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方光琛口無遮攔
一天拯救大明,我自己也沒底 作者:三才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薊州城。
衙署大堂。
崇禎正在和王承恩、李若鏈、吳三桂、劉希堯等人商議大軍前往山海關的方略。
“稟陛下,方光琛求見。”
崇禎意味深長地看了一眼吳三桂。
吳三桂摸了摸鼻子。方光琛求見陛下前,其實早已見過吳三桂了。他來見陛下就一個原因:他要說服陛下停止從官紳、富豪等既得利益階層手中征糧,且三代人免征的政策他認為也應該馬上停下來。
吳三桂知道陛下不想見方光琛。他還知道崇禎已經知道方光琛準備陛見前先見了他吳三桂,李若鏈不僅重建了錦衣衛,而且滲透速度非常快。方光琛雖然是吳三桂的好友,但目前他的出現勢必會讓吳三桂陷入尷尬之境。
“朕不是安排他輔助唐通進行征糧嗎,他現在來做啥?”崇禎語氣中已經有了不悅。
沒人接話。
也不會有人接話。
崇禎緩緩道:“讓他進來。”
衙署大門口等候的方光琛聽到召喚,整理好儀容,規規矩矩進了衙署大堂。
“草民方光琛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歲!”
“平身。”
“謝陛下!”方光琛從地上爬起來,抬頭簡短掃視了一眼衙署內的眾人。
“方光琛,征糧的宣傳工作,落實的如何了?”崇禎問道,語調波瀾不驚。
“迴陛下。根據陛下禦賜的文案,目前薊州、玉田、遵化、豐潤、永平、昌黎等府縣的百姓和民眾基本上都知曉了朝廷的政策。”
“百姓反應如何?”崇禎似乎來了興趣,探出身來問道。
方光琛朗聲迴答道:“兩種反應。”
“其一,平民百姓對‘一次納糧、三代免征’的政策非常擁護。好多百姓說,有了這個政策,造反就不劃算了。他們有的從鄉裏麵連夜推著車,將糧食送到唐將軍那裏。”
王承恩看了一眼李若鏈,兩人均想:方光琛說話好大的膽子,這麽大逆不道的話也不加工一下再說,真的是目無君上。
崇禎微微一笑,“方公子,百姓覺得造反不劃算,那是我大明朝的福氣。”
崇禎繼續問道:“比如‘跟著闖王一起搶,先搶銀來,後搶地,最後搶人妻’這些標語的效果如何?”
“迴陛下,這些話啟初老百姓不相信 ,都說闖賊是解民倒懸、是仁義之師。後來從京師和附近逃難迴來的百姓向他們描繪了闖賊在京師犯下的滔天罪行後,大家都信了。”
“很多百姓無不對闖賊的殘暴義憤填膺,好多地方在保甲的帶領下,已經自行組建了民團,一旦闖賊犯禁,他們將誓死反抗!”
“唐通將軍說,好多青壯百姓要求參軍,但唐將軍說他沒有征兵之權。”
崇禎一拍桌子,“很好!這就是民心!朕倒要看看,是朕對他們好,還是闖賊對他們好!”
方光琛臉色開始凝重起來,“陛下,可是官紳階層卻炸了鍋,他們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老百姓隻要種地,納糧是天經地義的,怎麽能一口氣免三代人了。”
方光琛抬頭看了一眼崇禎,似乎有點遲疑,“官紳們說,自古的王朝,都是和士大夫共天下,從來沒見過和泥腿子共天下的。”
吳三桂、劉希堯、李若鏈、王承恩等人明顯看到崇禎臉色變了。
崇禎緩緩站起身來,“官紳們說的話很有代表性,他們這種治國理念已經盛行了千餘年了。實際上我朝太祖爺立國之初,已經和官紳、甚至勳貴階層展開過辯論和路線之爭。”
“你可知道,這些官紳富豪,隱匿了多少田產?他們吸納和霸占了多少丁口?”
有一句話崇禎沒有說出口:你們方家名下的田產和依附你們的佃農,有多少,你心裏沒有點逼數嗎?
“方公子,朕知道你學富五車,史書典籍想必也讀過不少。你且先迴答朕,曆朝曆代為何都逃不掉滅亡的命運?”
方光琛思索了一下,“迴陛下,草民認為,隻要不實行仁政的王朝 ,最後都會滅亡。”
“那麽為什麽這麽多王朝最後都不施行仁政了?”崇禎追問。
“君王德智雙虧、文武官員貪腐。”方光琛道。
崇禎心中暗自點了點頭,在這個時代,方光琛能有這種認識,已經屬於難的了。
“你說的很多,但是尚未觸及問題的本質!”崇禎道。
“朕有一些特殊的信息渠道,通過這些信息的分析結論,曆史上所有王朝之所以滅亡,其根源在於財富分配製度失去平衡、皇權和民權無法平衡所致。”
“在這種財富和權力分配結構體係下,指望遇到個把明君和清官來給百姓好日子,無異於癡人說夢。荀子說,人性本惡,誠哉斯言!權力和財富總歸是要抓到自己手中才是好的。”
“而且,”崇禎加重了語氣,“這種貪婪是沒有止境的。到最後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掀了桌子,這些朝代活該滅亡。”
“即便我大明朝,如果從現在開始不采取措施扭轉局麵,一樣活該被百姓推翻!”
方光琛震驚了!陛下說出這種話來,讓他的腦子中嗡嗡直響。從他父親方一藻、從吳三桂、從任何過去和當時的大儒口中,從四書五經中,都從來沒有聽過這種觀點。
這種觀點就像黑暗中的一道亮光一樣,照亮了方光琛的腦海。
“陛下的教誨草民迴去後會好好思考。可是,唐通將軍、劉希堯將軍麾下負責征糧的軍士,殺了好多大戶,而且抄沒了他們的家產。這個……這些大戶和士紳也是大明的子民啊。”
方光琛一咬牙,“這樣做,與闖賊何異!”
他實在看不慣唐、劉兩位將軍的部下為了糧食,將京師以東的區域全部攪得雞飛狗跳。而且動不動殺人的做法,他非常反感。
剛才崇禎的權力和財富理論他深受觸動,但是內心依然不認可為了征糧而殺人的做法。
“大膽!”王承恩出言嗬斥道。
“我本內臣,不得在朝堂妄議。可是你這廝說話完全不過大腦,你說大明的征糧官軍與闖賊相同,你到底是何居心?”
吳三桂一直覺得方光琛思慮周詳,今天怎麽說話如此沒遮攔。“方公子,不要怪王公公說你,你今天實在太過了!”
吳三桂趕緊跪下叩首道:“微臣懇請陛下下令,杖責方光琛十軍棍,以儆效尤!”
李若鏈知道吳三桂要保方光琛,心想也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方公子,還不趕緊請罪!”
倒是劉希堯,對於大明朝堂的潛規則不太懂,也不想摻和,便在一旁保持沉默。
崇禎理解王承恩、吳三桂、李若鏈的心思。他們不是穿越者,在他們的認知和世界觀裏,君前奏對,如果都像方光琛這樣心直口快,那可就是禮崩樂壞了。
不過崇禎精通後世各國政治學思想,他不認為一個人說幾句直白的話就是什麽十惡不赦的大罪。根據李若鏈派出的錦衣衛征糧監紀反饋的報告來看,方光琛在最近的征糧宣傳工作中表現出色、親自帶人深入鄉村、寨堡,拉橫幅、刷標語、給鄉中長老們講解政策。
可以說,方光琛用短短幾天時間,在京東地區給大明朝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即便李自成以後攻占這些區域,麵對的要麽是當地老百姓的怒火,要麽是堅壁清野。
方光琛自知犯了大忌,跪下叩首,但不語。他不認為自己說錯了,他這樣說也是為了大明朝的江山社稷。
“方公子,朕恕你無罪。你且平身”
門外通傳聲音響起,“稟陛下,內閣的邱閣老迴來了!”
崇禎麵露喜色,“吳國貴、祖邦文他們辦事靠譜!快宣!”
終於有真正的文臣歸隊了!再不來個把文臣,朕非得累死不可!
昨日已經有快馬將邱瑜逃出來的消息稟報給了崇禎,但是崇禎依然很激動。穿越前他一直對閣老這種級別的人很好奇,那可是人精啊。
衙署大堂。
崇禎正在和王承恩、李若鏈、吳三桂、劉希堯等人商議大軍前往山海關的方略。
“稟陛下,方光琛求見。”
崇禎意味深長地看了一眼吳三桂。
吳三桂摸了摸鼻子。方光琛求見陛下前,其實早已見過吳三桂了。他來見陛下就一個原因:他要說服陛下停止從官紳、富豪等既得利益階層手中征糧,且三代人免征的政策他認為也應該馬上停下來。
吳三桂知道陛下不想見方光琛。他還知道崇禎已經知道方光琛準備陛見前先見了他吳三桂,李若鏈不僅重建了錦衣衛,而且滲透速度非常快。方光琛雖然是吳三桂的好友,但目前他的出現勢必會讓吳三桂陷入尷尬之境。
“朕不是安排他輔助唐通進行征糧嗎,他現在來做啥?”崇禎語氣中已經有了不悅。
沒人接話。
也不會有人接話。
崇禎緩緩道:“讓他進來。”
衙署大門口等候的方光琛聽到召喚,整理好儀容,規規矩矩進了衙署大堂。
“草民方光琛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歲!”
“平身。”
“謝陛下!”方光琛從地上爬起來,抬頭簡短掃視了一眼衙署內的眾人。
“方光琛,征糧的宣傳工作,落實的如何了?”崇禎問道,語調波瀾不驚。
“迴陛下。根據陛下禦賜的文案,目前薊州、玉田、遵化、豐潤、永平、昌黎等府縣的百姓和民眾基本上都知曉了朝廷的政策。”
“百姓反應如何?”崇禎似乎來了興趣,探出身來問道。
方光琛朗聲迴答道:“兩種反應。”
“其一,平民百姓對‘一次納糧、三代免征’的政策非常擁護。好多百姓說,有了這個政策,造反就不劃算了。他們有的從鄉裏麵連夜推著車,將糧食送到唐將軍那裏。”
王承恩看了一眼李若鏈,兩人均想:方光琛說話好大的膽子,這麽大逆不道的話也不加工一下再說,真的是目無君上。
崇禎微微一笑,“方公子,百姓覺得造反不劃算,那是我大明朝的福氣。”
崇禎繼續問道:“比如‘跟著闖王一起搶,先搶銀來,後搶地,最後搶人妻’這些標語的效果如何?”
“迴陛下,這些話啟初老百姓不相信 ,都說闖賊是解民倒懸、是仁義之師。後來從京師和附近逃難迴來的百姓向他們描繪了闖賊在京師犯下的滔天罪行後,大家都信了。”
“很多百姓無不對闖賊的殘暴義憤填膺,好多地方在保甲的帶領下,已經自行組建了民團,一旦闖賊犯禁,他們將誓死反抗!”
“唐通將軍說,好多青壯百姓要求參軍,但唐將軍說他沒有征兵之權。”
崇禎一拍桌子,“很好!這就是民心!朕倒要看看,是朕對他們好,還是闖賊對他們好!”
方光琛臉色開始凝重起來,“陛下,可是官紳階層卻炸了鍋,他們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老百姓隻要種地,納糧是天經地義的,怎麽能一口氣免三代人了。”
方光琛抬頭看了一眼崇禎,似乎有點遲疑,“官紳們說,自古的王朝,都是和士大夫共天下,從來沒見過和泥腿子共天下的。”
吳三桂、劉希堯、李若鏈、王承恩等人明顯看到崇禎臉色變了。
崇禎緩緩站起身來,“官紳們說的話很有代表性,他們這種治國理念已經盛行了千餘年了。實際上我朝太祖爺立國之初,已經和官紳、甚至勳貴階層展開過辯論和路線之爭。”
“你可知道,這些官紳富豪,隱匿了多少田產?他們吸納和霸占了多少丁口?”
有一句話崇禎沒有說出口:你們方家名下的田產和依附你們的佃農,有多少,你心裏沒有點逼數嗎?
“方公子,朕知道你學富五車,史書典籍想必也讀過不少。你且先迴答朕,曆朝曆代為何都逃不掉滅亡的命運?”
方光琛思索了一下,“迴陛下,草民認為,隻要不實行仁政的王朝 ,最後都會滅亡。”
“那麽為什麽這麽多王朝最後都不施行仁政了?”崇禎追問。
“君王德智雙虧、文武官員貪腐。”方光琛道。
崇禎心中暗自點了點頭,在這個時代,方光琛能有這種認識,已經屬於難的了。
“你說的很多,但是尚未觸及問題的本質!”崇禎道。
“朕有一些特殊的信息渠道,通過這些信息的分析結論,曆史上所有王朝之所以滅亡,其根源在於財富分配製度失去平衡、皇權和民權無法平衡所致。”
“在這種財富和權力分配結構體係下,指望遇到個把明君和清官來給百姓好日子,無異於癡人說夢。荀子說,人性本惡,誠哉斯言!權力和財富總歸是要抓到自己手中才是好的。”
“而且,”崇禎加重了語氣,“這種貪婪是沒有止境的。到最後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掀了桌子,這些朝代活該滅亡。”
“即便我大明朝,如果從現在開始不采取措施扭轉局麵,一樣活該被百姓推翻!”
方光琛震驚了!陛下說出這種話來,讓他的腦子中嗡嗡直響。從他父親方一藻、從吳三桂、從任何過去和當時的大儒口中,從四書五經中,都從來沒有聽過這種觀點。
這種觀點就像黑暗中的一道亮光一樣,照亮了方光琛的腦海。
“陛下的教誨草民迴去後會好好思考。可是,唐通將軍、劉希堯將軍麾下負責征糧的軍士,殺了好多大戶,而且抄沒了他們的家產。這個……這些大戶和士紳也是大明的子民啊。”
方光琛一咬牙,“這樣做,與闖賊何異!”
他實在看不慣唐、劉兩位將軍的部下為了糧食,將京師以東的區域全部攪得雞飛狗跳。而且動不動殺人的做法,他非常反感。
剛才崇禎的權力和財富理論他深受觸動,但是內心依然不認可為了征糧而殺人的做法。
“大膽!”王承恩出言嗬斥道。
“我本內臣,不得在朝堂妄議。可是你這廝說話完全不過大腦,你說大明的征糧官軍與闖賊相同,你到底是何居心?”
吳三桂一直覺得方光琛思慮周詳,今天怎麽說話如此沒遮攔。“方公子,不要怪王公公說你,你今天實在太過了!”
吳三桂趕緊跪下叩首道:“微臣懇請陛下下令,杖責方光琛十軍棍,以儆效尤!”
李若鏈知道吳三桂要保方光琛,心想也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方公子,還不趕緊請罪!”
倒是劉希堯,對於大明朝堂的潛規則不太懂,也不想摻和,便在一旁保持沉默。
崇禎理解王承恩、吳三桂、李若鏈的心思。他們不是穿越者,在他們的認知和世界觀裏,君前奏對,如果都像方光琛這樣心直口快,那可就是禮崩樂壞了。
不過崇禎精通後世各國政治學思想,他不認為一個人說幾句直白的話就是什麽十惡不赦的大罪。根據李若鏈派出的錦衣衛征糧監紀反饋的報告來看,方光琛在最近的征糧宣傳工作中表現出色、親自帶人深入鄉村、寨堡,拉橫幅、刷標語、給鄉中長老們講解政策。
可以說,方光琛用短短幾天時間,在京東地區給大明朝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即便李自成以後攻占這些區域,麵對的要麽是當地老百姓的怒火,要麽是堅壁清野。
方光琛自知犯了大忌,跪下叩首,但不語。他不認為自己說錯了,他這樣說也是為了大明朝的江山社稷。
“方公子,朕恕你無罪。你且平身”
門外通傳聲音響起,“稟陛下,內閣的邱閣老迴來了!”
崇禎麵露喜色,“吳國貴、祖邦文他們辦事靠譜!快宣!”
終於有真正的文臣歸隊了!再不來個把文臣,朕非得累死不可!
昨日已經有快馬將邱瑜逃出來的消息稟報給了崇禎,但是崇禎依然很激動。穿越前他一直對閣老這種級別的人很好奇,那可是人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