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幾天,劉禪都在永安宮放飛紙鳶。
自從劉禪教會何太後放飛紙鳶以後,他這位便宜老娘,也喜歡上了這個娛樂節目。看著天上的紙鳶,迎風飛翔,她那壓抑的心情,也跟著輕鬆了不少。
永安宮的宮女們也玩得不亦樂乎。畢竟主子們開心,她們能少受點罪,自然也是開心的。
“也不知道師傅他們收到我傳遞的消息沒有?”劉禪看著不遠處的唐姬,在一眾宮女的簇擁下,正在來迴拉扯紙鳶下方的棉線。他口中所說的師傅,便是道長史子眇,他這副身體原主人劉辯的養父。
史子眇是翠雲觀的觀主,門下也有諸多弟子,一直以來有個頗為隱秘的約定。那就是門下弟子在遇到緊急情況,需要求救時,會用到一記名為“太極魚”的特殊暗號,來唿叫同門支援。
而此時,唐姬正放飛的紙鳶下方,一個不算很顯眼的位置,恰好刻畫著一個太極魚圖案。整個圖案由紅、黑兩條小魚懷抱組成太極的模樣,不算明顯,卻又沒那麽容易被忽略。
洛陽城,太尉府。
“報!”院內一名西涼軍頭領拱手說道。
“進來!有何要事?” 府廳中間,一位粗獷的中年男子朗聲迴道。此人正是董卓,他正坐在堂前,手捧著一卷朝廷大小官員名冊,正仔細翻閱著。
董卓把漢靈帝劉宏的次子劉協,扶上帝位之後,也順利晉升為三公之一的太尉。至於原太尉劉虞自然被趕到苦寒之地幽州去了。太尉主管軍事,這麽重要的職位,他怎麽可能讓劉姓之人擔任。
三公九卿是大秦帝國的政務體製,自然也就被大漢沿用至今。三公負責協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是皇帝手下三名品階最高的官員。其餘的兩公:司徒和司空,分別主管民政和監察。三公之間互不隸屬,直接向皇帝匯報。
董卓雖然有些不爽,但也懂得循序漸進的道理。如今,他董卓已是大漢的最高軍事長官,左手掌天下兵馬,右手握少年皇帝。等洛陽政局穩定之後,想要什麽職位還不是他董卓一句話的事。
“稟報董太尉,弘農王今日又在永安宮放飛紙鳶!”永安宮的一舉一動,都有專人,每天、按時向董卓匯報。
“哦?今日可有紙鳶飛離永安宮?”
“有一隻,不過已被卑職捕獲!”
“拿過來!”董卓接過那名西涼軍頭領遞過來的紙鳶,仔細端詳著,卻並未發現有任何密信之類的夾帶。“可有其他人接觸過這紙鳶?”
“沒有!卑職第一時間找到,且又封鎖了現場,除卑職外不可能有其他人。”
董卓點頭,對這位西涼軍頭領的處理方式,頗為滿意。接著揮手道:“下去吧!”
“太尉,不可大意!”堂下右側跪坐一中年青衣文士,見那西涼軍頭領已經走遠,捋了捋下頜短須,輕聲說道。
“文優多慮了,此乃弘農王頑劣的本性,不足為慮。隻要他不聯絡朝中大臣,給我添堵,其他事,就由著他吧。”董卓唏笑著說道。
在董卓眼裏,弘農王自小在鄉野間長大,氣質威儀還是有所欠缺的,畢竟沒有受過良好的皇家教育,愛鼓搗一些民間玩意,實乃天性。隨著曾經支持弘農王的保皇派大臣們一個個被他拔除、排擠、兼並,如今弘農王的地位,那是越來越低,真如同螻蟻一般。
昔日漢明帝劉莊修建的豪華宮殿,此時已變成一道囚籠。而籠中困住的何太後與弘農王,皆無縛雞之力,怎麽可能逃得出去呢?
勸說董卓的中年文士,正是李儒,字文優,原本是董卓女婿牛輔帳下謀士。董卓進京後,因屢獻妙策,被董卓留在帳下聽用。
董卓低頭繼續翻看名冊,良久,院內一陣喧嘩聲傳來。
“小娘!小郎!等等!”
“何人喧嘩?”董卓被打斷了思緒,對下人們嗔怒道。
“大父!~~~”
董卓聽到一聲熟悉的叫喚,由怒轉喜,放下名冊,迎了出來。
兩名稚童一邊喊著,一邊跑了進來。年長的是個女孩,約莫十三四歲,年小的是個男孩,不足七歲。
他們是董卓獨子董朗的一對子女,因為董朗英年早逝,董卓常常歎息不已,故而待這對兒女很是上心,猶如掌上明珠一般。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隔代親”,當爺爺的哪有不喜歡自己寶貝孫子和孫女的呢。
“原來是白兒和陽兒,大父抱抱!”董卓蹲於地,作勢要抱。
“咦!這是紙鳶!”董白發現了董卓案台上的紙鳶。“大父!我們要玩紙鳶。”
董白一行人,前幾日剛從隴西老家被接上來。正當年少好動的年紀,卻整日被關在太尉府邸中,身邊也沒有同齡孩童陪伴,肯定不自在。
太尉府邸離永安宮不遠,剛才在樓閣上,董白看到永安宮上空飛翔的紙鳶,覺得很是有趣,也想玩,於是帶著弟弟董陽,來求董卓。
“沒想到這裏也有一隻紙鳶!”董白驚喜道。她連忙掙開董卓的懷抱,去搶案台上的紙鳶。
“白兒,這隻紙鳶不可以,大父令工匠再給你們製作一隻!”董卓趕在董白之前,拿到了紙鳶。
董白一臉悻悻,不過想到董卓答應給她再做一隻,也就不再鬧騰了。
“不過,可不能出府!”董卓再次叮囑道。
如今洛陽城內雖然安定下來,卻暗流湧動,董卓擔心有敵對勢力,針對他的家人。按理放在隴西老家更為安全,無奈董卓思念得緊,於是趁前幾日征召西涼兵馬時,一並接了上來。
“謝謝大父!”董白掙脫環抱,領著弟弟,去後院玩耍去了。這個年紀的孩童,隻管好玩,至於董卓的吩咐早拋諸腦後了。
董卓望著兩人背影,不禁又暗自神傷,想起去世的兒子來,由於這幾年四處征戰,也沒來得及續弦。
如今皇帝劉協尚且年幼,而後宮佳麗三千,豈不浪費,待我明日去留宿幾日,也好讓我老董家人丁興旺興旺。
想到此處,董卓哈哈大笑起來。
李儒見了董卓臉上那豐富的表情,一捋短須,似乎明了其內心的想法,拱手諫言道:“如今太尉正是積累聲望之際,當慎行啊,不可……!”
“嗯?”董卓橫了李儒一眼,略有不爽。
傳達的意思很明顯:老子辛苦拿下這洛陽城,結果你這也不讓幹,那也不讓幹,我來洛陽幹啥來著,與其這樣,還不如迴隴西老家逍遙快活呢。
李儒隻得把剩下的話吞了迴去,拱手告退。他知道,董太尉手握京畿兵馬大權,此刻是徹底飄了。
莽夫就是莽夫啊,永遠不知道禮製為何物,也永遠不知道這滿朝儒生真正在意的是些什麽,你夜宿龍床,奸淫宮女,這不是啪啪打諸位大臣們的臉麵麽?前幾日,要不是自己死諫,太尉竟然連何太後都想搞。
李儒搖搖頭,走遠了。
權臣的下場,自古以來就沒好過,隻是他現在早已跟董卓深度捆綁,斷無中途下車的可能了。點到為止即可,不然真把董卓惹怒,已經到手的榮華富貴瞬間就化為泡影了。
太尉府後院草坪,
“弟弟,快讓我來飛!”董白和董陽在草地上追逐著,爭奪紙鳶的使用權。
“不給,姊姊應當讓我先玩!”董陽的個頭也就紙鳶一般大小,但那對小短腿跑得飛快。
“陽兒,你都不會放飛,瞎跑什麽,過來讓姊姊教你”
“就不!”姐弟倆在院內追逐、爭搶著。
“哈哈,搶到了!”畢竟董白年長不少,雖然一身仙女裙影響了自己的發揮,略施小計便將紙鳶搶到手了。
“喏,應該像這樣!”董白把手中的細麻線,係在紙鳶的主杆上,撥弄了一下手中的木輪,預先留出一小段麻線並握在另一隻手中,開始助跑。
“咦,怎麽飛不起來!”
董白連續跑了幾圈,紙鳶還是不能借風順利飛起來,氣得董白小嘴一嘟,叉腰頓足,模樣頗具喜感。
“嘻嘻!”不遠處走來一名少女,身高比董白稍高一些,穿著一身素色衣裙,頗為簡樸,但其身材、氣質俱佳,臉上稚氣未脫,卻略具美人之胚。
“文姬姊姊,快來教我!”董白看清來人,喊道。
“你怎麽知道,我會飛紙鳶?”素裙少女反問道。
此女名叫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
蔡邕有大才,隻是懷才不遇,流放到帝國南方近十二年之後,被董卓征辟為祭酒,現父女二人暫居於太尉府別院。
“姊姊博學多才,還有什麽事情不知道呢?”
“凝脂莫要取笑姊姊了”。凝脂是蔡琰給董白取的字,出自於《詩經》膚如凝脂肌如雪。
形容還算貼切,西北出身的女子,能像董白這樣貌美膚白的,確實很少見。
由此推測,董白的母親,或許是來自巴蜀地區的大家閨秀,所以皮膚好,實屬遺傳。
“我且示範一遍給你們看!”蔡琰說道。
紙鳶其實就是我們現在常玩的風箏,隻不過古代技術相對落後,紙鳶整體顯得比較笨重。
幸好庭院裏的風力不小,在蔡琰的助跑下,慢慢升向高空。
“飛起來了!飛起來了!”董氏姐弟望著上空搖擺飛翔的紙鳶,拍手稱快。
洛陽城,永安宮外。
一名方士打扮的灰袍老者,在街道上看似漫無目的地走著。
在洛陽城中,像這種打著算命幌子的半仙,實在太多了。所以看守永安宮的西涼士卒,也不以為意,隻要他不靠近宮牆,做出企圖翻越之類的過分之舉,其他的便由他去了。
此時的大漢,讖緯成風,簡單的說就是一種迷信,一種由儒家衍生出來的神學。
讖是一本預示吉兇的圖錄或者隱語,又稱為讖書。而緯書,則是以神學附會來解釋儒家經義的一本書。
隻見那名灰袍方士,走著走著,竟在永安宮外的街道上選了個位置,盤腿坐了下來。口中念念有詞,右手從行囊裏拿出分別寫著讖緯兩字的書籍,不停地翻閱著,時不時抬頭望天,做祈禱狀,看起來很是玄乎。
永安宮的西涼士卒不敢去驅逐,自光武帝劉秀以符瑞圖讖起兵以來,讖緯之事,就具有了高度的神聖性。就連沿街的百姓,都得繞著那名灰袍方士走,以免衝撞了半仙,導致不幸與災禍的降臨。
如果劉禪在這,定能認出這位灰袍方士,正是他師傅史子眇假扮的。
也不能說是假扮,畢竟五十多年前,張道陵還沒創立道教的時候,道士和方士還是一家。
史子眇當街整活的真正目的,自然不是想搞出“代漢者,當塗高”之類的讖言。雖然這時候的人,都信這個。
他的目光透過鬥篷上垂下的紗幔,死死盯著永安宮上空,那隻迎風飛翔的紙鳶。
“接連三天的唿救,弘農王,這是遇到了生命危險了啊!”史子眇早就觀察到紙鳶上的“太極魚”暗號,或許其他人並不知曉,但他卻早已經讀懂了那“太極魚”背後所隱藏的特殊含義。
弘農王被廢黜皇帝之位的消息,在洛陽城早已傳開了,史子眇也是略有耳聞。
但這些日子以來,他並沒有見過弘農王。以史子眇的身份,若是沒有皇帝的召見或者董卓的手令,肯定是進不去南北皇宮和永安宮的。
“怎麽辦?”史子眇望了望永安宮那巍峨的宮牆,便放棄了心中翻牆的想法。這不是他這個年紀擅長的事。
翻牆自然要找年輕人,史子眇還收了幾名弟子,都是二十出頭,血氣方剛的年齡,一身“童子功”可比他這老頭子厲害多了。
“先找子蕭翻牆進去,跟弘農王碰個頭。”史子眇口中提到的“子蕭”,單姓一個“何”字,是他門下的三弟子。雖然跟何太後同姓,卻絲毫沒有任何聯係,何子蕭是他在北邙山山腳下撿到的一名孤兒,並撫養多年。
打定主意之後,史子眇收攤了。他口中一邊念著:“千裏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大搖大擺走出洛陽城,往北邙山翠雲觀去了。
自從劉禪教會何太後放飛紙鳶以後,他這位便宜老娘,也喜歡上了這個娛樂節目。看著天上的紙鳶,迎風飛翔,她那壓抑的心情,也跟著輕鬆了不少。
永安宮的宮女們也玩得不亦樂乎。畢竟主子們開心,她們能少受點罪,自然也是開心的。
“也不知道師傅他們收到我傳遞的消息沒有?”劉禪看著不遠處的唐姬,在一眾宮女的簇擁下,正在來迴拉扯紙鳶下方的棉線。他口中所說的師傅,便是道長史子眇,他這副身體原主人劉辯的養父。
史子眇是翠雲觀的觀主,門下也有諸多弟子,一直以來有個頗為隱秘的約定。那就是門下弟子在遇到緊急情況,需要求救時,會用到一記名為“太極魚”的特殊暗號,來唿叫同門支援。
而此時,唐姬正放飛的紙鳶下方,一個不算很顯眼的位置,恰好刻畫著一個太極魚圖案。整個圖案由紅、黑兩條小魚懷抱組成太極的模樣,不算明顯,卻又沒那麽容易被忽略。
洛陽城,太尉府。
“報!”院內一名西涼軍頭領拱手說道。
“進來!有何要事?” 府廳中間,一位粗獷的中年男子朗聲迴道。此人正是董卓,他正坐在堂前,手捧著一卷朝廷大小官員名冊,正仔細翻閱著。
董卓把漢靈帝劉宏的次子劉協,扶上帝位之後,也順利晉升為三公之一的太尉。至於原太尉劉虞自然被趕到苦寒之地幽州去了。太尉主管軍事,這麽重要的職位,他怎麽可能讓劉姓之人擔任。
三公九卿是大秦帝國的政務體製,自然也就被大漢沿用至今。三公負責協助皇帝處理國家大事,是皇帝手下三名品階最高的官員。其餘的兩公:司徒和司空,分別主管民政和監察。三公之間互不隸屬,直接向皇帝匯報。
董卓雖然有些不爽,但也懂得循序漸進的道理。如今,他董卓已是大漢的最高軍事長官,左手掌天下兵馬,右手握少年皇帝。等洛陽政局穩定之後,想要什麽職位還不是他董卓一句話的事。
“稟報董太尉,弘農王今日又在永安宮放飛紙鳶!”永安宮的一舉一動,都有專人,每天、按時向董卓匯報。
“哦?今日可有紙鳶飛離永安宮?”
“有一隻,不過已被卑職捕獲!”
“拿過來!”董卓接過那名西涼軍頭領遞過來的紙鳶,仔細端詳著,卻並未發現有任何密信之類的夾帶。“可有其他人接觸過這紙鳶?”
“沒有!卑職第一時間找到,且又封鎖了現場,除卑職外不可能有其他人。”
董卓點頭,對這位西涼軍頭領的處理方式,頗為滿意。接著揮手道:“下去吧!”
“太尉,不可大意!”堂下右側跪坐一中年青衣文士,見那西涼軍頭領已經走遠,捋了捋下頜短須,輕聲說道。
“文優多慮了,此乃弘農王頑劣的本性,不足為慮。隻要他不聯絡朝中大臣,給我添堵,其他事,就由著他吧。”董卓唏笑著說道。
在董卓眼裏,弘農王自小在鄉野間長大,氣質威儀還是有所欠缺的,畢竟沒有受過良好的皇家教育,愛鼓搗一些民間玩意,實乃天性。隨著曾經支持弘農王的保皇派大臣們一個個被他拔除、排擠、兼並,如今弘農王的地位,那是越來越低,真如同螻蟻一般。
昔日漢明帝劉莊修建的豪華宮殿,此時已變成一道囚籠。而籠中困住的何太後與弘農王,皆無縛雞之力,怎麽可能逃得出去呢?
勸說董卓的中年文士,正是李儒,字文優,原本是董卓女婿牛輔帳下謀士。董卓進京後,因屢獻妙策,被董卓留在帳下聽用。
董卓低頭繼續翻看名冊,良久,院內一陣喧嘩聲傳來。
“小娘!小郎!等等!”
“何人喧嘩?”董卓被打斷了思緒,對下人們嗔怒道。
“大父!~~~”
董卓聽到一聲熟悉的叫喚,由怒轉喜,放下名冊,迎了出來。
兩名稚童一邊喊著,一邊跑了進來。年長的是個女孩,約莫十三四歲,年小的是個男孩,不足七歲。
他們是董卓獨子董朗的一對子女,因為董朗英年早逝,董卓常常歎息不已,故而待這對兒女很是上心,猶如掌上明珠一般。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隔代親”,當爺爺的哪有不喜歡自己寶貝孫子和孫女的呢。
“原來是白兒和陽兒,大父抱抱!”董卓蹲於地,作勢要抱。
“咦!這是紙鳶!”董白發現了董卓案台上的紙鳶。“大父!我們要玩紙鳶。”
董白一行人,前幾日剛從隴西老家被接上來。正當年少好動的年紀,卻整日被關在太尉府邸中,身邊也沒有同齡孩童陪伴,肯定不自在。
太尉府邸離永安宮不遠,剛才在樓閣上,董白看到永安宮上空飛翔的紙鳶,覺得很是有趣,也想玩,於是帶著弟弟董陽,來求董卓。
“沒想到這裏也有一隻紙鳶!”董白驚喜道。她連忙掙開董卓的懷抱,去搶案台上的紙鳶。
“白兒,這隻紙鳶不可以,大父令工匠再給你們製作一隻!”董卓趕在董白之前,拿到了紙鳶。
董白一臉悻悻,不過想到董卓答應給她再做一隻,也就不再鬧騰了。
“不過,可不能出府!”董卓再次叮囑道。
如今洛陽城內雖然安定下來,卻暗流湧動,董卓擔心有敵對勢力,針對他的家人。按理放在隴西老家更為安全,無奈董卓思念得緊,於是趁前幾日征召西涼兵馬時,一並接了上來。
“謝謝大父!”董白掙脫環抱,領著弟弟,去後院玩耍去了。這個年紀的孩童,隻管好玩,至於董卓的吩咐早拋諸腦後了。
董卓望著兩人背影,不禁又暗自神傷,想起去世的兒子來,由於這幾年四處征戰,也沒來得及續弦。
如今皇帝劉協尚且年幼,而後宮佳麗三千,豈不浪費,待我明日去留宿幾日,也好讓我老董家人丁興旺興旺。
想到此處,董卓哈哈大笑起來。
李儒見了董卓臉上那豐富的表情,一捋短須,似乎明了其內心的想法,拱手諫言道:“如今太尉正是積累聲望之際,當慎行啊,不可……!”
“嗯?”董卓橫了李儒一眼,略有不爽。
傳達的意思很明顯:老子辛苦拿下這洛陽城,結果你這也不讓幹,那也不讓幹,我來洛陽幹啥來著,與其這樣,還不如迴隴西老家逍遙快活呢。
李儒隻得把剩下的話吞了迴去,拱手告退。他知道,董太尉手握京畿兵馬大權,此刻是徹底飄了。
莽夫就是莽夫啊,永遠不知道禮製為何物,也永遠不知道這滿朝儒生真正在意的是些什麽,你夜宿龍床,奸淫宮女,這不是啪啪打諸位大臣們的臉麵麽?前幾日,要不是自己死諫,太尉竟然連何太後都想搞。
李儒搖搖頭,走遠了。
權臣的下場,自古以來就沒好過,隻是他現在早已跟董卓深度捆綁,斷無中途下車的可能了。點到為止即可,不然真把董卓惹怒,已經到手的榮華富貴瞬間就化為泡影了。
太尉府後院草坪,
“弟弟,快讓我來飛!”董白和董陽在草地上追逐著,爭奪紙鳶的使用權。
“不給,姊姊應當讓我先玩!”董陽的個頭也就紙鳶一般大小,但那對小短腿跑得飛快。
“陽兒,你都不會放飛,瞎跑什麽,過來讓姊姊教你”
“就不!”姐弟倆在院內追逐、爭搶著。
“哈哈,搶到了!”畢竟董白年長不少,雖然一身仙女裙影響了自己的發揮,略施小計便將紙鳶搶到手了。
“喏,應該像這樣!”董白把手中的細麻線,係在紙鳶的主杆上,撥弄了一下手中的木輪,預先留出一小段麻線並握在另一隻手中,開始助跑。
“咦,怎麽飛不起來!”
董白連續跑了幾圈,紙鳶還是不能借風順利飛起來,氣得董白小嘴一嘟,叉腰頓足,模樣頗具喜感。
“嘻嘻!”不遠處走來一名少女,身高比董白稍高一些,穿著一身素色衣裙,頗為簡樸,但其身材、氣質俱佳,臉上稚氣未脫,卻略具美人之胚。
“文姬姊姊,快來教我!”董白看清來人,喊道。
“你怎麽知道,我會飛紙鳶?”素裙少女反問道。
此女名叫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
蔡邕有大才,隻是懷才不遇,流放到帝國南方近十二年之後,被董卓征辟為祭酒,現父女二人暫居於太尉府別院。
“姊姊博學多才,還有什麽事情不知道呢?”
“凝脂莫要取笑姊姊了”。凝脂是蔡琰給董白取的字,出自於《詩經》膚如凝脂肌如雪。
形容還算貼切,西北出身的女子,能像董白這樣貌美膚白的,確實很少見。
由此推測,董白的母親,或許是來自巴蜀地區的大家閨秀,所以皮膚好,實屬遺傳。
“我且示範一遍給你們看!”蔡琰說道。
紙鳶其實就是我們現在常玩的風箏,隻不過古代技術相對落後,紙鳶整體顯得比較笨重。
幸好庭院裏的風力不小,在蔡琰的助跑下,慢慢升向高空。
“飛起來了!飛起來了!”董氏姐弟望著上空搖擺飛翔的紙鳶,拍手稱快。
洛陽城,永安宮外。
一名方士打扮的灰袍老者,在街道上看似漫無目的地走著。
在洛陽城中,像這種打著算命幌子的半仙,實在太多了。所以看守永安宮的西涼士卒,也不以為意,隻要他不靠近宮牆,做出企圖翻越之類的過分之舉,其他的便由他去了。
此時的大漢,讖緯成風,簡單的說就是一種迷信,一種由儒家衍生出來的神學。
讖是一本預示吉兇的圖錄或者隱語,又稱為讖書。而緯書,則是以神學附會來解釋儒家經義的一本書。
隻見那名灰袍方士,走著走著,竟在永安宮外的街道上選了個位置,盤腿坐了下來。口中念念有詞,右手從行囊裏拿出分別寫著讖緯兩字的書籍,不停地翻閱著,時不時抬頭望天,做祈禱狀,看起來很是玄乎。
永安宮的西涼士卒不敢去驅逐,自光武帝劉秀以符瑞圖讖起兵以來,讖緯之事,就具有了高度的神聖性。就連沿街的百姓,都得繞著那名灰袍方士走,以免衝撞了半仙,導致不幸與災禍的降臨。
如果劉禪在這,定能認出這位灰袍方士,正是他師傅史子眇假扮的。
也不能說是假扮,畢竟五十多年前,張道陵還沒創立道教的時候,道士和方士還是一家。
史子眇當街整活的真正目的,自然不是想搞出“代漢者,當塗高”之類的讖言。雖然這時候的人,都信這個。
他的目光透過鬥篷上垂下的紗幔,死死盯著永安宮上空,那隻迎風飛翔的紙鳶。
“接連三天的唿救,弘農王,這是遇到了生命危險了啊!”史子眇早就觀察到紙鳶上的“太極魚”暗號,或許其他人並不知曉,但他卻早已經讀懂了那“太極魚”背後所隱藏的特殊含義。
弘農王被廢黜皇帝之位的消息,在洛陽城早已傳開了,史子眇也是略有耳聞。
但這些日子以來,他並沒有見過弘農王。以史子眇的身份,若是沒有皇帝的召見或者董卓的手令,肯定是進不去南北皇宮和永安宮的。
“怎麽辦?”史子眇望了望永安宮那巍峨的宮牆,便放棄了心中翻牆的想法。這不是他這個年紀擅長的事。
翻牆自然要找年輕人,史子眇還收了幾名弟子,都是二十出頭,血氣方剛的年齡,一身“童子功”可比他這老頭子厲害多了。
“先找子蕭翻牆進去,跟弘農王碰個頭。”史子眇口中提到的“子蕭”,單姓一個“何”字,是他門下的三弟子。雖然跟何太後同姓,卻絲毫沒有任何聯係,何子蕭是他在北邙山山腳下撿到的一名孤兒,並撫養多年。
打定主意之後,史子眇收攤了。他口中一邊念著:“千裏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大搖大擺走出洛陽城,往北邙山翠雲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