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災民遍野 人間煉獄
一王二後,稱霸天下,從皇子做起 作者:晴空蒼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從嘉投入到安撫流民,恢複春耕的工作中。
大戰過後,潭州城宛如一片廢墟,處處可見戰爭留下的傷痕。
城牆上的磚石多有崩塌,一些地方甚至露出了內部的夯土結構。
城門旁橫七豎八地躺著破損的攻城器械殘骸,仿佛在訴說著曾經激烈交鋒的故事。
李從嘉來到潭州城外。
看著滿目瘡痍,荒蕪的農田,十室九空的場景。
讓他這個後世人,看著實在痛心。
哀歎道:“這半個月,三萬人的傷亡,把潭州城也毀壞了。”
城外,房屋倒塌,斷壁殘垣間偶爾還能看到未熄滅的餘燼。
在微風中輕輕飄蕩著灰燼。
董蒨也是憂心道:“兵亂一起,百姓十之七八都跑了,饑民遍地,活下去都難。”
張泌道:“當務之急,組織城內人員趕快出來春耕。”
大路上不再有往日的喧囂,取而代之的是死一般的寂靜。
僅有的幾個行人也行色匆匆,臉上帶著疲憊與憂慮。
四月本應是春耕的好時節,但連綿不斷的戰火,卻使得這一年的農時被無情地錯過了。
眾人一路向著郊外而去。
張泌又道:“無主之地,就分給流民安家,能找到田籍歸屬的就安排恢複農耕。”
田野裏原本應該是一片繁忙景象的土地,現在卻顯得異常荒涼。
田埂上雜草叢生,水渠幹涸,隻有幾隻野鳥在空中盤旋,似乎也在尋找著失去的食物來源。
李從嘉眺望著遠處的這一切,心中五味雜陳。
他知道,若不能盡快恢複農業生產,不僅會影響到百姓的生活,更可能動搖整個城池的根基。
“我們雖然失去了最佳的春耕時機,但是現在行動起來還不算晚。”
李從嘉的聲音堅定有力。
“傳我命令,立即組織人力清理戰場、修複水利設施,並為農民提供種子和工具支持。對於那些因為戰爭而喪失勞動力的百姓,給予支持。”
“記住,不許侵擾百姓,滋擾鄉裏!”
眾官員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隨後,李從嘉又討論了一係列具體措施。
張泌為主,因為他在縣裏做過主簿,對於農耕管理有些方法。
設立臨時救濟站,向受災群眾發放糧食,強壓商人降低物價,減輕民眾負擔,同時向朝廷請命,減免賦稅……
為了確保這些政策能夠有效實施,他還親自監督各項工作進展,持續跟進落實情況。
隨著一係列舉措的出台,潭州城逐漸開始了修複的過程。
雖然道路漫長且充滿挑戰,但在李從嘉的帶領下,人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李從嘉忙了幾日,聽到前方嶽州城中,迴複戰報。
眾將士已經抵達嶽州城。
按照現在這個消息傳遞速度,李從嘉心中估算著三五天左右的時間,就會有結果了。
他安排完城中之事,又一次來到城外。
李從嘉和親衛騎著馬緩緩地穿過村落的小道,四周的景象讓他眉頭緊鎖。
潭州城旁的村莊,已經漸漸有了些人影。
不少逃避戰亂的人,也都迴到鄉裏。
這幾日官府的動員下,農田上能看到田典、李正和鄉勇兵丁,著手耕作。
也能看到很多饑民,麵黃肌瘦,他們拖家帶口,背著簡陋的行李,臉上麻木中帶著一絲欣喜。
不少逃難的百姓,看到一隊人馬過來,本能的先是逃跑。
“我們是潭州守軍,各位鄉親父老不用擔心,快快迴鄉種地。”
宋克鵬等人高聲喊著,把這些鄉野山民喊迴來。
一個帶隊的老者聞言也不跑了,哭喪著臉,誠惶誠恐的說道:
“大人,我們已經沒有吃的了……”
李從嘉下馬安撫道:“老丈不用擔心,快迴家種地吧,我們不會搶你的,我們巡視鄉裏,看看有沒有橫行鄉裏的兵痞。”
老者聞言心中稍寬道:“我們的房子全毀了……”
“大人,能不能給點種子?我們還想種點糧食……”
“哎!”
李從嘉也是哀歎一聲,看著這些逃避戰亂的百姓。
個個餓的麵黃肌瘦,隻有幾個青年男子背著一小袋子糧食,想必這些種子是他們救命吃食。
見他們一行幾十人人,男女老少都有,卻沒有小孩。
董蒨見他們悲慘模樣安撫道:“前麵城邊有粥棚,你們先去吃點粥,然後糧食留著種下吧。”
“謝謝青天大老爺,讓我們有口飯吃能活命。”老者拜了拜。
後側幾名婦女卻抽泣的哭了起來。
“怎麽了?他們脅迫你的?”宋克鵬問道。
“民婦的孩子死了,差幾天,沒挺過來。”那幾名婦女說著。
李從嘉見這群男子神色略微慌張些,顯然有些見不得人的事情。
這年頭易子而食,人倫慘劇也會發生,想想這幾十人領著孩子逃兵災。
拿著一點活命糧食,易子而食,也有可能……
麵對這樣的場景,李從嘉的心沉甸甸,不禁想起了那句感歎。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老者哀歎一聲:“前年兵災,去年大旱,今年又鬧了兵災,不讓人活。”
“以後潭州城,隻要有我在,我一定讓他富足安康!”
“各位鄉親們,請相信我,我們會一起度過這個難關。”李從嘉堅定信心說著。
“隻要大家齊心協力,未來一定會有好轉的一天。這幾日去粥棚領吃的,趕快把糧食種下去。”董蒨也囑咐了幾句。
說罷,一行人叩拜而去。
這一路上,三三兩兩,會遇到這樣逃難的流民。
李從嘉也遇到在荒野裏扒光衣服的死屍,死屍殘缺不全的身體,似乎被人拆卸啃食了。
人間慘劇,莫過於此。
宛如煉獄……
五代十國的亂世,人命如草。
李從嘉盡快安排救濟物資,並組織人員幫助修複房屋、清理道路,同時沿街清掃掩埋死屍,避免產生瘟疫。
視察一圈,處處可見到遊蕩的災民。
鼎盛時期五十餘萬人口的潭州城,而今就剩下十餘萬人,大戰之下的毀滅性打擊。
但這一切,收效太慢了,他自己也是糧草不足,特別若是打了嶽州,若是有糧食還可以互相救濟,若是沒糧,還得想辦法支援。
戰後安撫工作,可真是愁死人!
李從嘉看著浩浩蕩蕩的湘江水,突然想到了些辦法……
大戰過後,潭州城宛如一片廢墟,處處可見戰爭留下的傷痕。
城牆上的磚石多有崩塌,一些地方甚至露出了內部的夯土結構。
城門旁橫七豎八地躺著破損的攻城器械殘骸,仿佛在訴說著曾經激烈交鋒的故事。
李從嘉來到潭州城外。
看著滿目瘡痍,荒蕪的農田,十室九空的場景。
讓他這個後世人,看著實在痛心。
哀歎道:“這半個月,三萬人的傷亡,把潭州城也毀壞了。”
城外,房屋倒塌,斷壁殘垣間偶爾還能看到未熄滅的餘燼。
在微風中輕輕飄蕩著灰燼。
董蒨也是憂心道:“兵亂一起,百姓十之七八都跑了,饑民遍地,活下去都難。”
張泌道:“當務之急,組織城內人員趕快出來春耕。”
大路上不再有往日的喧囂,取而代之的是死一般的寂靜。
僅有的幾個行人也行色匆匆,臉上帶著疲憊與憂慮。
四月本應是春耕的好時節,但連綿不斷的戰火,卻使得這一年的農時被無情地錯過了。
眾人一路向著郊外而去。
張泌又道:“無主之地,就分給流民安家,能找到田籍歸屬的就安排恢複農耕。”
田野裏原本應該是一片繁忙景象的土地,現在卻顯得異常荒涼。
田埂上雜草叢生,水渠幹涸,隻有幾隻野鳥在空中盤旋,似乎也在尋找著失去的食物來源。
李從嘉眺望著遠處的這一切,心中五味雜陳。
他知道,若不能盡快恢複農業生產,不僅會影響到百姓的生活,更可能動搖整個城池的根基。
“我們雖然失去了最佳的春耕時機,但是現在行動起來還不算晚。”
李從嘉的聲音堅定有力。
“傳我命令,立即組織人力清理戰場、修複水利設施,並為農民提供種子和工具支持。對於那些因為戰爭而喪失勞動力的百姓,給予支持。”
“記住,不許侵擾百姓,滋擾鄉裏!”
眾官員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隨後,李從嘉又討論了一係列具體措施。
張泌為主,因為他在縣裏做過主簿,對於農耕管理有些方法。
設立臨時救濟站,向受災群眾發放糧食,強壓商人降低物價,減輕民眾負擔,同時向朝廷請命,減免賦稅……
為了確保這些政策能夠有效實施,他還親自監督各項工作進展,持續跟進落實情況。
隨著一係列舉措的出台,潭州城逐漸開始了修複的過程。
雖然道路漫長且充滿挑戰,但在李從嘉的帶領下,人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李從嘉忙了幾日,聽到前方嶽州城中,迴複戰報。
眾將士已經抵達嶽州城。
按照現在這個消息傳遞速度,李從嘉心中估算著三五天左右的時間,就會有結果了。
他安排完城中之事,又一次來到城外。
李從嘉和親衛騎著馬緩緩地穿過村落的小道,四周的景象讓他眉頭緊鎖。
潭州城旁的村莊,已經漸漸有了些人影。
不少逃避戰亂的人,也都迴到鄉裏。
這幾日官府的動員下,農田上能看到田典、李正和鄉勇兵丁,著手耕作。
也能看到很多饑民,麵黃肌瘦,他們拖家帶口,背著簡陋的行李,臉上麻木中帶著一絲欣喜。
不少逃難的百姓,看到一隊人馬過來,本能的先是逃跑。
“我們是潭州守軍,各位鄉親父老不用擔心,快快迴鄉種地。”
宋克鵬等人高聲喊著,把這些鄉野山民喊迴來。
一個帶隊的老者聞言也不跑了,哭喪著臉,誠惶誠恐的說道:
“大人,我們已經沒有吃的了……”
李從嘉下馬安撫道:“老丈不用擔心,快迴家種地吧,我們不會搶你的,我們巡視鄉裏,看看有沒有橫行鄉裏的兵痞。”
老者聞言心中稍寬道:“我們的房子全毀了……”
“大人,能不能給點種子?我們還想種點糧食……”
“哎!”
李從嘉也是哀歎一聲,看著這些逃避戰亂的百姓。
個個餓的麵黃肌瘦,隻有幾個青年男子背著一小袋子糧食,想必這些種子是他們救命吃食。
見他們一行幾十人人,男女老少都有,卻沒有小孩。
董蒨見他們悲慘模樣安撫道:“前麵城邊有粥棚,你們先去吃點粥,然後糧食留著種下吧。”
“謝謝青天大老爺,讓我們有口飯吃能活命。”老者拜了拜。
後側幾名婦女卻抽泣的哭了起來。
“怎麽了?他們脅迫你的?”宋克鵬問道。
“民婦的孩子死了,差幾天,沒挺過來。”那幾名婦女說著。
李從嘉見這群男子神色略微慌張些,顯然有些見不得人的事情。
這年頭易子而食,人倫慘劇也會發生,想想這幾十人領著孩子逃兵災。
拿著一點活命糧食,易子而食,也有可能……
麵對這樣的場景,李從嘉的心沉甸甸,不禁想起了那句感歎。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老者哀歎一聲:“前年兵災,去年大旱,今年又鬧了兵災,不讓人活。”
“以後潭州城,隻要有我在,我一定讓他富足安康!”
“各位鄉親們,請相信我,我們會一起度過這個難關。”李從嘉堅定信心說著。
“隻要大家齊心協力,未來一定會有好轉的一天。這幾日去粥棚領吃的,趕快把糧食種下去。”董蒨也囑咐了幾句。
說罷,一行人叩拜而去。
這一路上,三三兩兩,會遇到這樣逃難的流民。
李從嘉也遇到在荒野裏扒光衣服的死屍,死屍殘缺不全的身體,似乎被人拆卸啃食了。
人間慘劇,莫過於此。
宛如煉獄……
五代十國的亂世,人命如草。
李從嘉盡快安排救濟物資,並組織人員幫助修複房屋、清理道路,同時沿街清掃掩埋死屍,避免產生瘟疫。
視察一圈,處處可見到遊蕩的災民。
鼎盛時期五十餘萬人口的潭州城,而今就剩下十餘萬人,大戰之下的毀滅性打擊。
但這一切,收效太慢了,他自己也是糧草不足,特別若是打了嶽州,若是有糧食還可以互相救濟,若是沒糧,還得想辦法支援。
戰後安撫工作,可真是愁死人!
李從嘉看著浩浩蕩蕩的湘江水,突然想到了些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