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牧走後,消息倒是還沒有傳到洛陽,不過整個洛陽城都在忙活的事情卻不會因為霍牧一個人的行動而有任何改變。
聖旨頒下,很多人都若有所思,有情報的人更加明白了接下來朝廷的動向趨向。
要加蓋祖廟了。
軒轅祖廟就在洛陽,原本長安城中也有一個,隻不過路途遙遠,洛陽城的這一支是從上古傳下來的,一直沒有斷掉的香火。
雖然是破敗,與長安城的祖廟無法相比,但是論資曆的話,洛陽城的祖廟絕對有最好的理由來承擔這一次的加蓋。
加蓋祖廟,甚至說修繕祖廟曆來都是王朝大事,大漢千年,不過有三五人有資格去為祖廟添磚加瓦,高祖武皇,光武中興,這就寥寥無幾了,自光武中興以後,大漢其實一直都在走向落魄,不過恰巧,北方的遊牧民族以及西域的征伐都出於相當激烈的狀況,匈奴以北有興起的突厥人,與後世的突厥不同,如今的突厥僅僅是一些上千人的部落,他們比匈奴人的先祖過的還要淒慘,北漠以北的地方,說是凍原也不足為過,那種地方,真的能夠找到草場,還能夠強悍的生存下去,那是連匈奴人都不願意去想的事情,畢竟如果沒有匈奴帝國的崛起,如今的匈奴人可能也已經被漢人趕到極北之地了,那種冰天雪地的情況下,不要說反撲,就是連正常的繁衍都很難做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是後世對於中國朝代的一個最真實的寫照,不論是高祖還是文景帝,他們或是征伐,又或是調養,心中其實都是秉著將來是要組建一個大一統帝國的想法的。
若不是真的國力有限,其實很早的時候,大漢的擴張就應該開始了,隻可惜,漢人的鄉土思維是一個相當強大的阻礙。
一年半載的征伐過去,不管到了什麽遙遠的土地,大部分的軍士都會想念自己的家鄉,或許真的是百家爭鳴之後,黃老之學的思想已經牢牢的刻在了人們的心中,百姓所期望的無非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一畝良田三分地,僅此而已。
要讓一個國家的軍隊中人都帶有高漲的擴張思想,這種狀況,沒有真正的宣傳影像,以及足夠時間的教育支撐,這都是不現實的。
****這種事情,對於一個千百年來都是以農耕自給自足的文明來說,還是太過有侵略性了,所以大漢的窩裏鬥強的很,但是真的到了侵略擴張的時候,多半都是會遭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失敗的。
修築長城也是這麽一個道理,始皇帝多麽雄才偉略,他打下了大片的江山之後想的也是關好門窗,勞民傷財也要修築一道東西橫貫的長城,自己在家門中閉關造車,過穩定又綿長的傳承生活,而不是想去用戰馬鐵蹄踐踏那些弱小民族的尊嚴,即便那些民族是一擊即潰的。
祖宗的地盤,他們隻要守好了,就沒有人會指責他們,說過天底下的皇帝大都是平庸的,他們如果沒有被權力徹底蒙蔽雙眼,不想讓自己在史書上遺臭萬年,大都會好好地控製自己的欲望,讓自己成為一個守成的人,而不是一個暴君。
但是這樣的人雖說不愧對祖先,他們在祖先那裏也休想撈到一些好處。
時光再往後推個幾千年,中華大地上的人們也對於老祖宗是有著崇高的敬意的,說起來總是會有著一些由來已久的自豪感,這是深深刻在骨子裏的。
而皇帝,多少年來才有了天子之稱,此前可都是畢恭畢敬的稱自己為軒轅後代的。
有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兩個朝代如果相離很近,那麽兩個朝代更迭的時候,多半經曆過兩個朝代的人會有著一個明顯的站邊趨勢,有前朝遺民的說法,兩朝的勢力基本上都是水火不容的,更不用說那些並立的朝代了,但是若是時間再久遠一些,無論是誰也不會對周朝遺民有著敵意,更不會對於軒轅氏後人有著什麽惡意,相反,敬意更多。首發 https:// https://新81中文網更新最快 手機端:https:/
好聽點說,當然是因為尊重香火,注重宗室,但是實際上僅僅隻是因為,相隔甚遠的朝代,他們已經沒有了任何會觸犯對方利益的行為,自然就會被相互接納。
軒轅氏這一隻當年也沒有見到夏朝有過多少的尊敬,反倒是在周滅殷商的時候,將軒轅老祖搬了出來,作為自己強有力的立場,從根本上占據道德的優勢。
古人講究師出有名,便是從那個時候興盛起來的,周朝後來成為天下共主,但是由於分封一套的不完善,導致自己日薄西山,這種情況下誰也不去尊重周朝,但是也沒有人對他們有過太大的惡意,周朝供奉著軒轅氏,到後來又是春秋亂戰之後,諸國拱起一個象征性的周朝,再到後來始皇帝封禪之時,也將軒轅氏的香火一直供奉起來,如此,中華大地的真正一支就這樣被確立了。
有時候這些事情的完善也少不了其中的某些人刻意的推動,若不然,可能我們所供奉的先祖到現在也隻是黃土一抔。
不過到了漢朝的時候,人們就已經不在乎這些了,象征便是象征,既然已經成為了定式,那就一定要有足夠的儀式感,儀式感是從大秦傳出來的,但是作為一個王霸之氣太過溢滿的始皇帝,他做起這種事情來就有些招搖之意,反倒是沒有了後來漢人供奉祖廟的那種神聖與嚴謹之感。
洛陽城裏這一支是當年宋公拱衛周王室的時候,洛陽城中唯一保存下來的古跡,別看洛陽古城有些古舊,青苔上石痕,翠綠爬滿牆,但洛陽城在作為副都的時候已經經曆了許多次的修繕了,這些古舊的痕跡有刻意為之的效果,也有氣候的改造,說起來北方幹冷,洛陽城已經算是足夠濕潤宜人了。
長安城的那支在大秦創立之後就有人一直維持香火,又因為各家天子的功德,所以前前後後有過三四次的修繕,高祖臨廟,加蓋了許多,還另立了石像。
遷都是劉釗之後的事情,自然就不去請長安城祖廟的香火了,實話實說,劉釗的功德與開國無二,絕對是有資格為祖廟填瓦的,隻不過選定洛陽城的這一支,他也是有著自己的私心的。
在臣子麵前,他是雄材偉略又平易近人的優秀帝王,但是在天下人麵前,他絕對是君臨天下、威嚴無比的天子,他做了這麽多的事情,想怎麽威風就怎麽威風,之前他說出這些事情,老太傅還親自勸阻過,隻不過卻被秦複得拉走了,秦複得看得透,老太傅則是有些頑固在裏麵,他強硬的認為,當年洛陽城中的最大的一支香火已經被帶到了長安,如今再來洛陽城中祭祀先祖甚至要加蓋祖廟,這是顛倒是非的事情,哪有把自己當做旁支來做這些的?
老太傅氣得不行,但是天子卻沒有任何迴應,詔書是秦複得親自擬定的,順著天子的心來,這是他最後能夠做到的事情。
他當然收到了托孤的文書,一個鐵麵無私的左相大人,做了這麽多年的石佛,如今卻心軟了起來,說來實在是令人唏噓。
老太傅看的很開,他知道生死天注定,就算是真龍天子也絕對有駕崩的那一天,他不說,但是能夠讓帝王體麵的入土,不給任何史家留下評說的空間,他覺得自己做的沒有什麽問題。
不過隻要詔書已經下來了,也沒有什麽商量的餘地了。
禮部是全權負責此事的,不想後來會有一個部門專門處理這種祭祀的事情,禮部中的大佬們其實已經有了這個想法,所以將禮部中辟出祀部專門處理關於宗廟祭祀一類的事情。
此次事情是由禮部侍郎來負責的,詔書下達之後,禮部就忙開了花,不光是采購的清單,因為財政的權力並不在禮部手中,禮部掌管這些,但是也要向著戶部去報備,這兩天卞常錫基本上是跑遍了兩部,踏破了戶部的門檻。
戶部的辦事效率很差,不是因為他們故意刁難禮部,祭祀祖廟,添香加火這樣的事情,天子下達了命令,誰敢陽奉陰違,隻不過戶部如今也是忙炸了,因為北邊戰事的緣故,大漢莫名其妙的丟了這麽一批相當重要的軍用物資,如今從大漢各地要擠出一批足夠分量的物資調到北線,還不能勞民傷財,不能夠讓大漢的統治根基受到動搖,流民一事前些年才剛剛處理好,如今又要壓榨百姓,國庫這種儲存的財富已經是盡可能的撥出去了,但是總要留有一定量的底線,不然真的到了最關鍵的時刻,再去準備這些物資是根本來不及的。
如此一來戶部的官員幾乎是忙的不見蹤影,即便是卞常錫這樣的侍郎官來了,戶部幾乎也沒有人來迎接他。
戶部尚書是相當精明的人,知道禮部如今是要來找他的“麻煩”的,幹脆就眼不見心不煩,直接將辦公的地方搬到了家中,這點權利他還是有的,不耽誤自己的工作,對外稱病,又可以不受其他事情的牽連。
禮部自然不會缺錢的,他們有的是存餘,隻不過這次的宗廟祭祀是他們禮部所有官員晉升的機會,為此他們幹起了許多相當雄偉的工程,但是那一長串的祭祀用物品的清淡,就足夠從禮部大院的中堂一直拖到門外了,花費自然也是相當多的。
天子已經說了,如果需要,盡管從他的銀庫裏拿,皇家的銀庫和國庫還是不一樣的,相當於天子的自己的錢,劉釗是個相當節儉的人,他想要做一個名垂青史的千古一帝,所以就會有很多尋常皇帝享受得到的那種便利他享受不到。
還記得幾個冬天前,大漢饑荒不斷,流民失所,劉釗見群臣生活奢侈,直接頒下了法令,讓全天下興起廉儉之風,他到了冬天,夜裏身子冷,連口羊湯都不敢喝,就隻能猛地灌茶水,也是因為灌了許多茶水,他覺得自己精神抖擻,以為自己的身體硬朗的很,沒日沒夜的操勞,最後病倒,舊傷複發可能也有這部分的原因,誰也理不清這些。
天子說能夠用他的銀庫裏的前,禮部的官員自然不會去輕易地動用了,這時候最是能夠體現他們能力的時候,他們自然要好好表現。
各司其職是大漢真正運轉的關鍵,戶部在為了自己的事情操勞,u看書 w.uuknshu禮部也在縫隙裏麵極盡所能,這種競爭與牽製之下,事情還在有條不紊的進行。
過了這個冬日,一定會有餘糧運送到前線,甚至還有大漢馬監培育的優良馬種進入軍中成為西軍騎兵的一個巨大補充,正麵戰場大家都預測會是中西兩線,東線的物資則是要稍微克儉一下,主要是三線都維持著一定數量的騎軍,就是有大漢做後備,鎮北軍這樣的消耗大漢也支撐不起。
隻要餘糧到了,戶部的事情完結,到了戰時,就是左相右相全權接受戰時軍備的事情了,這危機也會解除,對於自家的軍隊,雖然大漢文武相互看不順眼,但是自信,是全大漢人都有的。
禮部的事情呢?也是過了這個冬日,隻要冰雪消融,第一支迎春花盛開,就是祭祀先祖的時候,到時候天子的無限風光,都將會成為史書上濃重的墨彩。
一個冬天的時間去籌備,禮部怎麽也會從各部手中扣出自己想要用的東西,他們是有這個能力的。
另一方麵,天機閣其實已經出動了,東南如今的江湖亂勢,幾位閣老已經看出了一些端倪,似乎江湖與士族有了相當的聯係,這絕對不是一個好苗頭,關鍵是發生在楚王的麾下,這些事情不得不防,所以他們已經有了措施。
然後才是霍牧的事情,霍牧在西域如果成功,那絕對是一次相當完美的行動,消除一切的不安定因素,這是未雨綢繆最準確的做法。
()
聖旨頒下,很多人都若有所思,有情報的人更加明白了接下來朝廷的動向趨向。
要加蓋祖廟了。
軒轅祖廟就在洛陽,原本長安城中也有一個,隻不過路途遙遠,洛陽城的這一支是從上古傳下來的,一直沒有斷掉的香火。
雖然是破敗,與長安城的祖廟無法相比,但是論資曆的話,洛陽城的祖廟絕對有最好的理由來承擔這一次的加蓋。
加蓋祖廟,甚至說修繕祖廟曆來都是王朝大事,大漢千年,不過有三五人有資格去為祖廟添磚加瓦,高祖武皇,光武中興,這就寥寥無幾了,自光武中興以後,大漢其實一直都在走向落魄,不過恰巧,北方的遊牧民族以及西域的征伐都出於相當激烈的狀況,匈奴以北有興起的突厥人,與後世的突厥不同,如今的突厥僅僅是一些上千人的部落,他們比匈奴人的先祖過的還要淒慘,北漠以北的地方,說是凍原也不足為過,那種地方,真的能夠找到草場,還能夠強悍的生存下去,那是連匈奴人都不願意去想的事情,畢竟如果沒有匈奴帝國的崛起,如今的匈奴人可能也已經被漢人趕到極北之地了,那種冰天雪地的情況下,不要說反撲,就是連正常的繁衍都很難做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是後世對於中國朝代的一個最真實的寫照,不論是高祖還是文景帝,他們或是征伐,又或是調養,心中其實都是秉著將來是要組建一個大一統帝國的想法的。
若不是真的國力有限,其實很早的時候,大漢的擴張就應該開始了,隻可惜,漢人的鄉土思維是一個相當強大的阻礙。
一年半載的征伐過去,不管到了什麽遙遠的土地,大部分的軍士都會想念自己的家鄉,或許真的是百家爭鳴之後,黃老之學的思想已經牢牢的刻在了人們的心中,百姓所期望的無非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一畝良田三分地,僅此而已。
要讓一個國家的軍隊中人都帶有高漲的擴張思想,這種狀況,沒有真正的宣傳影像,以及足夠時間的教育支撐,這都是不現實的。
****這種事情,對於一個千百年來都是以農耕自給自足的文明來說,還是太過有侵略性了,所以大漢的窩裏鬥強的很,但是真的到了侵略擴張的時候,多半都是會遭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失敗的。
修築長城也是這麽一個道理,始皇帝多麽雄才偉略,他打下了大片的江山之後想的也是關好門窗,勞民傷財也要修築一道東西橫貫的長城,自己在家門中閉關造車,過穩定又綿長的傳承生活,而不是想去用戰馬鐵蹄踐踏那些弱小民族的尊嚴,即便那些民族是一擊即潰的。
祖宗的地盤,他們隻要守好了,就沒有人會指責他們,說過天底下的皇帝大都是平庸的,他們如果沒有被權力徹底蒙蔽雙眼,不想讓自己在史書上遺臭萬年,大都會好好地控製自己的欲望,讓自己成為一個守成的人,而不是一個暴君。
但是這樣的人雖說不愧對祖先,他們在祖先那裏也休想撈到一些好處。
時光再往後推個幾千年,中華大地上的人們也對於老祖宗是有著崇高的敬意的,說起來總是會有著一些由來已久的自豪感,這是深深刻在骨子裏的。
而皇帝,多少年來才有了天子之稱,此前可都是畢恭畢敬的稱自己為軒轅後代的。
有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兩個朝代如果相離很近,那麽兩個朝代更迭的時候,多半經曆過兩個朝代的人會有著一個明顯的站邊趨勢,有前朝遺民的說法,兩朝的勢力基本上都是水火不容的,更不用說那些並立的朝代了,但是若是時間再久遠一些,無論是誰也不會對周朝遺民有著敵意,更不會對於軒轅氏後人有著什麽惡意,相反,敬意更多。首發 https:// https://新81中文網更新最快 手機端:https:/
好聽點說,當然是因為尊重香火,注重宗室,但是實際上僅僅隻是因為,相隔甚遠的朝代,他們已經沒有了任何會觸犯對方利益的行為,自然就會被相互接納。
軒轅氏這一隻當年也沒有見到夏朝有過多少的尊敬,反倒是在周滅殷商的時候,將軒轅老祖搬了出來,作為自己強有力的立場,從根本上占據道德的優勢。
古人講究師出有名,便是從那個時候興盛起來的,周朝後來成為天下共主,但是由於分封一套的不完善,導致自己日薄西山,這種情況下誰也不去尊重周朝,但是也沒有人對他們有過太大的惡意,周朝供奉著軒轅氏,到後來又是春秋亂戰之後,諸國拱起一個象征性的周朝,再到後來始皇帝封禪之時,也將軒轅氏的香火一直供奉起來,如此,中華大地的真正一支就這樣被確立了。
有時候這些事情的完善也少不了其中的某些人刻意的推動,若不然,可能我們所供奉的先祖到現在也隻是黃土一抔。
不過到了漢朝的時候,人們就已經不在乎這些了,象征便是象征,既然已經成為了定式,那就一定要有足夠的儀式感,儀式感是從大秦傳出來的,但是作為一個王霸之氣太過溢滿的始皇帝,他做起這種事情來就有些招搖之意,反倒是沒有了後來漢人供奉祖廟的那種神聖與嚴謹之感。
洛陽城裏這一支是當年宋公拱衛周王室的時候,洛陽城中唯一保存下來的古跡,別看洛陽古城有些古舊,青苔上石痕,翠綠爬滿牆,但洛陽城在作為副都的時候已經經曆了許多次的修繕了,這些古舊的痕跡有刻意為之的效果,也有氣候的改造,說起來北方幹冷,洛陽城已經算是足夠濕潤宜人了。
長安城的那支在大秦創立之後就有人一直維持香火,又因為各家天子的功德,所以前前後後有過三四次的修繕,高祖臨廟,加蓋了許多,還另立了石像。
遷都是劉釗之後的事情,自然就不去請長安城祖廟的香火了,實話實說,劉釗的功德與開國無二,絕對是有資格為祖廟填瓦的,隻不過選定洛陽城的這一支,他也是有著自己的私心的。
在臣子麵前,他是雄材偉略又平易近人的優秀帝王,但是在天下人麵前,他絕對是君臨天下、威嚴無比的天子,他做了這麽多的事情,想怎麽威風就怎麽威風,之前他說出這些事情,老太傅還親自勸阻過,隻不過卻被秦複得拉走了,秦複得看得透,老太傅則是有些頑固在裏麵,他強硬的認為,當年洛陽城中的最大的一支香火已經被帶到了長安,如今再來洛陽城中祭祀先祖甚至要加蓋祖廟,這是顛倒是非的事情,哪有把自己當做旁支來做這些的?
老太傅氣得不行,但是天子卻沒有任何迴應,詔書是秦複得親自擬定的,順著天子的心來,這是他最後能夠做到的事情。
他當然收到了托孤的文書,一個鐵麵無私的左相大人,做了這麽多年的石佛,如今卻心軟了起來,說來實在是令人唏噓。
老太傅看的很開,他知道生死天注定,就算是真龍天子也絕對有駕崩的那一天,他不說,但是能夠讓帝王體麵的入土,不給任何史家留下評說的空間,他覺得自己做的沒有什麽問題。
不過隻要詔書已經下來了,也沒有什麽商量的餘地了。
禮部是全權負責此事的,不想後來會有一個部門專門處理這種祭祀的事情,禮部中的大佬們其實已經有了這個想法,所以將禮部中辟出祀部專門處理關於宗廟祭祀一類的事情。
此次事情是由禮部侍郎來負責的,詔書下達之後,禮部就忙開了花,不光是采購的清單,因為財政的權力並不在禮部手中,禮部掌管這些,但是也要向著戶部去報備,這兩天卞常錫基本上是跑遍了兩部,踏破了戶部的門檻。
戶部的辦事效率很差,不是因為他們故意刁難禮部,祭祀祖廟,添香加火這樣的事情,天子下達了命令,誰敢陽奉陰違,隻不過戶部如今也是忙炸了,因為北邊戰事的緣故,大漢莫名其妙的丟了這麽一批相當重要的軍用物資,如今從大漢各地要擠出一批足夠分量的物資調到北線,還不能勞民傷財,不能夠讓大漢的統治根基受到動搖,流民一事前些年才剛剛處理好,如今又要壓榨百姓,國庫這種儲存的財富已經是盡可能的撥出去了,但是總要留有一定量的底線,不然真的到了最關鍵的時刻,再去準備這些物資是根本來不及的。
如此一來戶部的官員幾乎是忙的不見蹤影,即便是卞常錫這樣的侍郎官來了,戶部幾乎也沒有人來迎接他。
戶部尚書是相當精明的人,知道禮部如今是要來找他的“麻煩”的,幹脆就眼不見心不煩,直接將辦公的地方搬到了家中,這點權利他還是有的,不耽誤自己的工作,對外稱病,又可以不受其他事情的牽連。
禮部自然不會缺錢的,他們有的是存餘,隻不過這次的宗廟祭祀是他們禮部所有官員晉升的機會,為此他們幹起了許多相當雄偉的工程,但是那一長串的祭祀用物品的清淡,就足夠從禮部大院的中堂一直拖到門外了,花費自然也是相當多的。
天子已經說了,如果需要,盡管從他的銀庫裏拿,皇家的銀庫和國庫還是不一樣的,相當於天子的自己的錢,劉釗是個相當節儉的人,他想要做一個名垂青史的千古一帝,所以就會有很多尋常皇帝享受得到的那種便利他享受不到。
還記得幾個冬天前,大漢饑荒不斷,流民失所,劉釗見群臣生活奢侈,直接頒下了法令,讓全天下興起廉儉之風,他到了冬天,夜裏身子冷,連口羊湯都不敢喝,就隻能猛地灌茶水,也是因為灌了許多茶水,他覺得自己精神抖擻,以為自己的身體硬朗的很,沒日沒夜的操勞,最後病倒,舊傷複發可能也有這部分的原因,誰也理不清這些。
天子說能夠用他的銀庫裏的前,禮部的官員自然不會去輕易地動用了,這時候最是能夠體現他們能力的時候,他們自然要好好表現。
各司其職是大漢真正運轉的關鍵,戶部在為了自己的事情操勞,u看書 w.uuknshu禮部也在縫隙裏麵極盡所能,這種競爭與牽製之下,事情還在有條不紊的進行。
過了這個冬日,一定會有餘糧運送到前線,甚至還有大漢馬監培育的優良馬種進入軍中成為西軍騎兵的一個巨大補充,正麵戰場大家都預測會是中西兩線,東線的物資則是要稍微克儉一下,主要是三線都維持著一定數量的騎軍,就是有大漢做後備,鎮北軍這樣的消耗大漢也支撐不起。
隻要餘糧到了,戶部的事情完結,到了戰時,就是左相右相全權接受戰時軍備的事情了,這危機也會解除,對於自家的軍隊,雖然大漢文武相互看不順眼,但是自信,是全大漢人都有的。
禮部的事情呢?也是過了這個冬日,隻要冰雪消融,第一支迎春花盛開,就是祭祀先祖的時候,到時候天子的無限風光,都將會成為史書上濃重的墨彩。
一個冬天的時間去籌備,禮部怎麽也會從各部手中扣出自己想要用的東西,他們是有這個能力的。
另一方麵,天機閣其實已經出動了,東南如今的江湖亂勢,幾位閣老已經看出了一些端倪,似乎江湖與士族有了相當的聯係,這絕對不是一個好苗頭,關鍵是發生在楚王的麾下,這些事情不得不防,所以他們已經有了措施。
然後才是霍牧的事情,霍牧在西域如果成功,那絕對是一次相當完美的行動,消除一切的不安定因素,這是未雨綢繆最準確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