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
屍案調查科(1、2) 作者:九滴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淬火痕跡明顯,馬氏體完整,可以肯定,失火時內鎖是插上的。”我看了一眼,張口說道。
“你說什麽?馬什麽體?”葉茜邁著小碎步走了過來。
“對啊,龍哥,你說的我怎麽沒有聽說過?”郭濤也在一旁好奇地問道。
“這個隻是學術上的稱唿,我一說你肯定明白,不過某些人就不一定了!”我一把將郭濤的肩膀摟住,佯裝要避開葉茜解釋這個問題。
“司元龍,要不要這麽小氣?”葉茜在我身邊跺著腳說道。
可能是因為我們對現場有了一個大致的判斷,它不是案件,所以我的心情也好了許多,張口迴道:“我就是這麽小氣,怎麽著?”
“那塊‘手工巧克力’我買的時候是剛剛加工出來的,本來想一迴來就給你的,我哪裏知道我忘記了,直接過了期?大不了迴頭再補一個給你,至於麽!”葉茜就是一個倔強的霸王花,平時想讓她放低姿態跟我解釋這麽多,門都沒有。正所謂一物降一物,也隻有捏著她的小辮子,她才會如此乖乖聽話。
“得了,我也大人不記小人過,就給你解釋解釋這裏麵的緣由。”說著,我把內鎖的插杆和金屬銷分離開來,因為火燒,鎖具表麵的漆麵已經被完全剝離,隻剩下最為原始的金屬顏色。
“你們有沒有什麽發現?”我問道。
“鎖杆上有兩種不一樣的顏色!”葉茜搶著說道。
“對,這就是最好的證明,要想知道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必須要先給你們解釋另外一個知識。”
“什麽知識?”葉茜來了興趣。
“鍛造!”我很有深度地說出了兩個詞。
“快點說啊。”
我把那根呈“l”形鎖杆放在地上,然後蹲了下來解釋道:“我們都曾經看過電影裏麵的鑄劍師鑄劍的場景。”
“嗯。”郭濤跟葉茜動作一致地點了點頭。
“鑄劍師先是把鋼鐵放在爐火中煆燒,然後再用錘子使勁地敲打,等劍體成型以後,再把燒紅的劍體快速地放入準備好的冷水中冷卻,最後再拋光,一把普通的劍就做好了。”
“嗯,現在的鍛造師還是沿用這種手法。”郭濤補充了一句。
“注意,我剛才說的隻是一般程序,劍也有品質之分,上好的劍可以削鐵如泥,吹毛斷發,差的劍連木頭都砍不斷,同樣的鍛造程序為什麽會產生這麽大的差異?”
“為什麽?”葉茜雙手撐著下巴問道,郭濤也聽得是聚精會神。
“這就是我要說的重點。如果你足夠細心,你會發現電影裏很多鑄劍高手傾其一生,最終隻能鑄得一把絕世好劍,雖然電影的表達方式有些誇張,但這也不無道理。下麵我就跟你們說說這裏麵的真實原因。”
“龍哥,您就別賣關子了,求科普啊!”郭濤一臉崇拜地對我說道。
“好,那我就直接進入重點。被鍛造的合金劍體在爐火中煆燒,當溫度高於七百二十七度時,合金劍體上會形成穩定的‘奧氏體’組織,‘奧氏體’沒有磁性,有了這種組織,被鍛造的劍體就不會吸附細小的顆粒,這樣可以保證純度。我們都知道,如果劍體摻雜的雜質太多,很容易斷裂。”
“‘奧氏體’的可塑性好,是絕大多數鋼種在高溫下進行壓力加工時所要求的組織。鑄劍師敲打燒紅的劍體,其實就是一個提純和塑形的過程,隻有反複地敲打,不斷地提純,才能得到一把純淨的劍體。”
我歇了一口氣,接著說道:“劍體敲好後,下麵的一步就是把它放置在事前準備好的液體中,這種液體多為堿水或者鹽水,當然白水也行,就是效果要差一點。我們把這個過程叫作淬火。”
“在淬火的過程中,急速冷卻的‘奧氏體’便會形成‘馬氏體’,‘馬氏體’其實是黑色金屬材料的一種組織名稱,可以大幅度提高金屬的強度和韌性,物理顏色表現為黑褐色。”
“在鑄劍的過程中反複不斷地重複這個程序,最終絕對可以得到一把絕世好劍。當然我說的隻是整個工藝的流程,鑄劍大師日積月累的經驗,也是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我很有自豪感地把上麵一段話說完。
“嗯,說得很有道理,但是這個跟案件有什麽關係?”葉茜一盆冷水潑了過來。
“怎麽會沒有關係?敢情我剛才說了半天,你全當笑話聽了?”我有些懷疑葉茜的智商。
“反正我是沒明白,你明白了嗎?”葉茜轉頭問向郭濤。
“明白了一點。”郭濤有些害羞地說道。
“被你們兩個給打敗了,你們剛才不也看見了嘛!”我指著內鎖的插杆,“插杆外伸部分與插體顏色有明顯的差異,外伸部分顏色明顯較淺。火災發生時門是由插銷插著的,當溫度達到一定高度時,消防隊員用水滅火,使插銷溫度瞬間降低,與鑄劍淬火程序相同。插銷外伸部分位於插節內,雖然經過高溫,但滅火時由於外層插銷的保護未受到水的噴灑或受到的噴灑較少,從而沒有形成淬火,所以沒形成黑色的馬氏體組織,因此顏色有差異。有了這種顏色差異不就正好說明發生火災時內鎖是從裏麵插上的嗎?如果這起火災是起案件,除非嫌疑人會像孫悟空一樣變成蒼蠅飛出去,否則他肯定也隻能被燒死在裏麵。”
“哦!明白了!”葉茜這才恍然大悟地點了點頭。
“小龍,過來把著火點分析出來!”明哥拋給我一個任務。他幹了那麽多年的刑事技術,而且還是我父親的得意門生,在火災現場找著火點這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他不會看不出來,目的很明確,他是在考驗我。
在火災現場,大火幾乎毀掉了全部的物證,我們熟知的指紋(由汗液、油脂等成分組成)在高溫下,汗液會蒸發,油脂會融化,所以指紋不會存在。而且百分之九十九的火災現場,消防官兵會到場救火,足跡在水壓槍的衝擊下也基本上會消失殆盡。
沒了指紋和足跡,痕跡檢驗員是不是在火災現場就沒有用武之地了呢?其實不然,其中判斷著火點就是最為關鍵的一步。
“著火點”也叫“起火點”,從字麵上就很好理解,就是犯罪分子選擇縱火或者火災最先起火的地方,也是物質最早燃燒的地點。判斷好這個點,以它為圓心找尋相關的物證或者提取有價值的檢材迴去化驗即可。
舉個例子可能會更加直觀,假如這個案子是縱火,那在著火點或許會留下助燃物(酒精、汽油等),也有可能會留下打火機的防風帽等等,這樣對整個案件的定性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那有人要問了,汽油什麽的不都燒沒了嗎,怎麽還可以找到?其實凡事不是絕對的,因為汽油分子很小,在嫌疑人傾倒的一瞬間會很快地滲入至地表以下,這樣還是可以提取到微量的汽油分子。當然具體情況還要具體對待。
而這起案件的地麵就直接是泥土地,連個水泥地麵都沒有打,很顯然,在這個地麵上要想提取到助燃物一點都不難,至少對於老賢來說,是小菜一碟。
既然我們知道了找著火點的特殊用處,那麽怎麽在黑黢黢的一堆廢渣中找哪個是著火點呢?隻要你懂得了竅門,其實很簡單。一般物體在燃燒時,會冒出大量的黑色煙霧,它們其實是一些煙灰的固體顆粒(特殊的化學製品除外)。氣體在高溫下會膨脹並產生熱對流,受到熱氣流膨脹的影響,煙塵顆粒向上漂浮,最終黏附在牆頂之上,所以一般室內火災現場的著火點上方的煙塵厚度比較厚,燃燒得也最為厲害。
通過觀察,我很快找到了這起現場的著火點。
“著火點竟然在屍體的正上方?”明哥剛才隻顧跟胡主任敘舊,這才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燒得黑黢黢的屋內。
“怎麽了,明哥?”我有些不解地問道。
“這不符合常理,如果是放火自殺,或者意外著火導致人死亡,著火點不會在死者的正上方,通常會有偏差。”
“你的意思是說,有人直接在屍體上放了助燃物,然後焚屍?”我猜到了明哥的意思。
“很有這個可能!”明哥點了點頭。
“可是著火時內鎖是鎖上的啊,如果是縱火,嫌疑人是怎麽出去的?”我剛才還在為我的“鑄劍理論”沾沾自喜,可現在完全被明哥給推翻,我多少有點疑問。
“像那種插銷鎖,從外麵上鎖也不是不可能,所以不能作為判斷的依據。”明哥直截了當地否定了我的結論。
“難道是案件?”葉茜瞪大了眼睛。
“不行,這件事非同小可,一定要做屍體解剖!”明哥皺起了眉頭。
剛才我們之間那種輕鬆的氛圍也漸漸變得緊張起來。
“胡主任,通知派出所保護現場,我們要把屍體拉到殯儀館。”
“你說什麽?馬什麽體?”葉茜邁著小碎步走了過來。
“對啊,龍哥,你說的我怎麽沒有聽說過?”郭濤也在一旁好奇地問道。
“這個隻是學術上的稱唿,我一說你肯定明白,不過某些人就不一定了!”我一把將郭濤的肩膀摟住,佯裝要避開葉茜解釋這個問題。
“司元龍,要不要這麽小氣?”葉茜在我身邊跺著腳說道。
可能是因為我們對現場有了一個大致的判斷,它不是案件,所以我的心情也好了許多,張口迴道:“我就是這麽小氣,怎麽著?”
“那塊‘手工巧克力’我買的時候是剛剛加工出來的,本來想一迴來就給你的,我哪裏知道我忘記了,直接過了期?大不了迴頭再補一個給你,至於麽!”葉茜就是一個倔強的霸王花,平時想讓她放低姿態跟我解釋這麽多,門都沒有。正所謂一物降一物,也隻有捏著她的小辮子,她才會如此乖乖聽話。
“得了,我也大人不記小人過,就給你解釋解釋這裏麵的緣由。”說著,我把內鎖的插杆和金屬銷分離開來,因為火燒,鎖具表麵的漆麵已經被完全剝離,隻剩下最為原始的金屬顏色。
“你們有沒有什麽發現?”我問道。
“鎖杆上有兩種不一樣的顏色!”葉茜搶著說道。
“對,這就是最好的證明,要想知道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必須要先給你們解釋另外一個知識。”
“什麽知識?”葉茜來了興趣。
“鍛造!”我很有深度地說出了兩個詞。
“快點說啊。”
我把那根呈“l”形鎖杆放在地上,然後蹲了下來解釋道:“我們都曾經看過電影裏麵的鑄劍師鑄劍的場景。”
“嗯。”郭濤跟葉茜動作一致地點了點頭。
“鑄劍師先是把鋼鐵放在爐火中煆燒,然後再用錘子使勁地敲打,等劍體成型以後,再把燒紅的劍體快速地放入準備好的冷水中冷卻,最後再拋光,一把普通的劍就做好了。”
“嗯,現在的鍛造師還是沿用這種手法。”郭濤補充了一句。
“注意,我剛才說的隻是一般程序,劍也有品質之分,上好的劍可以削鐵如泥,吹毛斷發,差的劍連木頭都砍不斷,同樣的鍛造程序為什麽會產生這麽大的差異?”
“為什麽?”葉茜雙手撐著下巴問道,郭濤也聽得是聚精會神。
“這就是我要說的重點。如果你足夠細心,你會發現電影裏很多鑄劍高手傾其一生,最終隻能鑄得一把絕世好劍,雖然電影的表達方式有些誇張,但這也不無道理。下麵我就跟你們說說這裏麵的真實原因。”
“龍哥,您就別賣關子了,求科普啊!”郭濤一臉崇拜地對我說道。
“好,那我就直接進入重點。被鍛造的合金劍體在爐火中煆燒,當溫度高於七百二十七度時,合金劍體上會形成穩定的‘奧氏體’組織,‘奧氏體’沒有磁性,有了這種組織,被鍛造的劍體就不會吸附細小的顆粒,這樣可以保證純度。我們都知道,如果劍體摻雜的雜質太多,很容易斷裂。”
“‘奧氏體’的可塑性好,是絕大多數鋼種在高溫下進行壓力加工時所要求的組織。鑄劍師敲打燒紅的劍體,其實就是一個提純和塑形的過程,隻有反複地敲打,不斷地提純,才能得到一把純淨的劍體。”
我歇了一口氣,接著說道:“劍體敲好後,下麵的一步就是把它放置在事前準備好的液體中,這種液體多為堿水或者鹽水,當然白水也行,就是效果要差一點。我們把這個過程叫作淬火。”
“在淬火的過程中,急速冷卻的‘奧氏體’便會形成‘馬氏體’,‘馬氏體’其實是黑色金屬材料的一種組織名稱,可以大幅度提高金屬的強度和韌性,物理顏色表現為黑褐色。”
“在鑄劍的過程中反複不斷地重複這個程序,最終絕對可以得到一把絕世好劍。當然我說的隻是整個工藝的流程,鑄劍大師日積月累的經驗,也是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我很有自豪感地把上麵一段話說完。
“嗯,說得很有道理,但是這個跟案件有什麽關係?”葉茜一盆冷水潑了過來。
“怎麽會沒有關係?敢情我剛才說了半天,你全當笑話聽了?”我有些懷疑葉茜的智商。
“反正我是沒明白,你明白了嗎?”葉茜轉頭問向郭濤。
“明白了一點。”郭濤有些害羞地說道。
“被你們兩個給打敗了,你們剛才不也看見了嘛!”我指著內鎖的插杆,“插杆外伸部分與插體顏色有明顯的差異,外伸部分顏色明顯較淺。火災發生時門是由插銷插著的,當溫度達到一定高度時,消防隊員用水滅火,使插銷溫度瞬間降低,與鑄劍淬火程序相同。插銷外伸部分位於插節內,雖然經過高溫,但滅火時由於外層插銷的保護未受到水的噴灑或受到的噴灑較少,從而沒有形成淬火,所以沒形成黑色的馬氏體組織,因此顏色有差異。有了這種顏色差異不就正好說明發生火災時內鎖是從裏麵插上的嗎?如果這起火災是起案件,除非嫌疑人會像孫悟空一樣變成蒼蠅飛出去,否則他肯定也隻能被燒死在裏麵。”
“哦!明白了!”葉茜這才恍然大悟地點了點頭。
“小龍,過來把著火點分析出來!”明哥拋給我一個任務。他幹了那麽多年的刑事技術,而且還是我父親的得意門生,在火災現場找著火點這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他不會看不出來,目的很明確,他是在考驗我。
在火災現場,大火幾乎毀掉了全部的物證,我們熟知的指紋(由汗液、油脂等成分組成)在高溫下,汗液會蒸發,油脂會融化,所以指紋不會存在。而且百分之九十九的火災現場,消防官兵會到場救火,足跡在水壓槍的衝擊下也基本上會消失殆盡。
沒了指紋和足跡,痕跡檢驗員是不是在火災現場就沒有用武之地了呢?其實不然,其中判斷著火點就是最為關鍵的一步。
“著火點”也叫“起火點”,從字麵上就很好理解,就是犯罪分子選擇縱火或者火災最先起火的地方,也是物質最早燃燒的地點。判斷好這個點,以它為圓心找尋相關的物證或者提取有價值的檢材迴去化驗即可。
舉個例子可能會更加直觀,假如這個案子是縱火,那在著火點或許會留下助燃物(酒精、汽油等),也有可能會留下打火機的防風帽等等,這樣對整個案件的定性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那有人要問了,汽油什麽的不都燒沒了嗎,怎麽還可以找到?其實凡事不是絕對的,因為汽油分子很小,在嫌疑人傾倒的一瞬間會很快地滲入至地表以下,這樣還是可以提取到微量的汽油分子。當然具體情況還要具體對待。
而這起案件的地麵就直接是泥土地,連個水泥地麵都沒有打,很顯然,在這個地麵上要想提取到助燃物一點都不難,至少對於老賢來說,是小菜一碟。
既然我們知道了找著火點的特殊用處,那麽怎麽在黑黢黢的一堆廢渣中找哪個是著火點呢?隻要你懂得了竅門,其實很簡單。一般物體在燃燒時,會冒出大量的黑色煙霧,它們其實是一些煙灰的固體顆粒(特殊的化學製品除外)。氣體在高溫下會膨脹並產生熱對流,受到熱氣流膨脹的影響,煙塵顆粒向上漂浮,最終黏附在牆頂之上,所以一般室內火災現場的著火點上方的煙塵厚度比較厚,燃燒得也最為厲害。
通過觀察,我很快找到了這起現場的著火點。
“著火點竟然在屍體的正上方?”明哥剛才隻顧跟胡主任敘舊,這才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燒得黑黢黢的屋內。
“怎麽了,明哥?”我有些不解地問道。
“這不符合常理,如果是放火自殺,或者意外著火導致人死亡,著火點不會在死者的正上方,通常會有偏差。”
“你的意思是說,有人直接在屍體上放了助燃物,然後焚屍?”我猜到了明哥的意思。
“很有這個可能!”明哥點了點頭。
“可是著火時內鎖是鎖上的啊,如果是縱火,嫌疑人是怎麽出去的?”我剛才還在為我的“鑄劍理論”沾沾自喜,可現在完全被明哥給推翻,我多少有點疑問。
“像那種插銷鎖,從外麵上鎖也不是不可能,所以不能作為判斷的依據。”明哥直截了當地否定了我的結論。
“難道是案件?”葉茜瞪大了眼睛。
“不行,這件事非同小可,一定要做屍體解剖!”明哥皺起了眉頭。
剛才我們之間那種輕鬆的氛圍也漸漸變得緊張起來。
“胡主任,通知派出所保護現場,我們要把屍體拉到殯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