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這一照顧,便是十幾年
讓你做尋親節目,你做等著我? 作者:冰封的暴風大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表示完數量之後。
李誌斌並未結束自己的動作。
反而抬起兩隻手來,一隻手伸出小拇指,一隻手從頭頂往下捋。
李陽一臉懵,沒太理解他想要表達的意思。
還得是旁邊的鄧江興開口解釋:
“是這樣。”
“他說他家裏有四個兄弟姊妹。”
說罷,又和李誌斌對視了一眼。
李誌斌會意地做了個捋胡子的動作。
鄧江興同步翻譯了出來:
“有一個大哥。”
李誌斌又伸出小拇指,捋了捋頭發,又做了個看書的動作。
這下李陽總算懂了:
“哦,這是小妹。”
鄧江興點了點頭:“對對,這個妹妹還在念書。”
說罷,他對著李誌斌,又主動比劃了一些手勢。
李誌斌點點頭,迴敬了一些。
鄧江興便翻譯出來:
“他這樣的意思,是說自己的兩個父母,可能都沒了。”
李誌斌轉過頭來,朝著李陽微微點頭。
話中之意,已經不言而喻。
鄧江興又稍微坐直了一點,講起了一些往事:
“我當時問過他。”
“當時,是怎麽到江城來的。”
“他告訴我,他當時來江城的時候...大概是九幾年。”
“那個時候,華夏還沒有什麽高鐵。”
“他當時是坐著綠皮火車,要去什麽地方。”
“但可能是因為睡過了...還是因為怎樣。”
“他一直坐車就到了這裏。”
“乘務員檢查的時候找到了他,就讓他下來。”
“之後他就一直在江城待著,四處找吃的。”
“據他所說,最初在江城流浪的時候,他遇到過一個開小餐館的大爺。”
“當時,就是那位大爺最先收留了他。”
...
二人結識之後,通過幾次簡單的手語交流。
這位開燒烤店的鄧江興才逐漸知道了李誌斌的過去。
這位雙耳失聰的年輕人,原來在九七年便來到了江城。
隻不過當時無家可歸的他,隻能四處流浪。
好在被一位開飯店的大爺發現並收留。
而這一照顧,便是十幾年。
得知了這個消息之後,鄧江興便心想。
既然那位大爺,是第一個發現李誌斌的人。
那有沒有可能,這位大爺會知道一些有關李誌斌家人的信息呢?
如果找到那位大爺,或許就能獲得一些李誌斌尋家的線索了...
鄧江興簡單講述了一下過去的事情。
而後,話鋒一轉:
“後來..也終於是找到了個機會。”
“我專門開車,說要帶著他一塊兒去找當初那個收養他的大爺。”
李陽若有所思:“也就是說,他認識那個地方?”
鄧江興笑了笑:
“他直接坐在我的車上,抬手一指,我們就出發了。”
“他手往哪裏指,我車子就往哪裏開。”
“後來按他指的,我一路開車開到了個小巷子裏麵。”
“我把車一停,看旁邊有個居民樓,就問他是不是這個樓上。”
“他點了好幾下頭,我就知道找對地方了。”
“然後我從後備箱裏麵搬出來一箱水果,讓他帶給那位大爺當個禮物。”
“他在前麵走,我在後麵跟著。”
“上去了之後,那個大爺把門一開。”
“看見是他來了,兩位老人家就都顯得特別高興。”
“但是他也不會說話,我就直接問了。”
“我說我是金玉橋街那邊一起開店的,過來是想問一下李誌斌的身世。”
李陽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那...當時大爺怎麽說?”
鄧江興一邊做著手語,一邊開口說道:
“大爺說,發現他的時候,他正在和江城本地的一些流浪兒們一起流浪。”
“所以當時大爺就招攬他,說讓他在自己店裏洗一下碗,打點雜什麽的。”
李陽基本會意:
“基本就是說,那位大爺是出於好心,把他暫時收留了下來。”
“那,他在大爺的店裏幹了大概多長時間?”
鄧江興大哥也陷入迴憶之中。
一邊迴想著,一邊開口說道:
“在那個大爺的店裏...他幹了,差不多得有十幾年吧。”
“但是後來那大爺年紀太大,沒法繼續開店,也就沒法繼續照顧他了。”
“之後,就把他托給了認識的人。”
“也就是金玉橋街上,小妹她們一家。”
至此,李誌斌才總算是來到了金玉橋街。
並通過後來的相處,漸漸與大家相識相知,打成了一片。
整條街上的人們,也都陸陸續續了解了李誌斌的故事,了解了他想要尋家的事情。
所以多年以來,街坊鄰居們,也都在很熱心地幫助他。
到這裏,李陽忽然又問起了一個問題:
“那之後,誌斌兄弟又是怎麽到了您的這個燒烤店裏去的呢?”
鄧江興思索了一陣,開口解釋起來:
“啊...是這樣...”
“前些年的時候,不是爆發過一場很嚴重的疫病麽。”
“大概在除夕的前夕,基本整個江城,都全部被封禁了。”
“那段時間,江城裏麵所有的大街小巷,甚至門洞,全都是不讓打開,不讓外出的。”
“但對於李誌斌來說的話...”
“別人都迴去了,該過年的過年,該封禁的封禁。”
“他就一個人待在那裏,也沒有錢。”
“他每天的工資其實也不多,又沒有住處,沒法存下來錢。”
“一直到第二年的四月份,江城終於解封了。”
“我們這些人,也終於可以出來做生意了。”
“但那個時候開門...大家的生意基本都不好做。”
“過了幾天,小妹她們也從蜀州迴來,繼續開店。”
“但同樣也是,沒什麽生意。”
“那個時候小妹也很急啊,說現在生意不好,該怎麽辦?”
“思來想去,隻能跟李誌斌說一聲。”
“告訴他,每天來我這裏吃飯,沒什麽問題。”
“但現在這種情況,她自己都入不敷出,所以沒法給他開出工資來了。”
“那個時候...因為我家的生意是燒烤,即使是那種情況,也不至於賺不到錢。”
“所以,他就隻能到我家裏來先幹著了。”
頭頂上,浮現出了金玉橋街的街景。
熱鬧,繁華。
並算不上什麽華貴高雅之地,但幾乎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屬於江城人的熱情,便淋漓盡致地展現於此。
李誌斌並未結束自己的動作。
反而抬起兩隻手來,一隻手伸出小拇指,一隻手從頭頂往下捋。
李陽一臉懵,沒太理解他想要表達的意思。
還得是旁邊的鄧江興開口解釋:
“是這樣。”
“他說他家裏有四個兄弟姊妹。”
說罷,又和李誌斌對視了一眼。
李誌斌會意地做了個捋胡子的動作。
鄧江興同步翻譯了出來:
“有一個大哥。”
李誌斌又伸出小拇指,捋了捋頭發,又做了個看書的動作。
這下李陽總算懂了:
“哦,這是小妹。”
鄧江興點了點頭:“對對,這個妹妹還在念書。”
說罷,他對著李誌斌,又主動比劃了一些手勢。
李誌斌點點頭,迴敬了一些。
鄧江興便翻譯出來:
“他這樣的意思,是說自己的兩個父母,可能都沒了。”
李誌斌轉過頭來,朝著李陽微微點頭。
話中之意,已經不言而喻。
鄧江興又稍微坐直了一點,講起了一些往事:
“我當時問過他。”
“當時,是怎麽到江城來的。”
“他告訴我,他當時來江城的時候...大概是九幾年。”
“那個時候,華夏還沒有什麽高鐵。”
“他當時是坐著綠皮火車,要去什麽地方。”
“但可能是因為睡過了...還是因為怎樣。”
“他一直坐車就到了這裏。”
“乘務員檢查的時候找到了他,就讓他下來。”
“之後他就一直在江城待著,四處找吃的。”
“據他所說,最初在江城流浪的時候,他遇到過一個開小餐館的大爺。”
“當時,就是那位大爺最先收留了他。”
...
二人結識之後,通過幾次簡單的手語交流。
這位開燒烤店的鄧江興才逐漸知道了李誌斌的過去。
這位雙耳失聰的年輕人,原來在九七年便來到了江城。
隻不過當時無家可歸的他,隻能四處流浪。
好在被一位開飯店的大爺發現並收留。
而這一照顧,便是十幾年。
得知了這個消息之後,鄧江興便心想。
既然那位大爺,是第一個發現李誌斌的人。
那有沒有可能,這位大爺會知道一些有關李誌斌家人的信息呢?
如果找到那位大爺,或許就能獲得一些李誌斌尋家的線索了...
鄧江興簡單講述了一下過去的事情。
而後,話鋒一轉:
“後來..也終於是找到了個機會。”
“我專門開車,說要帶著他一塊兒去找當初那個收養他的大爺。”
李陽若有所思:“也就是說,他認識那個地方?”
鄧江興笑了笑:
“他直接坐在我的車上,抬手一指,我們就出發了。”
“他手往哪裏指,我車子就往哪裏開。”
“後來按他指的,我一路開車開到了個小巷子裏麵。”
“我把車一停,看旁邊有個居民樓,就問他是不是這個樓上。”
“他點了好幾下頭,我就知道找對地方了。”
“然後我從後備箱裏麵搬出來一箱水果,讓他帶給那位大爺當個禮物。”
“他在前麵走,我在後麵跟著。”
“上去了之後,那個大爺把門一開。”
“看見是他來了,兩位老人家就都顯得特別高興。”
“但是他也不會說話,我就直接問了。”
“我說我是金玉橋街那邊一起開店的,過來是想問一下李誌斌的身世。”
李陽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那...當時大爺怎麽說?”
鄧江興一邊做著手語,一邊開口說道:
“大爺說,發現他的時候,他正在和江城本地的一些流浪兒們一起流浪。”
“所以當時大爺就招攬他,說讓他在自己店裏洗一下碗,打點雜什麽的。”
李陽基本會意:
“基本就是說,那位大爺是出於好心,把他暫時收留了下來。”
“那,他在大爺的店裏幹了大概多長時間?”
鄧江興大哥也陷入迴憶之中。
一邊迴想著,一邊開口說道:
“在那個大爺的店裏...他幹了,差不多得有十幾年吧。”
“但是後來那大爺年紀太大,沒法繼續開店,也就沒法繼續照顧他了。”
“之後,就把他托給了認識的人。”
“也就是金玉橋街上,小妹她們一家。”
至此,李誌斌才總算是來到了金玉橋街。
並通過後來的相處,漸漸與大家相識相知,打成了一片。
整條街上的人們,也都陸陸續續了解了李誌斌的故事,了解了他想要尋家的事情。
所以多年以來,街坊鄰居們,也都在很熱心地幫助他。
到這裏,李陽忽然又問起了一個問題:
“那之後,誌斌兄弟又是怎麽到了您的這個燒烤店裏去的呢?”
鄧江興思索了一陣,開口解釋起來:
“啊...是這樣...”
“前些年的時候,不是爆發過一場很嚴重的疫病麽。”
“大概在除夕的前夕,基本整個江城,都全部被封禁了。”
“那段時間,江城裏麵所有的大街小巷,甚至門洞,全都是不讓打開,不讓外出的。”
“但對於李誌斌來說的話...”
“別人都迴去了,該過年的過年,該封禁的封禁。”
“他就一個人待在那裏,也沒有錢。”
“他每天的工資其實也不多,又沒有住處,沒法存下來錢。”
“一直到第二年的四月份,江城終於解封了。”
“我們這些人,也終於可以出來做生意了。”
“但那個時候開門...大家的生意基本都不好做。”
“過了幾天,小妹她們也從蜀州迴來,繼續開店。”
“但同樣也是,沒什麽生意。”
“那個時候小妹也很急啊,說現在生意不好,該怎麽辦?”
“思來想去,隻能跟李誌斌說一聲。”
“告訴他,每天來我這裏吃飯,沒什麽問題。”
“但現在這種情況,她自己都入不敷出,所以沒法給他開出工資來了。”
“那個時候...因為我家的生意是燒烤,即使是那種情況,也不至於賺不到錢。”
“所以,他就隻能到我家裏來先幹著了。”
頭頂上,浮現出了金玉橋街的街景。
熱鬧,繁華。
並算不上什麽華貴高雅之地,但幾乎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
屬於江城人的熱情,便淋漓盡致地展現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