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巫帶著人在石部落參加集會的時候,張洪已經將部落的今年規劃給定了下來,並在空閑的時候,帶著族人一點點地準備各種建築所需的材料。
來自後世的經驗,讓他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未雨綢繆的行動準則,現在部落所做的事情,無論是生產各種工具還是準備材料,其中所蘊含的技術,放在後世工業化高度發展的時代,任何一個小作坊或者手工達人都能給手搓出來。但對於十幾萬年前的原始社會,沒有材料沒有工具,無論哪一樣單獨拿出來,都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才能解決掉的事情。
四月底,距離粟播種下去也有50多天了,這段時間降水少了一些,還好粟本身是比較耐旱的,而且臨近小溪,取水灌溉也很方便。留在部落負責照顧粟田的族人們,都提著水桶,從小橋下麵提水,然後放到驢車上運到田裏,再由族人們挑水一桶桶地澆到地裏。
春種一顆粟,秋收萬顆子,不實際體驗根本體會不到種地的辛苦。種植粟,一開始讓部落裏每個人都感覺到新奇,但過了一段時間,能夠保持這種激情的人就少了很多,到現在,要不是部落裏的分工,族人們都不會主動地來田裏進行照料。
可張洪不打算跟族人們解釋太多,除了跟巫耐心地說過幾次,打消了他的疑慮外,其他的族人,隻有在看到豐收時的景象後,才能知道這些不起眼的粟,是他們今後生活的保障。
現在這些不起眼的粟,幾百畝連成一片,綠油油地,看起來就讓人心情愉悅。在播種完成粟開始發芽後,粟苗隻有五六厘米高的時候,張洪就有意地將弱苗給拔出,隻保留一些粗壯的幼苗,用後世的話叫做間苗,讓這些留下的粟苗獲得更充分的營養。
要想盡可能地提高產量,就需要進行合理密植,在不影響單株產量或單株獲得一定產量的前提下,增加種植密度。合理密植可以協調穗數、粒數、粒重三者之間的關係。
密植就是增加每畝株數,保證單位麵積上達到一定的有效穗數。在一定條件下,合理密植配合適當的栽培措施,就可以使個體發育少受影響,群體發育與個體發育協調發展。構成產量的三個因素的乘積達最大值。從而獲得高產。
今年是第一年進行種植,所以密度並不高,但密密麻麻的粟杆已經將土地表麵給遮蓋了起來,從遠處看,就是一塊巨大的綠色草地。
除了要往田裏跑,其他事情也需要關心。
張洪最近忙的不可開交,少了巫和十幾個族人的勞動力,族裏剩下的人從早忙到晚上:雞鳴時起床,洗漱吃過早飯後,狩獵的隊伍在熊大熊二的帶領下,外出狩獵、布置陷阱,熊奇、羽落則帶人探查更遠的地方;而部落剩下的一半人手中,還要有一部分去放養牲口、雞鴨,采摘蘑菇;甚至一些大一點的孩子跟著部落的婦女,還要在附近的菜地裏澆水、捉蟲,幾乎沒有玩耍的機會;
熊火熊灶則需要準備族人的午餐和晚餐,另外,還要有幾個人去發現的新的麻地、野生粟田和周圍進行查探……
部落裏連製作陶器和打鐵的工作都不得不在白天上午的時候停下來,因為原材料沒有足夠的人手去開采和運送,更別說準備建築材料了,現在族人們每晚天黑後迴到部落,除了半個時辰的學字,剩下的時間都倒頭就睡。
族人的辛苦張洪看在眼裏,但部落要發展,隻能苦一苦族人。
要在冬天來臨前,讓族人比去年過得好,達到今年年初規劃的目標,積累足夠多的糧食,隻能將一切空閑的時間給利用起來,將一切能用得上的人給發動起來,爭取各項工作的順利推進。
張洪跟熊山經過好幾天的努力,終於把鐵鍋給創造了出來。
鑄造鐵鍋,最難的是在於如何保證鐵鍋在各處的厚度大致相同。
張洪想了很多辦法,也做了很多嚐試,但大部分都失敗了,製作出來的鐵鍋,要麽太厚,跟陶器一樣,無法使用;要麽就厚薄不均勻,受熱也不均勻。
經曆了多次失敗,最後隻有一種辦法勉強算是成功,就是使用模具。
模具為兩個半球形的黏土塊,一個向外凸,一個向裏凹,兩塊模具一結合,可以合到一起,而在結合處的邊緣,用小木塊或者泥塊稍微墊一下,就能產生大概2-3毫米的縫隙;模具在使用的時候倒扣在工作台上,還需要提前進行加熱,防止太冷鐵水倒入就凝固。在底部正中開上一個小孔,鑄造時,將融化的鐵水倒入小孔,順著縫隙將模具中間的空隙填滿;
然後等待冷卻,取下模具,再將底部小孔附近的鐵敲打敲打,把鐵鍋周圍的毛刺用銼刀給磨平,放到沙子裏使勁摩擦後,一口鐵鍋就算完成了。
模具製作起來很是麻煩,這不僅需要提前將圓球給做好,還要將“陰極”的模具給匹配好,而且因為是黏土做的,在澆鑄過程中,極易發生受熱不均而炸裂的時候,並且使用壽命也很低。
足足實驗了三天,才澆鑄出來3口直徑在80厘米的大鐵鍋。
反而小鐵鍋鑄造起來簡單,成功率也算高,有了10口。
鐵鍋的誕生,讓部落的食物不僅僅隻限於烤肉和煮肉湯,為了犒勞一下辛苦的族人們,這一周的每天晚上,張洪都會親自下廚,將從豬脂肪提煉出來的油往鍋中一倒,等油熱後,將打好的雞蛋液倒入鍋中,翻炒,灑上鹽和蔥花,再加上切斷的韭菜,翻炒片刻,族人們期待的韭菜炒雞蛋就能順利出鍋了。
部落現在有大大小小的雞500多隻,每日差不多能收獲個150-200枚的雞蛋,除了留著孵化的雞蛋,每天再存下來一部分,平均每天能讓族人吃上50-80個。
每三天,每個族人早上就能分到一個煮熟的雞蛋,孩子和婦女額外再多一個,同樣是每三天一次,中午或者晚上會做一道韭菜炒蛋或者雞蛋湯;
而除了韭菜炒蛋備受歡迎外,還有炒魚塊、紅燒肉、炒鹹肉幹等食物,雖然沒有醬油,但用鐵鍋做出來的食物,也讓吃慣了水煮肉的張洪和族人食指大動,即便沒有其他調料,吃的也都幹幹淨淨的。
族人每天最期盼的,就是吃飯的時候,尤其是族長親自下廚,炒上幾個沒有吃過的菜。
聽族長說,還有很多菜現在做不出來,就是因為缺少材料,要是能找到這些材料就好了,就能吃到更多的美食了。
部落中一切事物都在忙中有序的進行著,田間管理、放養牲口、照料魚塘、準備材料……
十幾天後,當在田間勞作的熊花看到遠處風塵仆仆的熊巫時,激動地放下手中的鐵鍬,連忙讓跑得快的小孩子去部落裏通知張洪。
巫一行人在風餐露宿十天之後,再次迴到這個熟悉的地方,也不由地加快了腳步,沿著道路往居住區趕,甚至連馱著物資的驢,認出了這裏,行進間的腳步也輕快了不少。
石灰和新加入的族人緊跟在驢子後麵,這一路上跟以前相比,已經算是很順利的趕路了,因為熊部落有很多非常有用的東西:比如驢子,在老人、孩子走不動時,可以騎在驢子上短暫趕路,或者拉著驢子後麵的繩子走路;晚上休息時,也不用找洞穴,能住在比之前好很多的獸皮帳篷裏宿營;吃飯時,也是一天三頓,每頓都是大塊的肉幹和魚肉,足夠讓人吃飽,而且放的鹽也要比其他部落放的多。
一路上雖然遇到過一些突發情況,但都不是很危險,連野獸都知道避開這一群直立行走的動物。
突然來到熊部落的領地範圍,石灰好奇地打量著他們看到的一切新奇事物,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大片綠油油、生機盎然的粟田,沿著大道往前走,兩邊的粟苗在微風的吹拂下,如同一片綠色的海洋;而經過小溪上的木橋,看到岸邊整齊的菜田,心情也忽然更加愉悅;一片片林子裏,不時地傳來雞叫鴨鳴;
來到居住區,一大群人被眼前的院子所震驚,之前隻能住在山洞裏,還從來沒有見過,有部落會把休息的地方放在外麵,用泥土和石頭搭房子;整潔明亮的房間,比黑乎乎的山洞更適合休息;而院子裏曬著的幹草和蘑菇,也讓不少人心頭疑惑,不知道是做什麽用的。
時間正好快到傍晚,族人們陸陸續續地迴到部落,一群群雞鴨、一頭頭牲口,在族人們的驅趕下,排著隊進了院門,到了部落的牲口圈中。更是讓他們感到震撼,這麽多的獵物,足夠他們部落吃上好幾年,而熊部落卻依舊還派人在外麵打獵,這些獵物殺掉的話很容易就變質了,他們不知道嗎?
巫讓熊木帶著他們去洗澡、換洗衣物,半個時辰後,又讓熊枝先帶著石灰等石部族人到房間裏安置。
15個人,給他們分了2個大的房間,炕上,則鋪上了厚厚的曬幹的藺草,還蓋著一張縫好的獸皮,石灰摸了摸,比身上穿著的獸皮還要柔軟。除了這些,床上就再也沒有其他東西了。
石灰上下打量著房間,房間除了炕,沒有其他多餘的東西,就是一個很大的空間,比山洞還要寬敞。
有族人性子比較急,當即就躺倒了炕上,舒服的哼了出來。原來在山洞裏,除了族長和幾個長老能有獸皮墊著,其他的人最多隻能墊一些樹葉和雜草,哪像這裏,每個人都有一張獸皮鋪在炕上,怪不得他們要換這麽多獸皮迴來。
他們十幾個人的房間緊緊挨著,用兩個小門互相連通,交流起來也方便,這一會兒,石部落的十幾個族人就七嘴八舌地溝通了起來。
不一會兒,安置好新來族人的熊木,便帶著石灰和其他族人一起,來到飯堂吃晚飯。
飯堂很大,比石灰現在住的房間還要大上幾倍,飯堂裏擺著幾張用木頭支起來的桌子,每張桌子兩邊還用劈成兩半的木頭做成了長凳,可以供就餐的人坐著吃飯。
打飯的時候,熊木等人讓石灰和新來的族人在前麵,排好隊後依次由負責飯堂的族人分發碗筷、每人打一大碗燉的軟爛的肉。
打完之後,又有人引導著他們在飯桌前坐下,在所有人都打到飯並坐好之後,飯堂值日人員大喊一聲“開飯”,熊木才讓他們拿起筷子,開始吃飯。
大部分新來的族人和石灰等人都在路上見到過熊部落的人使用筷子,也有一些人自己學過,但時間尚短,還沒有熟練使用,但饑腸轆轆的他們此刻也顧不得這些了,用筷子紮、用手捏,很快地將碗裏的食物給吃幹淨。
吃完飯之後,又有人帶著他們到旁邊的大房間裏坐,一個族人拿著石灰石燒製成的白色石塊,在一塊塗成黑色的牆壁上畫著什麽。
石灰四處張望著,房間裏很明亮,沒有燃起篝火的情況下,顯然是放置在教室中間桌子上的幾盞油燈的功勞。隨後,拿著白色石塊的人便向大家開始說話。
“歡迎各位加入我熊族,我是熊黑,是族長指定的老師,專門負責對族中孩子和新加入的成員教授文字。”熊黑頓了頓,不太滿意這幫四處觀望的學生,“接下來每天晚上的這個時間,大家都要在這裏學習讀寫文字,每過五天,我會進行檢查,如果有人不會,那就要挨打手心。”
“今天按照族長的意思,先跟你們講一下我們熊部落的情況。大家能夠看到我們與其他部落的不同,在部落裏,衣食無憂,吃的用的穿的睡的,肯定要比你們原來的部落要好上百倍,但這些物資,不是憑空而來的,是族長帶著我們用雙手一點一點地建設起來的。你們雖然已經是部落的成員,但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好好學習,多看多問,早一點能為部落建設派上用場。”
半個時辰的講解結束後,熊木等人又帶著他們參觀了剝麻、粉碎鐵礦石、鹽礦和浸泡獸皮的作坊,原本有外人在場,巫不想讓石灰他們知道這些流程,但張洪認為,這些基礎的工作可以讓他們知曉、學習,遲早也要接觸到的,隻要最核心的掌握在自己手上,這些基礎的環節可以大方地展示給他們看。
參觀完後,張洪考慮到他們長途跋涉,便讓熊木帶著眾人在洗漱、上完廁所後,迴到房間休息。
石灰還沉浸在今日所見的種種新奇的事情中,躺在柔軟的炕上,蓋著柔軟舒適的獸皮,盯著那一根根用木棍排列整齊的天花板,幻想著自己部落什麽時候也能有這樣的條件,想著要是自己加入熊部落的景象,想著接下來熊部落要讓他們做什麽,想著想著,眼皮便睜不開,沉沉地睡去。
巫帶著人在石部落參加集會的時候,張洪已經將部落的今年規劃給定了下來,並在空閑的時候,帶著族人一點點地準備各種建築所需的材料。
來自後世的經驗,讓他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未雨綢繆的行動準則,現在部落所做的事情,無論是生產各種工具還是準備材料,其中所蘊含的技術,放在後世工業化高度發展的時代,任何一個小作坊或者手工達人都能給手搓出來。但對於十幾萬年前的原始社會,沒有材料沒有工具,無論哪一樣單獨拿出來,都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才能解決掉的事情。
四月底,距離粟播種下去也有50多天了,這段時間降水少了一些,還好粟本身是比較耐旱的,而且臨近小溪,取水灌溉也很方便。留在部落負責照顧粟田的族人們,都提著水桶,從小橋下麵提水,然後放到驢車上運到田裏,再由族人們挑水一桶桶地澆到地裏。
春種一顆粟,秋收萬顆子,不實際體驗根本體會不到種地的辛苦。種植粟,一開始讓部落裏每個人都感覺到新奇,但過了一段時間,能夠保持這種激情的人就少了很多,到現在,要不是部落裏的分工,族人們都不會主動地來田裏進行照料。
可張洪不打算跟族人們解釋太多,除了跟巫耐心地說過幾次,打消了他的疑慮外,其他的族人,隻有在看到豐收時的景象後,才能知道這些不起眼的粟,是他們今後生活的保障。
現在這些不起眼的粟,幾百畝連成一片,綠油油地,看起來就讓人心情愉悅。在播種完成粟開始發芽後,粟苗隻有五六厘米高的時候,張洪就有意地將弱苗給拔出,隻保留一些粗壯的幼苗,用後世的話叫做間苗,讓這些留下的粟苗獲得更充分的營養。
要想盡可能地提高產量,就需要進行合理密植,在不影響單株產量或單株獲得一定產量的前提下,增加種植密度。合理密植可以協調穗數、粒數、粒重三者之間的關係。
密植就是增加每畝株數,保證單位麵積上達到一定的有效穗數。在一定條件下,合理密植配合適當的栽培措施,就可以使個體發育少受影響,群體發育與個體發育協調發展。構成產量的三個因素的乘積達最大值。從而獲得高產。
今年是第一年進行種植,所以密度並不高,但密密麻麻的粟杆已經將土地表麵給遮蓋了起來,從遠處看,就是一塊巨大的綠色草地。
除了要往田裏跑,其他事情也需要關心。
張洪最近忙的不可開交,少了巫和十幾個族人的勞動力,族裏剩下的人從早忙到晚上:雞鳴時起床,洗漱吃過早飯後,狩獵的隊伍在熊大熊二的帶領下,外出狩獵、布置陷阱,熊奇、羽落則帶人探查更遠的地方;而部落剩下的一半人手中,還要有一部分去放養牲口、雞鴨,采摘蘑菇;甚至一些大一點的孩子跟著部落的婦女,還要在附近的菜地裏澆水、捉蟲,幾乎沒有玩耍的機會;
熊火熊灶則需要準備族人的午餐和晚餐,另外,還要有幾個人去發現的新的麻地、野生粟田和周圍進行查探……
部落裏連製作陶器和打鐵的工作都不得不在白天上午的時候停下來,因為原材料沒有足夠的人手去開采和運送,更別說準備建築材料了,現在族人們每晚天黑後迴到部落,除了半個時辰的學字,剩下的時間都倒頭就睡。
族人的辛苦張洪看在眼裏,但部落要發展,隻能苦一苦族人。
要在冬天來臨前,讓族人比去年過得好,達到今年年初規劃的目標,積累足夠多的糧食,隻能將一切空閑的時間給利用起來,將一切能用得上的人給發動起來,爭取各項工作的順利推進。
張洪跟熊山經過好幾天的努力,終於把鐵鍋給創造了出來。
鑄造鐵鍋,最難的是在於如何保證鐵鍋在各處的厚度大致相同。
張洪想了很多辦法,也做了很多嚐試,但大部分都失敗了,製作出來的鐵鍋,要麽太厚,跟陶器一樣,無法使用;要麽就厚薄不均勻,受熱也不均勻。
經曆了多次失敗,最後隻有一種辦法勉強算是成功,就是使用模具。
模具為兩個半球形的黏土塊,一個向外凸,一個向裏凹,兩塊模具一結合,可以合到一起,而在結合處的邊緣,用小木塊或者泥塊稍微墊一下,就能產生大概2-3毫米的縫隙;模具在使用的時候倒扣在工作台上,還需要提前進行加熱,防止太冷鐵水倒入就凝固。在底部正中開上一個小孔,鑄造時,將融化的鐵水倒入小孔,順著縫隙將模具中間的空隙填滿;
然後等待冷卻,取下模具,再將底部小孔附近的鐵敲打敲打,把鐵鍋周圍的毛刺用銼刀給磨平,放到沙子裏使勁摩擦後,一口鐵鍋就算完成了。
模具製作起來很是麻煩,這不僅需要提前將圓球給做好,還要將“陰極”的模具給匹配好,而且因為是黏土做的,在澆鑄過程中,極易發生受熱不均而炸裂的時候,並且使用壽命也很低。
足足實驗了三天,才澆鑄出來3口直徑在80厘米的大鐵鍋。
反而小鐵鍋鑄造起來簡單,成功率也算高,有了10口。
鐵鍋的誕生,讓部落的食物不僅僅隻限於烤肉和煮肉湯,為了犒勞一下辛苦的族人們,這一周的每天晚上,張洪都會親自下廚,將從豬脂肪提煉出來的油往鍋中一倒,等油熱後,將打好的雞蛋液倒入鍋中,翻炒,灑上鹽和蔥花,再加上切斷的韭菜,翻炒片刻,族人們期待的韭菜炒雞蛋就能順利出鍋了。
部落現在有大大小小的雞500多隻,每日差不多能收獲個150-200枚的雞蛋,除了留著孵化的雞蛋,每天再存下來一部分,平均每天能讓族人吃上50-80個。
每三天,每個族人早上就能分到一個煮熟的雞蛋,孩子和婦女額外再多一個,同樣是每三天一次,中午或者晚上會做一道韭菜炒蛋或者雞蛋湯;
而除了韭菜炒蛋備受歡迎外,還有炒魚塊、紅燒肉、炒鹹肉幹等食物,雖然沒有醬油,但用鐵鍋做出來的食物,也讓吃慣了水煮肉的張洪和族人食指大動,即便沒有其他調料,吃的也都幹幹淨淨的。
族人每天最期盼的,就是吃飯的時候,尤其是族長親自下廚,炒上幾個沒有吃過的菜。
聽族長說,還有很多菜現在做不出來,就是因為缺少材料,要是能找到這些材料就好了,就能吃到更多的美食了。
部落中一切事物都在忙中有序的進行著,田間管理、放養牲口、照料魚塘、準備材料……
十幾天後,當在田間勞作的熊花看到遠處風塵仆仆的熊巫時,激動地放下手中的鐵鍬,連忙讓跑得快的小孩子去部落裏通知張洪。
巫一行人在風餐露宿十天之後,再次迴到這個熟悉的地方,也不由地加快了腳步,沿著道路往居住區趕,甚至連馱著物資的驢,認出了這裏,行進間的腳步也輕快了不少。
石灰和新加入的族人緊跟在驢子後麵,這一路上跟以前相比,已經算是很順利的趕路了,因為熊部落有很多非常有用的東西:比如驢子,在老人、孩子走不動時,可以騎在驢子上短暫趕路,或者拉著驢子後麵的繩子走路;晚上休息時,也不用找洞穴,能住在比之前好很多的獸皮帳篷裏宿營;吃飯時,也是一天三頓,每頓都是大塊的肉幹和魚肉,足夠讓人吃飽,而且放的鹽也要比其他部落放的多。
一路上雖然遇到過一些突發情況,但都不是很危險,連野獸都知道避開這一群直立行走的動物。
突然來到熊部落的領地範圍,石灰好奇地打量著他們看到的一切新奇事物,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大片綠油油、生機盎然的粟田,沿著大道往前走,兩邊的粟苗在微風的吹拂下,如同一片綠色的海洋;而經過小溪上的木橋,看到岸邊整齊的菜田,心情也忽然更加愉悅;一片片林子裏,不時地傳來雞叫鴨鳴;
來到居住區,一大群人被眼前的院子所震驚,之前隻能住在山洞裏,還從來沒有見過,有部落會把休息的地方放在外麵,用泥土和石頭搭房子;整潔明亮的房間,比黑乎乎的山洞更適合休息;而院子裏曬著的幹草和蘑菇,也讓不少人心頭疑惑,不知道是做什麽用的。
時間正好快到傍晚,族人們陸陸續續地迴到部落,一群群雞鴨、一頭頭牲口,在族人們的驅趕下,排著隊進了院門,到了部落的牲口圈中。更是讓他們感到震撼,這麽多的獵物,足夠他們部落吃上好幾年,而熊部落卻依舊還派人在外麵打獵,這些獵物殺掉的話很容易就變質了,他們不知道嗎?
巫讓熊木帶著他們去洗澡、換洗衣物,半個時辰後,又讓熊枝先帶著石灰等石部族人到房間裏安置。
15個人,給他們分了2個大的房間,炕上,則鋪上了厚厚的曬幹的藺草,還蓋著一張縫好的獸皮,石灰摸了摸,比身上穿著的獸皮還要柔軟。除了這些,床上就再也沒有其他東西了。
石灰上下打量著房間,房間除了炕,沒有其他多餘的東西,就是一個很大的空間,比山洞還要寬敞。
有族人性子比較急,當即就躺倒了炕上,舒服的哼了出來。原來在山洞裏,除了族長和幾個長老能有獸皮墊著,其他的人最多隻能墊一些樹葉和雜草,哪像這裏,每個人都有一張獸皮鋪在炕上,怪不得他們要換這麽多獸皮迴來。
他們十幾個人的房間緊緊挨著,用兩個小門互相連通,交流起來也方便,這一會兒,石部落的十幾個族人就七嘴八舌地溝通了起來。
不一會兒,安置好新來族人的熊木,便帶著石灰和其他族人一起,來到飯堂吃晚飯。
飯堂很大,比石灰現在住的房間還要大上幾倍,飯堂裏擺著幾張用木頭支起來的桌子,每張桌子兩邊還用劈成兩半的木頭做成了長凳,可以供就餐的人坐著吃飯。
打飯的時候,熊木等人讓石灰和新來的族人在前麵,排好隊後依次由負責飯堂的族人分發碗筷、每人打一大碗燉的軟爛的肉。
打完之後,又有人引導著他們在飯桌前坐下,在所有人都打到飯並坐好之後,飯堂值日人員大喊一聲“開飯”,熊木才讓他們拿起筷子,開始吃飯。
大部分新來的族人和石灰等人都在路上見到過熊部落的人使用筷子,也有一些人自己學過,但時間尚短,還沒有熟練使用,但饑腸轆轆的他們此刻也顧不得這些了,用筷子紮、用手捏,很快地將碗裏的食物給吃幹淨。
吃完飯之後,又有人帶著他們到旁邊的大房間裏坐,一個族人拿著石灰石燒製成的白色石塊,在一塊塗成黑色的牆壁上畫著什麽。
石灰四處張望著,房間裏很明亮,沒有燃起篝火的情況下,顯然是放置在教室中間桌子上的幾盞油燈的功勞。隨後,拿著白色石塊的人便向大家開始說話。
“歡迎各位加入我熊族,我是熊黑,是族長指定的老師,專門負責對族中孩子和新加入的成員教授文字。”熊黑頓了頓,不太滿意這幫四處觀望的學生,“接下來每天晚上的這個時間,大家都要在這裏學習讀寫文字,每過五天,我會進行檢查,如果有人不會,那就要挨打手心。”
“今天按照族長的意思,先跟你們講一下我們熊部落的情況。大家能夠看到我們與其他部落的不同,在部落裏,衣食無憂,吃的用的穿的睡的,肯定要比你們原來的部落要好上百倍,但這些物資,不是憑空而來的,是族長帶著我們用雙手一點一點地建設起來的。你們雖然已經是部落的成員,但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好好學習,多看多問,早一點能為部落建設派上用場。”
半個時辰的講解結束後,熊木等人又帶著他們參觀了剝麻、粉碎鐵礦石、鹽礦和浸泡獸皮的作坊,原本有外人在場,巫不想讓石灰他們知道這些流程,但張洪認為,這些基礎的工作可以讓他們知曉、學習,遲早也要接觸到的,隻要最核心的掌握在自己手上,這些基礎的環節可以大方地展示給他們看。
參觀完後,張洪考慮到他們長途跋涉,便讓熊木帶著眾人在洗漱、上完廁所後,迴到房間休息。
石灰還沉浸在今日所見的種種新奇的事情中,躺在柔軟的炕上,蓋著柔軟舒適的獸皮,盯著那一根根用木棍排列整齊的天花板,幻想著自己部落什麽時候也能有這樣的條件,想著要是自己加入熊部落的景象,想著接下來熊部落要讓他們做什麽,想著想著,眼皮便睜不開,沉沉地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