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一行人一路向北,距離孟津渡口越來越近。
但據探馬迴報,位於渡口西側有一處水寨,裏麵駐紮著五百名西涼軍士,並配有大、小不一的戰船,其中還有大型樓船三艘。而渡口東側是民用渡口,是供一些官員、平民、商人日常使用的。
如今劉禪帶著這麽一大群人馬,想從東側的民用渡口蒙混過關,幾乎是不可能的。想到這裏,劉禪的心瞬間就涼了半截。
“怎麽辦?難道就這樣功虧一簣?”
洛陽城北麵的渡口有三個,由東至西依次為虎牢關、孟津關和小平津關。小平津關有賈詡坐鎮,機會渺茫,而虎牢關又有徐榮率領重兵把守,以如今劉禪這一百多號人馬,如何能夠突破虎牢關的防守?除非走水路。
如今隻有孟津關防守最為薄弱。
想不出任何辦法的劉禪,隻好帶著伍孚、荀攸兩人以及幾名騎兵侍從,來到一處小土坡上,舉目遠眺孟津水寨。
隻見整個水寨依岸而建,整體呈月牙形,正好把一處水灣囊括其中。岸上有西麵、南麵、東麵三道轅門,皆緊閉著,門後依稀可見有士卒走動。而營門上方有一麵旗幟飛揚,寫了大大一個“董”字。
“董?”劉禪似有些不解,反問道。
“此處守將必是董璜。此人是董卓之侄,董卓最信任的三個人,除了胞弟董旻,女婿牛輔,就數這董璜了。而且董旻督北軍,此刻肯定在洛陽。”伍孚對董卓勢力頗為了解,便詳細解釋道。
“這可就麻煩了!無法蒙混過關啊!”劉禪臉上寫滿了憂慮,心道:“難道隻能喬裝成平民?”
劉禪有些不舍,因為若是扮成平民,就必須拋棄這些從洛陽帶出來的軍隊,而且戰馬、兵器統統帶不了。董璜可不比那貪財的伍瓊,一旦被查驗出來,可能就有性命之憂。
更何況,此前來孟津的路上,伍孚曾截獲了一名西涼驛卒。其隨身攜帶的竹簡上,正記錄著通知各處關隘戒嚴的命令。顯然董卓此時已經知道弘農王跑了。
“前有阻截,後有追兵,難辦啊!”
“要不,直接進攻孟津?以一百敵五百,尚有一線生機!”除了暴力破解此局,伍孚似乎也想不出別的辦法。
“不妥!這樣太過於兇險!”劉禪否決道。
就在兩人一籌莫展之際,劉禪突然瞥見身側的荀攸竟一臉淡然,他敢篤定荀公達此時心中定然已有妙策。
“公達!救我!如今我等已是山窮水盡,眼看著董卓老賊的追兵就要來了!吾命休矣!這百餘名將士亦將死矣!”劉禪轉過身,握住荀攸的雙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懇求道。
其實荀攸也並不是想見死不救,他與董卓可不是一路人,他之所以跟著弘農王,自然是想多觀察觀察。既然弘農王已經識破他的沉默,荀攸也就不好再端著身份了。“殿下別慌張!事情尚有轉機!”
“荀師,教我!”
“從此刻起,公達就是孤的老師了!”
荀攸一臉黑線,心道:“這弘農王逮住個人就拜師,這也未免太衝動了點!”
“不可,殿下身份尊貴,拜師之事豈容兒戲。不過,臣倒是有一計,可助殿下拿下孟津!”
“太好了!公達快說來聽聽!”劉禪頓時臉色如常,也不演了。
“殿下可令人喬裝成西涼敗卒,逃到對麵軍營之中,再謊報洛陽內亂,料那董璜必定率部迴援,我們隻需在邙山穀口伏擊,有喬裝士卒為內應,必能全殲敵軍!此時,再取孟津,豈不是易如反掌!”
“妙啊!公達此計甚妙!!”劉禪讚歎道。不愧是前世記憶中的頂級謀士,早知道這樣,他劉禪還需要動什麽腦子!
等劉禪帶著眾人返迴,已是黃昏。
之前在洛陽城弄到二十八件西涼軍裝備,如今又繳獲了十六件,一共四十四件。
沒過多久,四十四名衣衫染血,皮甲殘破不堪的西涼步兵,就整齊劃一地站在劉禪麵前。
“記住!將敵人引入此地,你們就反戈一擊!”
“遵命!”眾軍士齊聲答道。然後向著孟津西側大營走去。
走至孟津大營轅門前十米,被門前守衛的士卒叫停了。
“門下何人?”
“我們都是洛陽城內被擊潰的兵士,特來相投!”一名軍士走向前來說道。
“你隨我入營稟報!其餘人營外稍候。”
隻見寨門開了一道狹縫,接應門外那名軍士進了營寨後,隨後又恢複緊閉。
“參見董校尉!”
“你是何人?”
“小人姓魏,名延,與營外的十幾名兄弟,都是中郎將牛輔麾下校尉張濟的部曲!”
“聽聞你們是洛陽城的兵士,可知那洛陽城如今是何情況?”
“具體情況不明,隻知弘農王勾連原何進、何苗麾下兵馬於洛陽城內作亂,我等不敵被擊潰,一路北逃至此!”
營帳中間坐的正是董卓之侄——董璜,他聽了魏延的匯報,內心頗為焦急。
雖然孟津與洛陽城之間隔著北邙山,但剛才永安宮的大火,似乎也讓董璜察覺到一絲異樣。
救還是不救?
若是不救,一旦洛陽有變,董卓失勢,董氏一族的命運可想而知,而自己身為董卓的親信,下場也會一樣淒慘。
必須救!即便自己麾下隻有五百軍士。
“速速集合兵馬,隨我迴軍支援洛陽!”董璜如此恢複道。
一刻鍾之後,董璜領著五百軍馬匯合魏延等四十多名士卒,朝洛陽方向疾行。
魏延騎著軍馬,跟在董璜右側,而剩下的四十幾名士卒則被簇擁在隊伍中間。
又過了一刻鍾,董璜及麾下兵士沿著馳道,完全進入了邙山山穀。
“停!”董璜突然發現山穀前方,有一隊人馬,攔住了去路。夜色中,火把閃耀,旗幟上隱約可見一個“伍”字。黑夜之中,董璜看不清對方究竟有多少人。
“迴撤!”董璜等人正準備勒馬返迴,卻見山穀後方,駛出一隊人馬,旗幟上寫了一個“孔”字。
“董璜!速速下馬投降!”山穀上方,似乎也燃起上百支火把,把整個山穀都照得通亮!一年輕將領站在火光處,對著山穀下方喊道。
除去混入董璜隊伍的四十四名士卒,如今劉禪麾下僅剩一百六十多名兵士,相比董璜的五百多人,人數也是少得可憐。
為了讓人數看起來多一些,劉禪隻好命令後方的士卒一人舉著四根火把。
董璜不知詳情,他四處張望後,發現被包圍了,內心頓時一涼。
“向洛陽方向,突圍!”董璜仍然拔出佩劍,大聲喊道。
“啊!”董璜話音剛落,卻被他身後的魏延一矛刺穿了胸膛,一骨碌摔下馬來!
魏延砍下董璜頭顱,舉在手中,對身後軍士們說道:“董璜已死,汝等還不早降!”
“你!”董璜的幾名親信,眼看主將被殺,拍馬上前圍攻魏延一人,想為董璜複仇,卻被魏延一一刺下馬來!
原本偽裝成西涼軍的四十幾名士卒,還沒來得及動手,就見大勢已定,連忙齊聲喊道:“別放箭!我等願意投降!”
而原本董璜麾下的軍士,他們本來就不屬於西涼軍,自然也犯不著為董璜效死力。見大勢已去,也紛紛附和眾人,棄了兵刃,走出陣來。
劉禪大喜,沒想到自己不費一兵一卒,就拿下了董璜的部隊。
由於董璜的親信,皆被魏延一人斬殺,那些剩餘的軍士又大多屬於原來京畿的守備軍,所以他們在知道弘農王的身份之後,也紛紛宣誓效忠。
“壯士以一人之力,獨自斬殺董璜及親信,勇猛非常!還未請教尊姓大名?”劉禪對著跟自己年紀相仿的魏延問道。
“屬下魏延,字文長!”
“魏延!”劉禪大驚,轉而又大喜!忙走向前去,將魏延扶起!
“能得如此猛將,實乃本王之幸,國家之幸!我命你為步兵校尉,掌管董璜麾下五百兵士!”
“謝殿下!”
前世,劉禪為蜀王時,就時常因魏延被滅族,而愧疚萬分。劉禪他知道,魏延是冤死的,可是他劉禪沒有任何辦法,諸葛亮死後,早已定下了接班人。
魏延有能力,有忠心,是難得的帥才,可惜在諸葛亮死後,他魏延就變成了蜀國最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因為他資曆老,職位高,又在軍中頗有聲望,是薑維、蔣琬、費禕等諸葛亮欽定接班人,掌權道路上的絆腳石。
甚至前世的劉禪就時常在想,如果當時讓魏延來守街亭,能否挽迴第一次北伐的大好局麵。
“或許這就是天意吧!這一世,他魏延在我手上,定能大放異彩!”
擊破董璜後,劉禪自然就輕鬆占領了孟津渡口。
看著麾下的七百軍士,看著渡口內的大小戰船,看著麾下的魏延與荀攸,劉禪心中意氣風發,一股龍歸大海般的豪情油然而生。
這天下!他劉禪又迴來了!
但據探馬迴報,位於渡口西側有一處水寨,裏麵駐紮著五百名西涼軍士,並配有大、小不一的戰船,其中還有大型樓船三艘。而渡口東側是民用渡口,是供一些官員、平民、商人日常使用的。
如今劉禪帶著這麽一大群人馬,想從東側的民用渡口蒙混過關,幾乎是不可能的。想到這裏,劉禪的心瞬間就涼了半截。
“怎麽辦?難道就這樣功虧一簣?”
洛陽城北麵的渡口有三個,由東至西依次為虎牢關、孟津關和小平津關。小平津關有賈詡坐鎮,機會渺茫,而虎牢關又有徐榮率領重兵把守,以如今劉禪這一百多號人馬,如何能夠突破虎牢關的防守?除非走水路。
如今隻有孟津關防守最為薄弱。
想不出任何辦法的劉禪,隻好帶著伍孚、荀攸兩人以及幾名騎兵侍從,來到一處小土坡上,舉目遠眺孟津水寨。
隻見整個水寨依岸而建,整體呈月牙形,正好把一處水灣囊括其中。岸上有西麵、南麵、東麵三道轅門,皆緊閉著,門後依稀可見有士卒走動。而營門上方有一麵旗幟飛揚,寫了大大一個“董”字。
“董?”劉禪似有些不解,反問道。
“此處守將必是董璜。此人是董卓之侄,董卓最信任的三個人,除了胞弟董旻,女婿牛輔,就數這董璜了。而且董旻督北軍,此刻肯定在洛陽。”伍孚對董卓勢力頗為了解,便詳細解釋道。
“這可就麻煩了!無法蒙混過關啊!”劉禪臉上寫滿了憂慮,心道:“難道隻能喬裝成平民?”
劉禪有些不舍,因為若是扮成平民,就必須拋棄這些從洛陽帶出來的軍隊,而且戰馬、兵器統統帶不了。董璜可不比那貪財的伍瓊,一旦被查驗出來,可能就有性命之憂。
更何況,此前來孟津的路上,伍孚曾截獲了一名西涼驛卒。其隨身攜帶的竹簡上,正記錄著通知各處關隘戒嚴的命令。顯然董卓此時已經知道弘農王跑了。
“前有阻截,後有追兵,難辦啊!”
“要不,直接進攻孟津?以一百敵五百,尚有一線生機!”除了暴力破解此局,伍孚似乎也想不出別的辦法。
“不妥!這樣太過於兇險!”劉禪否決道。
就在兩人一籌莫展之際,劉禪突然瞥見身側的荀攸竟一臉淡然,他敢篤定荀公達此時心中定然已有妙策。
“公達!救我!如今我等已是山窮水盡,眼看著董卓老賊的追兵就要來了!吾命休矣!這百餘名將士亦將死矣!”劉禪轉過身,握住荀攸的雙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懇求道。
其實荀攸也並不是想見死不救,他與董卓可不是一路人,他之所以跟著弘農王,自然是想多觀察觀察。既然弘農王已經識破他的沉默,荀攸也就不好再端著身份了。“殿下別慌張!事情尚有轉機!”
“荀師,教我!”
“從此刻起,公達就是孤的老師了!”
荀攸一臉黑線,心道:“這弘農王逮住個人就拜師,這也未免太衝動了點!”
“不可,殿下身份尊貴,拜師之事豈容兒戲。不過,臣倒是有一計,可助殿下拿下孟津!”
“太好了!公達快說來聽聽!”劉禪頓時臉色如常,也不演了。
“殿下可令人喬裝成西涼敗卒,逃到對麵軍營之中,再謊報洛陽內亂,料那董璜必定率部迴援,我們隻需在邙山穀口伏擊,有喬裝士卒為內應,必能全殲敵軍!此時,再取孟津,豈不是易如反掌!”
“妙啊!公達此計甚妙!!”劉禪讚歎道。不愧是前世記憶中的頂級謀士,早知道這樣,他劉禪還需要動什麽腦子!
等劉禪帶著眾人返迴,已是黃昏。
之前在洛陽城弄到二十八件西涼軍裝備,如今又繳獲了十六件,一共四十四件。
沒過多久,四十四名衣衫染血,皮甲殘破不堪的西涼步兵,就整齊劃一地站在劉禪麵前。
“記住!將敵人引入此地,你們就反戈一擊!”
“遵命!”眾軍士齊聲答道。然後向著孟津西側大營走去。
走至孟津大營轅門前十米,被門前守衛的士卒叫停了。
“門下何人?”
“我們都是洛陽城內被擊潰的兵士,特來相投!”一名軍士走向前來說道。
“你隨我入營稟報!其餘人營外稍候。”
隻見寨門開了一道狹縫,接應門外那名軍士進了營寨後,隨後又恢複緊閉。
“參見董校尉!”
“你是何人?”
“小人姓魏,名延,與營外的十幾名兄弟,都是中郎將牛輔麾下校尉張濟的部曲!”
“聽聞你們是洛陽城的兵士,可知那洛陽城如今是何情況?”
“具體情況不明,隻知弘農王勾連原何進、何苗麾下兵馬於洛陽城內作亂,我等不敵被擊潰,一路北逃至此!”
營帳中間坐的正是董卓之侄——董璜,他聽了魏延的匯報,內心頗為焦急。
雖然孟津與洛陽城之間隔著北邙山,但剛才永安宮的大火,似乎也讓董璜察覺到一絲異樣。
救還是不救?
若是不救,一旦洛陽有變,董卓失勢,董氏一族的命運可想而知,而自己身為董卓的親信,下場也會一樣淒慘。
必須救!即便自己麾下隻有五百軍士。
“速速集合兵馬,隨我迴軍支援洛陽!”董璜如此恢複道。
一刻鍾之後,董璜領著五百軍馬匯合魏延等四十多名士卒,朝洛陽方向疾行。
魏延騎著軍馬,跟在董璜右側,而剩下的四十幾名士卒則被簇擁在隊伍中間。
又過了一刻鍾,董璜及麾下兵士沿著馳道,完全進入了邙山山穀。
“停!”董璜突然發現山穀前方,有一隊人馬,攔住了去路。夜色中,火把閃耀,旗幟上隱約可見一個“伍”字。黑夜之中,董璜看不清對方究竟有多少人。
“迴撤!”董璜等人正準備勒馬返迴,卻見山穀後方,駛出一隊人馬,旗幟上寫了一個“孔”字。
“董璜!速速下馬投降!”山穀上方,似乎也燃起上百支火把,把整個山穀都照得通亮!一年輕將領站在火光處,對著山穀下方喊道。
除去混入董璜隊伍的四十四名士卒,如今劉禪麾下僅剩一百六十多名兵士,相比董璜的五百多人,人數也是少得可憐。
為了讓人數看起來多一些,劉禪隻好命令後方的士卒一人舉著四根火把。
董璜不知詳情,他四處張望後,發現被包圍了,內心頓時一涼。
“向洛陽方向,突圍!”董璜仍然拔出佩劍,大聲喊道。
“啊!”董璜話音剛落,卻被他身後的魏延一矛刺穿了胸膛,一骨碌摔下馬來!
魏延砍下董璜頭顱,舉在手中,對身後軍士們說道:“董璜已死,汝等還不早降!”
“你!”董璜的幾名親信,眼看主將被殺,拍馬上前圍攻魏延一人,想為董璜複仇,卻被魏延一一刺下馬來!
原本偽裝成西涼軍的四十幾名士卒,還沒來得及動手,就見大勢已定,連忙齊聲喊道:“別放箭!我等願意投降!”
而原本董璜麾下的軍士,他們本來就不屬於西涼軍,自然也犯不著為董璜效死力。見大勢已去,也紛紛附和眾人,棄了兵刃,走出陣來。
劉禪大喜,沒想到自己不費一兵一卒,就拿下了董璜的部隊。
由於董璜的親信,皆被魏延一人斬殺,那些剩餘的軍士又大多屬於原來京畿的守備軍,所以他們在知道弘農王的身份之後,也紛紛宣誓效忠。
“壯士以一人之力,獨自斬殺董璜及親信,勇猛非常!還未請教尊姓大名?”劉禪對著跟自己年紀相仿的魏延問道。
“屬下魏延,字文長!”
“魏延!”劉禪大驚,轉而又大喜!忙走向前去,將魏延扶起!
“能得如此猛將,實乃本王之幸,國家之幸!我命你為步兵校尉,掌管董璜麾下五百兵士!”
“謝殿下!”
前世,劉禪為蜀王時,就時常因魏延被滅族,而愧疚萬分。劉禪他知道,魏延是冤死的,可是他劉禪沒有任何辦法,諸葛亮死後,早已定下了接班人。
魏延有能力,有忠心,是難得的帥才,可惜在諸葛亮死後,他魏延就變成了蜀國最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因為他資曆老,職位高,又在軍中頗有聲望,是薑維、蔣琬、費禕等諸葛亮欽定接班人,掌權道路上的絆腳石。
甚至前世的劉禪就時常在想,如果當時讓魏延來守街亭,能否挽迴第一次北伐的大好局麵。
“或許這就是天意吧!這一世,他魏延在我手上,定能大放異彩!”
擊破董璜後,劉禪自然就輕鬆占領了孟津渡口。
看著麾下的七百軍士,看著渡口內的大小戰船,看著麾下的魏延與荀攸,劉禪心中意氣風發,一股龍歸大海般的豪情油然而生。
這天下!他劉禪又迴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