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方公子是誰?
一天拯救大明,我自己也沒底 作者:三才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犒賞大會結束,軍士們各歸本崗。
一眾高級將領陪同崇禎迴到玉田縣衙大堂。
崇禎居中而坐。
“朕此次賞賜關寧軍不少銀子,但朕身邊沒有一兩銀子。”
崇禎開門見山道。
“潞河驛下遊十裏處的河灘下,那二十萬兩銀子,應該處在劉芳亮的看管下。”
“祖邦文何在?”崇禎問道。
前鋒統領祖邦文應聲而出,“末將聽旨!”
“速點三千騎兵,追上劉芳亮的殘部,等他們開始挖銀子了再衝過去!”
“拿到銀子後,撤出通州,向薊州方向急行軍。”
“祖將軍,你先別走。”
“吳三桂,速傳你部軍中輿圖到縣衙來!”
“讓你的謀士方光琛、方公子送過來!”
作為總兵級的大佬,大明各地輿圖、邊鎮要塞圖、各處城防圖等等,軍中必備。
陛下知道這點不稀奇。
陛下知道方光琛這個人也不稀奇,畢竟他老爹方一藻以前可是禮部尚書。
可陛下為什麽說方光琛是我的謀士?這種說法怪怪的。
什麽樣的統兵大將才需要謀士呢?
對天下有想法的人,身邊才有謀士!
看來,以後在關寧軍中,萬事還是要小心謹慎。
“草民方光琛,奉旨送圖!”
一身白布素袍的方光琛,在縣衙大堂外跪著、雙手捧著一疊厚厚的輿圖。
“讓他進來!“崇禎道。
方光琛將一幅輿圖掛在兩根柱子之間,退後站在眾人身後。
“方光琛,你父親方一藻是忠臣!”
方光琛見崇禎說到自己的父親方一藻,連忙出班跪下。
方一藻擔任遼東巡撫時,支持兵部尚書陳新甲,力主與建奴議和。
在黨政、崇禎皇帝的優柔寡斷下,議和方案失敗。
陳新甲被崇禎下令處死,在菜市口斬首示眾。
方一藻憤而辭官,憂憤成疾,臨終時還對方光琛說:非議和不能救大明!
方光琛自此認為大明已經完蛋,也對崇禎和朝堂深感失望,不在朝堂任職。
這也是為什麽剛才他自稱“草民”。
他私下洗腦吳三桂另起爐灶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在當世的大明朝堂上,敢於提出議和的人,對大明的局勢都有整體眼光。
議和表麵上看是慫,有損大明和皇帝的威嚴,實則是當時大明的上策。
作為穿越者,崇禎腦海中殘存的記憶中,議和這種事,在大明朝隻有張居正、高拱這樣的高端局玩家才能搞定,
而且皇帝一定要腦子足夠清晰。
往前迴溯曆史,輪到大明朝第十二代皇帝隆慶帝繼位的時候,國力遠比崇禎年間強大,也需要議和。
當時大明政治上有徐階、張居正、高拱等頂級名臣輔佐,軍事上有王崇古、戚繼光、譚倫等名將,而且皇權穩固。
在這種條件下,大明也需要和蒙古人議和。
為什麽?
因為大明財政不行了。沒有錢,就沒法打仗!
著名的俺達封王說的就是這段曆史。
表麵看是給蒙古首領俺答汗封王,實則就是議和。
俺答封王,為大明換來了五十年的和平。
否則,大明朝可能撐不到崇禎就亡了。
這就是價值!
後麵的東林黨、假道學、腐儒們,要是遇到張居正、高拱這樣的頂級大牛,敢反對議和,估計撐不過一迴合就要被整死。
……
作為穿越者,崇禎不知道如何化解方光琛心中的怨氣。
但這個人極度危險。
他在吳三桂身邊多待一天,吳三桂將一直會處於不可控狀態。
正史上的吳三桂對於是否投降建奴顧慮頗多。
即便因為陳圓圓和李自成翻臉,大打出手的危機關頭,仍然覺得投降建奴不太合適。
這時,方光琛一句話讓吳三桂打消了所有的顧慮和糾結。
這句話曆史沒有記載,大概意思是:
大帥您這不是投降建奴,您是去找建奴借兵為崇禎皇帝複仇。
借兵?這真的是天才般的說辭!
吳三桂心中的糾結立刻煙消雲散。
也正是這種觀點,讓與建奴仇殺幾十年的關寧軍放下了了心中所有的芥蒂。
他們欣然同意聯合建奴、共同打擊大順李自成。
後來的事態發展就超越了他們的控製。
這樣的謀士留在吳三桂身旁,有百害而無一利。
這幾天必須想法弄走方光琛,或者幹脆弄死他。
“薊州城西北二十裏處,有一山,名曰盤龍山。“
“你部明日天黑前務必紮營盤龍山!”
崇禎示意方光琛退下,用手指著輿圖上一個地方對祖邦文說道。
祖邦文是祖大壽的族侄,統軍帶兵也是一把好手。
他很多親朋故舊要麽已撤迴了山海關,要麽在關寧軍中。
不怕他拿銀子跑路。
祖邦文得令,剛要轉身出縣衙,被崇禎叫住了。
崇禎道:
“祖將軍,劉芳亮應該會走三河縣逃向潞河驛。”
“你部三千騎兵從南走香河縣方向!”
“如此,雖然多跑二十裏地,但正好可以給他們挖銀子的時間。”
“進了香河縣,就近找渡橋過運河。大軍沿運河走,不可深入西邊太遠。”
“運河西邊有劉芳亮南路大軍!”
“此前,劉芳亮進攻玉田縣城時,應該會要求南路大軍走潞河驛向他靠攏。
“切記!你部隻有兩個目的:拿到二十萬兩銀子、帶著銀子在盤龍山紮營!”
“末將領命!”祖邦文道。
崇禎可以肯定,劉芳亮即便逃命,也要不顧一切去挖銀子。
李自成、劉宗敏等人在北京城獸性大發,爽的一批。他劉芳亮也要想法搞點銀子。
隻要他去挖銀子。就一定能追上他。
必須活捉劉芳亮!
李自成可以放棄李雙喜和辛思忠,但一定不會放棄劉芳亮。
大順軍隊絕對不是鐵板一塊。
劉芳亮的十幾萬南路大軍隻聽劉芳亮的。
放棄劉芳亮的損失太大。
曆史記載,攻下北京城後,北京城就成了李自成這幫人的天上人間。
在後續對吳三桂的拿捏和把握中,表現得極度遲緩。
因為他們沒有人願意離開北京城的富貴溫柔鄉。
必須把李自成從北京城提前吸引出來、而且要搶在建奴的前麵。
王永吉、吳三桂看著輿圖不明所以。
陛下這番操作究竟是何用意?
要知道白廣恩的一萬多人就駐紮在薊州城,他隨時可以奔襲盤龍山。
“陛下,倘若白廣恩探知祖邦文部紮營盤龍山,前去攻打,該當如何?”
王永吉擔心的問道。
崇禎雙目如電,森然道:“朕就是要白廣恩去打祖邦文!”
“而且最好白廣恩能夠把盤龍山下山的路團團包圍住!”
王永吉、吳三桂、吳國貴等人都麻了。
陛下為何總是鍾愛這種被人包圍的戰術打法。
這特麽誰受得了。
陛下你就是個瘋子!
吳三桂摸摸了鼻子,問道:
“陛下,如果劉芳亮逃到他的南路大軍中,反過來帶兵追擊祖邦文,那就危險了!”
祖邦文雖然不是家丁營成員,但畢竟是親舅舅祖大壽的親戚。
也算是吳三桂的心腹。
吳三桂可不願意親眼看到祖邦文被白廣恩和劉芳亮兩路大軍圍剿。
如果沒法活捉劉芳亮,那麽隻要帶著二十萬兩銀子,劉芳亮一定會傳令他的南方麵大軍分兵追擊祖邦文。
久經沙場的吳三桂很容易就判斷出這一點。
畢竟祖邦文隻帶三千騎兵,而且戰力遠遠比不上三千家丁營。
換他是劉芳亮,隻要南路大軍跟上,十幾萬大軍追三千,有何不可?
“要是果真如吳總兵所說,那朕的計劃就成功了一半!”
崇禎笑道。
祖邦文看著崇禎自信滿滿的樣子,心中也是捏著一把汗。
他習慣性看向吳三桂,似乎想從吳三桂那裏得到答案。
但是吳三桂卻隻顧摸鼻子,堅決不看他。
“祖邦文你別看老子!”吳三桂在心中罵道。
現在誰是老大誰是小弟,你還拎不清嗎。
看我就是害我。
一眾高級將領陪同崇禎迴到玉田縣衙大堂。
崇禎居中而坐。
“朕此次賞賜關寧軍不少銀子,但朕身邊沒有一兩銀子。”
崇禎開門見山道。
“潞河驛下遊十裏處的河灘下,那二十萬兩銀子,應該處在劉芳亮的看管下。”
“祖邦文何在?”崇禎問道。
前鋒統領祖邦文應聲而出,“末將聽旨!”
“速點三千騎兵,追上劉芳亮的殘部,等他們開始挖銀子了再衝過去!”
“拿到銀子後,撤出通州,向薊州方向急行軍。”
“祖將軍,你先別走。”
“吳三桂,速傳你部軍中輿圖到縣衙來!”
“讓你的謀士方光琛、方公子送過來!”
作為總兵級的大佬,大明各地輿圖、邊鎮要塞圖、各處城防圖等等,軍中必備。
陛下知道這點不稀奇。
陛下知道方光琛這個人也不稀奇,畢竟他老爹方一藻以前可是禮部尚書。
可陛下為什麽說方光琛是我的謀士?這種說法怪怪的。
什麽樣的統兵大將才需要謀士呢?
對天下有想法的人,身邊才有謀士!
看來,以後在關寧軍中,萬事還是要小心謹慎。
“草民方光琛,奉旨送圖!”
一身白布素袍的方光琛,在縣衙大堂外跪著、雙手捧著一疊厚厚的輿圖。
“讓他進來!“崇禎道。
方光琛將一幅輿圖掛在兩根柱子之間,退後站在眾人身後。
“方光琛,你父親方一藻是忠臣!”
方光琛見崇禎說到自己的父親方一藻,連忙出班跪下。
方一藻擔任遼東巡撫時,支持兵部尚書陳新甲,力主與建奴議和。
在黨政、崇禎皇帝的優柔寡斷下,議和方案失敗。
陳新甲被崇禎下令處死,在菜市口斬首示眾。
方一藻憤而辭官,憂憤成疾,臨終時還對方光琛說:非議和不能救大明!
方光琛自此認為大明已經完蛋,也對崇禎和朝堂深感失望,不在朝堂任職。
這也是為什麽剛才他自稱“草民”。
他私下洗腦吳三桂另起爐灶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在當世的大明朝堂上,敢於提出議和的人,對大明的局勢都有整體眼光。
議和表麵上看是慫,有損大明和皇帝的威嚴,實則是當時大明的上策。
作為穿越者,崇禎腦海中殘存的記憶中,議和這種事,在大明朝隻有張居正、高拱這樣的高端局玩家才能搞定,
而且皇帝一定要腦子足夠清晰。
往前迴溯曆史,輪到大明朝第十二代皇帝隆慶帝繼位的時候,國力遠比崇禎年間強大,也需要議和。
當時大明政治上有徐階、張居正、高拱等頂級名臣輔佐,軍事上有王崇古、戚繼光、譚倫等名將,而且皇權穩固。
在這種條件下,大明也需要和蒙古人議和。
為什麽?
因為大明財政不行了。沒有錢,就沒法打仗!
著名的俺達封王說的就是這段曆史。
表麵看是給蒙古首領俺答汗封王,實則就是議和。
俺答封王,為大明換來了五十年的和平。
否則,大明朝可能撐不到崇禎就亡了。
這就是價值!
後麵的東林黨、假道學、腐儒們,要是遇到張居正、高拱這樣的頂級大牛,敢反對議和,估計撐不過一迴合就要被整死。
……
作為穿越者,崇禎不知道如何化解方光琛心中的怨氣。
但這個人極度危險。
他在吳三桂身邊多待一天,吳三桂將一直會處於不可控狀態。
正史上的吳三桂對於是否投降建奴顧慮頗多。
即便因為陳圓圓和李自成翻臉,大打出手的危機關頭,仍然覺得投降建奴不太合適。
這時,方光琛一句話讓吳三桂打消了所有的顧慮和糾結。
這句話曆史沒有記載,大概意思是:
大帥您這不是投降建奴,您是去找建奴借兵為崇禎皇帝複仇。
借兵?這真的是天才般的說辭!
吳三桂心中的糾結立刻煙消雲散。
也正是這種觀點,讓與建奴仇殺幾十年的關寧軍放下了了心中所有的芥蒂。
他們欣然同意聯合建奴、共同打擊大順李自成。
後來的事態發展就超越了他們的控製。
這樣的謀士留在吳三桂身旁,有百害而無一利。
這幾天必須想法弄走方光琛,或者幹脆弄死他。
“薊州城西北二十裏處,有一山,名曰盤龍山。“
“你部明日天黑前務必紮營盤龍山!”
崇禎示意方光琛退下,用手指著輿圖上一個地方對祖邦文說道。
祖邦文是祖大壽的族侄,統軍帶兵也是一把好手。
他很多親朋故舊要麽已撤迴了山海關,要麽在關寧軍中。
不怕他拿銀子跑路。
祖邦文得令,剛要轉身出縣衙,被崇禎叫住了。
崇禎道:
“祖將軍,劉芳亮應該會走三河縣逃向潞河驛。”
“你部三千騎兵從南走香河縣方向!”
“如此,雖然多跑二十裏地,但正好可以給他們挖銀子的時間。”
“進了香河縣,就近找渡橋過運河。大軍沿運河走,不可深入西邊太遠。”
“運河西邊有劉芳亮南路大軍!”
“此前,劉芳亮進攻玉田縣城時,應該會要求南路大軍走潞河驛向他靠攏。
“切記!你部隻有兩個目的:拿到二十萬兩銀子、帶著銀子在盤龍山紮營!”
“末將領命!”祖邦文道。
崇禎可以肯定,劉芳亮即便逃命,也要不顧一切去挖銀子。
李自成、劉宗敏等人在北京城獸性大發,爽的一批。他劉芳亮也要想法搞點銀子。
隻要他去挖銀子。就一定能追上他。
必須活捉劉芳亮!
李自成可以放棄李雙喜和辛思忠,但一定不會放棄劉芳亮。
大順軍隊絕對不是鐵板一塊。
劉芳亮的十幾萬南路大軍隻聽劉芳亮的。
放棄劉芳亮的損失太大。
曆史記載,攻下北京城後,北京城就成了李自成這幫人的天上人間。
在後續對吳三桂的拿捏和把握中,表現得極度遲緩。
因為他們沒有人願意離開北京城的富貴溫柔鄉。
必須把李自成從北京城提前吸引出來、而且要搶在建奴的前麵。
王永吉、吳三桂看著輿圖不明所以。
陛下這番操作究竟是何用意?
要知道白廣恩的一萬多人就駐紮在薊州城,他隨時可以奔襲盤龍山。
“陛下,倘若白廣恩探知祖邦文部紮營盤龍山,前去攻打,該當如何?”
王永吉擔心的問道。
崇禎雙目如電,森然道:“朕就是要白廣恩去打祖邦文!”
“而且最好白廣恩能夠把盤龍山下山的路團團包圍住!”
王永吉、吳三桂、吳國貴等人都麻了。
陛下為何總是鍾愛這種被人包圍的戰術打法。
這特麽誰受得了。
陛下你就是個瘋子!
吳三桂摸摸了鼻子,問道:
“陛下,如果劉芳亮逃到他的南路大軍中,反過來帶兵追擊祖邦文,那就危險了!”
祖邦文雖然不是家丁營成員,但畢竟是親舅舅祖大壽的親戚。
也算是吳三桂的心腹。
吳三桂可不願意親眼看到祖邦文被白廣恩和劉芳亮兩路大軍圍剿。
如果沒法活捉劉芳亮,那麽隻要帶著二十萬兩銀子,劉芳亮一定會傳令他的南方麵大軍分兵追擊祖邦文。
久經沙場的吳三桂很容易就判斷出這一點。
畢竟祖邦文隻帶三千騎兵,而且戰力遠遠比不上三千家丁營。
換他是劉芳亮,隻要南路大軍跟上,十幾萬大軍追三千,有何不可?
“要是果真如吳總兵所說,那朕的計劃就成功了一半!”
崇禎笑道。
祖邦文看著崇禎自信滿滿的樣子,心中也是捏著一把汗。
他習慣性看向吳三桂,似乎想從吳三桂那裏得到答案。
但是吳三桂卻隻顧摸鼻子,堅決不看他。
“祖邦文你別看老子!”吳三桂在心中罵道。
現在誰是老大誰是小弟,你還拎不清嗎。
看我就是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