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牆建成後,給部落帶來的安全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
在將收尾工作做完之後,時間也來到了七月初,粟田裏的粟穗快要成熟了,飽滿、長長的穗子壓彎了粟杆,不出意外的話,再過十來天就可以收割了。
這些天天氣也很好,除了前幾日剛剛下過一場不算大的雨之外,都是一直晴朗的天氣,估計接下來的日子也會如此,一個豐收的時刻即將到來。
這段時間真的是很忙,部落裏幾乎沒有一個閑著的人,就連一些兒童,也被族中的大人們揪著耳朵在圍牆裏幫忙曬草料,或者幾個人一起,運送一卷卷的麻皮。
張洪站在田埂上,望著成片即將豐收的粟田,心中充滿了喜悅與期待。他知道,這不僅僅是糧食的豐收,更是部落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而不論是熊部落的族人還是外麵的部族,其實一開始對種植粟很是不解,更不理解為什麽在粟的生長過程中,要不停地進行除草、施肥、澆水、捉蟲等繁瑣的流程,但看到沉甸甸的粟穗,其他人也慢慢明白了為什麽張洪這麽關注這片粟田了。
最近需要警惕一些野豬和鳥類對粟穗的破壞,白天的時候,會有一隊族人負責驅趕鳥類,晚上則挖上一些陷坑或者布設一些陷阱,用來引誘野豬、田鼠,減少他們對粟田的破壞。
但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漏網之魚,邊緣的一些粟杆,就給這些畜生們糟蹋了一些。
而越是要收割的時候,對這些畜生們的防備就越是要加強。
在收割粟之前,還有不少的事情要做。
“大家都應該看到了,粟快要成熟了,在接下來的十來天裏,還需要做一些準備工作。”亮著油燈的房間裏,張洪、巫、各小隊的隊長,聚集在一起,認真聽著張洪的安排。“這幾日,去打獵的隊伍就不要外出了,正好讓狩獵比較頻繁的地方,那些野獸們恢複恢複,補充到部落裏,抓緊時間將曬穀場給夯出來。這個任務,就交給熊大你們三個隊伍。”
熊大等人點頭應允,張洪繼續安排,“巫,勞煩你帶著族中的老人婦女,加緊地縫製麻包,還要再收拾出幾間空房子,作為倉庫,這幾間房子一定要保證陰涼幹燥,房頂再修一下,不能漏雨。”
“熊二,你們幾個就負責把通往粟田的道路給修補修補,這些天,門口的路好多地方都開始坑坑窪窪的了,有幾次驢車都差點翻了。”
“熊山,現在先停下其他鐵器的鍛打,再給你安排幾個人,多打一些鐮刀出來。”
“熊雨熊欣,收獲時你們要負責把割下來的粟杆給運迴部落,都堆到打穀場旁邊,這樣,最近跟熊木、羽落他們把板車都給檢查一下,保證運輸的暢通。”
至於其他人,張洪則統一讓他們負責收割、脫粒等工作。
這樣的安排,張洪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些天來,幾支狩獵隊捕獲到的獵物很多,幾乎是族中所有人員消耗的兩倍,目前部落裏,共有各類肉幹7000餘條,大小鹹魚共8500多條,牲口新增加了100多頭,各類蔬菜幹、蘑菇等也有千把斤。
但不論是打獵還是捕魚,這幾個月以來,獵物的數量也越來越少,收獲肉眼可見地下降,張洪知道這個區域的動物族群數量已經開始大幅度減少了,不能竭澤而漁,而且現在食物數量非常充足,不用捕獵短時間內也是可以維持的。
不管是修路還是平整打穀場,都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收割到脫粒的效率,跟老天搶時間。七月份,雖然天氣比較熱,但會時不時地下雨,而一個不小心,收割下來的粟就會被雨淋濕,大概率就會發芽。這個時節,所做的一切準備,就是要抓緊時間與老天賽跑。
然後是工具的改進和製作,鐮刀在部落裏已經發明出一段時間了,主要用於收割苜蓿、野草,偶爾還用於割韭菜,但數量不多,總共隻有20把。但幾百畝粟田要收割,按照去年用石刀一個個地收割粟穗,那至少得割到明年了。所以用部落裏為數不多的鐵塊,緊急打造了幾十把鐮刀。
鐮刀打造起來對現在的熊山等人來說,很是簡單,隻要將一小塊鐵錠敲打成薄鐵片,然後再在這個鐵片上用釘子趁熱敲出兩個洞,冷卻後可以用釘子釘在木把手上就行,釘好之後,再拿到石頭上磨製,開刃,這把鐮刀就做好了。
今年收割,有了鐮刀的高效,張洪準備讓眾人從粟杆的根部以上10厘米左右處進行收割,提升收割效率的同時,在脫粒後,這些粟杆還能用於冬季燒火做飯、取暖,也能放到牲口圈中,給他們鋪在地麵上。
除了鐮刀用於收割,還有連枷,就是在一根長棍的一頭綁上一個可以繞橫軸活動的木板,在將長棍向下揮舞的時候,這個木板可以利用旋轉產生的加速度,重重地拍在粟穗上,從而提高脫粒的效率。這個工具非常簡單,隻是畫了一個草圖,熊山等人就知道怎麽做了,這些天,50多把連枷就做好了。
在進行初步的脫粒之後,還要對殘留的粟進行二次脫粒,因為每個人力量、技巧的不同,脫粒率肯定也有高有低,這個時候,就需要石滾子出場了。
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在後山用鐵錘、鐵釺打磨了5個長1米,直徑40厘米的石滾子出來。
石滾兩端中心的位置,各掏了一個深約15厘米、直徑12厘米的圓洞,在圓洞內部,緊貼著石壁,圍著一圈厚度在2厘米左右的銅板,這些銅是貿易隊根據張洪的要求帶迴的,數量不多,隻有300多斤,光是用在石滾上就花了100多斤。
銅板貼著石壁,並且包裹著一根10厘米粗的短木棍,插在石洞裏,短木棍另一端則跟車子的軸承一樣,用麻繩給綁好,供驢子或者依靠人力來拉。
接著是風扇車,由車架、外殼、風扇、喂料鬥及調節門等構成,對於張洪和幾個木匠來說,這個玩意的製作稍顯麻煩,但有張洪的指導,沒過幾天也造出了幾個出來。
工作時將糧食放進上邊的喂料鬥,手搖風扇,喂料鬥下邊就有風吹過,開啟調節門,穀物在重力作用下會緩緩落下,密度小的穀殼及輕雜物被風力吹出機外,而密度大飽滿的穀物直接流出在下邊出料口,這樣,就把糠秕、灰塵與穀物分開。分開後的穀子,經過晾曬後,就可以直接儲存或者加工成食物了。
而為了弄清楚產量到底有多少,張洪在部落原有小秤的基礎上,又設計製作了能夠稱重200斤左右的抬秤,就是杠杆原理,結合小秤的製作方法,製作出來的大台秤。
張洪在初當族長的時候,就一直注重規範部落裏重量、長度等這些基礎單位,所以一米是按照他手掌的長度的5倍來規定的,3.3米為一丈,一丈十尺,一尺十寸,而每一寸都是3.3厘米;而一斤的重量,則是根據他的感覺而來的,跟後世一樣,一公斤是兩斤,至於會不會影響後世的標準,這個張洪也管不了那麽多,在這個時代,能不能延續下去還另說呢,搞不好後世的標準就會以他的規定來製定。
有了一斤的概念後,部落裏就有了很多標準的小秤,一般是用一塊重2斤的石頭作為秤砣,一根長約60厘米的木杆作為秤杆,在木杆上依次刻著一些刻度。而部落裏的肉條和食鹽的重量,也是用這些秤秤出來的。
接下來的幾天,整個部落的人都在為秋收做著準備,而張洪也是每日早晚各要親自去一趟粟田,看一看粟的情況,防止太早或者太晚收割影響收成。
終於,經過漫長煎熬的等待,張洪終於確定了收割了日期。
巫帶著族中的人舉行過秋收祭祀後,一聲令下,張洪等人帶著幾支分工明確的隊伍,浩浩蕩蕩地穿過南門,沿著豐樂大道奔向已經金黃一片的粟田。
張洪將鐮刀拿在手上,彎著腰,用左手將幾十根粟杆握在一起,右手持鐮刀,在離地麵十厘米左右,右手用力往後一拉,在鋒利的刃口下,粟杆應聲斷裂,將手中握著的粟杆平放在地上後,又繼續往前收割著。
其他人也是如此,每個手持鐮刀的族人,收割著麵前五壟粟杆,一直往前,而收割下來的粟,則由負責運送的人捆成一捆,抱到驢車或者平板車上,等車子裝滿,便立即被送往打穀場。
打穀場附近很快被成垛的粟杆給圍了起來,堆成一垛垛粟牆。一些來不及脫粒的粟垛,都是粟穗在裏,粟杆在外,圍成一個圓形,上麵還用獸皮鋪著,防止露水或雨水打濕。
打穀場上,一大早,族人們將粟鋪成厚厚的一層,開始曬場,然後經過上午和正午的時間晾曬、翻動,用連枷一下一下地敲打著,邊敲打邊往後退,讓每一塊粟杆均勻地受力。而在敲完一遍之後,又用驢子拉著石滾,從粟杆上滾上兩三次,讓粟盡可能多地從粟穗上脫落。
每打完一場後,便有族人將脫完粒的粟杆給捆紮、運走,還有族人則趁著這個時間用樹枝紮成的掃帚,將散落在曬場的粟給掃到一起,並用木桶收集起來,運到旁邊的揚場,用木鏟將混合著雜質的穀子給鏟起來,拋到空中,在重力和風的作用下初步分離雜質和穀子,然後收集好穀子,送到風扇車處繼續提高純淨度。
而去除雜質的穀子,則被攤在事先平整過的曬場上進行暴曬,曬上幾日後,被裝到麻袋中,用秤稱過之後,由巫進行記錄和計數後,送到倉庫中存放。
連續半個多月的時間,整個部落範圍內,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600多畝的粟田,去掉因野獸破壞掉的十幾畝,收獲的粟杆將整個圍牆內部的廣場、道路全部堆滿了,而兩個曬場和打穀場,則一直使用到深夜。
這半個多月,除了一些懷孕的婦女和小孩,剩下的人都沒有閑著,半大的孩子在老人的帶領下,沿著收割後的粟田撿拾遺落的粟杆;熊大等幾支隊伍輪流參與巡查和打穀子,保護外出勞作的族人不被野獸給襲擊;脫粒場上、曬場上、風扇車、運輸隊……每個人在陽光下都曬黑了很多,而且普遍地瘦了幾斤。
辛苦的付出和勤勞的勞動最終收獲也是喜人的。經過人工種植的粟,與野生的相比,個頭普遍大了兩倍多,而且穗上麵的穎果數量也明顯增多,可能是因為人工進行授粉的原因,癟穀的比例也降低很多。
經過巫的計算和張洪的核算,最終,600畝粟田,收獲粟公斤,平均畝產在63公斤多,這跟去年野地裏收獲的粟相比,足足增收了一倍,去年野地裏的粟,隻有30公斤左右一畝。張洪知道粟的產量,在後世大概在500公斤左右,而在秦漢時期,也有著100-150公斤的畝產量,以現在的產量來看,畝產並不算高,潛力十分巨大。
但收獲確是實打實的讓其他部落的人大為震撼。
狗尾巴草,這種植物在野外數不勝數,平時人人們都把它當做是一種雜草,有的時候連看也不看上一眼。但在熊部落,將一大塊地全部種上這種狗尾巴草,還費盡心思地澆水、授粉、除草,在其他部落的人看來簡直不可理喻。
不是沒有其他部落的人嚐試過食用這種草籽,就巫知道的,很多部落在極度缺糧時,會從野外采集來狗尾巴草,然後放到火中燒掉外麵的毛,然後用手將狗尾巴草上麵的草籽一個個搓下來,放到一片石板上,再次加熱這個石板,將草籽給烤熟。
這種草籽的口感並不好,因為沒有脫殼,吃起來又硬又難吃。
在陶器傳播到各個部落後,也不是沒有人打算用陶鍋來煮這些草籽。可是無一例外都失敗了,一是收集這些草籽很費事,一株狗尾巴草,能夠產出的粟也就是幾百顆,大概1克左右;另外就是沒有破殼的工具,讓果實包裹在一層殼中,煮熟了也無法下咽。
在將收尾工作做完之後,時間也來到了七月初,粟田裏的粟穗快要成熟了,飽滿、長長的穗子壓彎了粟杆,不出意外的話,再過十來天就可以收割了。
這些天天氣也很好,除了前幾日剛剛下過一場不算大的雨之外,都是一直晴朗的天氣,估計接下來的日子也會如此,一個豐收的時刻即將到來。
這段時間真的是很忙,部落裏幾乎沒有一個閑著的人,就連一些兒童,也被族中的大人們揪著耳朵在圍牆裏幫忙曬草料,或者幾個人一起,運送一卷卷的麻皮。
張洪站在田埂上,望著成片即將豐收的粟田,心中充滿了喜悅與期待。他知道,這不僅僅是糧食的豐收,更是部落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而不論是熊部落的族人還是外麵的部族,其實一開始對種植粟很是不解,更不理解為什麽在粟的生長過程中,要不停地進行除草、施肥、澆水、捉蟲等繁瑣的流程,但看到沉甸甸的粟穗,其他人也慢慢明白了為什麽張洪這麽關注這片粟田了。
最近需要警惕一些野豬和鳥類對粟穗的破壞,白天的時候,會有一隊族人負責驅趕鳥類,晚上則挖上一些陷坑或者布設一些陷阱,用來引誘野豬、田鼠,減少他們對粟田的破壞。
但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漏網之魚,邊緣的一些粟杆,就給這些畜生們糟蹋了一些。
而越是要收割的時候,對這些畜生們的防備就越是要加強。
在收割粟之前,還有不少的事情要做。
“大家都應該看到了,粟快要成熟了,在接下來的十來天裏,還需要做一些準備工作。”亮著油燈的房間裏,張洪、巫、各小隊的隊長,聚集在一起,認真聽著張洪的安排。“這幾日,去打獵的隊伍就不要外出了,正好讓狩獵比較頻繁的地方,那些野獸們恢複恢複,補充到部落裏,抓緊時間將曬穀場給夯出來。這個任務,就交給熊大你們三個隊伍。”
熊大等人點頭應允,張洪繼續安排,“巫,勞煩你帶著族中的老人婦女,加緊地縫製麻包,還要再收拾出幾間空房子,作為倉庫,這幾間房子一定要保證陰涼幹燥,房頂再修一下,不能漏雨。”
“熊二,你們幾個就負責把通往粟田的道路給修補修補,這些天,門口的路好多地方都開始坑坑窪窪的了,有幾次驢車都差點翻了。”
“熊山,現在先停下其他鐵器的鍛打,再給你安排幾個人,多打一些鐮刀出來。”
“熊雨熊欣,收獲時你們要負責把割下來的粟杆給運迴部落,都堆到打穀場旁邊,這樣,最近跟熊木、羽落他們把板車都給檢查一下,保證運輸的暢通。”
至於其他人,張洪則統一讓他們負責收割、脫粒等工作。
這樣的安排,張洪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些天來,幾支狩獵隊捕獲到的獵物很多,幾乎是族中所有人員消耗的兩倍,目前部落裏,共有各類肉幹7000餘條,大小鹹魚共8500多條,牲口新增加了100多頭,各類蔬菜幹、蘑菇等也有千把斤。
但不論是打獵還是捕魚,這幾個月以來,獵物的數量也越來越少,收獲肉眼可見地下降,張洪知道這個區域的動物族群數量已經開始大幅度減少了,不能竭澤而漁,而且現在食物數量非常充足,不用捕獵短時間內也是可以維持的。
不管是修路還是平整打穀場,都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收割到脫粒的效率,跟老天搶時間。七月份,雖然天氣比較熱,但會時不時地下雨,而一個不小心,收割下來的粟就會被雨淋濕,大概率就會發芽。這個時節,所做的一切準備,就是要抓緊時間與老天賽跑。
然後是工具的改進和製作,鐮刀在部落裏已經發明出一段時間了,主要用於收割苜蓿、野草,偶爾還用於割韭菜,但數量不多,總共隻有20把。但幾百畝粟田要收割,按照去年用石刀一個個地收割粟穗,那至少得割到明年了。所以用部落裏為數不多的鐵塊,緊急打造了幾十把鐮刀。
鐮刀打造起來對現在的熊山等人來說,很是簡單,隻要將一小塊鐵錠敲打成薄鐵片,然後再在這個鐵片上用釘子趁熱敲出兩個洞,冷卻後可以用釘子釘在木把手上就行,釘好之後,再拿到石頭上磨製,開刃,這把鐮刀就做好了。
今年收割,有了鐮刀的高效,張洪準備讓眾人從粟杆的根部以上10厘米左右處進行收割,提升收割效率的同時,在脫粒後,這些粟杆還能用於冬季燒火做飯、取暖,也能放到牲口圈中,給他們鋪在地麵上。
除了鐮刀用於收割,還有連枷,就是在一根長棍的一頭綁上一個可以繞橫軸活動的木板,在將長棍向下揮舞的時候,這個木板可以利用旋轉產生的加速度,重重地拍在粟穗上,從而提高脫粒的效率。這個工具非常簡單,隻是畫了一個草圖,熊山等人就知道怎麽做了,這些天,50多把連枷就做好了。
在進行初步的脫粒之後,還要對殘留的粟進行二次脫粒,因為每個人力量、技巧的不同,脫粒率肯定也有高有低,這個時候,就需要石滾子出場了。
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在後山用鐵錘、鐵釺打磨了5個長1米,直徑40厘米的石滾子出來。
石滾兩端中心的位置,各掏了一個深約15厘米、直徑12厘米的圓洞,在圓洞內部,緊貼著石壁,圍著一圈厚度在2厘米左右的銅板,這些銅是貿易隊根據張洪的要求帶迴的,數量不多,隻有300多斤,光是用在石滾上就花了100多斤。
銅板貼著石壁,並且包裹著一根10厘米粗的短木棍,插在石洞裏,短木棍另一端則跟車子的軸承一樣,用麻繩給綁好,供驢子或者依靠人力來拉。
接著是風扇車,由車架、外殼、風扇、喂料鬥及調節門等構成,對於張洪和幾個木匠來說,這個玩意的製作稍顯麻煩,但有張洪的指導,沒過幾天也造出了幾個出來。
工作時將糧食放進上邊的喂料鬥,手搖風扇,喂料鬥下邊就有風吹過,開啟調節門,穀物在重力作用下會緩緩落下,密度小的穀殼及輕雜物被風力吹出機外,而密度大飽滿的穀物直接流出在下邊出料口,這樣,就把糠秕、灰塵與穀物分開。分開後的穀子,經過晾曬後,就可以直接儲存或者加工成食物了。
而為了弄清楚產量到底有多少,張洪在部落原有小秤的基礎上,又設計製作了能夠稱重200斤左右的抬秤,就是杠杆原理,結合小秤的製作方法,製作出來的大台秤。
張洪在初當族長的時候,就一直注重規範部落裏重量、長度等這些基礎單位,所以一米是按照他手掌的長度的5倍來規定的,3.3米為一丈,一丈十尺,一尺十寸,而每一寸都是3.3厘米;而一斤的重量,則是根據他的感覺而來的,跟後世一樣,一公斤是兩斤,至於會不會影響後世的標準,這個張洪也管不了那麽多,在這個時代,能不能延續下去還另說呢,搞不好後世的標準就會以他的規定來製定。
有了一斤的概念後,部落裏就有了很多標準的小秤,一般是用一塊重2斤的石頭作為秤砣,一根長約60厘米的木杆作為秤杆,在木杆上依次刻著一些刻度。而部落裏的肉條和食鹽的重量,也是用這些秤秤出來的。
接下來的幾天,整個部落的人都在為秋收做著準備,而張洪也是每日早晚各要親自去一趟粟田,看一看粟的情況,防止太早或者太晚收割影響收成。
終於,經過漫長煎熬的等待,張洪終於確定了收割了日期。
巫帶著族中的人舉行過秋收祭祀後,一聲令下,張洪等人帶著幾支分工明確的隊伍,浩浩蕩蕩地穿過南門,沿著豐樂大道奔向已經金黃一片的粟田。
張洪將鐮刀拿在手上,彎著腰,用左手將幾十根粟杆握在一起,右手持鐮刀,在離地麵十厘米左右,右手用力往後一拉,在鋒利的刃口下,粟杆應聲斷裂,將手中握著的粟杆平放在地上後,又繼續往前收割著。
其他人也是如此,每個手持鐮刀的族人,收割著麵前五壟粟杆,一直往前,而收割下來的粟,則由負責運送的人捆成一捆,抱到驢車或者平板車上,等車子裝滿,便立即被送往打穀場。
打穀場附近很快被成垛的粟杆給圍了起來,堆成一垛垛粟牆。一些來不及脫粒的粟垛,都是粟穗在裏,粟杆在外,圍成一個圓形,上麵還用獸皮鋪著,防止露水或雨水打濕。
打穀場上,一大早,族人們將粟鋪成厚厚的一層,開始曬場,然後經過上午和正午的時間晾曬、翻動,用連枷一下一下地敲打著,邊敲打邊往後退,讓每一塊粟杆均勻地受力。而在敲完一遍之後,又用驢子拉著石滾,從粟杆上滾上兩三次,讓粟盡可能多地從粟穗上脫落。
每打完一場後,便有族人將脫完粒的粟杆給捆紮、運走,還有族人則趁著這個時間用樹枝紮成的掃帚,將散落在曬場的粟給掃到一起,並用木桶收集起來,運到旁邊的揚場,用木鏟將混合著雜質的穀子給鏟起來,拋到空中,在重力和風的作用下初步分離雜質和穀子,然後收集好穀子,送到風扇車處繼續提高純淨度。
而去除雜質的穀子,則被攤在事先平整過的曬場上進行暴曬,曬上幾日後,被裝到麻袋中,用秤稱過之後,由巫進行記錄和計數後,送到倉庫中存放。
連續半個多月的時間,整個部落範圍內,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600多畝的粟田,去掉因野獸破壞掉的十幾畝,收獲的粟杆將整個圍牆內部的廣場、道路全部堆滿了,而兩個曬場和打穀場,則一直使用到深夜。
這半個多月,除了一些懷孕的婦女和小孩,剩下的人都沒有閑著,半大的孩子在老人的帶領下,沿著收割後的粟田撿拾遺落的粟杆;熊大等幾支隊伍輪流參與巡查和打穀子,保護外出勞作的族人不被野獸給襲擊;脫粒場上、曬場上、風扇車、運輸隊……每個人在陽光下都曬黑了很多,而且普遍地瘦了幾斤。
辛苦的付出和勤勞的勞動最終收獲也是喜人的。經過人工種植的粟,與野生的相比,個頭普遍大了兩倍多,而且穗上麵的穎果數量也明顯增多,可能是因為人工進行授粉的原因,癟穀的比例也降低很多。
經過巫的計算和張洪的核算,最終,600畝粟田,收獲粟公斤,平均畝產在63公斤多,這跟去年野地裏收獲的粟相比,足足增收了一倍,去年野地裏的粟,隻有30公斤左右一畝。張洪知道粟的產量,在後世大概在500公斤左右,而在秦漢時期,也有著100-150公斤的畝產量,以現在的產量來看,畝產並不算高,潛力十分巨大。
但收獲確是實打實的讓其他部落的人大為震撼。
狗尾巴草,這種植物在野外數不勝數,平時人人們都把它當做是一種雜草,有的時候連看也不看上一眼。但在熊部落,將一大塊地全部種上這種狗尾巴草,還費盡心思地澆水、授粉、除草,在其他部落的人看來簡直不可理喻。
不是沒有其他部落的人嚐試過食用這種草籽,就巫知道的,很多部落在極度缺糧時,會從野外采集來狗尾巴草,然後放到火中燒掉外麵的毛,然後用手將狗尾巴草上麵的草籽一個個搓下來,放到一片石板上,再次加熱這個石板,將草籽給烤熟。
這種草籽的口感並不好,因為沒有脫殼,吃起來又硬又難吃。
在陶器傳播到各個部落後,也不是沒有人打算用陶鍋來煮這些草籽。可是無一例外都失敗了,一是收集這些草籽很費事,一株狗尾巴草,能夠產出的粟也就是幾百顆,大概1克左右;另外就是沒有破殼的工具,讓果實包裹在一層殼中,煮熟了也無法下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