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裏還有夏天收獲的油菜籽500多斤。


    春天開花的時候,部落附近和稍微遠一點的地方,都開滿了金黃色的油菜花,而花落後就開始結莢,等到夏天的時候,油菜的種莢就能收割了。


    收割這些油菜籽的時候,頗費了一番功夫,好在工具比較先進,這些能夠看到的油菜都沒有被太多的浪費在荒野裏,大部分都被熊部落收迴到族中的倉庫裏,但產量也有限,隻有這些500多公斤。


    倒是很多部落的人都說,他們部落周圍也有很多這種花,夏天的時候也結很多種莢,張洪便允諾說,等到明年夏天,這些部落可以按照熊部落的收割方式,將這些菜籽給收集起來,到時候可以用來換熊部落的食鹽和陶器,或者其他的好東西。


    收割油菜的時候,需要用鐮刀從根莖處割下,將枝幹上捆到一起,帶到部落的晾曬場。因為收割的時候,天氣比較幹燥炎熱了,在運輸的途中,很多豆莢就裂開、灑落不少種子,沒過幾天,這幾條運輸的路線上就到處是發芽的油菜籽,讓巫心疼了好久。


    在晾曬場鋪平後,先是用驢子拉著石滾子在這些油菜杆上來迴滾幾遍,再將沒有處理幹淨的油菜杆用連枷敲打,使種子盡可能多地落下來。


    將收集到的菜籽去掉大一點的雜質後,張洪又讓人用風扇車,將裏麵的一些小一點的雜質給分離出來,最後用麻布鋪在地上,就著五月的陽光曬幹,然後放到陶罐裏儲存。


    這裏要提一下部落的風扇車,因為有不少鐵質工具的熟練使用,而且張洪在農村的時候也見過,更親自操作過,所以對風扇車的細節記憶比較深刻,而且本身也並不複雜,所以,帶著熊材、熊木幾人,很快將風扇車給造了出來。


    扇車即風扇車,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用於清除穀物中的穎殼、灰糠及癟粒等的一種農具。是一種能產生風 (或氣流)的機械,也叫“颺(揚)扇”、“揚穀器”、扇車或揚車。發明於漢代,由人力驅動,用於清選糧食。公元前2世紀, 中國人就發明了旋轉式揚穀扇車。扇車是現代農業機械普及以前在農村“機械化”程度最高的農具。扇車實質上是一架手動鼓風機, 它的作用是將碾壓過的穀類作物的籽粒和雜餘分開, 使糧食變得純淨。


    造出來的風扇車,高1.5米,長2米,寬60厘米左右,由車架、外殼、風扇、喂料鬥及調節門等構成。


    在工作時將糧食、菜籽放進上邊的喂料鬥,手搖風扇,喂料鬥下邊就有風吹過,開啟調節門,穀物在重力作用下會緩緩落下,密度小的穀殼及輕雜物被風力吹出機外,而密度大飽滿的穀物直接流出在下邊出料口,這樣,就把糠秕與穀物分開。


    而且扇車整體是用木頭製作的,隻有很少一部分是由鐵連接的,所以製作起來很是方便,隻要兩個人就能輕鬆地抬走,在部落裏經常有小孩子在扇著風玩,讓張洪想起自己小時候也是這麽調皮。


    曬幹儲存的油菜籽,終於在這個冬日派上了用場。


    用篩網曬過一遍後,個頭大的菜籽將被繼續儲存,用來在明年繼續播種,主要是因為開墾的荒地太少了,隻夠種粟的,這些蔬菜和油菜,就沒有太多的地方給種植。


    好在野外還有不少,這個冬天,不是那麽冷的時候,部落裏經常派人去雪地覆蓋下的菜地裏去挖油菜,作為蔬菜的補充。


    油菜籽榨油的過程相對而言就比較複雜了,張洪也隻記得大概的步驟,不管前世還是現在,都沒有親自試驗過,所以一開始浪費了不少的菜籽。


    不過也不是毫無收獲,至少剩下的菜籽,已經知道怎麽樣能榨油了。


    在榨油之前,需要將油菜籽給炒熟,這個步驟比較重要,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掌握不了火候,導致菜籽被烤糊或者半熟,無法使用,還是後來熊火熊灶等人出馬,在鍋裏放上了許多細沙,才指導著族人們將這些菜籽給炒製出來。


    炒完之後,就能開始榨油了。


    首先,將炒熟的油菜籽倒入石磨中,用人力或畜力推動石磨,將油菜籽磨成細粉,這中間也會有一些油脂滲出來。接著,將磨好的油菜籽粉放入用細麻布編成的特製的榨油布袋中,每袋大概1公斤左右,十五個一起擺好,將布袋依次放入蒸鍋中先蒸一遍,然後才能放到榨油機裏榨油。


    為了讓部落收獲的菜籽榨出更多的油,張洪還參考後世傳統榨油機的方式,製作了簡易的榨油機。


    在部落的一個空房間裏,擺著一根粗大的樹幹,長4米多,直徑80多厘米,這根樹幹在部落裏曬了一年多,很是幹燥。


    將這根樹幹中間,用斧頭、鑿子挖出一個長2.5米,寬30厘米、深40厘米的長方形坑,將坑壁給打磨光滑和幹淨,在坑的底部,用手鑽鑽出來十個小孔,每個孔相距20厘米左右,經過壓榨的油脂,會順著這些小孔,流到下方收集的木桶中。


    這根樹幹就是榨油機的主體結構,用幾塊大石頭和木架固定在房間裏。在這根樹幹的上方,則是有一根小一些的樹幹,用斧頭和鑿子雕出來跟這個坑大小相同的凸起,大概30厘米深。


    在榨油的時候,將上方的樹幹與下方的主體合到一起,在上方樹幹的兩端、中間的位置,用大石頭壓住,通過杠杆的原理,利用人力或畜力壓榨,油菜籽粉中的油脂就會被擠壓出來,流入下方的木桶中。


    這隻是第一遍壓榨,將壓榨後的油菜籽粉包取出,再次破碎後,放到榨油機中,經過反複壓榨,直到榨不出更多的油為止。


    榨出的油要進行過濾,去除雜質,才能得到清澈的菜籽油。


    油菜籽的出油率大部分在25-45%之間,由於這種工藝還是很落後,導致部落的出油率並不高,隻有35%左右,但這些對張洪來說,已經足夠多了。


    部落現在食用油很少,而且都是動物油,無論是宰殺掉的野鴨大雁,還是豬、鹿和羊,體內含有的脂肪都很少,提煉不出多少油脂。部落現在隻有在宰殺完動物之後,才會奢侈地提煉一些油脂,用來炒菜。


    而有了植物油,這種油料窘迫的日子就會大大好轉。


    200多斤的菜籽,經過冬天十幾個人的努力,花費半個月的時間,總算榨出了菜籽油70多斤,裝了滿滿的二十幾小罐。


    這些被榨出來的菜籽油,不僅可以用於烹飪,還能作為油燈的耗材、被儲存起來,作為部落過冬的重要物資。


    在油品收集完畢後,剩餘的油渣也不可浪費。張洪讓人將它們收集起來,稍微處理一下之後,添加到草料裏,就可以作為優質的飼料用於喂養牲畜。因為榨油後的油渣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油脂,對牲畜的生長十分有益。


    為了確保榨油工藝的持續改進,部落裏的族人們還經常聚在一起,討論如何提高榨油的效率和油品的質量。在隨後的幾年裏,他們試驗不同的石磨形狀、布袋材質以及壓榨力道,最終找到目前最佳的榨油方法。當然,這也是很久以後才有的成績了。


    菜籽油被壓榨出來,很快就風靡了整個部落。每個月才能吃一次炒菜的族人們,也破天荒地吃上了比動物油更香的菜籽油,炒出來的韭菜炒蛋、煎雞蛋也更加好好看,香氣四溢讓人食欲大增。


    但是畢竟隻有70來斤,還是需要省著點用,不然幾天時間就能被謔謔完。油菜的作用,讓族人們知道了種植這些野菜的重要性,不用張洪動員,熊巫就帶著幾個隊長,開始討論明年開春後,在哪裏大規模移栽油菜的計劃了。


    這幾天,雪下的很大。


    連續幾天,都是斷斷續續的降雪,使得圍牆裏大部分的空地都被厚厚的積雪覆蓋住了,掃雪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掃掉這麽多,隻能留幾條常走的道路。


    連日的降雪給部落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房頂已經有不少給壓的變形甚至開裂了,張洪隻好安排族人,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用竹耙將房頂上的積雪給清理下來,包括獸棚、雞圈等這些重要的地方。


    降雪停後,隨之而來的就是急劇下降的溫度。


    目測室外已經有零下30多攝氏度了,張洪裹著厚厚的獸皮衣服,踩著積雪,在圍牆裏巡視著降雪造成的損失。


    圍牆因為是用泥土堆砌而成的,這點降雪倒沒有損失多大,重點是門樓,上麵的屋簷已經給壓塌了一部分,漏出一個大洞。眼看無法繼續住人,張洪隻好讓負責在此夜間值班的族人們,將此處門洞給封起來,在門洞裏暫時點火值班,好在這種天氣也不會有什麽敵人或者野獸來襲擊,安全性有很大保障。


    然後損失較大的是幾處牲口養殖點。這幾個地方除了頂棚有一定損失,還有部分用木柵欄紮成的圍牆給積雪壓塌了,凍死了好幾隻羊和鹿,連驢子也凍死了一隻。好在這些動物們沒有四處亂跑,否則損失會更大。張洪天亮來巡視的時候,這些牲口就蜷縮在角落裏,擠成一團互相取暖。


    住房的房頂也有一點損失,因為住人的緣故,不等到積雪變厚,就有族人用竹耙將積雪給劃拉下來,然後運到空地旁。


    看來明年還是要有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啊,不然每到冬天就因為降雪而損失,其實是很虧的。


    明年張洪計劃在部落的外圍修建一座磚瓦場,專門用來燒製部落需要的磚頭、瓦片,準備給部落裏的房屋,來一場升級改造。


    現在土木結構的房屋,堅固性和保暖性還是比較好的,但蓋起來的效率還是有些低,而且空間的利用率也小,很多地方由於材料的原因,沒有辦法用上。


    比如房間上邊的空間,“人”字形的地方,這裏就是完全浪費了,除了倉庫裏可以懸掛一些肉幹外,其他房間裏這些空間就有些浪費了。


    不是說張洪不能建造更多的房子,但接下來的幾年,因為圍牆內部的空間還有一些,再次擴充的話也最多擴充到現在的兩倍麵積,就足夠使用了。


    不建造更多的房子,一個是因為取暖的問題,還有就是部落的族人心理上需要抱團取暖的想法。


    所以明年,將燒一些磚瓦,結合土木材料,張洪可以在部落裏起上一些雙層的建築,讓族人們的活動空間更大,一些比如教室、食堂、倉庫的空間的利用率也會更高。


    到現在為止,部落裏共有162個族人,懷孕的也有不少,雖然在這個時代,嬰兒的死亡率很高,但張洪到了部落之後,嚴格規定了接生的各種流程,比如消毒、熱水清洗、保暖等等,還是降低了不少嬰兒和產婦的危險。


    等到明年,再去各個部落收集一波,部落裏的人口數量還會上升,到年底,估計能夠突破200人,這樣一來,很多事情就好做了,能夠大大緩解一些工作的壓力。


    清理完積雪後,天色也黯淡了下來,很快又到了吃晚飯的時間。


    白天的時間很短,每天大概8點多天才剛亮,到下午4點多的時候就黑了,大部分白天的時間,族人們都在教室裏寫字、練字,還有就是在各個工坊裏搞一些生產或者研究,主要集中在麻布紡織和煉鐵這兩個地方。


    明年將用麻布逐漸替代現在部落裏又厚又沉的獸皮衣服,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柔軟和輕便的麻布衣服,所以這個冬天,大部分婦女和一些男性,就到製作麻布的地方加強這裏,爭取早日實現這一目標。


    好在部落裏囤積了幾千斤的麻皮,隻要經過處理,變成麻纖維,再給做成錠子,就能用於織布了。


    晚餐的時候,飯堂每個桌子上都放了一盤煮好冷卻的鹹鴨蛋。


    兩個月前,張洪就開始著手讓人醃製這些鴨蛋,到今天,總算是醃製好了。


    煮熟的鹹鴨蛋是青色的,有一種石頭的質感,剝開後就是白色的蛋青,用筷子一戳,淡黃色的油就順著破口從蛋黃裏流了出來,嚐上一口,鹹鹹的味道,加上淡黃沙沙的口感,不禁又讓張洪想起來後世端午節鹹鴨蛋的美味。


    族人們對這個鹹鴨蛋十分喜愛,可惜第一批隻有這麽多,勉強夠給每個族人分一個的。後續醃製的還沒有完全醃好,而且數量也不算太多。冬天到了,鴨子們下蛋也急劇變少,現在吃的,都是之前攢下來的。


    這一個冬天,要比去年冬天更好,食物更充足、房間更大更溫暖。


    要是一直是這樣該多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前部落生存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隻想鏟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隻想鏟屎並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