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過官渡,向著東郡濮陽縣駛去。
東漢時期的黃河河道與現代黃河的河道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那時候的黃河經濮陽、聊城、高唐,在利津匯入渤海,也被後世稱作“東漢故道”。
說起東漢故道,就不得不提一個很厲害的人物,那就是王景。他是琅琊郡人,說起來琅琊還真是個好地方,人傑地靈,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
那是永平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六十九年,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大漢的國力有了明顯增強,到了漢明帝劉莊繼位後,終於把黃河泛濫的時情,列入了大漢重點建設項目。
三十萬大漢子民,艱苦建設一年時間,一條長達千餘裏的河堤,就這樣修成了,同時王景又設置了汴渠水門,以控製水位和泥沙問題。
自此以後八百年,黃河再也沒有發生過改道,決溢的次數也不多。所以王景修得這條河道,確實是一項功在千秋的偉業。
濮陽城南十裏,就有一處王景廟,就是百姓為了紀念這位治水奇人而立的。
船至濮陽,已是第二天清晨。
天蒙蒙亮,濮陽城南渡口已是人聲鼎沸,旌旗飄揚。
濮陽城是東郡的治所所在,此時的東郡太守是橋瑁,名臣橋玄同族兄弟的子嗣。橋玄在漢靈帝劉宏時期,頗受重用,曾拜為司空、太尉,位極人臣。橋玄去世後,橋瑁又被劉宏任命為兗州刺史,兩代人的經營之下,橋氏一族也算得上濮陽縣的名門望族。
伍孚領著騎兵,走陸路,因此先於劉禪等人,抵達濮陽。得到劉禪的允許之後,他就把弘農王與何太後的行程路線,提前告知了東郡太守橋瑁。以便他們開展迎接工作。
濮陽城南渡口,橋瑁領著一眾官員,翹首以待。
“何太後和弘農王不是在洛陽城嗎?怎麽到了咱東郡?”橋瑁身旁一位武將打扮的英俊青年有些疑惑,便低聲問道。
“自然是因為董卓了。德茂也休要多言,我橋家深受皇恩,如今何太後和弘農王有難,自當傾力支持!”橋瑁低聲訓斥道。而他身側那名說話的武將,正是橋瑁的胞弟橋蕤,字德茂,他目前是橋瑁麾下的一名校尉。
對於橋蕤,劉禪前世不甚了解,聽說死得挺早的。不過橋蕤膝下兩個國色天香的女兒大喬、小喬,劉禪可是早有耳聞。
太陽東升,河霧消散。
“兄長請看!”橋蕤指著西邊的河麵道。
那裏依稀能看到有三艘樓船,懸掛白帆,遍布紅色旌旗,浮於江麵之上。
西風蕭瑟,灌滿了船帆,劉禪立於船頭,感受著這腳底下,疾速航行的樓船,船頭激起浪花道道,在陽光照射下,閃耀著金光。
這就是大勢啊!順風順水之下,樓船竟如離弦之箭一般迅猛。
“孫子有雲,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殿下當善於順勢而為、借勢而進、造勢而起、乘勢而上!”賈詡不知何時走到了劉禪身旁,朗聲說道。其意思大致就是說,湍急的水流疾速奔瀉,以至於能將石頭衝走,這是因為水勢強大。猛禽搏擊雀鳥,一舉可將對手於死地,這是因為它處在一個最有利於爆發的位置。
“賈師教誨的是!”劉禪轉身拱手道。對於孫子兵法兵勢篇,劉禪自小就熟讀於胸。但顯然在理解上,沒有賈詡這老頭來得深刻。
其實劉禪內心更欽佩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逆勢而上的人。劉備如此,諸葛亮亦是如此,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終成一番偉業。
劉禪想起養父史子眇曾對他說過的一句話:“我道家修行之路,本是與天鬥,逆天而行,縱是荊棘滿途,也要道心如一,迎難而上。”
其實不論修道,還是建功立業,要的都是這種氣勢。所謂的順勢而為,隻是讓這過程或許能變得簡單一點。
“天地皆有勢,而勢在人為!”荀攸反駁道。
“荀師亦教誨的是!”劉禪就很認可荀攸這一句話。
“看來荀公達,又有不同的意見啊!來我們再來好好念叨念叨!”賈詡擼起袖子,準備跟荀攸再打一場嘴仗。
“兩位老師,莫讓外人看了笑話!”劉禪連忙阻止了賈詡。“看!濮陽渡口馬上就要到了!”
“哼!改日再來討教荀氏高見!”
劉禪無奈陪笑著。“哎!這兩位師傅,總是不大對付,這個如何是好。”
荀氏是荀子的後代,所以更加注重人勢的修養和引導。
荀子的觀點之一,人可製天命而用之。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對於此時的劉禪來說,真理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兩位師傅總算是沒吵起來。
不久,濮陽渡口就到了,劉禪進入船艙,去請何太後。
“啟稟母後!濮陽城到了!”
何太後坐在船艙正中,臉色有些蒼白,這幾日以來,舟車勞頓,令她有些暈船。唐姬及侍女環兒,侍奉在右側。而蔡琰和任紅昌,侍奉在她的左側。
如今這兩人,都成了何太後的侍女,倒也沒有什麽怨言。王允義女王盛,也被太後改迴了本名——任紅昌。
劉禪進入船艙後,目光掃過太後身邊的唐姬、蔡琰和任紅昌,看到這灼灼風情,美人如玉的一幕,不禁內心萌動。
因為唐姬要照顧太後的原因,劉禪已好幾日未曾與她親近,心中憋著一團火熱呢。
“這幾日,皇兒都消瘦了!來來來,坐這,先喝一碗魚湯補補!”何太後使了使眼色。劉禪徑直走到太後身邊落座,而唐姬則去船倉後麵,盛魚湯去了。
身為過來人的何太後,看到兒子盯著唐姬那炙熱的眼神,又有何不懂。
不過她也是有意為之,強行讓唐姬與劉禪分艙而居,自然是擔心這兩人,情不自禁地來幾場“船震”。
這樣不僅會有損皇家的顏麵,也會影響隨行將士的士氣。所以古代行軍打仗,一條明文規定,就是不能帶女眷。
如今逃難途中,沒有辦法,一些兵士也住在樓船之中。何太後隻好挑選一些可以信任的侍衛,守在樓道之處,又將樓船頂層的區域,作為女眷專用的活動場所。也算是將她們與將士們隔離開來。
劉禪喝完魚湯,也就出了船艙,準備上岸的相關事宜去了。
“洛陽!也不知何時才能返迴洛陽!”何太後看著兒子離去的背影,心中不免又泛起一陣悲傷。
東漢時期的黃河河道與現代黃河的河道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那時候的黃河經濮陽、聊城、高唐,在利津匯入渤海,也被後世稱作“東漢故道”。
說起東漢故道,就不得不提一個很厲害的人物,那就是王景。他是琅琊郡人,說起來琅琊還真是個好地方,人傑地靈,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
那是永平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六十九年,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大漢的國力有了明顯增強,到了漢明帝劉莊繼位後,終於把黃河泛濫的時情,列入了大漢重點建設項目。
三十萬大漢子民,艱苦建設一年時間,一條長達千餘裏的河堤,就這樣修成了,同時王景又設置了汴渠水門,以控製水位和泥沙問題。
自此以後八百年,黃河再也沒有發生過改道,決溢的次數也不多。所以王景修得這條河道,確實是一項功在千秋的偉業。
濮陽城南十裏,就有一處王景廟,就是百姓為了紀念這位治水奇人而立的。
船至濮陽,已是第二天清晨。
天蒙蒙亮,濮陽城南渡口已是人聲鼎沸,旌旗飄揚。
濮陽城是東郡的治所所在,此時的東郡太守是橋瑁,名臣橋玄同族兄弟的子嗣。橋玄在漢靈帝劉宏時期,頗受重用,曾拜為司空、太尉,位極人臣。橋玄去世後,橋瑁又被劉宏任命為兗州刺史,兩代人的經營之下,橋氏一族也算得上濮陽縣的名門望族。
伍孚領著騎兵,走陸路,因此先於劉禪等人,抵達濮陽。得到劉禪的允許之後,他就把弘農王與何太後的行程路線,提前告知了東郡太守橋瑁。以便他們開展迎接工作。
濮陽城南渡口,橋瑁領著一眾官員,翹首以待。
“何太後和弘農王不是在洛陽城嗎?怎麽到了咱東郡?”橋瑁身旁一位武將打扮的英俊青年有些疑惑,便低聲問道。
“自然是因為董卓了。德茂也休要多言,我橋家深受皇恩,如今何太後和弘農王有難,自當傾力支持!”橋瑁低聲訓斥道。而他身側那名說話的武將,正是橋瑁的胞弟橋蕤,字德茂,他目前是橋瑁麾下的一名校尉。
對於橋蕤,劉禪前世不甚了解,聽說死得挺早的。不過橋蕤膝下兩個國色天香的女兒大喬、小喬,劉禪可是早有耳聞。
太陽東升,河霧消散。
“兄長請看!”橋蕤指著西邊的河麵道。
那裏依稀能看到有三艘樓船,懸掛白帆,遍布紅色旌旗,浮於江麵之上。
西風蕭瑟,灌滿了船帆,劉禪立於船頭,感受著這腳底下,疾速航行的樓船,船頭激起浪花道道,在陽光照射下,閃耀著金光。
這就是大勢啊!順風順水之下,樓船竟如離弦之箭一般迅猛。
“孫子有雲,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殿下當善於順勢而為、借勢而進、造勢而起、乘勢而上!”賈詡不知何時走到了劉禪身旁,朗聲說道。其意思大致就是說,湍急的水流疾速奔瀉,以至於能將石頭衝走,這是因為水勢強大。猛禽搏擊雀鳥,一舉可將對手於死地,這是因為它處在一個最有利於爆發的位置。
“賈師教誨的是!”劉禪轉身拱手道。對於孫子兵法兵勢篇,劉禪自小就熟讀於胸。但顯然在理解上,沒有賈詡這老頭來得深刻。
其實劉禪內心更欽佩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逆勢而上的人。劉備如此,諸葛亮亦是如此,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終成一番偉業。
劉禪想起養父史子眇曾對他說過的一句話:“我道家修行之路,本是與天鬥,逆天而行,縱是荊棘滿途,也要道心如一,迎難而上。”
其實不論修道,還是建功立業,要的都是這種氣勢。所謂的順勢而為,隻是讓這過程或許能變得簡單一點。
“天地皆有勢,而勢在人為!”荀攸反駁道。
“荀師亦教誨的是!”劉禪就很認可荀攸這一句話。
“看來荀公達,又有不同的意見啊!來我們再來好好念叨念叨!”賈詡擼起袖子,準備跟荀攸再打一場嘴仗。
“兩位老師,莫讓外人看了笑話!”劉禪連忙阻止了賈詡。“看!濮陽渡口馬上就要到了!”
“哼!改日再來討教荀氏高見!”
劉禪無奈陪笑著。“哎!這兩位師傅,總是不大對付,這個如何是好。”
荀氏是荀子的後代,所以更加注重人勢的修養和引導。
荀子的觀點之一,人可製天命而用之。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對於此時的劉禪來說,真理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兩位師傅總算是沒吵起來。
不久,濮陽渡口就到了,劉禪進入船艙,去請何太後。
“啟稟母後!濮陽城到了!”
何太後坐在船艙正中,臉色有些蒼白,這幾日以來,舟車勞頓,令她有些暈船。唐姬及侍女環兒,侍奉在右側。而蔡琰和任紅昌,侍奉在她的左側。
如今這兩人,都成了何太後的侍女,倒也沒有什麽怨言。王允義女王盛,也被太後改迴了本名——任紅昌。
劉禪進入船艙後,目光掃過太後身邊的唐姬、蔡琰和任紅昌,看到這灼灼風情,美人如玉的一幕,不禁內心萌動。
因為唐姬要照顧太後的原因,劉禪已好幾日未曾與她親近,心中憋著一團火熱呢。
“這幾日,皇兒都消瘦了!來來來,坐這,先喝一碗魚湯補補!”何太後使了使眼色。劉禪徑直走到太後身邊落座,而唐姬則去船倉後麵,盛魚湯去了。
身為過來人的何太後,看到兒子盯著唐姬那炙熱的眼神,又有何不懂。
不過她也是有意為之,強行讓唐姬與劉禪分艙而居,自然是擔心這兩人,情不自禁地來幾場“船震”。
這樣不僅會有損皇家的顏麵,也會影響隨行將士的士氣。所以古代行軍打仗,一條明文規定,就是不能帶女眷。
如今逃難途中,沒有辦法,一些兵士也住在樓船之中。何太後隻好挑選一些可以信任的侍衛,守在樓道之處,又將樓船頂層的區域,作為女眷專用的活動場所。也算是將她們與將士們隔離開來。
劉禪喝完魚湯,也就出了船艙,準備上岸的相關事宜去了。
“洛陽!也不知何時才能返迴洛陽!”何太後看著兒子離去的背影,心中不免又泛起一陣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