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僅僅是牧場,我們部落的所有牲口和家禽,都能用這樣的辦法遷到圍牆外,尋找最合適的地點養殖。這樣牲口也不用擠在狹小的圈中,族人們也不用忙著天天早上放養晚上收攏了。”


    “那就這樣決定,磚還要加大力度來燒製,先把北麵的牧場給建好,剩下的,等到今年部落集會後,讓其他部落來幫忙建造,”張洪用炭筆用力地在北麵畫了一個圈,“反正這些部落也要建造居住區的,可以在幫我們建的同時學到一些建築的技術,今年需要在部落周圍建造10處養殖點,其中養雞需要2個,鴨子和鵝各需要1個,豬2個,馬、牛、羊、鹿各1個。”


    “如果牲口規模再擴大,可以再擴大或者新建養殖點。”熊巫此時也開始發散思維,“另外,大家擔心的野獸襲擾問題,不要忘記,我們還有很多狼狗,足夠在每個地方放上1-2條了,它們在晚上警戒的效果,要比我們強上太多。有他們看著,即便有野獸,也能提前發現,隻要大家別睡的太死就行。”


    “嗯,這段時間我們先把北麵牧場的養殖點給建造好,這些養殖點目前來說隻有幾個要求,一是有必要的功能區,除了有讓族人居住休息的房間,還要有容納牲口夜晚睡覺的院子和窩棚;二是控製一下建造的成本和速度,可以視情況在外麵搭建一圈木柵欄,隻要保證這些牲口不能逃走就行;第三就是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讓族人們依托這些磚瓦房進行守衛,防止野獸或者其他部落的襲擊。”


    計劃定了下來,剩下的就是大家各司其職,把手頭上分配下來的活給幹好幹完。


    部落有很多人去其他部落幫助春耕,但留下來的族人也不全然什麽都做不了,事實上很多重要的工作都是由留在部落裏的人完成的。比如製作磚坯,這個不需要有多少技術含量的活,部落女性都能勝任,甚至一些小孩,在完成了喂豬養雞的活後,也能來幫忙搬搬磚胚。


    至於燒磚所需的煤炭,因為離這裏也不算很遠,又修好了一條容納牛車行走的小路,也在源源不斷地送往這裏。煤礦、鐵礦、鹽礦以及新建好的取土點,不斷地有獨輪車從這些資源點把采出來的礦石給運到路邊,裝載到牛車上馱到部落裏。


    這些獨輪車,雖然載重量比較牛車要少很多,可非常方便,各種地形甚至是田埂都能通行;而且簡單易學,一個人推上幾次就能熟練使用;而且材料也很簡單,用的輪子也要比牛車、馬車小。


    幾乎每個月,都會有3-5窯磚出爐,這些燒好的青磚,首先被運到北麵的山坡,這裏早就挖好了地基,隻等其他的材料準備齊全,就可以開工。


    北麵山坡是部落最早進行半人工養殖的地點,通常在白天,由熊材帶著幾個人把部落裏的鹿和羊或者驢子趕到這裏,晚上在帶迴圍牆裏;不過那個時候部落沒有什麽牲口,不像現在這麽多,所以要建造一個專門的飼養點,減少族人工作量,提高養殖的效率。


    當然,修建好這些新的養殖點建築,意味著這些養殖點晚上也需要族人在這裏駐守。族裏實在分不開更多的人手來這裏,張洪隻能先計劃采取輪換駐守的方式:每周一換,白天的時候,就在這些養殖點觀察周圍的情況,關注牲口的動態情況,順便幹一些草料收集、原材料加工的活;到了晚上,就住在這裏,防止有野獸來襲擾,當有襲擾的時候,可以站在2層樓高的屋頂閣樓,向部落圍牆報信,同時用弓箭向那些荒原中的野獸或者其他不懷好意的部落驅逐或者擊殺。


    氣溫越來越高了,粟田裏的粟苗,已經長到了十幾厘米,從圍牆門樓往南邊看,原野上如同鋪上了一張巨大的綠色地毯,蓋在原本被灌木、雜草覆蓋的荒原上。地毯上有很多族人,趁著正午的陽光,將田間的雜草給連根鋤起,耙到田埂上暴曬。


    前兩天,北麵山坡上用來放牧山羊和鹿群的建築終於蓋好了。而將部落裏的幾百頭羊和鹿趕到這裏之後,圍牆裏難聞的味道就小了很多,清理出來的糞便、爛草等被拉到田裏漚肥,在原來的地址上,灑了很多生石灰用來消毒。張洪準備過上幾天,再鋪上一層細沙,然後這裏就能作為建造部落新房的工地進行開工。


    與此同時,其他牲口的遷移計劃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緊接著要遷走的,是一頭頭豬。這些豬在去年展現了非凡的繁殖能力,一窩十幾頭基本上是屬於常態,剛生下來的小豬,還有著跟野豬一樣的條紋,不過等到大一點之後,條紋就消失了,長相也變得難看了起來。


    這些豬在劁過以後,性格就沒有那麽活躍,每天除了吃就是睡,去年冬天殺了的豬,體重要比原來的野豬重上很多,能食用的肉達到了250多斤。


    這個時代的圈養,跟後世那種大規模的養殖場還有很大區別,基本上就是給它們限定在一個可控的區域裏,讓它們自己找點吃的,而不是像後世那樣直接各種飼料喂,部落裏也沒有那麽多糧食喂他們。


    熊部落在圍牆外東南邊的小樹林旁邊,也建造了一排跟北坡一樣的建築,用來養殖這些小豬。在白天的時候,小豬會被放開,散養在樹林裏,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喂一頓;到晚上,會把這些豬趕迴豬圈,防止有野獸來襲擊。


    由於這些豬的數量太多,這裏主要用來飼養被劁過的小豬,至於產豬的種豬,目前還是放在部落圍牆裏,隻不過數量沒有那麽多,占用的地方也小了許多。


    雞鴨鵝跟豬一樣,也同樣屬於第二批要被遷移出去的家禽。這些家禽數量太多了,整體在圍牆裏叫,讓張洪很是煩神,老早就想給遷出去了。


    在東北方向,靠近原來山洞的地方,也有一塊被保留下來的樹林,周圍用麻杆做成的柵欄一圍,雞鴨鵝就可以散養在裏麵,十幾畝大小的樹林,足夠它們在裏麵運動了。


    驢子、牛、馬,則屬於第三批要被遷移的牲口,因為這些牲口在部落建設中出力不少,所以待遇要稍微好一點。在圍牆外,緊挨著門口小溪的地方,把原來雞鴨活動的地方給拆掉後,新蓋了馬廄和牛棚,四周用木柵欄給圍起來,防止他們逃跑。


    這些牲口由於部落要經常使用,也不好遷太遠,就放在圍牆附近,方便隨時有一些可以用上。


    驢子則被暫時放到了西麵圍牆的外側,並在這裏圍牆上開了一個門洞,等到東邊的養殖點蓋好,就把這些驢子給拉過去。


    燒磚的窯連續一個多月都在往外冒著濃煙,煆燒好的磚瓦,一車車地拉出,變成了圍牆裏外一棟棟功能不同的建築,等到四月中,除了少部分牲口外,大部分的家禽和家畜都被遷到了外麵,圍牆裏不僅安靜了許多,味道也沒有那麽大了。


    將圍牆內部給規劃整理好之後,緊接著就要規劃部落現在礦物的產地了。


    熊部落在西北方向,有鹽礦、鐵礦和煤礦,這三樣是部落最重要的東西,但直到現在,對這些地方的管理,還是白天族人來采礦,晚上拉著車迴到部落,效率不高,很多時間都浪費在趕路上了。


    張洪等部落的骨幹也不是不知道這樣的方式存在很多問題,可是沒辦法,族人太少勞動力不足,而且去年大部分的時間和資源都放在建造圍牆和種植、養殖上了,對這裏的建設幾乎沒有。


    現在算是騰出手來了,反正熊部落最近還有不少去年醃製的鹹魚和肉幹,再不吃就得放壞,所以狩獵的頻次也大大減少,大部分時間,族人們都待在部落,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族長,我們的計劃是這樣的,”負責煉鐵的熊山等人找到張洪,把他們的想法跟張洪說了一下,“部落現在不是想把煉鐵坊給遷移出去嗎,我們在煉鐵的過程中,覺得很多環節是可以去掉的。”


    “哦?”張洪聽到這頓時來了興趣,“說說看,哪些環節可以去掉?”


    “你看,采煤和采鐵礦石的各有20人,然後每天采集到的礦石,至少有個10車,當天晚上的時候都會拉到部落,再進行破碎或者煉焦,然後才能堆到高爐裏進行煉鐵。”


    “而這兩個點離部落還有些遠,來來迴迴的運送比較麻煩不說,部落裏也沒有那麽多的地方。”


    “那你的想法呢?”


    “我覺得可以直接在煤礦和鐵礦這裏進行加工,再把破碎好的鐵礦石粉和焦炭給運迴來,這樣在部落裏的高爐,煉鐵的速度就能快上一些。而且省去了把礦渣、煤渣這些‘雜質’再運迴來,運輸的量也能變大。”


    熊材通過觀察,已經接近了後世“把工廠建在原料地”的思路,跟張洪描述後,張洪就知道他本意是想著把這些礦石先處理一下,變成“半成品”,然後再到部落進行加工。


    可張洪的想法要比熊材他們“更激進”。


    他計劃在鐵礦和煤礦的中間位置,新建一個煉鐵廠,用兩條道路把鐵礦和煤礦連接起來,煉鐵廠將直接在這裏進行生產。因為無論是將煉鐵廠放在煤礦或者是鐵礦附近,剩下一個地方依舊需要長距離的運送。並且不管是煤炭還是鐵礦處,都沒有較大的小溪或者河流,能夠帶動水碓,那原材料的破碎就得人工破碎。


    而要建造兩個同樣“類型”的建築區,又沒有這麽多族人和材料,所以,比較合適的做法,就是選擇一處地點,能夠把水碓給架起來,破碎煤炭和鐵礦。


    圍牆裏的高爐要拆掉,隻留下一些鍛打鐵錠的爐子。煉鐵的高爐將在新的選址上重新修建,以後的圍牆範圍裏,就作為製作手工產品、生活、學習的地方。


    張洪計劃在鐵礦和煤礦的中間位置,新建一個煉鐵廠,用兩條道路把鐵礦和煤礦連接起來,煉鐵廠將直接在這裏進行生產。圍牆裏的高爐要拆掉,隻留下一些鍛打鐵錠的爐子。煉鐵的高爐將在這裏重新修建,以後的圍牆範圍裏,就作為製作手工產品、生活、學習的地方。


    但煤礦和鐵礦對部落來說太重要了,所以不管是張洪還是熊巫,都打算把這裏打造成一個堅固結實、同時也能容納族人休息的場所。


    新的煉鐵廠選址,在一處距離鐵礦約3公裏,煤礦5公裏的山坳內,周圍有很多樹木,旁邊還有一條從遠處山上流下來的小溪。這條小溪經過改造之後,可以在兩旁安放不少用水驅動的水碓,用來破碎鐵礦石。


    新建的煉鐵廠,占地麵積約20畝,主要建築是兩棟居住樓、兩處高爐群、還有鐵匠打鐵的鍛造房,剩下的地方用木柵欄和磚牆圍了起來,用於存放開采出來的原料。


    按照規劃,新的煉鐵廠建成以後,族人們每天早上從這裏出發去礦區,將開采出來的礦石就堆放在礦區裏,等煉鐵廠原料不夠了,再從礦區直接拉迴來。而生產出來的鐵錠、產品等,每隔幾天拉迴部落。這樣一來,效率就能提升不少,節約很多時間。


    而鹽礦那邊也是如此,直接在原材料的產地建設煮鹽坊,不必將鹽礦石再拉到部落進行製作了。


    這樣一來,圍牆裏就會空出來不少,經過拆遷平整後,可以用來建造更多的新式磚瓦房,急需擴大的麻紡廠和木匠坊,就有地方進行擴充了。


    再過上一個月,就要到各個部落喜聞樂見的原始部落“大相親”活動了,很多年輕的族人男女,都開始對這個日子期待起來,白天工作之後就開始迷迷糊糊,導致晚上熊黑給大家上課的時候,都打斷了好幾根竹板。


    熊巫和張洪也在想著法子在集會開始之前把圍牆裏麵的建築給安置好,畢竟從展現部落實力來說,一個幹淨、整潔、寬闊的圍牆裏,能夠讓他們直觀地感受到過去一年熊部落發生的巨大轉變。因為今年各個部落已經約定好,在五月份,會帶著各個部落適齡的男男女女,到這裏來“相親”結對。


    熊部落也有二十幾個適齡的單身男女,其中大部分是去年或前年從其他部落手中用物資換來的。原本他們瘦弱的身體,經過熊部落豐富食物的滋養、各種體力活的鍛煉,變得越來越好,甚至比有些部落獵手的身體素質都要好。


    看到原本在部落裏比較“羸弱”的族人到了熊部落之後,變得強壯起來,其實有些部落心裏還是有些意動的,不過這些族人可沒有懷念舊部落的心思,在他們要餓死的時候是熊部落熊洪伸出的援手,這些人對熊部落忠心的很,做起事情也比在原來部落更加賣力。


    等部落的農墾援助隊迴來,就差不多到了部落集會的時候,今年還能“相親”一些人留在熊部落,而且等到集會結束,張洪就得到遠方進行探索了,部落的馬匹、牛,在農耕和日常的生活中作用很大,值得他再去冒個險,多抓一些迴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前部落生存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隻想鏟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隻想鏟屎並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