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公元847年,在曆史上這個一點也不特別的年份,發生了分割華夏曆史的大事。
原本在公元859年才會駕崩的唐宣宗,在公元847年就死了,為什麽呢?
宣宗雖然是在宦官們的幫助下才坐上皇帝寶座,但是他十分清楚宦官的危害,他當皇帝之後,一直都在限製宦官的權力。
雖然沒有完全收走宦官手中的兵權,但是他的做法其實已經完全站在了宦官的對立麵。
畢竟他已經將自己父親唐憲宗的死全部記到了宦官們的身上,在為父親報仇的時候(指的是弄死仇士良的事),直接讓全部宦官都感受到了威脅。
雖然參與殺死憲宗的宦官大多去世,但是他們名義上的兒孫們還活在世上,宣宗一一進行清洗。
整個事件一直持續了八年之久,才告一段落。
“長慶之初,亂臣賊子,頃搜摘餘黨,流竄已盡,其餘族從疏遠者,一切不問”。
事實證明,宣宗的告一段落隻是在安撫人心,他沒有停下對付宦官的手腕。
俗話說“狗急跳牆,兔子急了也咬人”,宦官們為了自保,自然也會鋌而走險。
《新唐書》中就記載了宣宗在位期間曾有宦官意圖行刺,隻是最後沒有成功:
“(嚴遵美)父季實,為掖庭局博士,大中時,有宮人謀弑宣宗,是夜,季實直鹹寧門下,聞變入,射殺之。明日,帝勞曰: ‘非爾,吾危不免。’擢北院副使。”
由此可見,宣宗被害其實隻是時間問題了。
公元847年宣宗一係列政策的的頒布導致了他的提前死亡。
由於宦官沒有子嗣,古代也沒有保險,所以宦官養老的唯一方式就是存錢,而他們大多數都把錢存在了富國銀行,畢竟富國銀行信譽有保證,還全國通行。
但是限製強製要求用廢紙一樣的“大唐寶鈔”來兌換代銀券,接著又沒收富國銀行的準備金,最後還要廢除代銀券,這一係列政策使得宦官們的財富瞬間化為烏有。
宦官們怒了,他們再一次發動了傳統藝能——宮廷政變,勾結太醫給宣宗下毒,害死了他。
唐宣宗彌留之際,暗中招宦官內侍左右,臨終囑托自己最信任的宦官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和宣徽南院使王居方,擁立夔王李滋為帝。
王歸長等三人合謀,決定趁皇帝未發喪之際,采用調虎離山之計,將平時不睦的左軍中尉王宗實調到淮南充當監軍。
但王宗實接到命令後,其手下左軍副使丌實警覺地提醒他,皇帝都病危一個多月了,詔令真假難辨,不如進宮麵見皇帝,再做打算。
王宗實入宮後,發現寢宮已被團團包圍,進而發現宣宗皇帝早已駕崩數日之久,意識到自己被王歸長三人蒙在鼓裏,勃然大怒,叱責王歸長三人矯詔。
王宗實帶領神策軍闖入寢宮,朝廷大權便完全被王宗實掌握。
王宗實手握禁軍、實力強大,百官無人敢反駁。
王宗實與王歸長內鬥惹惱了一個人,這人就是擁立宣宗即位的馬元贄。
馬元贄擁立唐宣宗後,其家族勢力也隨之崛起。
據《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十九 馬存亮 馬敬言 子 馬承恩 馬元素 從弟 馬察 馬倩 馬舉 馬總 馬存亮 馬季龍 馬元贄 王守澄 楊複光 仇士良》記載,馬元贄的哥哥馬存亮曾因軍功被封為右金吾衛大將軍,並進開府儀同三司、實封三百戶;弟弟馬季龍也官至累監察禦史、佐忠武軍。
可以說馬家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宦官世家,而唐宣宗就是馬家的靠山。
王宗實與王歸長弑殺唐宣宗的行為就是在掘馬家的根基。
雖然此時的馬元贄已經因為年老而退休,但是馬家依然在朝廷有著強大的影響力。
王宗實在殺死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和宣徽南院使王居方三人後,準備擁立一個新皇帝以保障自己將來的前途。
在王宗實的一手導演之下,十八歲的鄆王李溫於短短數日之內登基大統,即唐懿宗。
唐懿宗一繼位就冊封王宗實為驃騎上將軍,總管禁軍內外,王宗實權勢滔天。
這時王宗實上控製著皇帝,下控製著禁軍,不把馬元贄放在眼裏,並且想要清洗馬元贄的勢力,以達到大權獨攬的目的。
馬元贄看到事有不諧,於是想起了自己的老搭檔——齊國公黃巢。
雖然馬元贄隻在河南道當過不到一年的監軍,但是對河南道的實力和黃巢的野心是非常了解的。
麵對王宗實大清洗,馬元贄本著死道友不死貧道的原則,偷出了宣宗的遺詔送給黃巢,請他以撥亂反正、擁立正統的名義帶兵進京。
於是馬元贄藏匿了夔王李滋,把他和宣宗遺詔一起送往淄州。
黃巢在拿到宣宗遺詔和夔王李滋之後立即舉起“撥亂反正,擁立正統”的名義帶兵進京。
公元848年初,黃巢率領水陸軍2萬人,沿運河而上,西進長安。
沿途各藩鎮要麽視而不見,要麽響應跟從,沒有一個主動阻攔的。
大軍到達長安城下,唐懿宗命令神策軍迎戰。
淄州軍炮兵一師用120毫米榴彈炮轟擊長安龍首門,然後陸戰隊乘坐戰船從龍首門入城,直入宮城內苑。
神策軍看到淄州軍大炮如此犀利一哄而散,淄州軍不費吹灰之力攻入內苑。
公元848年4月3日,黃巢帶兵進入長安,擁立夔王李滋即位。
此時夔王李滋隻有15歲,還沒有成年,於是李滋封黃巢為齊王、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獨攬朝政。
又封馬元贄為忠王,樞密使,神策軍中尉,同為輔政。
不過馬元贄此時已經垂垂老矣,不過一年就病亡,所以朝政徹底落入黃巢手中。
黃巢成為攝政之後,利用手中權力,開始了一係列改革,並為華夏曆史開啟了一個新紀元。
原本在公元859年才會駕崩的唐宣宗,在公元847年就死了,為什麽呢?
宣宗雖然是在宦官們的幫助下才坐上皇帝寶座,但是他十分清楚宦官的危害,他當皇帝之後,一直都在限製宦官的權力。
雖然沒有完全收走宦官手中的兵權,但是他的做法其實已經完全站在了宦官的對立麵。
畢竟他已經將自己父親唐憲宗的死全部記到了宦官們的身上,在為父親報仇的時候(指的是弄死仇士良的事),直接讓全部宦官都感受到了威脅。
雖然參與殺死憲宗的宦官大多去世,但是他們名義上的兒孫們還活在世上,宣宗一一進行清洗。
整個事件一直持續了八年之久,才告一段落。
“長慶之初,亂臣賊子,頃搜摘餘黨,流竄已盡,其餘族從疏遠者,一切不問”。
事實證明,宣宗的告一段落隻是在安撫人心,他沒有停下對付宦官的手腕。
俗話說“狗急跳牆,兔子急了也咬人”,宦官們為了自保,自然也會鋌而走險。
《新唐書》中就記載了宣宗在位期間曾有宦官意圖行刺,隻是最後沒有成功:
“(嚴遵美)父季實,為掖庭局博士,大中時,有宮人謀弑宣宗,是夜,季實直鹹寧門下,聞變入,射殺之。明日,帝勞曰: ‘非爾,吾危不免。’擢北院副使。”
由此可見,宣宗被害其實隻是時間問題了。
公元847年宣宗一係列政策的的頒布導致了他的提前死亡。
由於宦官沒有子嗣,古代也沒有保險,所以宦官養老的唯一方式就是存錢,而他們大多數都把錢存在了富國銀行,畢竟富國銀行信譽有保證,還全國通行。
但是限製強製要求用廢紙一樣的“大唐寶鈔”來兌換代銀券,接著又沒收富國銀行的準備金,最後還要廢除代銀券,這一係列政策使得宦官們的財富瞬間化為烏有。
宦官們怒了,他們再一次發動了傳統藝能——宮廷政變,勾結太醫給宣宗下毒,害死了他。
唐宣宗彌留之際,暗中招宦官內侍左右,臨終囑托自己最信任的宦官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和宣徽南院使王居方,擁立夔王李滋為帝。
王歸長等三人合謀,決定趁皇帝未發喪之際,采用調虎離山之計,將平時不睦的左軍中尉王宗實調到淮南充當監軍。
但王宗實接到命令後,其手下左軍副使丌實警覺地提醒他,皇帝都病危一個多月了,詔令真假難辨,不如進宮麵見皇帝,再做打算。
王宗實入宮後,發現寢宮已被團團包圍,進而發現宣宗皇帝早已駕崩數日之久,意識到自己被王歸長三人蒙在鼓裏,勃然大怒,叱責王歸長三人矯詔。
王宗實帶領神策軍闖入寢宮,朝廷大權便完全被王宗實掌握。
王宗實手握禁軍、實力強大,百官無人敢反駁。
王宗實與王歸長內鬥惹惱了一個人,這人就是擁立宣宗即位的馬元贄。
馬元贄擁立唐宣宗後,其家族勢力也隨之崛起。
據《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十九 馬存亮 馬敬言 子 馬承恩 馬元素 從弟 馬察 馬倩 馬舉 馬總 馬存亮 馬季龍 馬元贄 王守澄 楊複光 仇士良》記載,馬元贄的哥哥馬存亮曾因軍功被封為右金吾衛大將軍,並進開府儀同三司、實封三百戶;弟弟馬季龍也官至累監察禦史、佐忠武軍。
可以說馬家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宦官世家,而唐宣宗就是馬家的靠山。
王宗實與王歸長弑殺唐宣宗的行為就是在掘馬家的根基。
雖然此時的馬元贄已經因為年老而退休,但是馬家依然在朝廷有著強大的影響力。
王宗實在殺死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和宣徽南院使王居方三人後,準備擁立一個新皇帝以保障自己將來的前途。
在王宗實的一手導演之下,十八歲的鄆王李溫於短短數日之內登基大統,即唐懿宗。
唐懿宗一繼位就冊封王宗實為驃騎上將軍,總管禁軍內外,王宗實權勢滔天。
這時王宗實上控製著皇帝,下控製著禁軍,不把馬元贄放在眼裏,並且想要清洗馬元贄的勢力,以達到大權獨攬的目的。
馬元贄看到事有不諧,於是想起了自己的老搭檔——齊國公黃巢。
雖然馬元贄隻在河南道當過不到一年的監軍,但是對河南道的實力和黃巢的野心是非常了解的。
麵對王宗實大清洗,馬元贄本著死道友不死貧道的原則,偷出了宣宗的遺詔送給黃巢,請他以撥亂反正、擁立正統的名義帶兵進京。
於是馬元贄藏匿了夔王李滋,把他和宣宗遺詔一起送往淄州。
黃巢在拿到宣宗遺詔和夔王李滋之後立即舉起“撥亂反正,擁立正統”的名義帶兵進京。
公元848年初,黃巢率領水陸軍2萬人,沿運河而上,西進長安。
沿途各藩鎮要麽視而不見,要麽響應跟從,沒有一個主動阻攔的。
大軍到達長安城下,唐懿宗命令神策軍迎戰。
淄州軍炮兵一師用120毫米榴彈炮轟擊長安龍首門,然後陸戰隊乘坐戰船從龍首門入城,直入宮城內苑。
神策軍看到淄州軍大炮如此犀利一哄而散,淄州軍不費吹灰之力攻入內苑。
公元848年4月3日,黃巢帶兵進入長安,擁立夔王李滋即位。
此時夔王李滋隻有15歲,還沒有成年,於是李滋封黃巢為齊王、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獨攬朝政。
又封馬元贄為忠王,樞密使,神策軍中尉,同為輔政。
不過馬元贄此時已經垂垂老矣,不過一年就病亡,所以朝政徹底落入黃巢手中。
黃巢成為攝政之後,利用手中權力,開始了一係列改革,並為華夏曆史開啟了一個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