新政時遇到的阻力,她不禁莞爾。當時不知多少人說她離經叛道,如今卻都看到了成效。
\"陛下,今年的考題已經準備好了。\"大理寺少卿呈上考題名錄。葉知秋仔細過目,滿意地看到試題中既有傳統經義,也有實務策論,還特別設置了各科專門考核。
\"這些考生,將是我朝未來的棟梁。\"她望著熙熙攘攘的考場說道。
突然,一陣喧嘩聲引起了她的注意。原來是一位年輕的女考生正在入場,她穿著素淨的儒服,懷抱醫書。這是新政後第一次允許女子參加科舉,雖然還隻限於醫學、算學等特定科目。
\"那是杏林院的高徒。\"蕭遠珩解釋道,\"據說醫術很有造詣。\"
葉知秋想起自己當年在葉府研習醫術的情景。如今朝廷廣開進賢之路,不知多少像她當年一樣懷抱濟世之誌的女子獲得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午時,葉知秋來到禮部查看新設的實務考場。工部侍郎正在監考一場特別的考試:考生需要根據給定的地形,設計一套完整的水利係統。考場中央擺放著沙盤和各種工具,考生們專注地推演著方案。
\"這才是真才實學。\"禮部尚書感慨道,\"比起空談經義,這些實用本領才是治國之要。\"
接著,葉知秧走訪了太學。這所古老的學府在新政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課堂上不再是枯燥的經文誦讀,而是充滿互動的討論。一位年輕的教授正在講解域外史地,學生們或記錄,或提問,課堂氣氛活躍。
\"我記得當初推行新學時,有多少人反對。\"蕭遠珩輕聲說,\"現在看來,變革是多麽必要。\"
傍晚,葉知秩在勤政殿召開了一場特別的朝會。這是新政後設立的\"實務議政\"製度:各部門官員直接匯報實務,當場討論解決方案。今天的主題是邊境貿易政策。
\"陛下,自實行新貿易製度以來,邊境十六州的商稅收入增長了三成。\"戶部侍郎報告道,\"更重要的是,各族商人往來頻繁,有助於民心相通。\"
一位邊境州牧補充道:\"現在不少異族商人都派子女來內地學習我朝文化,這是最好的政治。\"
葉知秋欣慰地點頭。她深知,真正的統治不在於武力,而在於文教。新政推行以來,朝廷不僅選拔各族人才,還特意保護和發展各地特色文化,這種包容開明的政策贏得了四方歸心。
夜幕降臨,禦書房裏燈火通明。葉知秋正在批閱各地呈送的新政成果報告。其中一份來自江南的奏折特別引人注目:當地結合新學理念改良了蠶桑技術,不僅提高了產量,還培養了一批專門人才。
\"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成效。\"蕭遠珩為她斟了一盞參茶,\"比起空談仁政,這些切實的改變才能真正惠及百姓。\"
葉知秋放下奏折,望向窗外的月色:\"我常想,為政之要,不在於一時的轟轟烈烈,而在於持續的點滴改變。就像行醫,重要的不是立竿見影的猛藥,而是調理根本的良方。\"
正說著,一位內侍匆匆進來,報告說杏林院的考生考評結果出爐了。這是新設的醫學科考,專門選拔醫學人才。葉知秋立刻展開榜單,看到不少熟悉的名字,都是這些年在各地醫館嶄露頭角的良醫。
\"醫者仁心,這是我葉家的傳統。\"她輕聲說,\"如今朝廷廣開進賢之路,讓更多懷有仁心的人有機會施展才華,這才是真正的仁政。\"
第二天一早,葉知秋微服來到城中體察民情。街市上熱鬧非凡,不僅有傳統的商鋪,還有不少新式學堂和醫館。一家書肆前圍滿了人,原來是在售賣新編的實用教材。
\"這是我們根據新學要求編纂的。\"書商興奮地介紹,\"裏麵既有傳統經典,也有實用知識,連農家子弟都愛看。\"
走過一條小巷,葉知秋看到一家私塾門前貼著告示:除了傳統功課,還開設算學、醫術等實用課程。幾個孩童正在認真地學習辨認藥草,神情專注。
\"教育的根本,在於培養實用之才。\"她對蕭遠珩說,\"讓每個人都能學到有用的本事,這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午後,葉知秋在太和殿接見了新科進士。與往年不同,這些新科官員來自各行各業:有精通水利的工程師,熟悉商務的經濟官,還有專攻醫術的太醫。他們將被派往各地,為新政注入新的活力。
\"諸位要記住,為官之道不在於清高,而在於實幹。\"她語重心長地說,\"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這是我們新政的根本。\"
這時,一位年輕的進士起身發言:\"陛下的新政,讓我們這些寒門子弟也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這才是真正的公平。\"
葉知秧欣慰地點頭。新政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打破世族壟斷,讓真正的人才脫穎而出。這些年來,朝廷選拔的官員雖然出身各異,但都以實績服人。
夜色漸深,葉知秋站在皇城高處,俯瞰著整座京城。萬家燈火中,時不時傳來琅琅的讀書聲。這是新政帶來的變化:知識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學習成為了全民風尚。
\"這是一個新的開始。\"蕭遠珩說,\"你的新政不僅改變了選官製度,更改變了整個社會的風氣。\"
葉知秋望著遠處的燈火,想起了父親的教誨:\"治大國如烹小鮮。\"這些年的改革,正是在細微處見真章。每一項政策的改變,每一個製度的完善,都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這個國家。
\"我常想,\"她輕聲說,\"真正的功業,不在於一時的轟轟烈烈,而在於持續的點滴改變。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才能,這才是真正的盛世。\"
月色如水,灑在這座千年古都上。在這個變革的時代,一個嶄新的盛世正在悄然形成。而這,正是葉知秋畢生追求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