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夢中,他夢到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牛羊成群,萬馬奔騰;也夢到廣袤的田野上,田埂上長著五顏六色的鮮花,田地裏一片一片的粟杆,被沉重的粟穗壓彎了腰,在微風的吹動下,緩緩起伏著,如同一片綠色的海洋;他夢到在一片片人工開挖出來的池塘裏,持著魚竿,從水裏釣上來一條條肥碩的魚……
很久都沒有睡過這麽香了,熊洪精神飽滿地起床,發現太陽光已經穿過院牆,直接照在了宗廟門前,這一覺睡的夠久的,怪不得這麽舒服。
伸了個懶腰,便往廁所走去。這個時間段大家都在外麵忙活,倒沒有人跟他搶廁所上。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部落人口的急劇增多,原本的廁所坑位在每天清晨和睡覺前經常爆滿,熊巫不得不又在新建的磚瓦房附近又修了一個,這才緩解了早上上廁所擁堵的現象。
排除毒素一身輕鬆,簡單洗漱後,熊洪將熊巫送過來的竹簡翻著看了一遍,大致了解了這段時間部落的發展變化。
總體而言,與熊洪離開前所商定的發展方向並無多少偏離,最多就是在一些具體的細節上有些不一樣,但結果都是差不多的,甚至在有些方麵,熊洪自認比自己做的還要好。
讓熊洪欣喜的是,這段時間族人們的成長很快,無論是醉心於研究各種器具的熊木、熊山,還是調度有方的熊巫、熊槐,甚至是腦袋裏都長滿肌肉的熊二、熊石,現在都能夠獨當一麵,在各自擅長的領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邊想著這些,一邊翻看竹簡,很快就到了中午,隨著在外工作的族人們陸陸續續迴到部落,沉靜了一個上午的部落,仿佛一頭睡醒的動物,逐漸變得喧囂且生動起來。
坐在食堂裏,等待飯菜分發的時候,周圍認識或者不認識的族人都在往這邊看,熊洪感覺到周圍傳來的目光,饒是臉皮變的很厚的熊洪,此刻也有點不好意思。
“咳,”熊洪清了清嗓子,自覺沒辦法讓族人不看自己的他,還是決定跟大家打個招唿,“各位遠道而來的兄弟部族們,感謝你們為熊部落所付出的汗水和辛勞,大家應該都認識我,我就是熊部落的族長熊洪。”
聽到他的自我介紹,食堂裏頓時有些騷動,但長久以來受熊部落約束的習慣此時發揮了作用,即便很想看一看熊洪這個族長是不是像傳說中的那樣,長著兩個人高的體型、比野豬還要健壯,此時也老老實實地坐在位子上。
“我知道很多人第一次來熊部落,當然也有不少來熊部落不止一次兩次了,比如石部落的石灰,黑齒部落的黑皮,這些人對我們部落是相當熟悉了,你們有什麽不明白的,也可以問一問他們。”
臨時要發言,熊洪完全不知道自己要講什麽,好在後世這種臨場發言的場合總歸是有一些,無非是說一些既無多少營養,又沒有絲毫錯誤的“客套話”,但這些人可沒有聽過,他明顯能感覺到這些人對他的好感度又提升了不少。
吃過午飯,迴到宗廟,巫和幾個隊伍的領頭人一起來“匯報”此前的工作。
“……以上就是我們這段時間做的事情,接下來有什麽安排,我們好早做準備。”石雪合上手中的竹簡,遞給熊洪。
“你們做的都很好,遠超我的意料,”熊洪先是肯定了眾人的成績,雖然在他看來還是有一些能改進的地方,但畢竟是他們自己商議、確定的行動,能夠保持發展就已經很不簡單了,熊洪不至於以後世的標準來衡量現在的做法。
“時間比較緊迫,按照石雪的說法,各處種植的粟,也要成熟了,現在各種事情都比不上秋收,此前你們的準備也算是很充分,那接下來就按照原定的計劃去執行就可以了。”
“現在還有什麽沒有準備到,或者感覺準備不充分的地方嗎?”熊洪環顧四周,看著眾人,“務必把一些可能影響收獲的因素都考慮進去。”
“農具保障這邊,有沒有什麽困難?”熊洪看著熊木以及坐在他旁邊的熊山,“收割期間肯定會有農具損壞,注意及時更換。”
“好的族長,我們這邊已經根據收割的麵積,準備了200把鐮刀,足夠收割的人手一把,另外還額外準備了200把,足夠更換了。”熊木說道:“並且熊山他們還多製造了20多副車軸,以及40多個車輪子,如果車子損壞了,直接在路邊就能更換。”
“好,粟收割迴來,需要車子運送,牛、驢子們都準備好了吧?”
“準備好了,這些牲口天天給他們喂的都是最鮮嫩的草,而且經常采集一些豆類的果實給它們吃,現在它們都很精神,也變胖了不少。”熊槐笑著說道,“隻不過接下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得忙起來了,等秋收結束後,就要開始貼秋膘了,讓這些牲口好好休養一個冬天,最好趕到蘆葦原那邊養起來。”
“嗯,就等秋收結束了,現在在蘆葦原那邊養著的牛、馬,都應該被馴化的差不多,可以讓它們輪換著來秋耕,防止這些牲口體力消耗過大,整個冬天都緩不過來。”
熊部落對能夠幹活的牲口現在很是看重,基本上把他們都當做不能說話的族人來看待,這在其他部落眼裏有些匪夷所思,但跟這些牲口打交道這麽久的熊部落族人來說,它們幫忙耕地、幫忙拉車、幫忙載人,大大降低了部落族人的工作量,這些功勞,族人們可從來沒有忘記。
“脫粒機這邊改進的情況如何了?”熊洪又轉頭問熊木,“之前的想法挺不錯的,隻要稍加改動應該就能成功了吧?”
“是的族長,現在我們通過那種大的齒輪和皮帶,已經能夠將水平方向的力轉換成豎直方向的力了,這樣一來,原本需要人手動搖動的木柄,就能用腳踏提供動力,甚至在以後可以讓驢子拉動這個裝置來進行。”
手搖式脫粒機與腳踏式脫粒機在脫粒滾筒上並無太大區別,甚至整體結構上都沒有多大的變動,但是腳踏式脫粒機在旁邊豎著一個架子,架子下麵有一個踏板結構,就是一根圓木沿著圓心方向,在圓木周圍,每隔一定的距離就釘上一個踩動踏板,如同後世常見的水車一樣,共有6塊踏板。
踏板結構的中心軸跟脫粒機裏麵的一個木質齒輪鏈接,踩動踏板,帶動齒輪旋轉,這個齒輪通過另一個與之相接的小齒輪,將連接在小齒輪上麵的滾筒給帶動旋轉。
由於大齒輪的齒數是小齒輪的好幾倍,大齒輪每轉一圈,小齒輪就轉動4-5圈,帶動的滾筒轉速就快,能夠脫粒的速度也就更快。
隻不過由於木質齒輪的製作比較困難,目前腳踏式脫粒機,隻生產了10架,現在木工坊和煉鐵坊還在加班加點的製作、調試。
“除了脫粒,還需要進行晾曬,現在光是靠新建的一個打穀場還是不太夠,我看還要再把圍牆裏的道路、宗廟門前的空地都給用起來,反正一定要保證這些收獲下來的粟,不能因為沒曬幹而發芽、發黴。”
“還有人員的安排……”
整個秋收工作的安排都交代了下去,熊洪在其他人走光之後,與巫麵對麵坐著,思考剛剛的安排有無疏忽的地方,而巫也眉頭緊皺,似乎在想著一件很難辦的事情。
“巫,你有什麽心事嗎?”熊洪很少見到巫這個樣子,將剛剛的安排迴想一下,發覺並無疏漏之處,心下稍安,“該準備的都準備了,是不是還有什麽事情沒有解決?”
“並不是,部落這些人知道自己要幹什麽,而且你安排的很好,沒有什麽問題,”巫頓了頓,“不過,今年種下的8000多畝粟,還有收獲,讓我覺得我們自己的族人還是太少,再加上周圍的部落也開始種植,再過一個月他們也要收獲。我在想,要是他們覺得種植這麽簡單,收獲又是如此巨大,他們肯定能意識到人力對他們的重要性,那他們明年甚至今年秋冬,還會給我們借出這麽多勞動力嗎?”
“你擔心的很有道理,確實,這些部落今年收獲之後,肯定會意識到種地的重要性,收獲的喜悅會刺激著他們擴大耕地麵積,明年種上更多的粟,這也是我們部落一直要推進農耕的目的,”熊洪點點頭,肯定了熊巫的擔憂,“但是我們的優勢也是巨大的,種田需要的不僅僅是人多,還需要有合適的工具和更高效的種植方式。如果從這些方麵來看,他們與我們的聯係會更加緊密,你看黑齒部落和水部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拿我們前年開墾荒地來說吧,如果保持耕牛體力、連續開墾的情況下,一個犁一天能犁出2-3畝地就已經很快了,而這隻要兩頭驢子和1個族人。如果同樣的畝數讓族人扛著鐵鍬來翻,至少要翻上兩三天才能翻出來。”熊洪認真地計算著,“現在絕大多數的耕牛和驢子都在我們手裏,這8000畝地,我們自己咬咬牙,100副鐵犁,每天翻個3畝,差不多一個月就能搞完,但他們全部用人力來,即便是500畝土地,對於能出30個勞動力的他們來說,也要花上半個月。”
而且隨著部落人口的增多和耕牛、工具的增加,種植起來就會有個倍增效應。
倍增效應是在特定條件下,某個因素或行為能夠導致結果成倍增長。在原始社會的農耕推進上,勞動力數量的增加能夠顯著提升耕作土地麵積的能力,使得一個人耕作的土地麵積可以隨著合作人數的增加而大幅度提高。
首先部落的族人在協同工作時,他們之間的配合和分工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從而實現生產力的成倍增長。多人協作可以完成單個人無法完成的任務;分工明確後,每個人都能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部分,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同時,通過合理分配和使用資源,如耕牛、車輛等,可以最大化地發揮這些資源的作用,能大大減少人力需求。
“所以他們會知道牛耕的好處和便利,我們就能借給耕牛、鐵犁,來換他們出人來幫助我們耕種。”
熊洪當然也知道,跟著熊部落後麵學習的諸多部落,遲早也會學會牛耕技術,屆時人口不足的情況還是會困擾著熊部落。
但熊洪對此已經有了一些解決的辦法,雖然不一定能徹底解決部落的缺人問題,但至少能大大緩解這一困擾。
很久都沒有睡過這麽香了,熊洪精神飽滿地起床,發現太陽光已經穿過院牆,直接照在了宗廟門前,這一覺睡的夠久的,怪不得這麽舒服。
伸了個懶腰,便往廁所走去。這個時間段大家都在外麵忙活,倒沒有人跟他搶廁所上。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部落人口的急劇增多,原本的廁所坑位在每天清晨和睡覺前經常爆滿,熊巫不得不又在新建的磚瓦房附近又修了一個,這才緩解了早上上廁所擁堵的現象。
排除毒素一身輕鬆,簡單洗漱後,熊洪將熊巫送過來的竹簡翻著看了一遍,大致了解了這段時間部落的發展變化。
總體而言,與熊洪離開前所商定的發展方向並無多少偏離,最多就是在一些具體的細節上有些不一樣,但結果都是差不多的,甚至在有些方麵,熊洪自認比自己做的還要好。
讓熊洪欣喜的是,這段時間族人們的成長很快,無論是醉心於研究各種器具的熊木、熊山,還是調度有方的熊巫、熊槐,甚至是腦袋裏都長滿肌肉的熊二、熊石,現在都能夠獨當一麵,在各自擅長的領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邊想著這些,一邊翻看竹簡,很快就到了中午,隨著在外工作的族人們陸陸續續迴到部落,沉靜了一個上午的部落,仿佛一頭睡醒的動物,逐漸變得喧囂且生動起來。
坐在食堂裏,等待飯菜分發的時候,周圍認識或者不認識的族人都在往這邊看,熊洪感覺到周圍傳來的目光,饒是臉皮變的很厚的熊洪,此刻也有點不好意思。
“咳,”熊洪清了清嗓子,自覺沒辦法讓族人不看自己的他,還是決定跟大家打個招唿,“各位遠道而來的兄弟部族們,感謝你們為熊部落所付出的汗水和辛勞,大家應該都認識我,我就是熊部落的族長熊洪。”
聽到他的自我介紹,食堂裏頓時有些騷動,但長久以來受熊部落約束的習慣此時發揮了作用,即便很想看一看熊洪這個族長是不是像傳說中的那樣,長著兩個人高的體型、比野豬還要健壯,此時也老老實實地坐在位子上。
“我知道很多人第一次來熊部落,當然也有不少來熊部落不止一次兩次了,比如石部落的石灰,黑齒部落的黑皮,這些人對我們部落是相當熟悉了,你們有什麽不明白的,也可以問一問他們。”
臨時要發言,熊洪完全不知道自己要講什麽,好在後世這種臨場發言的場合總歸是有一些,無非是說一些既無多少營養,又沒有絲毫錯誤的“客套話”,但這些人可沒有聽過,他明顯能感覺到這些人對他的好感度又提升了不少。
吃過午飯,迴到宗廟,巫和幾個隊伍的領頭人一起來“匯報”此前的工作。
“……以上就是我們這段時間做的事情,接下來有什麽安排,我們好早做準備。”石雪合上手中的竹簡,遞給熊洪。
“你們做的都很好,遠超我的意料,”熊洪先是肯定了眾人的成績,雖然在他看來還是有一些能改進的地方,但畢竟是他們自己商議、確定的行動,能夠保持發展就已經很不簡單了,熊洪不至於以後世的標準來衡量現在的做法。
“時間比較緊迫,按照石雪的說法,各處種植的粟,也要成熟了,現在各種事情都比不上秋收,此前你們的準備也算是很充分,那接下來就按照原定的計劃去執行就可以了。”
“現在還有什麽沒有準備到,或者感覺準備不充分的地方嗎?”熊洪環顧四周,看著眾人,“務必把一些可能影響收獲的因素都考慮進去。”
“農具保障這邊,有沒有什麽困難?”熊洪看著熊木以及坐在他旁邊的熊山,“收割期間肯定會有農具損壞,注意及時更換。”
“好的族長,我們這邊已經根據收割的麵積,準備了200把鐮刀,足夠收割的人手一把,另外還額外準備了200把,足夠更換了。”熊木說道:“並且熊山他們還多製造了20多副車軸,以及40多個車輪子,如果車子損壞了,直接在路邊就能更換。”
“好,粟收割迴來,需要車子運送,牛、驢子們都準備好了吧?”
“準備好了,這些牲口天天給他們喂的都是最鮮嫩的草,而且經常采集一些豆類的果實給它們吃,現在它們都很精神,也變胖了不少。”熊槐笑著說道,“隻不過接下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得忙起來了,等秋收結束後,就要開始貼秋膘了,讓這些牲口好好休養一個冬天,最好趕到蘆葦原那邊養起來。”
“嗯,就等秋收結束了,現在在蘆葦原那邊養著的牛、馬,都應該被馴化的差不多,可以讓它們輪換著來秋耕,防止這些牲口體力消耗過大,整個冬天都緩不過來。”
熊部落對能夠幹活的牲口現在很是看重,基本上把他們都當做不能說話的族人來看待,這在其他部落眼裏有些匪夷所思,但跟這些牲口打交道這麽久的熊部落族人來說,它們幫忙耕地、幫忙拉車、幫忙載人,大大降低了部落族人的工作量,這些功勞,族人們可從來沒有忘記。
“脫粒機這邊改進的情況如何了?”熊洪又轉頭問熊木,“之前的想法挺不錯的,隻要稍加改動應該就能成功了吧?”
“是的族長,現在我們通過那種大的齒輪和皮帶,已經能夠將水平方向的力轉換成豎直方向的力了,這樣一來,原本需要人手動搖動的木柄,就能用腳踏提供動力,甚至在以後可以讓驢子拉動這個裝置來進行。”
手搖式脫粒機與腳踏式脫粒機在脫粒滾筒上並無太大區別,甚至整體結構上都沒有多大的變動,但是腳踏式脫粒機在旁邊豎著一個架子,架子下麵有一個踏板結構,就是一根圓木沿著圓心方向,在圓木周圍,每隔一定的距離就釘上一個踩動踏板,如同後世常見的水車一樣,共有6塊踏板。
踏板結構的中心軸跟脫粒機裏麵的一個木質齒輪鏈接,踩動踏板,帶動齒輪旋轉,這個齒輪通過另一個與之相接的小齒輪,將連接在小齒輪上麵的滾筒給帶動旋轉。
由於大齒輪的齒數是小齒輪的好幾倍,大齒輪每轉一圈,小齒輪就轉動4-5圈,帶動的滾筒轉速就快,能夠脫粒的速度也就更快。
隻不過由於木質齒輪的製作比較困難,目前腳踏式脫粒機,隻生產了10架,現在木工坊和煉鐵坊還在加班加點的製作、調試。
“除了脫粒,還需要進行晾曬,現在光是靠新建的一個打穀場還是不太夠,我看還要再把圍牆裏的道路、宗廟門前的空地都給用起來,反正一定要保證這些收獲下來的粟,不能因為沒曬幹而發芽、發黴。”
“還有人員的安排……”
整個秋收工作的安排都交代了下去,熊洪在其他人走光之後,與巫麵對麵坐著,思考剛剛的安排有無疏忽的地方,而巫也眉頭緊皺,似乎在想著一件很難辦的事情。
“巫,你有什麽心事嗎?”熊洪很少見到巫這個樣子,將剛剛的安排迴想一下,發覺並無疏漏之處,心下稍安,“該準備的都準備了,是不是還有什麽事情沒有解決?”
“並不是,部落這些人知道自己要幹什麽,而且你安排的很好,沒有什麽問題,”巫頓了頓,“不過,今年種下的8000多畝粟,還有收獲,讓我覺得我們自己的族人還是太少,再加上周圍的部落也開始種植,再過一個月他們也要收獲。我在想,要是他們覺得種植這麽簡單,收獲又是如此巨大,他們肯定能意識到人力對他們的重要性,那他們明年甚至今年秋冬,還會給我們借出這麽多勞動力嗎?”
“你擔心的很有道理,確實,這些部落今年收獲之後,肯定會意識到種地的重要性,收獲的喜悅會刺激著他們擴大耕地麵積,明年種上更多的粟,這也是我們部落一直要推進農耕的目的,”熊洪點點頭,肯定了熊巫的擔憂,“但是我們的優勢也是巨大的,種田需要的不僅僅是人多,還需要有合適的工具和更高效的種植方式。如果從這些方麵來看,他們與我們的聯係會更加緊密,你看黑齒部落和水部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拿我們前年開墾荒地來說吧,如果保持耕牛體力、連續開墾的情況下,一個犁一天能犁出2-3畝地就已經很快了,而這隻要兩頭驢子和1個族人。如果同樣的畝數讓族人扛著鐵鍬來翻,至少要翻上兩三天才能翻出來。”熊洪認真地計算著,“現在絕大多數的耕牛和驢子都在我們手裏,這8000畝地,我們自己咬咬牙,100副鐵犁,每天翻個3畝,差不多一個月就能搞完,但他們全部用人力來,即便是500畝土地,對於能出30個勞動力的他們來說,也要花上半個月。”
而且隨著部落人口的增多和耕牛、工具的增加,種植起來就會有個倍增效應。
倍增效應是在特定條件下,某個因素或行為能夠導致結果成倍增長。在原始社會的農耕推進上,勞動力數量的增加能夠顯著提升耕作土地麵積的能力,使得一個人耕作的土地麵積可以隨著合作人數的增加而大幅度提高。
首先部落的族人在協同工作時,他們之間的配合和分工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從而實現生產力的成倍增長。多人協作可以完成單個人無法完成的任務;分工明確後,每個人都能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部分,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同時,通過合理分配和使用資源,如耕牛、車輛等,可以最大化地發揮這些資源的作用,能大大減少人力需求。
“所以他們會知道牛耕的好處和便利,我們就能借給耕牛、鐵犁,來換他們出人來幫助我們耕種。”
熊洪當然也知道,跟著熊部落後麵學習的諸多部落,遲早也會學會牛耕技術,屆時人口不足的情況還是會困擾著熊部落。
但熊洪對此已經有了一些解決的辦法,雖然不一定能徹底解決部落的缺人問題,但至少能大大緩解這一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