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


    失魂記的結尾我很不滿意


    這個靈感被我浪費了。


    畢竟這個帖子,我已經寫了兩個月。


    保持一個心態寫作,很難做到。


    其實我如果多構思幾天,


    可以把文章的結構,思考的更周全。


    我想這就是寫手最大的弊病吧。


    想法還沒成熟,就迫不及待的寫出來。


    當發現文章的情緒已經失衡的時候,


    已不可換迴。


    隻能在破爛不堪的情章上極力編織來補漏。


    讓文章的結構離開本來的軌道越偏越遠。


    以後還是多想幾天,再寫中長篇。


    再次感謝大家一如既往的為我捧場。


    (拜師之失魂記完)


    三十六


    在宜昌,人一生中過的最重要的生日之一。便是三十六,與周歲、和五十、六十、七十大壽一般重要。


    我八九歲到十一二歲這個年齡段,跟著父母趕情,次數最多的就參加親戚、他們同事的三十六歲大生,那個時候,我已經開始懵懵懂懂的思考,為什麽長輩們,對這個並非整數的生日,如此看重、且熱衷。常常有老人不過六十大壽、七十大壽的。可好像每個成年人,都要過三十六歲生日。


    在我上初中之前,以為全世界人民都是要過三十六生日的。


    上高中之前,以為全中國人都要過這個生日。


    等我認識了很多來自湖北以外省份的人之後,才知道,很多地方沒有這個習慣。


    原來過三十六生日這個規矩,僅僅在西南部盛行。


    宜昌的老一代人,認為三十六歲是人生的一道坎,是最為兇險的本命年。家人都會做足準備,紅內褲,紅腰帶早早的準備好。


    不過說實話,這也並非完全沒有依據。的確有很多人,死在三十五歲(虛三十六),或是在這個年齡段,遇到很多意外災難,生病、車禍、摔傷等等。


    我找不出合理的解釋。也許這個年齡段,上有老,下有小,都為了生活奔波,在戶外的行動比別的年齡要多吧。身體也處於透支的狀態,容易生病。


    倒是現在,人的心理年齡滯後,三十六反而成了正式進入壯年的標誌。


    我們這代人,已經是獨生之女了。很多女孩子,快三十了,還不嫁人,動不動還在父母麵前撒嬌。至於男人,三十好幾的還沒玩醒,比比皆是。


    三十六


    在宜昌,人一生中過的最重要的生日之一。便是三十六,與周歲、和五十、六十、七十大壽一般重要。


    我八九歲到十一二歲這個年齡段,跟著父母趕情,次數最多的就參加親戚、他們同事的三十六歲大生,那個時候,我已經開始懵懵懂懂的思考,為什麽長輩們,對這個並非整數的生日,如此看重、且熱衷。常常有老人不過六十大壽、七十大壽的。可好像每個成年人,都要過三十六歲生日。


    在我上初中之前,以為全世界人民都是要過三十六生日的。


    上高中之前,以為全中國人都要過這個生日。


    等我認識了很多來自湖北以外省份的人之後,才知道,很多地方沒有這個習慣。


    原來過三十六生日這個規矩,僅僅在西南部盛行。


    宜昌的老一代人,認為三十六歲是人生的一道坎,是最為兇險的本命年。家人都會做足準備,紅內褲,紅腰帶早早的準備好。


    不過說實話,這也並非完全沒有依據。的確有很多人,死在三十五歲(虛三十六),或是在這個年齡段,遇到很多意外災難,生病、車禍、摔傷等等。


    我找不出合理的解釋。也許這個年齡段,上有老,下有小,都為了生活奔波,在戶外的行動比別的年齡要多吧。身體也處於透支的狀態,容易生病。


    倒是現在,人的心理年齡滯後,三十六反而成了正式進入壯年的標誌。


    我們這代人,已經是獨生之女了。很多女孩子,快三十了,還不嫁人,動不動還在父母麵前撒嬌。至於男人,三十好幾的還沒玩醒,比比皆是。


    蒸飯


    這個事情是我真實所見。


    一個大家族的老人去世了。家裏搭棚子,請笳樂,請喪鼓。排場隆重。以示對老人離去的哀傷。


    客人來的多了,就擺流水席。開席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八九點鍾。


    老人的子女眾多,雖然忙碌,但也應付得來。


    就是在蒸飯的環章上出了問題。飯是用甑子蒸的,就是那種竹屜子,把漓好的米,放在裏麵,在把竹屜子擱在大鍋上,用水蒸。


    這家人廚房裏,飯蒸了一個多小時了,米飯竟然還是冷的。


    去看大鍋裏的水,卻在沸騰,可甑子就是不上汽。這下,子女們就犯了難。總不能讓來吊唁的客人,光吃菜,不吃飯吧。


    子女們都在為這個事情犯難。喪事上出怪事,本也常見,但真的碰見了,還真不好應付。


    子女們就問他們的母親。逝者的妻子。


    老人家畢竟經曆豐富。應該知道蹊蹺。


    可是老人家,不說話,也許是陪伴自己幾十年的伴侶走了。傷心的很,懶得理會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眼看,酒席上的來客,酒過三巡,要吃飯了。


    子女就給老母親說好話。


    老人還是不說話,隻是把大媳婦看著。


    這下子女們都明白了。


    老人子女眾多,卻隻有兩個兒子,一大一小,一個是長子,一個是幺兒,姑娘年齡都在中間。


    宜昌風俗,喪禮上的飯必須要長子媳婦來蒸的。


    可長子在若幹年前,不顧家人的反對,發達後,拋棄了發妻,另外尋了年輕漂亮的女人二婚。家人無法接受,仍然把前妻當做大嫂。並不待見長兄的後妻。


    即便是老人去世,仍然把從前的大嫂,請來蒸飯,表明態度,還是不把大嫂當外人。


    事情就出在這裏了,離門的大嫂,就是無法把飯蒸熟。


    無奈之下,隻好幺兒子的媳婦重新蒸飯。這下問題就解決了。飯不到二十分鍾。就蒸熟。


    大嫂心情鬱悶,頓時走了。原來去世的老人還挺計較這件事的。


    我就不繞彎子了,這就是我的家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宜昌鬼事(1、2)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蛇從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蛇從革並收藏宜昌鬼事(1、2)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