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龍硯:絕命追蹤83天 作者:澹台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龍硯:絕命追蹤83天(出書版)
作者:澹台鏡【完結】
出版社: 貴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3-7
內容介紹:
四百年前的一塊禦用龍硯,隨著晚清的覆滅悄然失蹤。因為一句“得龍硯者得天下”,一位算命先生在深夜接到袁世凱密旨,竟被派去尋找龍硯。誰料知情太監不僅被殘忍殺害,其老家也潛入了一批神秘的黑衣人。一支由算命先生、製硯高手、冷血殺手組成的尋寶隊伍尋蹤索跡,竟發現日本商行、美國大使、古董收藏家、幾名神秘女子都與龍硯的行蹤有著莫大的關聯,而這些人的背後,似乎還有一隻看不見的黑手,在操控著事件的發展……他是誰?他究竟有著怎樣的陰謀?從接到密令到覓得龍硯,總共83天,“得龍硯者得天下”,袁世凱僅僅83天的皇帝生涯,到底是巧合還是天命?
引 子一
明嘉靖年間(1522—1566),正值海瑞在淳安任知縣,距今四百四十多年。
相傳,海瑞經常微服私訪,深入民間體察民情。一天,海瑞攜隨從海安等人到六都源(今威坪鎮葉家、妙石一帶)巡訪,行至洞源村龍眼山,見山下水潭裏有無數形狀各異的黑石,平滑光亮,湊近還閃著許多黑色小點,甚是可愛。
海瑞心想這裏山高岩硬,土地貧瘠,百姓常不得溫飽,此石如能製硯,豈不是一條現成的致富之道?於是他揀了幾塊龍眼石命海安等人溯船沿新安江去安徽歙縣的製硯作坊,請那裏的製硯師傅雕刻成大小不一的硯台。隨後,人們發現用龍眼石製成的硯麵與歙硯在發墨滲水方麵幾乎無差別。
此後龍眼山腳下便辦起了一座製硯坊,大規模采石製硯,其製作技藝一直傳至今日。因以龍眼山的“鑿石”雕刻而成,故稱龍硯。加上龍眼山舊時又屬清溪縣,後人又稱此硯為“青溪龍硯”。
“青溪龍硯”是淳安一項傳統的石雕工藝。四百多年來,歙縣、淳安兩地製硯藝人在交流切磋雕刻技藝方麵從未間斷過,同時又廣泛吸取其他雕刻技藝的精華,尤其是“青溪龍硯”的雕刻技藝,一方麵取諸歙硯,另一方麵廣泛吸收了淳安民間磚、木、石三雕藝術,因則有大量傳世佳品問世。這裏的製硯藝人,拿起石料一看形狀大小,便能構思出所刻圖案,無須複樣臨摹,緊扣墨池“水”的主題,下刀如神。
“青溪龍硯”一般采用“鑿石”為原材料,據明徐遵生《龍眼山記》記載,龍眼石質地優良,光澤耀眼,有金星閃爍的雲龍,也有銀星隱約的雨雪,以此石製作成硯,能嗬氣成霧,儲水不固,發墨細膩,書畫於紙則鮮豔奪目。
嘉靖七年,嚴嵩以吏部左侍郎步入上層官僚的行列。對如何博取皇上歡心,嚴嵩下了許多功夫。當知道“清溪龍硯”後,嚴嵩計上心來。於同年,嚴嵩親自到龍眼山監工,差遣百餘工匠,耗時一年時間,終於取奇石一塊。之後,從設計、構思開始,又經切割成型、手工雕刻、細節修飾……一年後,一款絕世古硯出世,嚴嵩將這稀世珍品獻給明世宗朱厚熜。
此硯台顏色暗綠,陽光下很透潤,似剛從水中撈出一樣。上有黑色條紋直線分割,自然流暢,線感清晰,手感甚佳。上方精心雕刻六條栩栩如生的雲龍,龍頭向心共戲一珠,寶珠形的蓋鈕上陰刻一“君”字。朱厚熜得此硯,頓時龍心大悅,當即賜名為“龍硯”,並賞嚴嵩金銀無數。後因此硯盤踞六條雲龍,故民間也稱其為“盤龍硯”。
崇禎年間,四海鼎沸,關外女真漸成氣候,關內民軍勢成燎原,崇禎像個救火隊長一樣憂心如焚,最終還是做了個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清廷先後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起義和南明抗清武裝,逐步統一全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製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
曆經四百餘年,“盤龍硯”一直是曆代皇帝的珍愛之寶,它親眼見證了時代的變遷,甚至是封建王朝的興起和衰敗,隻是當最後一個封建帝王離開皇宮的時候,這款硯台卻不知所蹤。直到今日,仍然是個未解之謎……
引 子二
1912年,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承認帝製,並改國號為“中華帝國”,登基地點設在紫禁城內三大殿。為顯示新王朝開基,太和殿更名為承運殿,取意“奉天承運”;中和殿更名為體元殿,取意“恭體黎元”;保和殿更名為建極殿,取意“建國立極”。按五行更替之說洪憲王朝以火德王天下,尚赤,故殿內裝飾一律改漆朱紅色,殿中央的八根大柱加嵌赤金,飾以盤龍彩雲。
袁世凱一宣布稱帝,立即遭到了舉國上下的反對,蔡鍔首先於雲南發難,接著,西南各省紛紛響應。一時間,把袁世凱搞得焦頭爛額。萬般無奈之下,袁又求助於迷信。就在這時,袁之長子袁克定向袁舉薦了一位山東的叫賈興連的風水先生,說這人的風水看得如何如何好,袁世凱正因稱帝後被舉國上下攻擊得內焦外用,便下旨召賈興連入京,讓其看明清兩代皇城的氣數。
賈興連一連看了三天,便向袁世凱的兒子袁克定稟報了一番,說:“紫禁城的布局,是按天上的星宿三垣安排的。星宿三垣為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稱紫微宮、紫宮,在北鬥星的東北方,乃天帝居住之所。當初建宮時,天上太微垣南有三顆星,被人們視為三座門,名為端門、左掖門、右掖門。為與天上的星宿相對應,紫禁城前也設了三座門,即端門,還有午門東西兩側的左掖門、右掖門。
“紫禁城的核心位置,貫穿著一條中軸線,從外城永定門開始,經過內城正陽門,進入宮廷廣場中華門,穿過廣場,便是皇城的承天門(即現在的***),承天門內有端門,端門內為午門。中軸線的東西兩側,東麵是天壇,西麵是山川壇(後改先農壇)。進了午門,所有建築都為對稱排列。最中心的是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每座大殿的蟠龍寶座,都坐落在中軸線上。紫禁城經元初建,又曆經明清兩代的修葺,其設計與結構,氣足神圓,可保皇帝江山萬代。唯有新華宮門氣散而不聚,正位之後,難免出現一些波折。”
聽到這裏,袁克定急問道:“有甚可救辦法嗎?”
賈興連道:“辦法是有,隻要在新華宮左側修建一個廁所,聚收穢氣,問題便可解決。”
這便是曆史上一段荒誕的笑談,但很多人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當時的風水先生賈興連曾經談及兩個破解之法,修建廁所是其一,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其二便是尋找消失的盤龍硯,據說那是鎮殿之硯,如果能將它重新放於龍台之上,必保千秋萬代。
當時袁世凱聽之大喜,急召長子袁克定前來,並連夜頒發了一道密旨,限其兩個月內尋到龍硯。可這款盤龍硯莫名其妙地不知所蹤,沒有絲毫頭緒和線索,找它無異於大海撈針。限期兩個月?這不是要人命嘛!袁克定雖然心裏這麽想,但臉上沒有表現出來,暫時領父親旨意出宮。
袁克定,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一改他父親那種身材五短、赳赳武夫之形象。隻是天有不測風雲,1912年初袁克定在河南老家騎馬的時候不慎摔傷,因為醫治不及時而落下病根,走路有點跛態,落下外號“袁大瘸子”。因他是袁世凱長子,原配於氏所生,自父親稱帝後,他一直以“皇太子”自居。
父親老了,退下皇位後。自己就是新一代的皇帝,袁克定心裏早就打好了小九九,聽說這塊盤龍硯能保住皇家風水,找到它自然是責無旁貸。隻是該從哪裏下手呢?袁克定一時有些拿不定主意……
作者:澹台鏡【完結】
出版社: 貴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3-7
內容介紹:
四百年前的一塊禦用龍硯,隨著晚清的覆滅悄然失蹤。因為一句“得龍硯者得天下”,一位算命先生在深夜接到袁世凱密旨,竟被派去尋找龍硯。誰料知情太監不僅被殘忍殺害,其老家也潛入了一批神秘的黑衣人。一支由算命先生、製硯高手、冷血殺手組成的尋寶隊伍尋蹤索跡,竟發現日本商行、美國大使、古董收藏家、幾名神秘女子都與龍硯的行蹤有著莫大的關聯,而這些人的背後,似乎還有一隻看不見的黑手,在操控著事件的發展……他是誰?他究竟有著怎樣的陰謀?從接到密令到覓得龍硯,總共83天,“得龍硯者得天下”,袁世凱僅僅83天的皇帝生涯,到底是巧合還是天命?
引 子一
明嘉靖年間(1522—1566),正值海瑞在淳安任知縣,距今四百四十多年。
相傳,海瑞經常微服私訪,深入民間體察民情。一天,海瑞攜隨從海安等人到六都源(今威坪鎮葉家、妙石一帶)巡訪,行至洞源村龍眼山,見山下水潭裏有無數形狀各異的黑石,平滑光亮,湊近還閃著許多黑色小點,甚是可愛。
海瑞心想這裏山高岩硬,土地貧瘠,百姓常不得溫飽,此石如能製硯,豈不是一條現成的致富之道?於是他揀了幾塊龍眼石命海安等人溯船沿新安江去安徽歙縣的製硯作坊,請那裏的製硯師傅雕刻成大小不一的硯台。隨後,人們發現用龍眼石製成的硯麵與歙硯在發墨滲水方麵幾乎無差別。
此後龍眼山腳下便辦起了一座製硯坊,大規模采石製硯,其製作技藝一直傳至今日。因以龍眼山的“鑿石”雕刻而成,故稱龍硯。加上龍眼山舊時又屬清溪縣,後人又稱此硯為“青溪龍硯”。
“青溪龍硯”是淳安一項傳統的石雕工藝。四百多年來,歙縣、淳安兩地製硯藝人在交流切磋雕刻技藝方麵從未間斷過,同時又廣泛吸取其他雕刻技藝的精華,尤其是“青溪龍硯”的雕刻技藝,一方麵取諸歙硯,另一方麵廣泛吸收了淳安民間磚、木、石三雕藝術,因則有大量傳世佳品問世。這裏的製硯藝人,拿起石料一看形狀大小,便能構思出所刻圖案,無須複樣臨摹,緊扣墨池“水”的主題,下刀如神。
“青溪龍硯”一般采用“鑿石”為原材料,據明徐遵生《龍眼山記》記載,龍眼石質地優良,光澤耀眼,有金星閃爍的雲龍,也有銀星隱約的雨雪,以此石製作成硯,能嗬氣成霧,儲水不固,發墨細膩,書畫於紙則鮮豔奪目。
嘉靖七年,嚴嵩以吏部左侍郎步入上層官僚的行列。對如何博取皇上歡心,嚴嵩下了許多功夫。當知道“清溪龍硯”後,嚴嵩計上心來。於同年,嚴嵩親自到龍眼山監工,差遣百餘工匠,耗時一年時間,終於取奇石一塊。之後,從設計、構思開始,又經切割成型、手工雕刻、細節修飾……一年後,一款絕世古硯出世,嚴嵩將這稀世珍品獻給明世宗朱厚熜。
此硯台顏色暗綠,陽光下很透潤,似剛從水中撈出一樣。上有黑色條紋直線分割,自然流暢,線感清晰,手感甚佳。上方精心雕刻六條栩栩如生的雲龍,龍頭向心共戲一珠,寶珠形的蓋鈕上陰刻一“君”字。朱厚熜得此硯,頓時龍心大悅,當即賜名為“龍硯”,並賞嚴嵩金銀無數。後因此硯盤踞六條雲龍,故民間也稱其為“盤龍硯”。
崇禎年間,四海鼎沸,關外女真漸成氣候,關內民軍勢成燎原,崇禎像個救火隊長一樣憂心如焚,最終還是做了個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清廷先後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起義和南明抗清武裝,逐步統一全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製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
曆經四百餘年,“盤龍硯”一直是曆代皇帝的珍愛之寶,它親眼見證了時代的變遷,甚至是封建王朝的興起和衰敗,隻是當最後一個封建帝王離開皇宮的時候,這款硯台卻不知所蹤。直到今日,仍然是個未解之謎……
引 子二
1912年,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承認帝製,並改國號為“中華帝國”,登基地點設在紫禁城內三大殿。為顯示新王朝開基,太和殿更名為承運殿,取意“奉天承運”;中和殿更名為體元殿,取意“恭體黎元”;保和殿更名為建極殿,取意“建國立極”。按五行更替之說洪憲王朝以火德王天下,尚赤,故殿內裝飾一律改漆朱紅色,殿中央的八根大柱加嵌赤金,飾以盤龍彩雲。
袁世凱一宣布稱帝,立即遭到了舉國上下的反對,蔡鍔首先於雲南發難,接著,西南各省紛紛響應。一時間,把袁世凱搞得焦頭爛額。萬般無奈之下,袁又求助於迷信。就在這時,袁之長子袁克定向袁舉薦了一位山東的叫賈興連的風水先生,說這人的風水看得如何如何好,袁世凱正因稱帝後被舉國上下攻擊得內焦外用,便下旨召賈興連入京,讓其看明清兩代皇城的氣數。
賈興連一連看了三天,便向袁世凱的兒子袁克定稟報了一番,說:“紫禁城的布局,是按天上的星宿三垣安排的。星宿三垣為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稱紫微宮、紫宮,在北鬥星的東北方,乃天帝居住之所。當初建宮時,天上太微垣南有三顆星,被人們視為三座門,名為端門、左掖門、右掖門。為與天上的星宿相對應,紫禁城前也設了三座門,即端門,還有午門東西兩側的左掖門、右掖門。
“紫禁城的核心位置,貫穿著一條中軸線,從外城永定門開始,經過內城正陽門,進入宮廷廣場中華門,穿過廣場,便是皇城的承天門(即現在的***),承天門內有端門,端門內為午門。中軸線的東西兩側,東麵是天壇,西麵是山川壇(後改先農壇)。進了午門,所有建築都為對稱排列。最中心的是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每座大殿的蟠龍寶座,都坐落在中軸線上。紫禁城經元初建,又曆經明清兩代的修葺,其設計與結構,氣足神圓,可保皇帝江山萬代。唯有新華宮門氣散而不聚,正位之後,難免出現一些波折。”
聽到這裏,袁克定急問道:“有甚可救辦法嗎?”
賈興連道:“辦法是有,隻要在新華宮左側修建一個廁所,聚收穢氣,問題便可解決。”
這便是曆史上一段荒誕的笑談,但很多人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當時的風水先生賈興連曾經談及兩個破解之法,修建廁所是其一,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其二便是尋找消失的盤龍硯,據說那是鎮殿之硯,如果能將它重新放於龍台之上,必保千秋萬代。
當時袁世凱聽之大喜,急召長子袁克定前來,並連夜頒發了一道密旨,限其兩個月內尋到龍硯。可這款盤龍硯莫名其妙地不知所蹤,沒有絲毫頭緒和線索,找它無異於大海撈針。限期兩個月?這不是要人命嘛!袁克定雖然心裏這麽想,但臉上沒有表現出來,暫時領父親旨意出宮。
袁克定,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一改他父親那種身材五短、赳赳武夫之形象。隻是天有不測風雲,1912年初袁克定在河南老家騎馬的時候不慎摔傷,因為醫治不及時而落下病根,走路有點跛態,落下外號“袁大瘸子”。因他是袁世凱長子,原配於氏所生,自父親稱帝後,他一直以“皇太子”自居。
父親老了,退下皇位後。自己就是新一代的皇帝,袁克定心裏早就打好了小九九,聽說這塊盤龍硯能保住皇家風水,找到它自然是責無旁貸。隻是該從哪裏下手呢?袁克定一時有些拿不定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