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鬆錦之戰的罪魁
一天拯救大明,我自己也沒底 作者:三才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白良賢走後,崇禎突然沒頭沒腦對李若鏈惡狠狠說道:
“崇禎十五年被朕斬殺的那個大同總兵王樸還記得吧?”
李若鏈想了想,“當時臣還是錦衣衛指揮同知,沒有資格參與對王樸的審判。不過臣記得這個人。他和白良賢的父親白廣恩在鬆錦大戰時候都逃跑過。”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當年吳三桂在鬆錦之戰也逃跑過,他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鼻子。心中突然對李若鏈生起一股莫名的恨意來。
“等平定了天下,給朕查查王樸的家族,朕非誅他們九族不可!雞犬不留!”
在場眾人被崇禎的震怒都搞迷糊了,但吳三桂很清楚陛下為何如此出離的憤怒。
崇禎腦海中浮現出鬆錦之戰的曆史。
從崇禎十二年二月到崇禎十五年四月,這場戰役陸陸續續打了整整三年兩個月。大明累計投入九邊精銳約十三萬、建奴累計投入兵力約十一萬。
結局是大明傷亡五萬多人、建奴傷亡一萬多人,戰損比慘不忍睹,大明在遼東的軍事存在僅剩下山海關以及寧遠一座孤城。
大明方麵當時由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洪承疇掛帥,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等人為各隊統領。
這幾乎是大明最後的精銳部隊了。
可是居然敗得無比絲滑、流暢、毫無征兆。
皇太極以錦州的祖大壽為點,采用圍點打援的策略。洪承疇吸取薩爾滸之戰、明軍分散出擊的教訓,將十三萬大軍整合在一起,穩紮穩打、緩步推進。
崇禎十四年七月二十八日,洪承疇用鐵桶陣硬剛皇太極,取得了重大勝利。這一戰,清軍差點全線崩潰,吳三桂居首功!
可是隨後的曆史進程就很詭異了。兵部尚書陳新甲不停勸說崇禎要求洪承疇速速決戰,皇帝旨意不可違,於是洪承疇無奈率軍出擊。
然後在八月二十日的時候,曆史上可能最善於挖坑的皇太極就下令掘壕,從錦州西麵往南,穿越鬆山、杏山之間的通道,一直到挖到海口,連掘三道共計數十裏的大壕溝,將明軍包圍起來,切斷了其與後方的一切聯係和糧餉供應。
後人都說皇太極這三道壕溝如何如何牛逼,活生生將大明軍隊困死,但這三道壕溝真的這麽厲害嗎?真的沒法越過?事實並非如此。
八月二十一日的時候,洪承疇下令突圍,試圖越過壕溝,由於各部協調不暢,沒有成功。同一天皇太極命令阿濟格偷襲了塔山,並攻占了附近筆架山上大明的十二座糧倉。
得到消息的大明軍隊全軍崩潰,洪承疇認為大軍主力還在,隻要一起突圍,即便壕溝再深,兜迴去問題也不大。為了防止單獨撤退引發大軍混亂,洪承疇約定次日早晨突圍。
可是大同總兵王樸不知道怎麽迴事,半夜率領本部人馬胡亂突圍。結果整個大軍都開始逃竄,在戰役早期打得英勇頑強的吳三桂也慌了神,開始逃跑。
這下好了,其餘的大將,如馬科、李輔明、白廣恩、唐通等人紛紛撒丫子跑路。整個遼西走廊頓時陷入了一鍋粥的狀態。遼西走廊最窄的地方距離海邊不過數裏路,戰損的明軍五萬多人,大部分是被擠到海裏淹死的!
三道壕溝並沒有擋住吳三桂,他繞過壕溝直接迴到大後方的寧遠城去了。這充分說明,這三道壕溝根本沒有太大的戰術意義。大明這次完敗,真正的罪人就是大同總兵王樸!
《明史》用四個字記錄王樸的可惡:樸先夜遁!翻譯成白話就是說:王樸他連夜先跑了!
戰後,崇禎發飆斬了王樸,也僅僅斬了王樸。
比起祖大壽、吳三桂這些多少有點身不由己將門世家,王家才是真正斷了大明國運的家族!他們號稱“榆林王家”。其罪罄竹難書。
王樸的父親是右都督、柱國太師王威。在延綏鎮、榆林鎮長期擔任總兵。九佩將印,當了五十年總兵大佬。王威的弟弟王繼做過薊州和保定總兵、王宣做過保定總兵、王都做過保定總兵,還有一大堆的親族子弟最次也是副將。
王樸還有一個弟弟王洪,崇禎五年以天津總兵的身份帶兵鎮壓登州叛亂,結果這位仁兄也是半夜拔營逃跑、不告而別。
正是王洪的這次逃跑,讓叛亂的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逃出生天。正是這三叛賊的逃跑,讓建奴擁有了大量的火炮和技術工人。
所以說,王家的兩次逃跑,一次斷送了大明九邊精銳、一次讓大明沒了技術上的優勢。
認真追究的話,吳三桂在曆史投降建奴的行為隻不過是大明一係列軍事、政治、經濟、選才用人上的綜合後果,而王家的兩次逃跑則直接給大明掘好了墳墓。
隻不過吳三桂處於改朝換代的風口上,故此在曆史上更加引人矚目罷了。實際上到了崇禎上吊、大明民心不再之時,吳三桂投不投降都無法改變曆史走向。
但是背叛故國、投降敵酋,任何時候都不會被原諒,哪怕他吳三桂有再多苦衷。
崇禎迴過神來,深唿吸了幾次,方才略微平複了心情。
軍隊大佬在軍中生根發芽、代代傳承真的要不得。
“大伴,你記錄,朕有新的旨意。迴京後立刻實施!”
“即日起,軍隊中所有恩蔭,最多準許一人。且、家族三代以內的直係親屬中有一人做總兵,不,做參將及以上職位的,家族其餘人不得擔任同等及以上職位。”
吳三桂等人聽了後,都沉默不語。軍隊高級將領的家族傳承、包括勳貴的恩蔭,的確讓大明軍隊戰鬥力無法得到保障。
“如果確有將才,朕特許之後才能啟用。兵部、內閣等機構以後重啟後,必須遵守朕剛才的旨意。”
“皇爺放心,內臣都記下了。”王承恩記錄完畢後說道。
吳三桂很清楚,他自己是憑本事做到總兵官的,而那個率先逃跑的王樸,本質上是一個紈絝的官二代,他混到總兵,鬆錦之戰不敗才怪。
“李若鏈,你去查一查,看看曹變蛟、楊國柱、王廷臣、李輔明這四位戰死在鬆錦的將軍,還有沒有親族子弟,朕要重用。這四人是鬆錦之戰唯一沒有任何逃跑舉動的總兵官。”
吳三桂忍不住又摸了摸鼻子。
他今天心情很不好,先是李若鏈有意無意刺激了他的自尊心,現在陛下又對曹變蛟、楊國柱、王廷臣、李輔明四位大將無限哀思和緬懷。
陛下今天這是怎麽了?即便吳國貴和祖邦文突襲京師打光了,我的精銳心腹喪失了,也不至於突然對我翻臉啊。
“吳三桂!朕今天入庫了一百七十萬兩銀子。你來分配安排,全部花光。山海關的顧玉川也要考慮進去。”
吳三桂趕緊道:“臣領旨!
“盤踞在山海關的高第,不僅甘願為那個什麽湯老爺充當刺殺朕的急先鋒,這些年在山海關毫無建樹。”
“平西伯,你在寧遠守孤城的時候,內閣一直都在給你們認真調撥糧草,可是為何你總是感覺糧草不夠。根據朕的特殊信息渠道,朕有理由相信高第早就在偷偷向建奴盜賣糧草!”
“崇禎十五年被朕斬殺的那個大同總兵王樸還記得吧?”
李若鏈想了想,“當時臣還是錦衣衛指揮同知,沒有資格參與對王樸的審判。不過臣記得這個人。他和白良賢的父親白廣恩在鬆錦大戰時候都逃跑過。”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當年吳三桂在鬆錦之戰也逃跑過,他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鼻子。心中突然對李若鏈生起一股莫名的恨意來。
“等平定了天下,給朕查查王樸的家族,朕非誅他們九族不可!雞犬不留!”
在場眾人被崇禎的震怒都搞迷糊了,但吳三桂很清楚陛下為何如此出離的憤怒。
崇禎腦海中浮現出鬆錦之戰的曆史。
從崇禎十二年二月到崇禎十五年四月,這場戰役陸陸續續打了整整三年兩個月。大明累計投入九邊精銳約十三萬、建奴累計投入兵力約十一萬。
結局是大明傷亡五萬多人、建奴傷亡一萬多人,戰損比慘不忍睹,大明在遼東的軍事存在僅剩下山海關以及寧遠一座孤城。
大明方麵當時由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洪承疇掛帥,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等人為各隊統領。
這幾乎是大明最後的精銳部隊了。
可是居然敗得無比絲滑、流暢、毫無征兆。
皇太極以錦州的祖大壽為點,采用圍點打援的策略。洪承疇吸取薩爾滸之戰、明軍分散出擊的教訓,將十三萬大軍整合在一起,穩紮穩打、緩步推進。
崇禎十四年七月二十八日,洪承疇用鐵桶陣硬剛皇太極,取得了重大勝利。這一戰,清軍差點全線崩潰,吳三桂居首功!
可是隨後的曆史進程就很詭異了。兵部尚書陳新甲不停勸說崇禎要求洪承疇速速決戰,皇帝旨意不可違,於是洪承疇無奈率軍出擊。
然後在八月二十日的時候,曆史上可能最善於挖坑的皇太極就下令掘壕,從錦州西麵往南,穿越鬆山、杏山之間的通道,一直到挖到海口,連掘三道共計數十裏的大壕溝,將明軍包圍起來,切斷了其與後方的一切聯係和糧餉供應。
後人都說皇太極這三道壕溝如何如何牛逼,活生生將大明軍隊困死,但這三道壕溝真的這麽厲害嗎?真的沒法越過?事實並非如此。
八月二十一日的時候,洪承疇下令突圍,試圖越過壕溝,由於各部協調不暢,沒有成功。同一天皇太極命令阿濟格偷襲了塔山,並攻占了附近筆架山上大明的十二座糧倉。
得到消息的大明軍隊全軍崩潰,洪承疇認為大軍主力還在,隻要一起突圍,即便壕溝再深,兜迴去問題也不大。為了防止單獨撤退引發大軍混亂,洪承疇約定次日早晨突圍。
可是大同總兵王樸不知道怎麽迴事,半夜率領本部人馬胡亂突圍。結果整個大軍都開始逃竄,在戰役早期打得英勇頑強的吳三桂也慌了神,開始逃跑。
這下好了,其餘的大將,如馬科、李輔明、白廣恩、唐通等人紛紛撒丫子跑路。整個遼西走廊頓時陷入了一鍋粥的狀態。遼西走廊最窄的地方距離海邊不過數裏路,戰損的明軍五萬多人,大部分是被擠到海裏淹死的!
三道壕溝並沒有擋住吳三桂,他繞過壕溝直接迴到大後方的寧遠城去了。這充分說明,這三道壕溝根本沒有太大的戰術意義。大明這次完敗,真正的罪人就是大同總兵王樸!
《明史》用四個字記錄王樸的可惡:樸先夜遁!翻譯成白話就是說:王樸他連夜先跑了!
戰後,崇禎發飆斬了王樸,也僅僅斬了王樸。
比起祖大壽、吳三桂這些多少有點身不由己將門世家,王家才是真正斷了大明國運的家族!他們號稱“榆林王家”。其罪罄竹難書。
王樸的父親是右都督、柱國太師王威。在延綏鎮、榆林鎮長期擔任總兵。九佩將印,當了五十年總兵大佬。王威的弟弟王繼做過薊州和保定總兵、王宣做過保定總兵、王都做過保定總兵,還有一大堆的親族子弟最次也是副將。
王樸還有一個弟弟王洪,崇禎五年以天津總兵的身份帶兵鎮壓登州叛亂,結果這位仁兄也是半夜拔營逃跑、不告而別。
正是王洪的這次逃跑,讓叛亂的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逃出生天。正是這三叛賊的逃跑,讓建奴擁有了大量的火炮和技術工人。
所以說,王家的兩次逃跑,一次斷送了大明九邊精銳、一次讓大明沒了技術上的優勢。
認真追究的話,吳三桂在曆史投降建奴的行為隻不過是大明一係列軍事、政治、經濟、選才用人上的綜合後果,而王家的兩次逃跑則直接給大明掘好了墳墓。
隻不過吳三桂處於改朝換代的風口上,故此在曆史上更加引人矚目罷了。實際上到了崇禎上吊、大明民心不再之時,吳三桂投不投降都無法改變曆史走向。
但是背叛故國、投降敵酋,任何時候都不會被原諒,哪怕他吳三桂有再多苦衷。
崇禎迴過神來,深唿吸了幾次,方才略微平複了心情。
軍隊大佬在軍中生根發芽、代代傳承真的要不得。
“大伴,你記錄,朕有新的旨意。迴京後立刻實施!”
“即日起,軍隊中所有恩蔭,最多準許一人。且、家族三代以內的直係親屬中有一人做總兵,不,做參將及以上職位的,家族其餘人不得擔任同等及以上職位。”
吳三桂等人聽了後,都沉默不語。軍隊高級將領的家族傳承、包括勳貴的恩蔭,的確讓大明軍隊戰鬥力無法得到保障。
“如果確有將才,朕特許之後才能啟用。兵部、內閣等機構以後重啟後,必須遵守朕剛才的旨意。”
“皇爺放心,內臣都記下了。”王承恩記錄完畢後說道。
吳三桂很清楚,他自己是憑本事做到總兵官的,而那個率先逃跑的王樸,本質上是一個紈絝的官二代,他混到總兵,鬆錦之戰不敗才怪。
“李若鏈,你去查一查,看看曹變蛟、楊國柱、王廷臣、李輔明這四位戰死在鬆錦的將軍,還有沒有親族子弟,朕要重用。這四人是鬆錦之戰唯一沒有任何逃跑舉動的總兵官。”
吳三桂忍不住又摸了摸鼻子。
他今天心情很不好,先是李若鏈有意無意刺激了他的自尊心,現在陛下又對曹變蛟、楊國柱、王廷臣、李輔明四位大將無限哀思和緬懷。
陛下今天這是怎麽了?即便吳國貴和祖邦文突襲京師打光了,我的精銳心腹喪失了,也不至於突然對我翻臉啊。
“吳三桂!朕今天入庫了一百七十萬兩銀子。你來分配安排,全部花光。山海關的顧玉川也要考慮進去。”
吳三桂趕緊道:“臣領旨!
“盤踞在山海關的高第,不僅甘願為那個什麽湯老爺充當刺殺朕的急先鋒,這些年在山海關毫無建樹。”
“平西伯,你在寧遠守孤城的時候,內閣一直都在給你們認真調撥糧草,可是為何你總是感覺糧草不夠。根據朕的特殊信息渠道,朕有理由相信高第早就在偷偷向建奴盜賣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