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百般央求下,周三終於向我袒露了她那如天賜神授般頭腦的 “副產品”,那是一種如影隨形的狂熱抑鬱。她的大腦宛如一座巨型信號塔,不斷接收著海量信息,一旦她稍作停歇,不去處理這些信息,便會被其無情淹沒。周三的精神,如同細密的絲線,遍布她的每一寸身心靈。她的手、腳以及身體的各個部分,都像是被賦予了獨立的靈魂,用 “富貴性” 來形容或許有些誇張,但她的手確實能在無意識間跟上節拍,她的眼睛,在無意識時也有著獨特的審美,仿佛她的身體天生就對美有著本能的追逐,且總能出色地詮釋美。
然而,每當這份狂熱稍作停歇,毀滅便如洶湧潮水般襲來。她的內心毫無征兆地響起無數聲音,在她精神稍息的瞬間,仿佛分裂出了好幾個人格,那種痛苦,堪稱生不如死。她必須依靠心理暗示,比如清脆的鈴聲、尖銳的喊聲,或是任何能刺激她行動的信號,才能擺脫這種可怕的狀態。否則,她就像被無形的枷鎖禁錮,動彈不得。她眼中所見,已非真實的世界,身體也不再受自己控製,仿佛被死死捆縛,黑暗鋪天蓋地地砸下,讓她痛不欲生。
“就好像你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精神被一點點解體……”
所有的思緒如沸騰的開水般翻騰,她必須拚盡全力,才能不被這股洪流衝散。那些潛藏在她心底的意識,能被她輕鬆調動,靈動地組合成世間最美的詩句,將現實中的一切汙濁都拒之門外。她能從所有角度攝取現實中的美,且記憶深刻,然後充滿活力地將其編織成華麗篇章,但這些篇章同時也帶著強烈的侵略性。
那時我就想,周三最終死於癌症,或許真是上帝的仁慈之舉。她總是以完全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間萬物,哪怕是最平凡、最世俗的字眼,在她那裏都能閃耀出別樣的火花。她就像一個容納了世間所有真善美的巨型硬盤,過多的惡意與善意,都可能將她摧毀,那樣的毀滅,才是真正的悲劇。
如今,上帝取走了這份完美的珍寶,將她的靈魂珍藏,直至人類毀滅,她的靈魂都將是一座不朽的豐碑。寫到此處,我不禁笑出了聲,可這笑聲裏,滿是苦澀,不過是用來安慰我們這些生者罷了。在我心中,她本就不該屬於這個世界,仿佛誰傷害了她這份珍寶,就能獲得無盡財富。人們似乎天生帶有毀滅的屬性,就連我,不也在嫉妒她那絕頂的天賦嗎?可對她來說,證明自己能做到某件事毫無意義,而我,卻需要這些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但不管是嫉妒還是其他情感,在她眼中,都不過是過眼雲煙,不值一提。
這種近乎 “血色” 的博愛,我實在難以接受。我和星期,總是被他人拯救,我痛恨一切從她身上汲取力量的行為,包括我自己。她難道不比我有價值一百倍嗎?我一直旁觀著我與周三的情誼,想要用行動重新證明自己,卻總是難以做到。逝者已矣,生者隻能苟且偷生。
如此看來,現實竟有些存在主義的意味。我深知,命運就像一個不停轉動的轉盤,或許下一個就會輪到我。我並不害怕死亡,對我而言,死亡就像那座遙不可及的城堡,絕望中帶著一絲希望,而我又常常戲謔自己,她這個 “白癡”,遲早會成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白癡》。
周三,是我 “讀” 過的最驚心動魄的 “小說”。她讓我相信了她自卑的謊言,也讓我相信了藝術與現實之間的交易。在我後來流浪的 14 年,其中在英國的 7 年裏,時間早已衝淡了最初的悲傷,但周三的身影,卻鮮活地存在於我成長的每一個瞬間,她永遠活在我的內心深處。我流浪,或許是對周三這般無常死亡的一種報複,我總是為別人的傷痛而悲傷……
今年我 29 歲,時隔十四年,我終於鼓起勇氣迴到故鄉。
我想說,這或許完全沒必要,無論是宿命論,還是所謂的曆史。
從老樹逢春的角度看,這件事或許有些荒謬。你所麵對的,並非是一個有著強烈犧牲感、自我毀滅傾向的正義使者,而隻是一個尋求安慰的孩子。從這個角度看,一切爭端都不複存在。老樹逢春畢竟不是真正的春天,不能指望它真的帶著宿命感的奇特念頭,它所能做的,不過是在腐朽之上,結出些許現實的、鮮甜的果實,這多少有些諷刺,甚至可能被人貽笑大方。在文學領域,虛偽與真誠並無絕對的優劣之分,不過是文學技法的運用罷了。
那個讓你們意想不到的辦法,就是讓你們在自我投影暗示下,顯得無比偉岸,但你們絕對無法忍受。不過我至今尚未嚐試,畢竟,我還沒 “病” 到那個地步。
對我而言,時間是靜止的,它們客觀地排列著,沒有先後之分。
命運、心理學、清白、曆史……
我是如此渴慕作家的一切,厭惡除此之外的生活。我仿佛生來就是為了成為作家,或許隻是大器晚成罷了。美化自己的境遇,給自己些許安慰,這或許顯得我有些狹隘,但我確實向往作家的一切,他們的生活方式,哪怕是那些看似無聊的日常,他們的冷酷,他們對人心的洞察,他們從不傷害他人的溫柔。文字雖不能成為城堡,哪怕隻是他們的隔離之所,我也滿心向往。我最討厭的,便是政治家。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故事之神亦如此。
我愛你那水汪汪的大眼睛,當我直直望去,能清晰地看到她的睫毛,以及光照在她臉上的纖細絨毛,還能瞧見她豐腴體態下,那若隱若現的輕輕血管。
周三與那些充滿煙火氣的往昔
年獵的號角吹響,年味便如同被點燃的煙花,瞬間在空氣中炸開,那意味著新年真的近在咫尺了。一場年獵,需得許多人齊心協力,主人家也毫不吝嗇,一大塊用棕葉吊起的豬肉,油光發亮,散發著誘人的香氣。圍坐一桌,共飲那暖唿唿的殺豬湯,桌上的肉類琳琅滿目,一家人歡聲笑語,其樂融融。窗外,五彩斑斕的焰火在夜空中肆意綻放,將漆黑的天幕裝點得如夢如幻,也映照著屋內每個人臉上洋溢的幸福。
說起過往,記憶的齒輪悄然倒轉,我與周三的初次邂逅,大約是在三年級,那時她初一。奇妙的緣分,因閱讀而起。我正沉浸在《地下 101 天》《閣樓的鑰匙》的奇妙世界裏,而她手中捧著的是《走鋼絲的人》《米與鹽的時代》。她就站在我的身後,我報出自己的借書號,登記時,目光不經意間四處遊移,卻被她牢牢吸引。周三,真的美得讓人移不開眼。那天,她紮著一個俏皮的丸子頭(或許那並不叫丸子頭,可我實在想不出更合適的稱唿),沒有突兀的顴骨,平滑的咬肌與圓潤的下巴自然銜接,勾勒出完美的輪廓。她的眼睛,那是被眾人盛讚的焦點,澄澈明亮,仿若藏著漫天星辰。那是個寒冷的冬日,她衣服麵料上起了些毛茸茸的小球,卻無損她的美麗。她的臉幹淨得像冬日裏的初雪,耳後幾縷碎發隨意散落,更襯得她身姿輕盈,宛如林間仙子。她嘴角微微上揚,盈盈淺笑,那笑容似有若無,恰似春日裏的微風,輕柔地拂過我的心間。她的耳朵小巧玲瓏,乖巧地貼在頭顱後側,頭發又黑又亮,在自然光下,絲絲縷縷,柔順光滑,仿佛每一根發絲都在訴說著她的美好,一切都顯得那麽恰到好處。(唉,我實在不擅長描寫外貌,語文水平著實有限呐!)
她竟然注意到我了!那時的我,瘦瘦小小,皮膚白皙,她衝我微微一笑,我的世界瞬間天旋地轉,那一刻,我感覺自己的心都快被她偷走了。我如同拖著一座高聳的岩石,腳步變得異常沉重,緊緊夾著書本,狼狽地逃離。後來,緣分的紅線再次將我們牽到了圖書館。我們一同在書架間尋覓心儀的書籍,她向我推薦了《飄》,而我,隻能拿出《童年的消逝》迴贈。她好奇地問我,為何小小年紀就看如此深刻的文章。
“噢,我覺得自己適合研究這類,你懂的,就像……” 我有些語無倫次地解釋著。
她常常獨自在家,於是我們便相約在她家一同閱讀。她偶爾會使喚我去跑腿,她的父母還會為我們準備可口的飯菜。我們沉浸在書籍的世界裏,分享著讀書的心得。那時我大概五年級了,已經能和她展開一些頗具深度的討論,可每次都是她占上風。因為她總能巧妙地讓我的觀點自相矛盾,然後笑著說:“這正是你理論不完善的證明。”
當我升入初中的那年,外公特地來到我家,隻為祝賀我的成長。舅舅、姨媽,還有叔叔伯伯們也一同前來,他們齊聚在我家客廳,那熱鬧的場景,至今仍曆曆在目。唯一不太高興的,大概就是我的堂兄弟們了 。
然而,每當這份狂熱稍作停歇,毀滅便如洶湧潮水般襲來。她的內心毫無征兆地響起無數聲音,在她精神稍息的瞬間,仿佛分裂出了好幾個人格,那種痛苦,堪稱生不如死。她必須依靠心理暗示,比如清脆的鈴聲、尖銳的喊聲,或是任何能刺激她行動的信號,才能擺脫這種可怕的狀態。否則,她就像被無形的枷鎖禁錮,動彈不得。她眼中所見,已非真實的世界,身體也不再受自己控製,仿佛被死死捆縛,黑暗鋪天蓋地地砸下,讓她痛不欲生。
“就好像你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精神被一點點解體……”
所有的思緒如沸騰的開水般翻騰,她必須拚盡全力,才能不被這股洪流衝散。那些潛藏在她心底的意識,能被她輕鬆調動,靈動地組合成世間最美的詩句,將現實中的一切汙濁都拒之門外。她能從所有角度攝取現實中的美,且記憶深刻,然後充滿活力地將其編織成華麗篇章,但這些篇章同時也帶著強烈的侵略性。
那時我就想,周三最終死於癌症,或許真是上帝的仁慈之舉。她總是以完全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間萬物,哪怕是最平凡、最世俗的字眼,在她那裏都能閃耀出別樣的火花。她就像一個容納了世間所有真善美的巨型硬盤,過多的惡意與善意,都可能將她摧毀,那樣的毀滅,才是真正的悲劇。
如今,上帝取走了這份完美的珍寶,將她的靈魂珍藏,直至人類毀滅,她的靈魂都將是一座不朽的豐碑。寫到此處,我不禁笑出了聲,可這笑聲裏,滿是苦澀,不過是用來安慰我們這些生者罷了。在我心中,她本就不該屬於這個世界,仿佛誰傷害了她這份珍寶,就能獲得無盡財富。人們似乎天生帶有毀滅的屬性,就連我,不也在嫉妒她那絕頂的天賦嗎?可對她來說,證明自己能做到某件事毫無意義,而我,卻需要這些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但不管是嫉妒還是其他情感,在她眼中,都不過是過眼雲煙,不值一提。
這種近乎 “血色” 的博愛,我實在難以接受。我和星期,總是被他人拯救,我痛恨一切從她身上汲取力量的行為,包括我自己。她難道不比我有價值一百倍嗎?我一直旁觀著我與周三的情誼,想要用行動重新證明自己,卻總是難以做到。逝者已矣,生者隻能苟且偷生。
如此看來,現實竟有些存在主義的意味。我深知,命運就像一個不停轉動的轉盤,或許下一個就會輪到我。我並不害怕死亡,對我而言,死亡就像那座遙不可及的城堡,絕望中帶著一絲希望,而我又常常戲謔自己,她這個 “白癡”,遲早會成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白癡》。
周三,是我 “讀” 過的最驚心動魄的 “小說”。她讓我相信了她自卑的謊言,也讓我相信了藝術與現實之間的交易。在我後來流浪的 14 年,其中在英國的 7 年裏,時間早已衝淡了最初的悲傷,但周三的身影,卻鮮活地存在於我成長的每一個瞬間,她永遠活在我的內心深處。我流浪,或許是對周三這般無常死亡的一種報複,我總是為別人的傷痛而悲傷……
今年我 29 歲,時隔十四年,我終於鼓起勇氣迴到故鄉。
我想說,這或許完全沒必要,無論是宿命論,還是所謂的曆史。
從老樹逢春的角度看,這件事或許有些荒謬。你所麵對的,並非是一個有著強烈犧牲感、自我毀滅傾向的正義使者,而隻是一個尋求安慰的孩子。從這個角度看,一切爭端都不複存在。老樹逢春畢竟不是真正的春天,不能指望它真的帶著宿命感的奇特念頭,它所能做的,不過是在腐朽之上,結出些許現實的、鮮甜的果實,這多少有些諷刺,甚至可能被人貽笑大方。在文學領域,虛偽與真誠並無絕對的優劣之分,不過是文學技法的運用罷了。
那個讓你們意想不到的辦法,就是讓你們在自我投影暗示下,顯得無比偉岸,但你們絕對無法忍受。不過我至今尚未嚐試,畢竟,我還沒 “病” 到那個地步。
對我而言,時間是靜止的,它們客觀地排列著,沒有先後之分。
命運、心理學、清白、曆史……
我是如此渴慕作家的一切,厭惡除此之外的生活。我仿佛生來就是為了成為作家,或許隻是大器晚成罷了。美化自己的境遇,給自己些許安慰,這或許顯得我有些狹隘,但我確實向往作家的一切,他們的生活方式,哪怕是那些看似無聊的日常,他們的冷酷,他們對人心的洞察,他們從不傷害他人的溫柔。文字雖不能成為城堡,哪怕隻是他們的隔離之所,我也滿心向往。我最討厭的,便是政治家。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故事之神亦如此。
我愛你那水汪汪的大眼睛,當我直直望去,能清晰地看到她的睫毛,以及光照在她臉上的纖細絨毛,還能瞧見她豐腴體態下,那若隱若現的輕輕血管。
周三與那些充滿煙火氣的往昔
年獵的號角吹響,年味便如同被點燃的煙花,瞬間在空氣中炸開,那意味著新年真的近在咫尺了。一場年獵,需得許多人齊心協力,主人家也毫不吝嗇,一大塊用棕葉吊起的豬肉,油光發亮,散發著誘人的香氣。圍坐一桌,共飲那暖唿唿的殺豬湯,桌上的肉類琳琅滿目,一家人歡聲笑語,其樂融融。窗外,五彩斑斕的焰火在夜空中肆意綻放,將漆黑的天幕裝點得如夢如幻,也映照著屋內每個人臉上洋溢的幸福。
說起過往,記憶的齒輪悄然倒轉,我與周三的初次邂逅,大約是在三年級,那時她初一。奇妙的緣分,因閱讀而起。我正沉浸在《地下 101 天》《閣樓的鑰匙》的奇妙世界裏,而她手中捧著的是《走鋼絲的人》《米與鹽的時代》。她就站在我的身後,我報出自己的借書號,登記時,目光不經意間四處遊移,卻被她牢牢吸引。周三,真的美得讓人移不開眼。那天,她紮著一個俏皮的丸子頭(或許那並不叫丸子頭,可我實在想不出更合適的稱唿),沒有突兀的顴骨,平滑的咬肌與圓潤的下巴自然銜接,勾勒出完美的輪廓。她的眼睛,那是被眾人盛讚的焦點,澄澈明亮,仿若藏著漫天星辰。那是個寒冷的冬日,她衣服麵料上起了些毛茸茸的小球,卻無損她的美麗。她的臉幹淨得像冬日裏的初雪,耳後幾縷碎發隨意散落,更襯得她身姿輕盈,宛如林間仙子。她嘴角微微上揚,盈盈淺笑,那笑容似有若無,恰似春日裏的微風,輕柔地拂過我的心間。她的耳朵小巧玲瓏,乖巧地貼在頭顱後側,頭發又黑又亮,在自然光下,絲絲縷縷,柔順光滑,仿佛每一根發絲都在訴說著她的美好,一切都顯得那麽恰到好處。(唉,我實在不擅長描寫外貌,語文水平著實有限呐!)
她竟然注意到我了!那時的我,瘦瘦小小,皮膚白皙,她衝我微微一笑,我的世界瞬間天旋地轉,那一刻,我感覺自己的心都快被她偷走了。我如同拖著一座高聳的岩石,腳步變得異常沉重,緊緊夾著書本,狼狽地逃離。後來,緣分的紅線再次將我們牽到了圖書館。我們一同在書架間尋覓心儀的書籍,她向我推薦了《飄》,而我,隻能拿出《童年的消逝》迴贈。她好奇地問我,為何小小年紀就看如此深刻的文章。
“噢,我覺得自己適合研究這類,你懂的,就像……” 我有些語無倫次地解釋著。
她常常獨自在家,於是我們便相約在她家一同閱讀。她偶爾會使喚我去跑腿,她的父母還會為我們準備可口的飯菜。我們沉浸在書籍的世界裏,分享著讀書的心得。那時我大概五年級了,已經能和她展開一些頗具深度的討論,可每次都是她占上風。因為她總能巧妙地讓我的觀點自相矛盾,然後笑著說:“這正是你理論不完善的證明。”
當我升入初中的那年,外公特地來到我家,隻為祝賀我的成長。舅舅、姨媽,還有叔叔伯伯們也一同前來,他們齊聚在我家客廳,那熱鬧的場景,至今仍曆曆在目。唯一不太高興的,大概就是我的堂兄弟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