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六月底,在三月底四月初種上的粟,已經長出了長長的、毛茸茸的穗,快到了授粉和灌漿的時期。


    而距離收獲,也隻有一個多月的時間。部落的族人每天清晨都會來到粟田,手持小木棍輕輕敲打粟穗,幫助它們更好地授粉。他們臉上洋溢著期待與喜悅,仿佛已經看到了豐收的景象。


    為了提高授粉的效率,張洪讓人從部落裏取來一條30米長的麻繩,兩人拽住兩頭,拉直繩子,繩子與粟穗一樣高,然後兩人沿著田壟同時往前走,繩子在拖拽下,在粟穗上沾滿了花粉,傳到另外的粟上。


    這個法子還是張洪看電視學到的,是用在提高水稻產量上麵,張洪想著,都是穀物,這種方法應該也能用到粟身上吧?


    穿梭在粟田和圍牆建設現場之間,時而指導村民如何更有效地進行授粉,時而與工匠們討論圍牆的加固方案。他的身影忙碌而堅定,為整個部落的繁榮和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隨著夏日的陽光越來越炙熱,村民們也更加珍惜這短暫的勞作時光。他們知道,隻有辛勤的付出,才能換來豐碩的果實。


    而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還沒有像熊部落這樣,種植狗尾巴草的部落,他們正用自己的雙手書寫著屬於熊部落的輝煌篇章。


    因為前麵兩個月的充分準備,用於建造圍牆的材料和工具也十分充足,在1300米長的地基坑外,隔一段距離,就堆放著石子、石灰、石塊,還有表麵碳化的木材、挖出來的土、曬幹的雜草、粟杆、麻杆等。


    先是打地基,在已經夯實的地基坑裏,先是隔一段距離大約30米,就在地坑底部邊緣的地方,插入兩根三米多高的木頭,深入地底大半米,然後將大石塊將柱子周圍圍起來,將混合石子、石灰、碎稻草的泥土倒入地基坑中,並一層層地夯實。


    在相鄰兩個立起的木頭中間,還豎直埋上大概2米長的手臂粗的木棍,當做加強筋,用於加強圍牆的堅固程度。這個圍牆修建起來,花了這麽大的代價,隻要維護得當,就能用上很長時間,可不是一場風雨就能吹倒的。


    經過三天的填埋,整個地基坑填的跟地麵一樣高,隻在頂端露出一根根聳立的木頭。


    緊接著,在地基上方,一層大石頭、一層混合土,再澆上一些水,使勁地夯實,然後再一次大石頭、混合土、水,再次夯實……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即便是建造這樣簡單的一堵圍牆,要想達到張洪的高要求,也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版築,版指的是用於夯實黏土、建造牆體的木板,而築,則是用來夯實牆體的杵。


    部落修建的牆體,是分段分段建設的,而在每一段上,還需要一層一層地夯實。


    先是在地基上立起幾根木樁,圍成一段長方形的圍牆底座,砸實木樁後,用幾塊長木板拚成圍牆的形狀,在裏麵倒入石塊、石灰、黏土、切碎的粟杆等,然後讓幾個人配合,將一大塊平整的石頭高高拉起,然後重重地砸在上麵。


    等到這段牆砸實之後,再在四邊豎起木板,重複夯實的過程,直到圍牆建成。


    而每段圍牆連接處,張洪還在土裏麵增加了一些木棍,防止這些接口處因為質量不同而產生縫隙。


    用版築的辦法,隻用了5天的時間,一道約1.5米高、寬1.5米的矮牆就建了起來。


    這堵矮牆,表麵是一塊塊大石頭的輪廓,中間還夾雜著碎石石灰等,等牆建到足夠高的高度後,需要再在牆體表麵用泥漿覆蓋,減少風雨對牆體的侵蝕。等到牆體幹的差不多,足夠承重,建築圍牆的最關鍵的環節也就到了。


    在1.5米寬的矮牆上,兩邊用泥磚固定牆體,用模具壓好、晾幹的泥磚一層層地錯縫堆疊,每兩塊磚縫之間還用泥漿進行粘合;兩邊的磚體每建起來半米,就用杠杆原理,將地麵的泥土挑上來,墊到牆體中間,並澆水加以固化;上麵的牆體也同樣按照這種方式固化。


    牆體從剖麵來看,是一個底寬上窄的梯形,靠外的一側坡度陡一些,靠內則沿著圍牆,每隔一定的距離,修一道支撐牆,支撐牆很窄,頂部隻有一米多寬,緊靠著內側圍牆,而支撐柱要比圍牆頂部低上一米,相鄰兩個支撐柱之間的距離在10米左右,兩個支撐柱之間的牆體上,向外伸出一截長約一米二的橫木,而支撐柱與支撐柱之間搭建的木質棧道,就由橫木進行支撐,因為采集的木料沒有那麽多長度超過5米的木頭,所以支撐柱之間的距離,也縮小了一些。


    牆體內部的木質棧道,用泥漿塗抹了一遍,防止火焰燒毀。這條棧道,每隔一定的距離,還樹立一架梯子,供牆內生活的族人登上圍牆,防禦外部敵人的進攻。圍牆頂部寬約一米,用土夯實後抹平,並鋪上了粟杆製作的小屋簷,將雨水從牆頂經導流槽流到地麵,減少雨水對牆頂的侵蝕。


    在南門和東門,還對牆體進行了加厚、加高,並按照後世城樓的樣式,修建了高約5米,寬約4米,長度在20米的樓台,樓台靠近圍牆內側,還修建了一條樓梯,供族人上下。


    南門和東門各是一個寬3米,高4米的門洞,大門有兩層,靠外的門用厚實的木頭捆紮成木排,用絞索的方式懸在樓台上,而靠內的門,則是用更輕一點的木料製成。


    至此,經過30多天的辛苦勞動,整個部落120多人共同努力下,圍牆終於建好了。建好的圍牆整體長度在1300多米,平均底部寬2.5米,頂部1.2米。


    圍牆上的棧道也順利鋪設完成,便於族人巡邏和防禦。在圍牆的轉角處,特別加固了支撐結構,以確保圍牆的穩固性。


    雖然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如木材的短缺、雨水的侵擾等,但族人們憑借著智慧和團結,一一克服,最終建成了這座在這個時代看來,極其宏偉的建築。


    圍牆的建成,不僅增強了部落的安全性,也為族人們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空間。按照之前規劃的,族人們開始在圍牆內部建設新的居住區、儲物區以及獸欄,整個部落的麵貌煥然一新。


    看著這座由自己親手建起的圍牆,族人們的臉上洋溢著自豪和滿足的笑容,他們知道,這是他們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的重要保障。


    圍牆修好的那一天,張洪大方地讓人宰殺了一頭鹿、一隻山羊、一頭豬,讓巫帶領著族人向天祈禱祭祀,而參與建設的人,無論是熊族的還是其他族的,都品嚐到了張洪親自下廚做出來的美食。


    韭菜炒蛋、鯽魚湯、白菜燉肉、烤羊排……整個營地歡聲笑語直至半夜,每個人臉上都是喜氣洋洋的。


    夜幕降臨,篝火燃起,火光映照在每一張滿足與幸福的臉上。族人們圍坐一圈,分享著白天的辛勞與夜晚的歡樂。張洪站在人群中央,手持木杯,向所有人致以誠摯的感謝:“是大家的辛勤付出,才讓我們有了這樣一個堅固的家園。這不僅僅是一堵牆,更是我們團結與智慧的象征。未來的日子,讓我們攜手共進,創造更多的奇跡!”


    話音落下,掌聲雷動,歡唿聲此起彼伏。孩子們在火光下追逐嬉戲,老人們則慈祥地望著這一切,眼中滿是對未來的期許。


    張洪的廚藝更是讓所有人讚不絕口,每一道菜都仿佛承載著他對族人的關愛與感激。


    夜深了,篝火漸漸熄滅,但那份溫暖與歡樂卻久久不散。族人們帶著滿足的笑容迴到各自的帳篷,心中充滿了對明天的期待。他們知道,有了這座圍牆,他們的安全得到了保障;有了這份團結與智慧,他們的未來將會更加美好。


    而張洪,則站在高處,望著這片由自己與族人共同建設的營地,心中湧動著無限的感慨與自豪。他知道,這隻是他們在這片原始大陸上邁出的一小步,未來的路還很長,但隻要有這份團結與勤勞,他們就一定能夠克服一切困難,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


    建設圍牆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泥土,張洪讓人沿著圍牆外側30米遠的地方,開挖深溝,用於取土。土取完之後,並沒有從其他地方取土填平,而是將南岸小溪的水引入其中,三米多寬、兩米多深的土溝,搖身一變變成了原始社會版的迷你護城河。


    這護城河雖顯簡陋,但在防禦野獸侵襲時卻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每當夜幕降臨,月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水麵上,不僅為營地增添了幾分寧靜與祥和,也讓族人們的心中多了一份安全感。張洪站在門樓上,望著這條由智慧與汗水凝結而成的護城河,心中滿是欣慰與自豪。


    隨著時間的推移,圍牆的收尾建設逐漸接近尾聲。族人們用他們的勤勞與智慧,將一塊塊石頭、一筐筐泥土堆砌成了一道堅固的防線。圍牆之上,還設置了簡易的哨塔,用於了望與警戒。每當有野獸靠近,值守的族人們便會立刻發出警報,族人們便能夠迅速集結起來,共同抵禦。


    本著不浪費的原則,護城河裏還被放養了很多小魚苗,而護城河與牆體之間30多米寬的土地上,則種植著一些菘、瓠子等蔬菜,靠近東門的地方還用柵欄圍起來,養了一群鴨子。


    這些蔬菜不僅為部落的日常飲食提供了豐富的營養,還成為了族人們餐桌上的佳肴。每當夕陽西下,勞作一天的族人們圍坐在一起,品嚐著新鮮的蔬菜,談論著今日的收獲與趣事,臉上洋溢著滿足與幸福的笑容。


    而護城河中的小魚苗,也在族人們的精心照料下茁壯成長,偶爾還能看到幾隻魚兒躍出水麵,為這寧靜的營地增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


    至於那群鴨子,它們不僅成為了營地中的一道風景線,還成為了族人們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


    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向大地時,鴨子們便開始了它們的覓食之旅。傍晚時分,它們又搖搖擺擺地迴到柵欄內,享受著族人們為它們準備的食物。這些鴨子不僅為族人們提供了鮮美的鴨肉和鴨蛋,還成為了孩子們嬉戲玩耍的好夥伴。


    圍牆裏麵,張洪繼續讓人完善各類功能區。有了圍牆的保護,很多重要的工坊就可以擴大占地麵積了。


    首先是煉鐵、製鹽、製陶三個作坊,按照之前張洪的規劃,給放在的西南區;而織麻、製皮的地方,隔著一條路,修在了東南區。圍牆裏,其他的設施保持不變,留有的空地除保留下來的大樹外,剩下的與之前部落裏一致。


    每個區域都按照既定的布局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建設。


    煉鐵作坊內,爐火熊熊,鐵匠們揮汗如雨,錘煉著一塊塊鐵礦石,將其轉化為堅韌的鐵器,為部落的防禦和農耕提供了堅實的後盾。製鹽作坊則利用著從鹽礦石中提煉出的鹵水,通過精心的加工,生產出潔白如玉的食鹽,滿足了部落的日常生活所需。


    而製陶作坊裏,陶工們靈巧的雙手在陶輪上旋轉跳躍,一件件精美的陶器在他們的手中誕生,為部落的日常生活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織麻和製皮的地方,同樣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女人們坐在織機前,熟練地穿梭著麻線,編織出一匹匹柔軟的麻布,為部落的人們提供了溫暖舒適的衣物。而製皮工匠們則將狩獵所得的獸皮進行鞣製加工,製作成各種皮具和衣物,既實用又美觀。


    圍牆內的空地上,除了保留的大樹外,一些空地上還搭建起了簡易的棚屋,供工匠們在勞作之餘休息和存放工具。


    建成的圍牆,不僅讓熊部落感受到了安全感,也讓其他部落的獵手們感到驚訝,石灰尤其如此,要是自己部落有這樣的一個圍牆,那族人們就不用擠在狹小的山洞裏了,老人和孩子們也就能在陽光下愉快地玩耍,不用擔心各種猛獸的襲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前部落生存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隻想鏟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隻想鏟屎並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