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兒子是對的!我後悔沒有聽從他的建議。我不該魯莽地派遣使者,讓袁紹趁機利用!我公孫瓚,曾經是英雄,竟然落得如此下場...\"
公孫瓚搖頭歎息,似乎已經下定了某種決心。
在他的身後,站著兩個人:他的弟弟公孫範和宰相官靜。
“報告將軍,敵人在北城門外建造了土路,他們正準備翻過城牆,將投石機和衝車運入城內。他們現在正在向內城運送!”
一名小兵跑上了望塔,向公孫瓚報告,但他很久都沒有得到迴應。最後,公孫範不耐煩地揮手讓他離開。
公孫範建議:“大哥,為什麽不與袁紹議和呢?盡管我們過去有過衝突,但我們都是漢朝的忠誠臣子。也許還有和解的機會。”
官靜迴答:“確實,閣下。我們隻需放棄益州,承諾將來服從袁紹的命令。”
“議和?他連考慮都不會!”公孫瓚冷笑一聲,“如果我們圍困了鄴城,我們會允許他們議和嗎?”
公孫範和官靜都啞口無言;他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這個建議隻是為了安慰公孫瓚而提出的。
就在這時,另一名士兵急匆匆地跑上了望塔,慌張地報告:“將軍,敵人正在使用投石機和衝車攻擊內城!田楷將軍請求您的命令。我們的損失很大,很難堅持下去!”
“不惜一切代價堅守城市!如果內城失守,讓田楷帶著他的頭來見我!”
公孫瓚低聲怒吼。
士兵隻能點頭退下。
轟鳴聲充斥著空氣。大石塊在空中飛過,撞擊著內城的城牆。城牆下,由幾十名士兵推動的鐵甲衝車一次又一次地撞擊著城門。
不久,當夕陽即將沉入地平線時,天空突然變暗了。
一名士兵爬上了望塔,驚恐地向下跪,顫抖著聲音唿喊:“將軍!將軍!田楷將軍戰死了!”
“什麽?”
公孫瓚立刻轉身,臉色大變。
士兵哭泣著,聲音哽咽:“田楷將軍在城牆上指揮士兵時,被一塊巨石擊中,上半身...已經被壓碎了...敵人的投石機幾乎要將城牆摧毀!”
公孫瓚茫然若失地轉身,目光落在眼前的城牆上,眼前隻剩下一片廢墟、煙霧和火焰。
“結束了?”
公孫瓚低聲自語。突然,他看到北方天空中閃過一顆明亮的星星。他心中默念,那或許是流星?意味著我的命運已經注定嗎?
如果張嵩在此,他或許會調皮地說:“大哥,你的視力不佳。那並非星星,而是一盞孔明燈籠,哦不,現在應稱之為十煇燈籠。天色尚未完全暗淡,你以為自己能看到除了啟明星之外的星星嗎?”
在益州北門城樓內,盡管主營遭到了黃巾軍主力的再次攻擊,袁紹仍顯得從容不迫。他坐在炭火爐旁,一邊溫暖著酒壺,一邊與謀士天風和沮授在地形圖前討論著戰略。
袁紹心中明了,雖然伏擊未能成功,讓黑山軍僥幸逃脫並對他的營地實施了偷襲,這無疑是個失誤。然而,他並不認為這至關重要,因為所有的攻城器械都已安全運入城中。經過這次的攻擊,他們將有足夠的支持翻越城牆,公孫瓚的敗局已定。
至於張嵩麾下的幾百名騎兵,袁紹等人根本沒有將其放在眼裏,認為他們的兵力微不足道,不足以造成威脅。黑山軍對營地的偷襲隻是想分散袁紹的注意力,而袁紹則樂於在城外與他們對峙,同時專注於張合對內城的攻擊。
“大人,大勢已定,公孫瓚的末日即將到來!從此以後,這燕省將成為您戰馬馳騁的疆土!”
沮授舉杯相敬,一飲而盡。
袁紹也舉杯響應,微笑著說:“一個公孫瓚,又能奈我何?”
然而,天風卻嚴肅提醒:“大人,內城尚未陷落,公孫瓚也未投降。勝利尚未到手,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袁紹對天風這種言論頗感厭煩,認為他是個不識時務的麻煩製造者。沮授亦對天風不滿,他反駁道,戰事已至這個階段,勝利的天平已然向他們傾斜。天風則以項羽屢次敗給劉邦卻未能致命一擊為例,警示沮授不應過於自信。袁紹聽後,火冒三丈,突然間,城樓外有人高唿:“敵襲!敵襲!”
三人凝神細聽,不久,他們聽到了士兵的喊叫聲:“騎兵攻城!騎兵攻城!”
“這是什麽鬼話?”袁紹怒罵著,一邊起身準備去質問他的親兵,決心找出散布謠言的人。“騎兵如何能攻城?馬兒又如何能爬梯子?”
“騎兵攻城, !”天風立刻起身,緊緊抓住門框邊的袁紹,焦急地說:“大人,切勿外出。這定是張嵩的騎兵返迴北門進行突襲。立即命令守軍加強抵抗,大人您應該從城樓下來,迅速撤離此處。”
“怎麽可能會有人騎馬攻城?這純粹是……”袁紹的話未說完便戛然而止。因為他已經聽到了馬的嘶鳴聲和戰鬥的喧囂聲,聲音越來越近,似乎就在城牆的另一側。這一切實在太過詭異。
“大人,您還記得我們曾經建造的那條直達城牆的土路嗎?那可是文廟的計謀。您還記得文廟曾被張嵩的部隊俘虜,但又奇跡般地逃脫迴來嗎?我現在才恍然大悟,這一切都是張嵩的狡猾策略!他的目標並非他人,正是大人您。隻有這樣,他才能真正緩解公孫瓚即將敗亡的危機!”天風激動地解釋著,眼中閃過一絲洞察真相的光芒。
“這……張嵩的這種小兒科的把戲竟然如此詭異?”袁紹完全糊塗了。
就在這時,袁紹的親兵急匆匆地衝入室內,報告說張嵩的虎騎兵已經沿著土路爬上了城樓。原來,他們早已發現了敵人的騎兵,隻是誤以為敵人隻是來騷擾一番,很快就會撤退,所以沒有將這一情況報告給袁紹。畢竟,北門有超過兩千名袁紹的士兵,且城牆對他們有利,守軍並未感覺到任何風險。
然而,就在土路上運送補給的幾十名平民突然抽出刀劍,衝上城牆。城牆上的守軍人數不多,他們立刻被製伏。與此同時,遠處的虎騎兵沿著土路衝向城牆。雖然隻有二十多名平民勞工,但每個人都英勇無畏,能以一敵十,他們設法守住了土路,阻止守軍奪迴並封鎖張嵩的騎兵。
“看來他們背後有高人。”天風的表情變得嚴肅。“大人,快走!”敵人的行動協調得恰到好處,無需多言。在平民中安插精銳士兵,並準確地發動他們為騎兵開辟道路,這種協調確實非常巧妙。
“捉拿袁紹!捉拿袁紹!”
在張嵩的率領下,衝上城牆的虎騎兵如同狂潮般發起衝擊,他們的呐喊聲震撼著整個城樓。目標明確的他們,直指城樓。
虎騎兵被分為兩組。由張嵩親自指揮的六百人隊伍負責衝鋒和肉搏戰,而由龐統、呂靈棋和呂石指揮的另一組兩百人隊伍則留在城上的土路,負責布設刺蝟樁,封鎖土路,防止城牆另一側的敵人增援。
城牆的寬度大約有十步,足以容納超過十匹馬並排奔跑。根據事先製定的計劃,前麵的騎兵負責近戰,而後麵的則利用弓箭進行遠程打擊,從多個層麵實施攻擊。當然,張嵩、曹台和張嵩的親兵置身於前鋒,他們手持長武器,與其他隻配備環首刀和弓箭的輕騎兵不同。然而,城牆的狹窄寬度意味著張嵩等前鋒在騎兵的迅猛衝擊下,盡管城牆守軍是精銳之師,卻無法有效構築伏擊陣型,一擊即潰。
畢竟,袁紹的部隊因主營地遭受黃巾軍的攻擊而分散了注意力,他們認為不必擔心公孫瓚會對北門發起偷襲,因此並未做好充分的防禦準備。正是基於這一疏忽,張嵩的虎騎兵才能突然衝上城牆,使敵人驚慌失措,最終被騎兵輕易擊敗。
張嵩一如既往,大事之前喝了幾大口烈酒。雖然張嵩並非膽小之人,但飲酒之後的他,無疑更加兇猛,身上散發著一股淡淡的殺氣。麵對他的士兵,不是失去肢體就是被砍成兩半。
此時,張嵩騎在馬上,曹台和親兵分別守護在他的兩側。張嵩揮舞著手中的戟,連續擊殺了四五名敵軍士兵。玄龍燭雲獸踏著敵人的屍體,勇往直前。
張嵩的虎騎兵如同破竹之勢,猛烈地衝到離城樓不足三十步的地方。在那裏,他發現一隊士兵,他們身著精美盔甲,身材魁梧,正護送著三個人沿著馬道從城樓的另一側逃走。這三個人中,有兩個是文士,剩下的一個則是四十多歲或五十歲左右的中年人,身穿銀色盔甲和紅色鬥篷。張嵩毫不猶豫地判斷,那個人就是袁紹,而另外兩個自然是他的謀士,那隊士兵則是袁紹的親兵。
瞬間,張嵩的眼睛閃耀著貪婪的光芒,他高聲下達命令:“曹台,射擊那穿銀色盔甲的人!”
曹台反應迅速,立刻拉滿弓弦,搭上一箭。
弓弦發出清脆的響聲,箭矢如流星劃破長空。
然而,當箭射中袁紹的頭部時,袁紹突然向前撲倒,身邊的人緊急攙扶著他,場麵一度混亂。
“他死了?”曹台不敢相信地驚唿。
“管他死活,再射兩箭!你為何停下?”張嵩在前方怒吼,他的戟深深地刺入一名士兵的體內,但他依舊如同疾風般揮舞著兵器,那名士兵很快被砍成兩段。曹台確實又射出一箭,但被袁紹的親兵擋住,箭矢造成了兩人受傷。
袁紹摘下了被箭射中的頭盔,發現箭並未射中他的頭部,隻是射進了他的發髻。他不禁鬆了一口氣,自語道:“真是僥幸。”然而,他的雙腿卻因為驚嚇而軟得像麵條一樣,無法自主行走。他的親兵不得不扶持著他,一路匆忙下了城樓。
“他還活著!跟我來,捉拿袁紹!穿紅鬥篷的就是袁紹!”
張嵩緊咬牙關,接連砍倒了兩名戟兵,推開了他們慌忙設置的刺蝟樁。隨後,他騎著馬直衝向前,來到城樓,與袁紹之間的距離已縮短至二十餘步。但袁紹的親兵們英勇抵抗,與張嵩的部隊展開激烈戰鬥,試圖以生命為代價阻擋張嵩,為袁紹爭取逃生的機會。
盡管城樓上的袁紹有一百多名親兵,他們勇敢地與張嵩的部隊搏鬥,試圖用生命擋住張嵩,以便袁紹能夠逃跑,但經過長途奔襲和激烈衝鋒的虎騎兵此刻速度極快,人類難以抵擋。虎騎兵的勢頭如同黑潮洶湧,輕易地突破了袁紹親兵的防線。
張嵩感到異常興奮,作為一個時間旅行者,他有著一種不良習慣,那就是喜歡羞辱名人,這在他與郭嘉、曹操的交鋒中已有體現。麵對出身四代官宦世家的袁紹,張嵩怎可能讓這位老前輩就這樣輕易地逃走?
“放箭!放箭!”
弓弦響徹雲霄,箭矢如同暴風驟雨般射出。
一次,兩次,三次……
在追擊了三英裏之後,張嵩和他的親兵終於成功地將那個身著錦衣的老者射落馬下。
當張嵩親自抓住那個人時,他驚訝地發現他異常年輕,看上去不過二十多歲。仔細端詳,他們才意識到穿錦衣的竟隻是一個親兵!
在捕捉到這個“袁紹”的瞬間,張嵩心中不禁湧起一絲不安。他突然意識到,雖然抓住袁紹足以令人印象深刻,但對於一個了解三國大致走向的人來說,這並非最佳做法。
因為,他不知如何處理袁紹,一路高喊“捉拿袁紹”不過是虛張聲勢的計謀。畢竟,張嵩從未設想攻占城樓會如此順利。
盡管郭嘉和呂靈棋曾半開玩笑地提及要除掉袁紹,但這不過是一時的想法。
真的要將其煮入鍋中嗎?袁紹的老骨頭恐怕過於堅硬,不易消化,而且他的三個兒子很可能會因此分裂,相互爭鬥。北方的公孫瓚尚未被打敗,南方的曹操正在暗自竊笑。這樣的局麵可能導致河北的混亂,最終結果可能是袁紹家族以及公孫瓚的四大家族被曹操逐步消耗。而且,張嵩自己也可能被牽扯其中。總之,如果袁紹死了,對已經式微的呂布勢力來說,弊大於利。他們沒有足夠的實力去爭奪河北,最終很可能曹操會趁機控製河北。一旦曹操統一了北方,呂布勢力的處境就會變得更加艱難。
放走袁紹?這似乎有些過於愚蠢了。
嚐試勒索贖金?很可能被袁紹壓迫了半年的公孫瓚會毫不猶豫地用金屬或肉體武器結束袁紹的生命。無論如何,他都不會讓袁紹繼續活下去。
最終,他們捕獲的隻是一個偽裝成親兵的假冒袁紹。張嵩鬆了一口氣,意識到此刻袁紹仍然必須活著。至少在他尚且存活之際,他能夠製衡曹操,為張嵩的部隊爭取到至少四五年的時間,等待曹操統一北方的步伐。
隨後,張嵩率領親兵返迴北門,卻突然遭遇了一場令人膽戰心驚的危機,幾乎丟掉性命。
他和十餘名親兵遭遇了一支大約有兩千人的袁紹精銳部隊。張嵩的頭發根根豎立,立刻意識到自己陷入了敵人的陷阱。此時,夜幕剛剛降臨,他看不清對麵的敵人是誰,但立刻猜到是城內的張合。
沒有絲毫猶豫,張嵩指揮騎兵迅速撤退到安全地帶,憑借速度和夜色的掩護,成功避開了敵人的追擊。如果稍有遲疑,他們可能就會被俘,遭受慘重損失。
原來城牆上部署有不少士兵,但他們毫無防備,被張嵩的突然襲擊打得措手不及。這是因為騎馬攻城的戰術極為罕見,無人研究過如何從城牆上有效應對此類攻擊。因此,他們遭受了慘敗,迅速失去了對城門的控製。此外,張嵩的部隊在追擊過程中擊殺了假冒的袁紹,導致敵人士氣大挫,紛紛投降。
然而,戰鬥並未就此結束,反而愈發激烈。原因在於,一直在攻擊內城的張合得知主公袁紹遭遇伏擊,生死未卜,他怎能不焦急不安?畢竟,今年的年終獎還未發放!張合迅速調整戰術,指揮投石機和弩炮將火力對準北城牆,導致張嵩的虎騎兵遭受了沉重的傷亡。所幸張合出於對袁紹在城樓上的擔憂,並未盲目地進行轟炸。
在遠程攻擊之後,張合親自帶領士兵發動城攻。他誤以為虎騎兵已經將袁紹困在了城樓上。然而,當他抵達城門,從幾名受傷的袁紹親兵那裏得知袁紹已經逃脫後,便下令停止了對城樓的攻擊。事實上,張合的士兵完全有能力奪迴城樓,因為虎騎兵並不擅長守城,而且在人數上也處於劣勢。但張合擔心主公的安全,決定前往救援。同時,張合對於敵人數量的不確定性感到擔憂,害怕如果魯莽進攻可能會被包圍殲滅。因此,張合決定放棄攻城器械,帶領士兵退出城門,追擊袁紹逃離的方向。
當張嵩返迴北門時,他終於鬆了一口氣,意識到自己實在是太過大意。如此少量的人手,本不應對外追擊。外城門處已經擠滿了袁紹的部隊。
與此同時,公孫瓚的士兵已經接管了城防,並與黑山軍的張燕和公孫續取得了聯係。他們的部隊也在北門集結,準備安營紮寨。
黃巾軍的偷襲袁紹主營最初看似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實際上,他們落入了張嵩的計謀之中。
張嵩早已告知黃巾軍袁紹部隊的埋伏情況,並提供了部分地圖以及袁紹主營的確切情況,這些都是營地士兵所獲取的。盡管張嵩並未直接命令黑山軍攻擊主營,但他的暗示再明顯不過。果不其然,張燕最終避開了烏桓騎兵的兩支部隊和顏良的精銳部隊,直接衝擊了袁紹的主營。偷襲 ,但最終結果是,40,000名黃巾軍中隻有不到30,000人得以生還,其餘的均遭遇不測。他們之所以能夠逃脫,全依賴於夜色的掩護。黑山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因為張嵩早已在主營布置了埋伏。敵人已經開始加強營寨防禦,烏桓騎兵的兩支部隊和顏良的精銳部隊正在埋伏等待黑山軍,他們沒有接到撤退命令,已經被召迴營寨。因此,他們正好遭遇到了黃巾軍在袁紹主營內的破壞行動。其他袁紹部隊還好,但不滿30,000人的烏桓騎兵給黑山軍帶來了巨大麻煩。他們無法有效反擊,也無法逃脫,遭受了重大損失。幸運的是,他們得知北門的袁紹被埋伏了,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城門竟然遭到了騎兵的直接攻擊。這導致了敵人的恐慌,他們派出大量精英部隊增援北門,黑山軍才得以在夜間撤退。
張嵩對黑山軍的困境毫無同情之心。在他心中,甚至希望天色不要那麽快變暗,因為他非常期待能目睹黑山軍與袁紹的衝突。無論如何,這次緊急救援以公孫瓚方麵的完美勝利告終。盡管公孫瓚的一座城門被攻破,但他們並未被擊敗,反而差點活捉了對方的指揮官。
幸福來得太突然,公孫瓚雙眼通紅,實際上是在哭泣。這並非出於感激,而是絕望的淚水。原來,張合幾乎摧毀了整個內城的城牆,公孫瓚的部隊與張合的部隊陷入了激烈的肉搏戰。公孫瓚認為自己注定要失敗。在絕望之中,他召集家人到大廳,準備用劍結束他們的生命,然後自己點燃房屋自盡。然而,就在此時,一名小兵衝了進來,淚流滿麵地宣布張嵩已經攻破了北門,袁紹仍然存活,導致張合撤退。
公孫瓚並不愚鈍。他清楚,這場勝利的主角無疑是張嵩。黑山軍雖參與了戰鬥,但扮演了次要角色,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超過十萬名士兵喪生。而張嵩,一方麵騷擾袁紹的主營,另一方麵奇跡般地指揮騎兵攻擊城牆,伏擊袁紹的親兵,迫使他驚慌失措地逃走,甚至設法重新奪迴了北城門。這樣一來,公孫瓚重新穩定了局勢。袁紹從四麵八方圍攻城市,北門雖然被攻破,但公孫瓚的援軍及時趕到,戰鬥似乎恢複了初始的平衡。這一切的轉折,都要歸功於張嵩和他令人難以置信的騎兵攻擊,這是所有人都沒有預料到的。正因為出乎意料,才取得了如此神奇的效果。張嵩和龐統並沒有預料到會有這樣成功的結果;他們隻是打算騷擾袁紹,轉移公孫瓚的注意力。
公孫瓚搖頭歎息,似乎已經下定了某種決心。
在他的身後,站著兩個人:他的弟弟公孫範和宰相官靜。
“報告將軍,敵人在北城門外建造了土路,他們正準備翻過城牆,將投石機和衝車運入城內。他們現在正在向內城運送!”
一名小兵跑上了望塔,向公孫瓚報告,但他很久都沒有得到迴應。最後,公孫範不耐煩地揮手讓他離開。
公孫範建議:“大哥,為什麽不與袁紹議和呢?盡管我們過去有過衝突,但我們都是漢朝的忠誠臣子。也許還有和解的機會。”
官靜迴答:“確實,閣下。我們隻需放棄益州,承諾將來服從袁紹的命令。”
“議和?他連考慮都不會!”公孫瓚冷笑一聲,“如果我們圍困了鄴城,我們會允許他們議和嗎?”
公孫範和官靜都啞口無言;他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這個建議隻是為了安慰公孫瓚而提出的。
就在這時,另一名士兵急匆匆地跑上了望塔,慌張地報告:“將軍,敵人正在使用投石機和衝車攻擊內城!田楷將軍請求您的命令。我們的損失很大,很難堅持下去!”
“不惜一切代價堅守城市!如果內城失守,讓田楷帶著他的頭來見我!”
公孫瓚低聲怒吼。
士兵隻能點頭退下。
轟鳴聲充斥著空氣。大石塊在空中飛過,撞擊著內城的城牆。城牆下,由幾十名士兵推動的鐵甲衝車一次又一次地撞擊著城門。
不久,當夕陽即將沉入地平線時,天空突然變暗了。
一名士兵爬上了望塔,驚恐地向下跪,顫抖著聲音唿喊:“將軍!將軍!田楷將軍戰死了!”
“什麽?”
公孫瓚立刻轉身,臉色大變。
士兵哭泣著,聲音哽咽:“田楷將軍在城牆上指揮士兵時,被一塊巨石擊中,上半身...已經被壓碎了...敵人的投石機幾乎要將城牆摧毀!”
公孫瓚茫然若失地轉身,目光落在眼前的城牆上,眼前隻剩下一片廢墟、煙霧和火焰。
“結束了?”
公孫瓚低聲自語。突然,他看到北方天空中閃過一顆明亮的星星。他心中默念,那或許是流星?意味著我的命運已經注定嗎?
如果張嵩在此,他或許會調皮地說:“大哥,你的視力不佳。那並非星星,而是一盞孔明燈籠,哦不,現在應稱之為十煇燈籠。天色尚未完全暗淡,你以為自己能看到除了啟明星之外的星星嗎?”
在益州北門城樓內,盡管主營遭到了黃巾軍主力的再次攻擊,袁紹仍顯得從容不迫。他坐在炭火爐旁,一邊溫暖著酒壺,一邊與謀士天風和沮授在地形圖前討論著戰略。
袁紹心中明了,雖然伏擊未能成功,讓黑山軍僥幸逃脫並對他的營地實施了偷襲,這無疑是個失誤。然而,他並不認為這至關重要,因為所有的攻城器械都已安全運入城中。經過這次的攻擊,他們將有足夠的支持翻越城牆,公孫瓚的敗局已定。
至於張嵩麾下的幾百名騎兵,袁紹等人根本沒有將其放在眼裏,認為他們的兵力微不足道,不足以造成威脅。黑山軍對營地的偷襲隻是想分散袁紹的注意力,而袁紹則樂於在城外與他們對峙,同時專注於張合對內城的攻擊。
“大人,大勢已定,公孫瓚的末日即將到來!從此以後,這燕省將成為您戰馬馳騁的疆土!”
沮授舉杯相敬,一飲而盡。
袁紹也舉杯響應,微笑著說:“一個公孫瓚,又能奈我何?”
然而,天風卻嚴肅提醒:“大人,內城尚未陷落,公孫瓚也未投降。勝利尚未到手,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袁紹對天風這種言論頗感厭煩,認為他是個不識時務的麻煩製造者。沮授亦對天風不滿,他反駁道,戰事已至這個階段,勝利的天平已然向他們傾斜。天風則以項羽屢次敗給劉邦卻未能致命一擊為例,警示沮授不應過於自信。袁紹聽後,火冒三丈,突然間,城樓外有人高唿:“敵襲!敵襲!”
三人凝神細聽,不久,他們聽到了士兵的喊叫聲:“騎兵攻城!騎兵攻城!”
“這是什麽鬼話?”袁紹怒罵著,一邊起身準備去質問他的親兵,決心找出散布謠言的人。“騎兵如何能攻城?馬兒又如何能爬梯子?”
“騎兵攻城, !”天風立刻起身,緊緊抓住門框邊的袁紹,焦急地說:“大人,切勿外出。這定是張嵩的騎兵返迴北門進行突襲。立即命令守軍加強抵抗,大人您應該從城樓下來,迅速撤離此處。”
“怎麽可能會有人騎馬攻城?這純粹是……”袁紹的話未說完便戛然而止。因為他已經聽到了馬的嘶鳴聲和戰鬥的喧囂聲,聲音越來越近,似乎就在城牆的另一側。這一切實在太過詭異。
“大人,您還記得我們曾經建造的那條直達城牆的土路嗎?那可是文廟的計謀。您還記得文廟曾被張嵩的部隊俘虜,但又奇跡般地逃脫迴來嗎?我現在才恍然大悟,這一切都是張嵩的狡猾策略!他的目標並非他人,正是大人您。隻有這樣,他才能真正緩解公孫瓚即將敗亡的危機!”天風激動地解釋著,眼中閃過一絲洞察真相的光芒。
“這……張嵩的這種小兒科的把戲竟然如此詭異?”袁紹完全糊塗了。
就在這時,袁紹的親兵急匆匆地衝入室內,報告說張嵩的虎騎兵已經沿著土路爬上了城樓。原來,他們早已發現了敵人的騎兵,隻是誤以為敵人隻是來騷擾一番,很快就會撤退,所以沒有將這一情況報告給袁紹。畢竟,北門有超過兩千名袁紹的士兵,且城牆對他們有利,守軍並未感覺到任何風險。
然而,就在土路上運送補給的幾十名平民突然抽出刀劍,衝上城牆。城牆上的守軍人數不多,他們立刻被製伏。與此同時,遠處的虎騎兵沿著土路衝向城牆。雖然隻有二十多名平民勞工,但每個人都英勇無畏,能以一敵十,他們設法守住了土路,阻止守軍奪迴並封鎖張嵩的騎兵。
“看來他們背後有高人。”天風的表情變得嚴肅。“大人,快走!”敵人的行動協調得恰到好處,無需多言。在平民中安插精銳士兵,並準確地發動他們為騎兵開辟道路,這種協調確實非常巧妙。
“捉拿袁紹!捉拿袁紹!”
在張嵩的率領下,衝上城牆的虎騎兵如同狂潮般發起衝擊,他們的呐喊聲震撼著整個城樓。目標明確的他們,直指城樓。
虎騎兵被分為兩組。由張嵩親自指揮的六百人隊伍負責衝鋒和肉搏戰,而由龐統、呂靈棋和呂石指揮的另一組兩百人隊伍則留在城上的土路,負責布設刺蝟樁,封鎖土路,防止城牆另一側的敵人增援。
城牆的寬度大約有十步,足以容納超過十匹馬並排奔跑。根據事先製定的計劃,前麵的騎兵負責近戰,而後麵的則利用弓箭進行遠程打擊,從多個層麵實施攻擊。當然,張嵩、曹台和張嵩的親兵置身於前鋒,他們手持長武器,與其他隻配備環首刀和弓箭的輕騎兵不同。然而,城牆的狹窄寬度意味著張嵩等前鋒在騎兵的迅猛衝擊下,盡管城牆守軍是精銳之師,卻無法有效構築伏擊陣型,一擊即潰。
畢竟,袁紹的部隊因主營地遭受黃巾軍的攻擊而分散了注意力,他們認為不必擔心公孫瓚會對北門發起偷襲,因此並未做好充分的防禦準備。正是基於這一疏忽,張嵩的虎騎兵才能突然衝上城牆,使敵人驚慌失措,最終被騎兵輕易擊敗。
張嵩一如既往,大事之前喝了幾大口烈酒。雖然張嵩並非膽小之人,但飲酒之後的他,無疑更加兇猛,身上散發著一股淡淡的殺氣。麵對他的士兵,不是失去肢體就是被砍成兩半。
此時,張嵩騎在馬上,曹台和親兵分別守護在他的兩側。張嵩揮舞著手中的戟,連續擊殺了四五名敵軍士兵。玄龍燭雲獸踏著敵人的屍體,勇往直前。
張嵩的虎騎兵如同破竹之勢,猛烈地衝到離城樓不足三十步的地方。在那裏,他發現一隊士兵,他們身著精美盔甲,身材魁梧,正護送著三個人沿著馬道從城樓的另一側逃走。這三個人中,有兩個是文士,剩下的一個則是四十多歲或五十歲左右的中年人,身穿銀色盔甲和紅色鬥篷。張嵩毫不猶豫地判斷,那個人就是袁紹,而另外兩個自然是他的謀士,那隊士兵則是袁紹的親兵。
瞬間,張嵩的眼睛閃耀著貪婪的光芒,他高聲下達命令:“曹台,射擊那穿銀色盔甲的人!”
曹台反應迅速,立刻拉滿弓弦,搭上一箭。
弓弦發出清脆的響聲,箭矢如流星劃破長空。
然而,當箭射中袁紹的頭部時,袁紹突然向前撲倒,身邊的人緊急攙扶著他,場麵一度混亂。
“他死了?”曹台不敢相信地驚唿。
“管他死活,再射兩箭!你為何停下?”張嵩在前方怒吼,他的戟深深地刺入一名士兵的體內,但他依舊如同疾風般揮舞著兵器,那名士兵很快被砍成兩段。曹台確實又射出一箭,但被袁紹的親兵擋住,箭矢造成了兩人受傷。
袁紹摘下了被箭射中的頭盔,發現箭並未射中他的頭部,隻是射進了他的發髻。他不禁鬆了一口氣,自語道:“真是僥幸。”然而,他的雙腿卻因為驚嚇而軟得像麵條一樣,無法自主行走。他的親兵不得不扶持著他,一路匆忙下了城樓。
“他還活著!跟我來,捉拿袁紹!穿紅鬥篷的就是袁紹!”
張嵩緊咬牙關,接連砍倒了兩名戟兵,推開了他們慌忙設置的刺蝟樁。隨後,他騎著馬直衝向前,來到城樓,與袁紹之間的距離已縮短至二十餘步。但袁紹的親兵們英勇抵抗,與張嵩的部隊展開激烈戰鬥,試圖以生命為代價阻擋張嵩,為袁紹爭取逃生的機會。
盡管城樓上的袁紹有一百多名親兵,他們勇敢地與張嵩的部隊搏鬥,試圖用生命擋住張嵩,以便袁紹能夠逃跑,但經過長途奔襲和激烈衝鋒的虎騎兵此刻速度極快,人類難以抵擋。虎騎兵的勢頭如同黑潮洶湧,輕易地突破了袁紹親兵的防線。
張嵩感到異常興奮,作為一個時間旅行者,他有著一種不良習慣,那就是喜歡羞辱名人,這在他與郭嘉、曹操的交鋒中已有體現。麵對出身四代官宦世家的袁紹,張嵩怎可能讓這位老前輩就這樣輕易地逃走?
“放箭!放箭!”
弓弦響徹雲霄,箭矢如同暴風驟雨般射出。
一次,兩次,三次……
在追擊了三英裏之後,張嵩和他的親兵終於成功地將那個身著錦衣的老者射落馬下。
當張嵩親自抓住那個人時,他驚訝地發現他異常年輕,看上去不過二十多歲。仔細端詳,他們才意識到穿錦衣的竟隻是一個親兵!
在捕捉到這個“袁紹”的瞬間,張嵩心中不禁湧起一絲不安。他突然意識到,雖然抓住袁紹足以令人印象深刻,但對於一個了解三國大致走向的人來說,這並非最佳做法。
因為,他不知如何處理袁紹,一路高喊“捉拿袁紹”不過是虛張聲勢的計謀。畢竟,張嵩從未設想攻占城樓會如此順利。
盡管郭嘉和呂靈棋曾半開玩笑地提及要除掉袁紹,但這不過是一時的想法。
真的要將其煮入鍋中嗎?袁紹的老骨頭恐怕過於堅硬,不易消化,而且他的三個兒子很可能會因此分裂,相互爭鬥。北方的公孫瓚尚未被打敗,南方的曹操正在暗自竊笑。這樣的局麵可能導致河北的混亂,最終結果可能是袁紹家族以及公孫瓚的四大家族被曹操逐步消耗。而且,張嵩自己也可能被牽扯其中。總之,如果袁紹死了,對已經式微的呂布勢力來說,弊大於利。他們沒有足夠的實力去爭奪河北,最終很可能曹操會趁機控製河北。一旦曹操統一了北方,呂布勢力的處境就會變得更加艱難。
放走袁紹?這似乎有些過於愚蠢了。
嚐試勒索贖金?很可能被袁紹壓迫了半年的公孫瓚會毫不猶豫地用金屬或肉體武器結束袁紹的生命。無論如何,他都不會讓袁紹繼續活下去。
最終,他們捕獲的隻是一個偽裝成親兵的假冒袁紹。張嵩鬆了一口氣,意識到此刻袁紹仍然必須活著。至少在他尚且存活之際,他能夠製衡曹操,為張嵩的部隊爭取到至少四五年的時間,等待曹操統一北方的步伐。
隨後,張嵩率領親兵返迴北門,卻突然遭遇了一場令人膽戰心驚的危機,幾乎丟掉性命。
他和十餘名親兵遭遇了一支大約有兩千人的袁紹精銳部隊。張嵩的頭發根根豎立,立刻意識到自己陷入了敵人的陷阱。此時,夜幕剛剛降臨,他看不清對麵的敵人是誰,但立刻猜到是城內的張合。
沒有絲毫猶豫,張嵩指揮騎兵迅速撤退到安全地帶,憑借速度和夜色的掩護,成功避開了敵人的追擊。如果稍有遲疑,他們可能就會被俘,遭受慘重損失。
原來城牆上部署有不少士兵,但他們毫無防備,被張嵩的突然襲擊打得措手不及。這是因為騎馬攻城的戰術極為罕見,無人研究過如何從城牆上有效應對此類攻擊。因此,他們遭受了慘敗,迅速失去了對城門的控製。此外,張嵩的部隊在追擊過程中擊殺了假冒的袁紹,導致敵人士氣大挫,紛紛投降。
然而,戰鬥並未就此結束,反而愈發激烈。原因在於,一直在攻擊內城的張合得知主公袁紹遭遇伏擊,生死未卜,他怎能不焦急不安?畢竟,今年的年終獎還未發放!張合迅速調整戰術,指揮投石機和弩炮將火力對準北城牆,導致張嵩的虎騎兵遭受了沉重的傷亡。所幸張合出於對袁紹在城樓上的擔憂,並未盲目地進行轟炸。
在遠程攻擊之後,張合親自帶領士兵發動城攻。他誤以為虎騎兵已經將袁紹困在了城樓上。然而,當他抵達城門,從幾名受傷的袁紹親兵那裏得知袁紹已經逃脫後,便下令停止了對城樓的攻擊。事實上,張合的士兵完全有能力奪迴城樓,因為虎騎兵並不擅長守城,而且在人數上也處於劣勢。但張合擔心主公的安全,決定前往救援。同時,張合對於敵人數量的不確定性感到擔憂,害怕如果魯莽進攻可能會被包圍殲滅。因此,張合決定放棄攻城器械,帶領士兵退出城門,追擊袁紹逃離的方向。
當張嵩返迴北門時,他終於鬆了一口氣,意識到自己實在是太過大意。如此少量的人手,本不應對外追擊。外城門處已經擠滿了袁紹的部隊。
與此同時,公孫瓚的士兵已經接管了城防,並與黑山軍的張燕和公孫續取得了聯係。他們的部隊也在北門集結,準備安營紮寨。
黃巾軍的偷襲袁紹主營最初看似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實際上,他們落入了張嵩的計謀之中。
張嵩早已告知黃巾軍袁紹部隊的埋伏情況,並提供了部分地圖以及袁紹主營的確切情況,這些都是營地士兵所獲取的。盡管張嵩並未直接命令黑山軍攻擊主營,但他的暗示再明顯不過。果不其然,張燕最終避開了烏桓騎兵的兩支部隊和顏良的精銳部隊,直接衝擊了袁紹的主營。偷襲 ,但最終結果是,40,000名黃巾軍中隻有不到30,000人得以生還,其餘的均遭遇不測。他們之所以能夠逃脫,全依賴於夜色的掩護。黑山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因為張嵩早已在主營布置了埋伏。敵人已經開始加強營寨防禦,烏桓騎兵的兩支部隊和顏良的精銳部隊正在埋伏等待黑山軍,他們沒有接到撤退命令,已經被召迴營寨。因此,他們正好遭遇到了黃巾軍在袁紹主營內的破壞行動。其他袁紹部隊還好,但不滿30,000人的烏桓騎兵給黑山軍帶來了巨大麻煩。他們無法有效反擊,也無法逃脫,遭受了重大損失。幸運的是,他們得知北門的袁紹被埋伏了,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城門竟然遭到了騎兵的直接攻擊。這導致了敵人的恐慌,他們派出大量精英部隊增援北門,黑山軍才得以在夜間撤退。
張嵩對黑山軍的困境毫無同情之心。在他心中,甚至希望天色不要那麽快變暗,因為他非常期待能目睹黑山軍與袁紹的衝突。無論如何,這次緊急救援以公孫瓚方麵的完美勝利告終。盡管公孫瓚的一座城門被攻破,但他們並未被擊敗,反而差點活捉了對方的指揮官。
幸福來得太突然,公孫瓚雙眼通紅,實際上是在哭泣。這並非出於感激,而是絕望的淚水。原來,張合幾乎摧毀了整個內城的城牆,公孫瓚的部隊與張合的部隊陷入了激烈的肉搏戰。公孫瓚認為自己注定要失敗。在絕望之中,他召集家人到大廳,準備用劍結束他們的生命,然後自己點燃房屋自盡。然而,就在此時,一名小兵衝了進來,淚流滿麵地宣布張嵩已經攻破了北門,袁紹仍然存活,導致張合撤退。
公孫瓚並不愚鈍。他清楚,這場勝利的主角無疑是張嵩。黑山軍雖參與了戰鬥,但扮演了次要角色,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超過十萬名士兵喪生。而張嵩,一方麵騷擾袁紹的主營,另一方麵奇跡般地指揮騎兵攻擊城牆,伏擊袁紹的親兵,迫使他驚慌失措地逃走,甚至設法重新奪迴了北城門。這樣一來,公孫瓚重新穩定了局勢。袁紹從四麵八方圍攻城市,北門雖然被攻破,但公孫瓚的援軍及時趕到,戰鬥似乎恢複了初始的平衡。這一切的轉折,都要歸功於張嵩和他令人難以置信的騎兵攻擊,這是所有人都沒有預料到的。正因為出乎意料,才取得了如此神奇的效果。張嵩和龐統並沒有預料到會有這樣成功的結果;他們隻是打算騷擾袁紹,轉移公孫瓚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