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春雨育物
斷命天師:將軍獨寵小命師 作者:頂蕩八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春日的陽光還帶著幾分寒意,明德堂門口卻已是一片忙碌。一百名學子按照院序整齊列隊,每人背著簡單的行囊。今天是明德堂開學以來第一次實踐課程,葉知秋要帶領學子們微服私訪,體察民情。
\"先生,可是要扮作尋常百姓嗎?\"王子明好奇地看著葉知秋和蕭遠珩的裝扮。兩人都換上了普通的布衣,若不是那份獨特的氣質,還真看不出是前朝帝後。
\"治國之道,首重知民。\"葉知秋環視眾人,\"你們當中有人出身民間,也有人生於高門。但今天起,都要放下身份,以普通人的眼光去看這天下。\"
蕭遠珩接過話頭:\"分組行動,每十人一隊,各自前往指定地點。記住,不是去巡視,而是去體會、去思考。\"
葉知秋親自帶隊,選了王子明等十名學子。其中既有飽讀詩書的貴族子弟,也有飽經風霜的寒門學子。她刻意這樣安排,就是要讓不同背景的人互相了解、互相學習。
他們的目的地是城南的一個市集。這裏是城中最熱鬧的地方,也是民生百態最真實的縮影。
\"先看看糧價。\"葉知秋走到一個米鋪前,\"老板,這米怎麽賣?\"
\"客官,\"米鋪老板熱情地介紹,\"上等白米二十文一鬥,粗糧便宜些,十五文一鬥。\"
一旁的貴族子弟李元禎小聲嘀咕:\"這米也太貴了吧?\"
\"你懂什麽?\"王子明反駁道,\"去年鬧了水災,能有米賣就不錯了。\"
葉知秋沒有說話,隻是默默記下。走過幾家米鋪後,她才開口:\"你們發現了什麽問題?\"
學子們七嘴八舌地說起來。有人說米價太高,有人說品質參差不齊,還有人注意到不同鋪子的價格存在差異。
\"都說得不錯,\"葉知秋點頭,\"但還不夠深入。李元禎,你為什麽覺得米價貴?\"
李元禎一愣:\"這...和去年比漲了近一倍。\"
\"王子明,你為什麽說有米就不錯?\"
\"因為去年水災,很多地方顆粒無收。能保證城裏有米賣,已經是朝廷調度得當了。\"
葉知秋滿意地點頭:\"看問題要看本質。米價為什麽會漲?是天災使然,還是人禍所致?朝廷的調度是否真的得當?這些都需要我們去思考。\"
正說著,一陣騷動從不遠處傳來。原來是一個乞丐在米鋪前暈倒了,鋪子裏的夥計正要趕人。
\"等等。\"葉知秋快步上前,蹲下查看乞丐的情況。她的醫者本能讓她立刻發現了問題,\"這人是餓急了,再加上有些風寒。\"
她轉頭對王子明說:\"去買些熱粥來。\"又吩咐其他人:\"幫忙把他扶到陰涼處。\"
學子們手忙腳亂地照做,米鋪老板卻有些不樂意:\"這種人整天在這裏裝可憐,影響我做生意。\"
\"老板,\"葉知秋直視他的眼睛,\"你可知道這人是誰?\"
\"不就是個要飯的嗎?\"
\"他是去年遭了水災的農戶,一家六口,隻剩他一個。為了活命,不得不流落至此。\"葉知秋一邊說,一邊給乞丐把脈,\"你的米,說不定就是他種的。\"
米鋪老板愣住了,周圍的人也都沉默了。
王子明很快買來熱粥,葉知秋一邊照看乞丐,一邊對學子們說:\"你們看到了什麽?\"
\"看到了人心的冷漠。\"李元禎低聲說。
\"看到了災民的困境。\"王子明補充。
\"看到了朝廷救濟政策的不足。\"另一個學子說。
葉知秋欣慰地笑了:\"都說得很好。治國如醫病,要找到病根。這位災民的遭遇,折射出了多少問題?救濟不到位、安置不妥當、重建工作跟不上......\"
她話音未落,突然聽到一陣喧嘩。一群衙役模樣的人氣勢洶洶地衝過來:\"都散開!這些叫花子影響市容,全部趕出去!\"
\"且慢!\"葉知秋站起身,\"這人身患風寒,如何經得起顛簸?\"
\"管你什麽病不病的,規矩就是規矩!\"為首的衙役粗暴地推開眾人。
就在這時,一個熟悉的聲音響起:\"什麽規矩?誰定的規矩?\"
眾人迴頭,隻見一個身著布衣的年輕人大步走來,正是新帝林月笙。他也改扮成普通人的模樣,顯然是微服出巡。
衙役們認出皇帝,頓時嚇得跪倒一片。林月笙沉著臉:\"朕設衙門是為了為民做主,不是為了欺壓百姓!\"
葉知秋看著這一幕,心中既欣慰又擔憂。欣慰的是,這個學生懂得體察民情;擔憂的是,他還是太過衝動。
\"陛下,\"她輕聲道,\"不如讓學生們想想,該如何處置?\"
林月笙立刻會意,轉身問道:\"你們覺得該怎麽辦?\"
學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最後由王子明總結:\"首先要安置災民,建立收容之所;其次要嚴懲欺壓百姓的官吏;再則要完善救濟製度,防止類似情況再次發生。\"
\"說得好。\"葉知秋欣慰地點頭,\"陛下以為如何?\"
林月笙認真地說:\"就按這個方案去做。諸位愛卿,你們也聽到了,這才是為政之道。\"
原來他帶著幾個心腹大臣也來體察民情,此時都站在人群中。這些大臣聽了學子們的分析,都露出讚許的神色。
處理完這件事,葉知秋帶著學子們繼續體察。臨近傍晚,他們來到城南一處僻靜的茶館。
\"說說今天的感受吧。\"葉知秋給每人倒了杯茶。
李元禎第一個開口:\"學生從小錦衣玉食,今日才知民間疾苦。\"
\"我雖出身寒門,\"王子明說,\"但今天也有新的感悟。以前隻覺得朝廷無能,現在明白治國之難。\"
其他學子也都說出自己的體會。葉知秋聽完,慢慢說道:\"知民之疾苦,才能解民之倒懸。你們今天看到的,隻是冰山一角。但隻要用心體會,每一件小事都能照見大道理。\"
蕭遠珩一直默默聽著,這時才說:\"夫人,天色不早了,該迴去了。\"
葉知秋點點頭,起身時卻突然臉色一變。她敏銳地察覺到茶館外有人窺視。
\"小心!\"蕭遠珩一把拉過她,就聽\"嗖\"的一聲,一支冷箭射在桌上。
茶館頓時大亂。蕭遠珩護著葉知秋,警惕地環顧四周。學子們雖然驚慌,但都本能地圍攏過來,保護老師。
\"不要慌,\"葉知秋冷靜地說,\"這是給你們的另一堂課。治國之道,不僅要有仁心,還要有勇氣和智慧。\"
她話音未落,又是幾支冷箭射來。蕭遠珩眼疾手快,抄起桌上的茶盤擋住。王子明等人也都拿起凳子板凳防身。
\"跟我來!\"葉知秋帶著眾人從後門撤退。她年輕時在軍營行醫,早有應敵經驗。
一行人轉過幾條巷子,甩掉了追兵。葉知秋看著氣喘籲籲的學子們,說道:\"今天的課程到此為止。記住,體察民情要用心,但也要講究方法。下次我們換個地方。\"
迴到明德堂,已是月上柳梢。葉知秋讓學子們各自寫下心得體會,明日再討論。
書房裏,蕭遠珩遞來一杯熱茶:\"今天那些暗箭,有些蹊蹺。\"
\"是啊,\"葉知秋若有所思,\"看來有人對明德堂不滿了。\"
\"要加強防範嗎?\"
\"不必。\"葉知秋搖頭,\"明德堂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不該有太多防備。倒是要借這件事,教會學生們另一個道理。\"
\"什麽道理?\"
\"治國之道,不可能一帆風順。就像今天這般,會遇到明槍暗箭,也會遇到各種危機。關鍵是要沉著應對,知進退,明取舍。\"
蕭遠珩笑了:\"你這是要把今天的意外,也變成教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葉知秋也笑了,\"這些孩子,將來都是要獨當一麵的。與其教他們規避風險,不如教他們如何麵對。\"
夜深了,書房的燈火依然亮著。葉知秋在批改學生的課業,蕭遠珩在整理今日的見聞。這看似平常的一天,卻讓明德堂的學子們上了最生動的一課。
\"先生,可是要扮作尋常百姓嗎?\"王子明好奇地看著葉知秋和蕭遠珩的裝扮。兩人都換上了普通的布衣,若不是那份獨特的氣質,還真看不出是前朝帝後。
\"治國之道,首重知民。\"葉知秋環視眾人,\"你們當中有人出身民間,也有人生於高門。但今天起,都要放下身份,以普通人的眼光去看這天下。\"
蕭遠珩接過話頭:\"分組行動,每十人一隊,各自前往指定地點。記住,不是去巡視,而是去體會、去思考。\"
葉知秋親自帶隊,選了王子明等十名學子。其中既有飽讀詩書的貴族子弟,也有飽經風霜的寒門學子。她刻意這樣安排,就是要讓不同背景的人互相了解、互相學習。
他們的目的地是城南的一個市集。這裏是城中最熱鬧的地方,也是民生百態最真實的縮影。
\"先看看糧價。\"葉知秋走到一個米鋪前,\"老板,這米怎麽賣?\"
\"客官,\"米鋪老板熱情地介紹,\"上等白米二十文一鬥,粗糧便宜些,十五文一鬥。\"
一旁的貴族子弟李元禎小聲嘀咕:\"這米也太貴了吧?\"
\"你懂什麽?\"王子明反駁道,\"去年鬧了水災,能有米賣就不錯了。\"
葉知秋沒有說話,隻是默默記下。走過幾家米鋪後,她才開口:\"你們發現了什麽問題?\"
學子們七嘴八舌地說起來。有人說米價太高,有人說品質參差不齊,還有人注意到不同鋪子的價格存在差異。
\"都說得不錯,\"葉知秋點頭,\"但還不夠深入。李元禎,你為什麽覺得米價貴?\"
李元禎一愣:\"這...和去年比漲了近一倍。\"
\"王子明,你為什麽說有米就不錯?\"
\"因為去年水災,很多地方顆粒無收。能保證城裏有米賣,已經是朝廷調度得當了。\"
葉知秋滿意地點頭:\"看問題要看本質。米價為什麽會漲?是天災使然,還是人禍所致?朝廷的調度是否真的得當?這些都需要我們去思考。\"
正說著,一陣騷動從不遠處傳來。原來是一個乞丐在米鋪前暈倒了,鋪子裏的夥計正要趕人。
\"等等。\"葉知秋快步上前,蹲下查看乞丐的情況。她的醫者本能讓她立刻發現了問題,\"這人是餓急了,再加上有些風寒。\"
她轉頭對王子明說:\"去買些熱粥來。\"又吩咐其他人:\"幫忙把他扶到陰涼處。\"
學子們手忙腳亂地照做,米鋪老板卻有些不樂意:\"這種人整天在這裏裝可憐,影響我做生意。\"
\"老板,\"葉知秋直視他的眼睛,\"你可知道這人是誰?\"
\"不就是個要飯的嗎?\"
\"他是去年遭了水災的農戶,一家六口,隻剩他一個。為了活命,不得不流落至此。\"葉知秋一邊說,一邊給乞丐把脈,\"你的米,說不定就是他種的。\"
米鋪老板愣住了,周圍的人也都沉默了。
王子明很快買來熱粥,葉知秋一邊照看乞丐,一邊對學子們說:\"你們看到了什麽?\"
\"看到了人心的冷漠。\"李元禎低聲說。
\"看到了災民的困境。\"王子明補充。
\"看到了朝廷救濟政策的不足。\"另一個學子說。
葉知秋欣慰地笑了:\"都說得很好。治國如醫病,要找到病根。這位災民的遭遇,折射出了多少問題?救濟不到位、安置不妥當、重建工作跟不上......\"
她話音未落,突然聽到一陣喧嘩。一群衙役模樣的人氣勢洶洶地衝過來:\"都散開!這些叫花子影響市容,全部趕出去!\"
\"且慢!\"葉知秋站起身,\"這人身患風寒,如何經得起顛簸?\"
\"管你什麽病不病的,規矩就是規矩!\"為首的衙役粗暴地推開眾人。
就在這時,一個熟悉的聲音響起:\"什麽規矩?誰定的規矩?\"
眾人迴頭,隻見一個身著布衣的年輕人大步走來,正是新帝林月笙。他也改扮成普通人的模樣,顯然是微服出巡。
衙役們認出皇帝,頓時嚇得跪倒一片。林月笙沉著臉:\"朕設衙門是為了為民做主,不是為了欺壓百姓!\"
葉知秋看著這一幕,心中既欣慰又擔憂。欣慰的是,這個學生懂得體察民情;擔憂的是,他還是太過衝動。
\"陛下,\"她輕聲道,\"不如讓學生們想想,該如何處置?\"
林月笙立刻會意,轉身問道:\"你們覺得該怎麽辦?\"
學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最後由王子明總結:\"首先要安置災民,建立收容之所;其次要嚴懲欺壓百姓的官吏;再則要完善救濟製度,防止類似情況再次發生。\"
\"說得好。\"葉知秋欣慰地點頭,\"陛下以為如何?\"
林月笙認真地說:\"就按這個方案去做。諸位愛卿,你們也聽到了,這才是為政之道。\"
原來他帶著幾個心腹大臣也來體察民情,此時都站在人群中。這些大臣聽了學子們的分析,都露出讚許的神色。
處理完這件事,葉知秋帶著學子們繼續體察。臨近傍晚,他們來到城南一處僻靜的茶館。
\"說說今天的感受吧。\"葉知秋給每人倒了杯茶。
李元禎第一個開口:\"學生從小錦衣玉食,今日才知民間疾苦。\"
\"我雖出身寒門,\"王子明說,\"但今天也有新的感悟。以前隻覺得朝廷無能,現在明白治國之難。\"
其他學子也都說出自己的體會。葉知秋聽完,慢慢說道:\"知民之疾苦,才能解民之倒懸。你們今天看到的,隻是冰山一角。但隻要用心體會,每一件小事都能照見大道理。\"
蕭遠珩一直默默聽著,這時才說:\"夫人,天色不早了,該迴去了。\"
葉知秋點點頭,起身時卻突然臉色一變。她敏銳地察覺到茶館外有人窺視。
\"小心!\"蕭遠珩一把拉過她,就聽\"嗖\"的一聲,一支冷箭射在桌上。
茶館頓時大亂。蕭遠珩護著葉知秋,警惕地環顧四周。學子們雖然驚慌,但都本能地圍攏過來,保護老師。
\"不要慌,\"葉知秋冷靜地說,\"這是給你們的另一堂課。治國之道,不僅要有仁心,還要有勇氣和智慧。\"
她話音未落,又是幾支冷箭射來。蕭遠珩眼疾手快,抄起桌上的茶盤擋住。王子明等人也都拿起凳子板凳防身。
\"跟我來!\"葉知秋帶著眾人從後門撤退。她年輕時在軍營行醫,早有應敵經驗。
一行人轉過幾條巷子,甩掉了追兵。葉知秋看著氣喘籲籲的學子們,說道:\"今天的課程到此為止。記住,體察民情要用心,但也要講究方法。下次我們換個地方。\"
迴到明德堂,已是月上柳梢。葉知秋讓學子們各自寫下心得體會,明日再討論。
書房裏,蕭遠珩遞來一杯熱茶:\"今天那些暗箭,有些蹊蹺。\"
\"是啊,\"葉知秋若有所思,\"看來有人對明德堂不滿了。\"
\"要加強防範嗎?\"
\"不必。\"葉知秋搖頭,\"明德堂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不該有太多防備。倒是要借這件事,教會學生們另一個道理。\"
\"什麽道理?\"
\"治國之道,不可能一帆風順。就像今天這般,會遇到明槍暗箭,也會遇到各種危機。關鍵是要沉著應對,知進退,明取舍。\"
蕭遠珩笑了:\"你這是要把今天的意外,也變成教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葉知秋也笑了,\"這些孩子,將來都是要獨當一麵的。與其教他們規避風險,不如教他們如何麵對。\"
夜深了,書房的燈火依然亮著。葉知秋在批改學生的課業,蕭遠珩在整理今日的見聞。這看似平常的一天,卻讓明德堂的學子們上了最生動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