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北軍在祥通三十三年這一年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征兵,一次是在春季,第二次緊接著就是夏季的征兵,聽說是春季征兵的數量達不到原本的要求,當年大漢鎮北軍的第一批老兵已經臨近退伍,所以接下來有很多空缺下來的位置,不光是那些前線上的主力軍,更有那些後勤部隊的許多位置空了出來。


    大漢其實是一個相當獨特的朝代,曾經的朝代不管多少年,不管國家多麽富庶,有一件事情都是不變的,男子的兵役,不論老弱,都要在他們人生之中成為一段他們難忘的迴憶。


    主要也是因為在這片大地之上,戰亂一直不斷,天下的大勢便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光是外族入侵,亦是有內亂的時候,隻要是國家有難,男子們,上至六七十,下至十四五,都要放下手中的農務,抄起家夥,然後趕赴戰場,為國家出生入死。


    保家衛國是沒有任何疑問的,曆來真正能夠打勝仗的軍隊,或者說國家,都是相當重視自身軍隊的建設,軍士們的待遇都極好,他們是為了保家衛國才敢於拋頭顱灑熱血,身前是他們麵臨的敵人,身後就是他們的兄弟姐妹,父老鄉親,他們倒下了,死去的便是他們最親的親人們。


    但是到了大漢,尤其是最近百年的時候,除了最早的幾百年,後世稱其為漢初時分,那是這片大地百廢待興的時候,正巧還遇到了匈奴這個民族在草原上迅速的崛起,所以別看大漢真正擊敗了暴秦,重新統一了這片大地,實際上,漢初所沿用的兵役製度,一直是秦朝的那一套。


    秦朝的兵役製度嚴苛無比,但是實際上迴報也是相當的高,這是所有平民第一次真正擁有的向上進階的機會,也就是所有人都擁有獲得爵位的機會,實際上不失為一種激勵製度。


    ァ新ヤ~8~1~中文網.x~8~1zщ


    為了與匈奴人對抗,在那個時代,大漢誕生出了不知道多少良將,最有名的兩位,當然是冠軍侯還有衛大將軍……兩位北擊匈奴,算是真正為大漢的穩定以及疆土的擴張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以至於即使是到了幾百年後的如今,兩位將軍的事跡也經常會被拿出,作為激勵將士們的事跡。


    畢竟,這兩位才是真正的起於微末之中的平民百姓。


    但是後來就不一樣了,慢慢的,大漢穩定下來,匈奴被漢人趕至了北方,實際上早在秦時,匈奴人就被大秦兩位將軍給幾乎滅族,一直逃到了現如今北匈奴所在的地方還要以北千裏的冰原之上。


    那段時間才是匈奴人最難熬的一段曆史,以至於他們甚至丟掉了他們民族的文字,因為當年掌握了這個民族文字的那些匈奴學者由於鑽研學術,掌握著大部分的知識,疏於自身的鍛煉,體質難以與那些以放牧為生的普通匈奴人。


    匈奴本就是一個遊牧民族,他們的知識儲備相當的偏,學者們的地位一般都很高,所以過著與普通人完全不同的富裕生活,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在後來與秦人對抗失敗之後,被人直接趕至了極北的冰原之上,因為體質的差異,那些掌握了族群真正知識體係的學者們,幾乎因為那種極端的天氣而死絕。


    消滅一個族群最好的辦法,就是消滅他們的文化,這是一句至理名言。


    所以匈奴人為什麽在骨子裏害怕秦人,一提到秦字,他們甚至要將那個已經逝去千年的朝代與他們的戰神,至高神相比較。


    卷土重來之後,後來再次戰敗,被大漢先後兩位將軍擊敗,匈奴人展現了遠遠比之前更強的適應能力,靠著各種遊擊的戰術,真正的算是盤踞在了這草原之上。


    但是由於他們的文化幾乎失去了彈性,所以原本刻在他們骨子裏的那種叫做團結的東西,似乎也因為文化的缺失而造成了相當惡劣的影響,所以在那之後,匈奴陷入了長久的分裂局麵,從此漢也迎來了發展最為平穩的一段時間,盡管發展有快慢,但是總體的進程一直都是向前的。


    所以因為這樣的局麵,大漢的兵役製度就沒有必要按照當年的國情,繼續仿製大秦的兵役製度,和平年代總要有和平年代合適的製度嘛,沒有戰爭,但是依然會有政治上的各種改革,比較有名的便是一位儒生的出現,他的出現算是真正將儒家從曆史的夾縫之中重新拎出,放到了台麵之上。


    他詳細了闡述了儒家是應該如何治國,那時的大漢已經遵循著漢初時的休養生息政策百年之久,人民飛速增長的物質生活和那種無為而治的政策已經不再相匹配,帝王深感國家的經濟受到了一種無形的製衡。


    後來的年代有了一種說法,是說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國,而這種說法的源頭大致便是在那時開始的。


    由於他的提倡,當時的天子采納了他的各種建議,將儒生重新帶到了朝堂之上,事實其實也是證明,儒家雖在亂世不能夠兼善天下,但是確實在盛世之時,最為合適的一種學說。


    由於儒生重新進入了曆史的舞台,那本屬於法家的一套製度,包括兵役製度,都受到了極大的衝擊。


    兵役製度放寬,因為大漢人口基數在,從此國家的征兵隻在必要時進行,由國家進行調控,總體的軍隊的數量要受到控製,而且對於征兵的人的素質也有了細致的要求,比如身高體重,還有家庭狀況一類的情況。


    男子不用再在生下來之後就要注定要在某段時間,應國家的號召,毫無準備的便登上戰場。


    男子服兵役的最小年齡被拔高,以十六歲為基準,以下的男子不做要求,上限也有了一個明確的限製,以五十五歲為頂。


    男子的身體素質不過關不會做要求,具體的細化標準每過一段時間都會登出最新的要求。


    比如身高不足七尺六寸的,或者體重不到一百三十斤……各種非常詳細的標準,大漢今後的每一次征兵都會有相當長的一段測量時間……每個男子在十六歲時都會有一次大漢各地方集體組織的體測,十六歲是一個比較標準的年齡,很多男子的發育停止便在這個時候,所以一次測試之後,男子的身體素質便會被分成三六九等,具體的稱唿應該是一等預備,二等預備,三等預備,還有不合格,從高到低排列。


    一等與二等算得上是在十六歲那個年齡就已經達到了征兵的最低標準,尤其是一等,甚至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待遇,這算是一種相當完善的兵役福利。


    而三等則是擁有參軍的資格,但是實際上應該不會被分到真正作戰的資格,一般都是地方軍,或者是邊境的後勤部隊……


    而不合格自然就是不合格。


    這些年輕男子的參軍與否實際上也是看當時的實際情況,不是說你是一等的預備,便要被強製參軍,實際上是在國家做了要求之後,比如說鎮北軍的征兵,要求是所有一等預備都要參加,這就是隻有在戰時才會有的一種征兵,畢竟家國存亡在前,已經不是什麽區別對待的時候了,這時所有的一等預備的男子都會直接準備參戰,而此時,鎮北軍也會開放征兵的門戶,再麵向全國各地,發出征兵的請求,隻要是有意向的,都可以再次進行一次體測。


    這當然是為了防止那種現象:一個人在十六歲之後加緊了鍛煉,然後靠著後天的努力,擁有了良好的身體素質,這種人依然是有參軍的機會,這時的體測就不是靠著定量的限製比如身高和體重來限製參軍了,而是要靠著各種方麵綜合的測試,得出一個合理的評估,再來選擇兵源。


    相當複雜的一種製度,但是事實上,在實行了這樣的兵役製度之後,才是真正的解放了大漢眾多行業的限製,比如……農業,如果務農有方,自然可以經營更多地土地,然後獲得更高的地位以及更多地財富,這時就不用擔心兵役的限製……


    再說工商業,大漢的工業比如紡織或者是冶煉……很多的工業規模其實都很小,主要也是因為如果不是國家的支持,尋常人很少會有那種將工業需要的基礎集齊的機會。


    但是大漢的商業由於……怎麽說呢……環境的影響:比較和平和安逸的生存環境,讓商業的發展相當繁榮,商人的地位自然也是大大的提高。


    大漢對於士農工商其實都是一視同仁的,雖說農業是大漢真正的經濟大頭,但是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商業以及工業的發展已經超出了當年曾經環境限製,可以說是眾多帝王勵精圖治的結果吧,許多很有遠見的政策都在這段和平的時代頒布,給了商業以及工業發展的機會。


    從事各種行業的人,可以再也不受兵役以及徭役的束縛,可以真正的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大施拳腳,隻能說是治國有方,大漢的統治者真正看到了讓國家長久發展的關鍵。


    提到了徭役,其實徭役也是與兵役實行相同的一套標準。


    徭役的真正待遇是普通的工作難以企及的,當然後來有些時候,因為某些人的私欲,比如貪官汙吏的壓迫等等……徭役受到了一定的衝擊,但是實際上硬性的規定上,為國家做出貢獻的徭工獲得的報酬都是有著詳細的規定的。


    不久前大漢第一位異姓王的出現,使得天下震動,人們在震驚的同時,實際上因為地域的限製,蜀地一向都是一個發展相當不平衡的地區,就拿益州為例,整個州七成以上的工業、商業、甚至農業的中心都在成都城附近極小的區域內堆積著,益州人口的五成被成都城所占據,其實就是因為一個叫做集聚效益的說法。


    成都城本就擁有難以想象的資源,所以吸引了大量的人口集聚,因為這樣的集聚有利大家的經濟效益的提升,簡而言之,就是人多的地方好賺錢,大家都是這樣想,所以原來不平衡的現象隻會更加不平衡。


    但是在蜀王府建成之後,盡管那位大漢第一任的蜀王依然相當的神秘,很少在人們麵前公開露麵,但是一條又一條的可以看得見的文件從那蜀王府中遞出,實際上已經是很好的刺激了蜀地的發展。


    具體的操作相當的廣泛且複雜。


    但是大漢的徭役刺激效應在其中其實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uu看書 .uukanhu 因為徭役製度的存在,隻要是出工,便會有工錢拿,這是所有人都清清楚楚的,老百姓就是這樣,隻要你不坑他們,等價的交換勞動,他們自然願意為你出工。


    蜀王在蜀地各州之內都批下了相當數量的工程,比如水利設施,灌溉農田用的大壩,還有各種翻新城牆,翻新老舊的城區,擴建……


    這些工作當然都需要人們來做,因為徭役製度的豐厚報酬,所以大量的地方民眾得到了工作,其實蜀地很多地方都是很難發展農業的,所以導致了大漢的商業相當高的繁盛,但是也因為沒有人從事農業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沒有錢賺,更沒有錢去改造土地,也因為沒有人耕地,所以地方上更沒有多餘的紫金去改造土地,去刺激農業,畢竟你不能讓人們餓死吧。


    所以這個時候,配合著蜀王的各種政策,地方上順勢出台了相應的措施,人們最近總是在談論秦王在秦地所頒下的各種刺激農業的法令與措施,對其評價都極高,實際上他們不知道的是,在蜀地,其實個地早在半年之前就已經開始進行相似的推動了。


    隻要是投入了資金,農人開墾了荒田那就是屬於自己的,然後地方上官府還會專門獎勵那些開墾多的人農具,甚至耕牛。


    你看,所有人都富了起來,你隻能是佩服那些朝堂上舞文弄墨的儒生們,他們的確有這個本事。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可是名俠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青絲留他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青絲留他方並收藏那可是名俠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