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槐在得知了父親已經進入了府中,然後迴到了大堂之後就不再走動,心中也是有些慌張的。
現在經過了剛才的刺激,他現在清醒的不得了,是那種不得已而清醒的感覺。
何文遠清清楚楚的跟他說過了李重霄這個人惹不得,然而他卻已經做了,這才是最讓他感覺到有些心煩意亂的地方。
他懷恨的目標有很多,比如那當年一身榮華,卻能夠坐享其父親的病逝而當上秦王的世子,劉宰是什麽德行,他劉槐又怎麽會不清楚?
當年自己隨父親的大軍征戰南北,隨水師橫貫東西,他劉宰還是一個即將醉死在渭河畔的浪蕩世子,他的前途光明一片,而看他的模樣,卻是一副根本扶不起的樣子。
而劉棣,這個膽小如鼠的懦弱文士,就更不用與他相提並論了,當年劉棣見到父王的熊兵,那幾乎是站立不穩的,可是如今……
如今這兩人都受了父親的福,先他一步,先他不知道多少步,當上了那至高無上的大漢諸王,當年弱小怯懦,並且萎靡又無能的幾個弱者,在劉槐眼中隻能是一事無成的兩個廢物,如今竟然是遠遠地甩開了他,不管是從地位還是從風評上。
別人說起魏王劉棣,都會說他劉棣小小年紀便承受了這樣的喪父之痛,身體孱弱卻依然勵精圖治,將魏地治理的井井有條。
魏王與劉泰一樣,當年很早便離開了父親,孤身前往京城求學,兩人歲數相仿,但是兩人的成就卻很是不同,總的來說,二先生修的是大道之義,為的是將儒家提升到更高的位置,而劉棣卻學的是為官與治官之道。
雖然有區別,但是兩人都是太學相當有名的學生。
隻可惜身為長子的劉棣,突然得到了父親被人刺殺的噩耗,據當時太學的教習所說,他從未見到世子是如此的恍惚,正如一顆明珠,頃刻間便失去了自身散發的所用光芒,一點點的黯淡了下去。
劉棣未完成學業,早於劉泰兩年便趕迴了魏地,為的是主持大局,讓多年來本就風雨飄搖的魏地能夠保持穩定。
魏地是很奇特的的一個地方,他的地理位置一直在變化,起初諸王分封那都是看著軍功,看著親疏來分,但是曆經近千年的風雨,大漢的版圖不斷擴張,具體的封地也漸漸消失。
每位天子再分封之時都會考慮到當年的形式,然後稍作封地的調整,也有像如今劉釗所做的事情那樣,直接明著或者暗著進行削藩的事情。
如今的魏地雖然是比不上秦與楚這兩處本就相當大的封地麵積,但是由於將韓一同兼並與身下,地方也不小,將洛陽這一塊地方分與趙之後,為了保持魏的完整性,多少年前,魏便漸漸向南移,可以說若是能夠將蜀地大半給納入己下,魏依然會是大漢第三大封地。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誰也不會想到當年遂天子之意,本應該成為魏地封地的巴蜀,竟是漸漸成為了三家王百年相爭的地盤,這主要還是由於蜀地那封閉的地形導致的,蜀對於各地都沒有多少的歸屬感,漸漸地便成為了不治之地。
魏的麵積便急劇的減小,當年最為富庶的洛陽地區也成了如今的國都,留下的都是相當不痛不癢的州地,資源不充足,人口也少。
人口少是一迴事,本占領著中原大地大片的魏,遺留下來了諸多大漢百年來的大戶,這些大戶多是當年中原貴族,論分封一事,那自然是中原之地更加會讓人覺得自身受到了重視。
所以有些雖然沒落,但是依然有著財力,或者有些依然還帶著兇悍的爵位的大戶紮堆於魏,老魏王雖然沒有楚王那種征戰的霸氣,但是靠著多年的經營,依然也是能夠處理好封地內部的各種矛盾。
但是魏王一死,這事情可就亂了套了,大小家族的割據就開始了蔓延,多少猜忌讓家與家之間開始了冷戰或者相互傾軋,更有甚者開始霸占小城,雖然他們一直沒有宣布過獨立,因為他們不敢對抗皇權,但是他一個小小的世子,如何能夠壓得住這些老油子呢?
劉棣當時的孤立無援眾人其實也在旁觀的,大家都想看看這個魏王的獨子究竟該如何處理這樣的爛攤子,尤其是在刺殺魏王的兇手很有可能就是那些大家族之中出來的人的時候。
沒錯,魏王雖然很是巧妙地找到了魏地那些權貴的一個平衡點,但是多少年的風雨,還是惹了許多人的,這種情況下,隻要是能夠不留下痕跡,刺殺王爺這種事情,在這些權貴的眼中也隻是一個關於利益的抉擇罷了。
雖然很可能魏地再也迴不到當年的那種與趙齊飛的風光感覺,人們都看到了劉棣的積極與正直,他能夠在臨危受命的情況下,將即將分崩離析的魏地拉迴正軌,不光是得到了天下人的賞識,而且是他那種處處為大漢著想的表現,也是引起了天子的注意,至此天下人都認為魏地至少不會就那樣徹底落敗下去,成為大漢的一處荒郊野嶺。
而秦王劉宰呢?
在他父親死之前,人們對於劉宰的唯一印象就是這個敗家世子對於酒的嗜性,長安城的老杜康幾乎是靠著劉宰一人脫銷,一人將大漢整個酒業帶動起來的巨子本應該是一個商業奇才?
但是他卻不是靠著酒業的貿易,他靠的是買、喝、送,敗壞幹淨了老秦王庫中那辛辛苦苦積累起來的財富,將自己成功塑造成了一個嗜酒如命的無賴青樓徒子。
然而在老秦王病逝之後,他立刻就變得不同了,大概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極好的轉變,誰都沒有想到,這個他們認為沒有任何能耐的新秦王,竟然能夠降服那傳聞中的徐奇為他所用,兩人內外兼修的同時,還給朝廷展現了極好的形象。
多少年不受治理的西北大盜們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已經開始呈現衰退的形勢了,曾經荒廢千裏的窮土,在他新政策的推動之下,秦地一下子幾乎為大漢增加了足足一成的耕地,真正的增加還可能更多。
扭轉風評的兩位王爺,就那樣成為了死死壓在劉槐頭頂的兩塊巨石。
劉槐的評價是怎麽樣的?
在楚地你可以看到到處都為世子殿下說好話的人,因為劉槐對那平民做的的確很是周到周全,雖然是在揚州城裏處理家中生意,但是卻從來沒有靠著自身的聲望與威勢欺壓過平民百姓。
而且楚王諸多惠民的政策,大都是出於劉槐的點子,劉槐從小就有著那種機靈的頭腦。
劉槐在為民這一方麵,做的很是不錯,但是他搞錯了一件事情,秦王如此荒奢,魏王當年如此怯懦,為何他們還能贏得天下人的稱讚?而他一個楚王世子,雖然做好了身邊的一切,但是在外人的眼中,他依然隻是一個暗地裏逆賊的接班人罷了,不管怎麽樣,他做的事情是好是壞,已經會有一群人,孜孜不倦的在朝廷百官、在天子耳畔吹風了。
這時就應了那句古話,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了……這種老話永遠都有他的道理,他可能不會永遠都對,但是他很多情況下都是前人的經驗總結。
就好比大漢多少年前開辟的疆土——夷洲、以及琉球附近。
夷洲還有琉球是一座相當大的海島,還有一群麵積不等的小海島,但是島上的居民確實相當的多,隻能說是因為資源豐富吧,多少年來也沒有收到過統治者的約束,一直都是封閉的發展。
但是靠著大漢海商的開拓精神,大漢海司還是發現了這樣兩處富有的靠近大漢疆土的島嶼。
自然是要征服的,兵不血刃,大漢甚至沒有拍出最精銳的水軍便輕鬆地登島,占領了那些地盤。
來自閩越的軍隊多是衝鋒舟,來得快,去的也快,也沒有怎麽約束島上的居民,島上的人最討厭的人可能就是那隻聽到其名號,而不見其人的大漢天子劉釗了吧。
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大漢照收其賦稅,官員將其治理的井井有條,民心的厭惡,對於劉釗對大漢的統治沒有絲毫的影響,這就是大局觀的影響了。
劉槐……還是對於大局觀過於匱乏,他以為隻要自己照顧好自己腳下的百姓,自己就可以獲得相當良好的評價,以為百姓會不斷傳播他的好名聲,然而他全都錯了。
劉槐的嫉妒不是空穴來風,他自然要找地方發泄的,他從來不是一個能夠隱忍的人。
所以他盯上了未知的李重霄,這個見麵之後發現,竟然年歲比那魏王還要年輕的王爺,這讓他的嫉妒變成了怒火。
然而就是人們對於未知的恐懼,才是能夠讓人不斷前進的驅動力之一,當人失去了對一切未知的敬畏與恐懼之後,他離自我毀滅也不遠了,這裏雖然用在李重霄這個小年輕身上不太合適,因為他的確不是什麽未知的恐懼,但是兵家還講求一個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來著,劉槐對於全然不知的李重霄就這樣下手了,實在是一招昏招。
怪不得何文遠整個人都沉默了,他甚至都沒有見過李重霄,也知道這樣一位能夠悄無聲息來到揚州的王爺,不管是魄力還是實力都是劉槐招惹不起的,最好的情況也就是兩敗俱傷,但是他李重霄行將千裏都沒有被發現,要從這絲毫不設防的楚地逃脫,實在是再簡單不過了,這種情況下,隻要是劉槐下了手,那就是一棋昏招,很難反悔的那種。
何文遠給劉槐的建議就是縮起頭來當王八,用最誠懇的態度認錯,不光是對憤怒中的老楚王,還有對那位初來乍到的蜀王。
聽到這裏,劉槐其實也是沉默了,他心中憋著的氣,被人今日一股腦的還了迴來,還給了他一個下馬威,一個紮實的警告。
要他這種從來沒有受過挫折的性子,他怎麽可能能夠忍得住不抱負,所以他沉默了,對於老師何文遠的尊敬,讓他從心底深處不願去頂撞自己的老師,但是陽奉陰違的事情,他絕對是幹的出來的。
尤其是在看到了劉泰那幅無辜的嘴臉,他恨不得將牙齒都咬碎,劉泰看見自己的兄長龍行闊步的走進了大堂,表情很是擔憂,他雖是治學治經擅長無比,但是輪到他來處理家中倫理之事,他實在是白板一塊。
到這時,他突然想起了蜀王臨走前,特地悄悄地湊到他的耳邊對他說的話,這讓他變得有些無所適從。
“被權力包裹的血水親情,有時很難抵過利益的交鋒,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u看書 .ukanhu.om 先生保重。”
李重霄沒有什麽表情,說的這些話讓劉泰實在是有些難以接受。
他還記得小時候,兄長總是領著自己在艦隊的甲板上玩樂,總是能夠看見兄長意氣風發的模樣,那在他小小的心靈之中產生了多少的深刻印象,此時也不得而知。
但是當真的反應過來,明白了兄長真的已經變了很多的時候,他的心是很痛的。
如何讓一個文質彬彬的人,徹底失去心中的秉持,變得不再遵守自身的原則,那大概就是發生了很多無法讓他接受的事情吧。
劉泰沉默了,他看向兄長的眼神,很難再生起那種親情的感覺,他需要用一種安全的,審視的眼光,去看這個男人……是啊,麵前的這個人,是一個男人,他也是,那麽在同樣的權力蔭蔽之下,兩個人總會有難以避免的各種交鋒……實在是有些太過悲觀了。
老楚王撘眼看了一下在桌子另一端的劉槐,嘴角抽動了一下,但是卻沒有說什麽。
隻是叫來侍者,讓他給自己的長子賜座。
“槐兒,泰兒,我們父子三人有多久沒有坐在一起吃一頓飯了?”老楚王笑道,笑的有些真實,是真的最真實的那種笑容。
兩人不言語,但是心中卻多了些糾結,多了些思考。
劉岑呢?劉岑似乎已經感覺到了些什麽。
現在經過了剛才的刺激,他現在清醒的不得了,是那種不得已而清醒的感覺。
何文遠清清楚楚的跟他說過了李重霄這個人惹不得,然而他卻已經做了,這才是最讓他感覺到有些心煩意亂的地方。
他懷恨的目標有很多,比如那當年一身榮華,卻能夠坐享其父親的病逝而當上秦王的世子,劉宰是什麽德行,他劉槐又怎麽會不清楚?
當年自己隨父親的大軍征戰南北,隨水師橫貫東西,他劉宰還是一個即將醉死在渭河畔的浪蕩世子,他的前途光明一片,而看他的模樣,卻是一副根本扶不起的樣子。
而劉棣,這個膽小如鼠的懦弱文士,就更不用與他相提並論了,當年劉棣見到父王的熊兵,那幾乎是站立不穩的,可是如今……
如今這兩人都受了父親的福,先他一步,先他不知道多少步,當上了那至高無上的大漢諸王,當年弱小怯懦,並且萎靡又無能的幾個弱者,在劉槐眼中隻能是一事無成的兩個廢物,如今竟然是遠遠地甩開了他,不管是從地位還是從風評上。
別人說起魏王劉棣,都會說他劉棣小小年紀便承受了這樣的喪父之痛,身體孱弱卻依然勵精圖治,將魏地治理的井井有條。
魏王與劉泰一樣,當年很早便離開了父親,孤身前往京城求學,兩人歲數相仿,但是兩人的成就卻很是不同,總的來說,二先生修的是大道之義,為的是將儒家提升到更高的位置,而劉棣卻學的是為官與治官之道。
雖然有區別,但是兩人都是太學相當有名的學生。
隻可惜身為長子的劉棣,突然得到了父親被人刺殺的噩耗,據當時太學的教習所說,他從未見到世子是如此的恍惚,正如一顆明珠,頃刻間便失去了自身散發的所用光芒,一點點的黯淡了下去。
劉棣未完成學業,早於劉泰兩年便趕迴了魏地,為的是主持大局,讓多年來本就風雨飄搖的魏地能夠保持穩定。
魏地是很奇特的的一個地方,他的地理位置一直在變化,起初諸王分封那都是看著軍功,看著親疏來分,但是曆經近千年的風雨,大漢的版圖不斷擴張,具體的封地也漸漸消失。
每位天子再分封之時都會考慮到當年的形式,然後稍作封地的調整,也有像如今劉釗所做的事情那樣,直接明著或者暗著進行削藩的事情。
如今的魏地雖然是比不上秦與楚這兩處本就相當大的封地麵積,但是由於將韓一同兼並與身下,地方也不小,將洛陽這一塊地方分與趙之後,為了保持魏的完整性,多少年前,魏便漸漸向南移,可以說若是能夠將蜀地大半給納入己下,魏依然會是大漢第三大封地。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誰也不會想到當年遂天子之意,本應該成為魏地封地的巴蜀,竟是漸漸成為了三家王百年相爭的地盤,這主要還是由於蜀地那封閉的地形導致的,蜀對於各地都沒有多少的歸屬感,漸漸地便成為了不治之地。
魏的麵積便急劇的減小,當年最為富庶的洛陽地區也成了如今的國都,留下的都是相當不痛不癢的州地,資源不充足,人口也少。
人口少是一迴事,本占領著中原大地大片的魏,遺留下來了諸多大漢百年來的大戶,這些大戶多是當年中原貴族,論分封一事,那自然是中原之地更加會讓人覺得自身受到了重視。
所以有些雖然沒落,但是依然有著財力,或者有些依然還帶著兇悍的爵位的大戶紮堆於魏,老魏王雖然沒有楚王那種征戰的霸氣,但是靠著多年的經營,依然也是能夠處理好封地內部的各種矛盾。
但是魏王一死,這事情可就亂了套了,大小家族的割據就開始了蔓延,多少猜忌讓家與家之間開始了冷戰或者相互傾軋,更有甚者開始霸占小城,雖然他們一直沒有宣布過獨立,因為他們不敢對抗皇權,但是他一個小小的世子,如何能夠壓得住這些老油子呢?
劉棣當時的孤立無援眾人其實也在旁觀的,大家都想看看這個魏王的獨子究竟該如何處理這樣的爛攤子,尤其是在刺殺魏王的兇手很有可能就是那些大家族之中出來的人的時候。
沒錯,魏王雖然很是巧妙地找到了魏地那些權貴的一個平衡點,但是多少年的風雨,還是惹了許多人的,這種情況下,隻要是能夠不留下痕跡,刺殺王爺這種事情,在這些權貴的眼中也隻是一個關於利益的抉擇罷了。
雖然很可能魏地再也迴不到當年的那種與趙齊飛的風光感覺,人們都看到了劉棣的積極與正直,他能夠在臨危受命的情況下,將即將分崩離析的魏地拉迴正軌,不光是得到了天下人的賞識,而且是他那種處處為大漢著想的表現,也是引起了天子的注意,至此天下人都認為魏地至少不會就那樣徹底落敗下去,成為大漢的一處荒郊野嶺。
而秦王劉宰呢?
在他父親死之前,人們對於劉宰的唯一印象就是這個敗家世子對於酒的嗜性,長安城的老杜康幾乎是靠著劉宰一人脫銷,一人將大漢整個酒業帶動起來的巨子本應該是一個商業奇才?
但是他卻不是靠著酒業的貿易,他靠的是買、喝、送,敗壞幹淨了老秦王庫中那辛辛苦苦積累起來的財富,將自己成功塑造成了一個嗜酒如命的無賴青樓徒子。
然而在老秦王病逝之後,他立刻就變得不同了,大概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極好的轉變,誰都沒有想到,這個他們認為沒有任何能耐的新秦王,竟然能夠降服那傳聞中的徐奇為他所用,兩人內外兼修的同時,還給朝廷展現了極好的形象。
多少年不受治理的西北大盜們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已經開始呈現衰退的形勢了,曾經荒廢千裏的窮土,在他新政策的推動之下,秦地一下子幾乎為大漢增加了足足一成的耕地,真正的增加還可能更多。
扭轉風評的兩位王爺,就那樣成為了死死壓在劉槐頭頂的兩塊巨石。
劉槐的評價是怎麽樣的?
在楚地你可以看到到處都為世子殿下說好話的人,因為劉槐對那平民做的的確很是周到周全,雖然是在揚州城裏處理家中生意,但是卻從來沒有靠著自身的聲望與威勢欺壓過平民百姓。
而且楚王諸多惠民的政策,大都是出於劉槐的點子,劉槐從小就有著那種機靈的頭腦。
劉槐在為民這一方麵,做的很是不錯,但是他搞錯了一件事情,秦王如此荒奢,魏王當年如此怯懦,為何他們還能贏得天下人的稱讚?而他一個楚王世子,雖然做好了身邊的一切,但是在外人的眼中,他依然隻是一個暗地裏逆賊的接班人罷了,不管怎麽樣,他做的事情是好是壞,已經會有一群人,孜孜不倦的在朝廷百官、在天子耳畔吹風了。
這時就應了那句古話,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了……這種老話永遠都有他的道理,他可能不會永遠都對,但是他很多情況下都是前人的經驗總結。
就好比大漢多少年前開辟的疆土——夷洲、以及琉球附近。
夷洲還有琉球是一座相當大的海島,還有一群麵積不等的小海島,但是島上的居民確實相當的多,隻能說是因為資源豐富吧,多少年來也沒有收到過統治者的約束,一直都是封閉的發展。
但是靠著大漢海商的開拓精神,大漢海司還是發現了這樣兩處富有的靠近大漢疆土的島嶼。
自然是要征服的,兵不血刃,大漢甚至沒有拍出最精銳的水軍便輕鬆地登島,占領了那些地盤。
來自閩越的軍隊多是衝鋒舟,來得快,去的也快,也沒有怎麽約束島上的居民,島上的人最討厭的人可能就是那隻聽到其名號,而不見其人的大漢天子劉釗了吧。
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大漢照收其賦稅,官員將其治理的井井有條,民心的厭惡,對於劉釗對大漢的統治沒有絲毫的影響,這就是大局觀的影響了。
劉槐……還是對於大局觀過於匱乏,他以為隻要自己照顧好自己腳下的百姓,自己就可以獲得相當良好的評價,以為百姓會不斷傳播他的好名聲,然而他全都錯了。
劉槐的嫉妒不是空穴來風,他自然要找地方發泄的,他從來不是一個能夠隱忍的人。
所以他盯上了未知的李重霄,這個見麵之後發現,竟然年歲比那魏王還要年輕的王爺,這讓他的嫉妒變成了怒火。
然而就是人們對於未知的恐懼,才是能夠讓人不斷前進的驅動力之一,當人失去了對一切未知的敬畏與恐懼之後,他離自我毀滅也不遠了,這裏雖然用在李重霄這個小年輕身上不太合適,因為他的確不是什麽未知的恐懼,但是兵家還講求一個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來著,劉槐對於全然不知的李重霄就這樣下手了,實在是一招昏招。
怪不得何文遠整個人都沉默了,他甚至都沒有見過李重霄,也知道這樣一位能夠悄無聲息來到揚州的王爺,不管是魄力還是實力都是劉槐招惹不起的,最好的情況也就是兩敗俱傷,但是他李重霄行將千裏都沒有被發現,要從這絲毫不設防的楚地逃脫,實在是再簡單不過了,這種情況下,隻要是劉槐下了手,那就是一棋昏招,很難反悔的那種。
何文遠給劉槐的建議就是縮起頭來當王八,用最誠懇的態度認錯,不光是對憤怒中的老楚王,還有對那位初來乍到的蜀王。
聽到這裏,劉槐其實也是沉默了,他心中憋著的氣,被人今日一股腦的還了迴來,還給了他一個下馬威,一個紮實的警告。
要他這種從來沒有受過挫折的性子,他怎麽可能能夠忍得住不抱負,所以他沉默了,對於老師何文遠的尊敬,讓他從心底深處不願去頂撞自己的老師,但是陽奉陰違的事情,他絕對是幹的出來的。
尤其是在看到了劉泰那幅無辜的嘴臉,他恨不得將牙齒都咬碎,劉泰看見自己的兄長龍行闊步的走進了大堂,表情很是擔憂,他雖是治學治經擅長無比,但是輪到他來處理家中倫理之事,他實在是白板一塊。
到這時,他突然想起了蜀王臨走前,特地悄悄地湊到他的耳邊對他說的話,這讓他變得有些無所適從。
“被權力包裹的血水親情,有時很難抵過利益的交鋒,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u看書 .ukanhu.om 先生保重。”
李重霄沒有什麽表情,說的這些話讓劉泰實在是有些難以接受。
他還記得小時候,兄長總是領著自己在艦隊的甲板上玩樂,總是能夠看見兄長意氣風發的模樣,那在他小小的心靈之中產生了多少的深刻印象,此時也不得而知。
但是當真的反應過來,明白了兄長真的已經變了很多的時候,他的心是很痛的。
如何讓一個文質彬彬的人,徹底失去心中的秉持,變得不再遵守自身的原則,那大概就是發生了很多無法讓他接受的事情吧。
劉泰沉默了,他看向兄長的眼神,很難再生起那種親情的感覺,他需要用一種安全的,審視的眼光,去看這個男人……是啊,麵前的這個人,是一個男人,他也是,那麽在同樣的權力蔭蔽之下,兩個人總會有難以避免的各種交鋒……實在是有些太過悲觀了。
老楚王撘眼看了一下在桌子另一端的劉槐,嘴角抽動了一下,但是卻沒有說什麽。
隻是叫來侍者,讓他給自己的長子賜座。
“槐兒,泰兒,我們父子三人有多久沒有坐在一起吃一頓飯了?”老楚王笑道,笑的有些真實,是真的最真實的那種笑容。
兩人不言語,但是心中卻多了些糾結,多了些思考。
劉岑呢?劉岑似乎已經感覺到了些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