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聞鼓就設在皇城邊上,這是一座直徑高達兩米的大鼓,鼓麵用牛皮,敲打之後皇城內的垂拱殿都能聽到鼓聲。
蘇澤手持鼓槌,雙手奮力敲打登聞鼓,很快設在登聞鼓邊上的登聞鼓院大門大開,判登聞鼓事的張堯佐身穿官服,帶著手下走了出來。
自從真宗景德年設立登聞鼓院後,曾經有一段輝煌的時期。
真宗篤信祥瑞,為了封禪泰山,更是縱容士民進獻祥瑞,每有祥瑞獻上,都會給重賞。
當時朝中的大臣,自然不願意真宗這樣賞賜下去,所以經常扣留地方上報告祥瑞的報告。
真宗因此設立登聞鼓院,有關朝廷政事、軍事機密、公私利害等事,或請求恩賞,申述冤枉,貢獻奇異術,如果不能經過正經途徑上報皇帝,就可以通過登聞鼓院直達天聽。
景德年的時候,登聞鼓經常響起。
等到今上繼位之後,逐漸摒棄地方上的進項祥瑞之風,登聞鼓逐漸成為士民鳴冤的地方。
後來開封府也設鳴冤鼓,京畿地區的百姓鳴冤基本上都去了開封府。
登聞鼓院就逐漸成了象征性的機構。
張堯佐裝作不認識蘇澤的樣子,對著蘇澤說道:
“何人敢敲響登聞鼓!”
蘇澤放下鼓槌,對著張堯佐行禮,接著舉起手中的長卷和奏疏,對著張堯佐說道:
“草民蘇澤,向官家進獻《清明上河圖》。以顯汴京盛景,為我大宋盛世賀!”
張堯佐按照早已經排練好的劇本,命令手下屬吏走過去,緩緩拉開蘇澤手裏的長卷。
一副汴京城內百姓日常生活的畫卷緩緩拉開,跟在張堯佐身後的官吏紛紛發出驚歎。
這自然就是阿遠贈送給蘇澤的畫卷了,反正都抄了範仲淹名句了,蘇澤幹脆也將這幅長卷命名為《清明上河圖》。
張堯佐對著蘇澤說道:
“蘇澤,你可有功名?”
蘇澤搖頭說道:
“草民一介白身。”
張堯佐說道:
“官家曾有詔令,百姓進獻祥瑞,需要先羈押在登聞鼓院內,勘明真偽再論,來人啊,將蘇澤請進院內。”
接著張堯佐命令佐吏將長卷收起,又親自從蘇澤手裏接過奏疏,立刻轉身向皇宮內走去。
蘇澤則坦然的跟著官吏走進登聞鼓院內,這些官吏也沒有人敢為難蘇澤,隻是奉上茶和茶點,等待宮內的發落。
趙宋的皇帝都是愛才的,對於書法繪畫的鑒賞水平都不低。
蘇澤進獻這樣的畫卷,肯定能夠得到官家的賞賜,甚至官家高興了,讓他做個畫院侍詔也有可能。
畫院侍詔,就和陪著官家下棋的棋侍詔一樣,雖然沒有官員品級,但是也能成為官家身邊的近臣,這些登聞鼓院的官吏自然不會將蘇澤當做犯人看待。
但是蘇澤心中卻不輕鬆,因為張堯佐入宮還有一道關卡。
果不其然,張堯佐快要到垂拱殿前的時候,一名青色官袍的官員站在了他的麵前。
登聞鼓院雖然理論上可以直達天聽,但是按照宋朝製度,所有上呈到皇帝麵前的公文,都要經過銀台司審核,最後才能送到皇帝的禦案之前。
所以知銀台司這個職位不高的官職,成為宋代政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位置,而銀台司理論上是中書門下的下級,也就是政事堂的署官。
現任知銀台司名叫呂誨,他是經過呂夷簡推薦,才坐到這個位置上的,是呂夷簡一黨的重要成員。
也正是因為控製了銀台司,呂夷簡才能對朝局掌控這麽牢固,無論是言官還是地方上的奏章,都要經過銀台司匯總送到官家麵前,呂夷簡也就能知道哪些人上書說了自己的壞話。
甚至銀台司還有一定的封還權力,也就是將這些上書退迴,直接不送到皇帝麵前。
張堯佐是張修媛的叔父,作為支持曹皇後的呂黨,呂誨當然不願意張堯佐過多的接近皇帝。
登聞鼓一響,銀台司就派人去打探情況,聽說了是一名叫蘇澤的士子進獻祥瑞,呂誨首先想到的是張堯佐夥同蘇澤炮製祥瑞爭寵。
所以呂誨才會擋在張堯佐麵前,他皮笑肉不笑的說道:
“張登聞,請將東西交給本官,依例由銀台司轉交官家。”
張堯佐抱緊了手裏的畫卷和奏疏,他自然不肯,直接說道:“此乃登聞鼓院的公務,還是不勞銀台了。”
呂誨自然不同意,死死的擋在張堯佐的麵前,強調進獻給官家的文書必須要經過銀台司。
就在兩人爭論的時候,宋仁宗身邊的內侍,領禦藥院的張茂則出現在兩人麵前。
內侍,就是太監。
宋太祖吸取了唐代太監跋扈的教訓,對於太監權力大為限製,所以整個宋代都沒有出過什麽權勢滔天的太監。
但是這不代表宋代太監的權力就不大。
禦藥院雖然聽起來是個負責皇帝醫藥的機構,實際上這是個內廷的管理機構,所管轄的範圍從皇帝衣食住行到皇室產業,再到宮廷內禁軍調配,其權力和明代司禮監相比也不遑多讓。
張茂則是官家身邊最得寵的內侍,他出現在這裏,自然代表了官家的意誌。
果然,張茂則打斷了兩人的爭論,直接讓張堯佐跟著他進入垂拱殿。
攔截失敗的呂誨,心中湧起了一絲不祥的預感。
但是轉念一想,今上和真宗又不一樣,本身對於進獻祥瑞這種事情就不太感興趣,張堯佐以這種方式進幸於君上,怕是很快就要麵臨言官如山唿海嘯一樣的彈劾了。
這樣一想,反而是張堯佐自絕於士大夫,那也就由著他去了。
貢院之中,主持貢舉的呂夷簡也被鼓聲吸引,但是他很快還是將注意力放在了這次禮部試上。
他身邊的副考官歐陽修也是看了一眼皇宮方向,就催促應試的解生快些入場。
登聞鼓院中的蘇澤,老神自在的坐在院中,既然張堯佐這麽久都沒迴來,那事情應該就成了。
張堯佐抱著《清明上河圖》和蘇澤所寫的奏疏,走進了趙禎所居住的垂拱殿內。
蘇澤手持鼓槌,雙手奮力敲打登聞鼓,很快設在登聞鼓邊上的登聞鼓院大門大開,判登聞鼓事的張堯佐身穿官服,帶著手下走了出來。
自從真宗景德年設立登聞鼓院後,曾經有一段輝煌的時期。
真宗篤信祥瑞,為了封禪泰山,更是縱容士民進獻祥瑞,每有祥瑞獻上,都會給重賞。
當時朝中的大臣,自然不願意真宗這樣賞賜下去,所以經常扣留地方上報告祥瑞的報告。
真宗因此設立登聞鼓院,有關朝廷政事、軍事機密、公私利害等事,或請求恩賞,申述冤枉,貢獻奇異術,如果不能經過正經途徑上報皇帝,就可以通過登聞鼓院直達天聽。
景德年的時候,登聞鼓經常響起。
等到今上繼位之後,逐漸摒棄地方上的進項祥瑞之風,登聞鼓逐漸成為士民鳴冤的地方。
後來開封府也設鳴冤鼓,京畿地區的百姓鳴冤基本上都去了開封府。
登聞鼓院就逐漸成了象征性的機構。
張堯佐裝作不認識蘇澤的樣子,對著蘇澤說道:
“何人敢敲響登聞鼓!”
蘇澤放下鼓槌,對著張堯佐行禮,接著舉起手中的長卷和奏疏,對著張堯佐說道:
“草民蘇澤,向官家進獻《清明上河圖》。以顯汴京盛景,為我大宋盛世賀!”
張堯佐按照早已經排練好的劇本,命令手下屬吏走過去,緩緩拉開蘇澤手裏的長卷。
一副汴京城內百姓日常生活的畫卷緩緩拉開,跟在張堯佐身後的官吏紛紛發出驚歎。
這自然就是阿遠贈送給蘇澤的畫卷了,反正都抄了範仲淹名句了,蘇澤幹脆也將這幅長卷命名為《清明上河圖》。
張堯佐對著蘇澤說道:
“蘇澤,你可有功名?”
蘇澤搖頭說道:
“草民一介白身。”
張堯佐說道:
“官家曾有詔令,百姓進獻祥瑞,需要先羈押在登聞鼓院內,勘明真偽再論,來人啊,將蘇澤請進院內。”
接著張堯佐命令佐吏將長卷收起,又親自從蘇澤手裏接過奏疏,立刻轉身向皇宮內走去。
蘇澤則坦然的跟著官吏走進登聞鼓院內,這些官吏也沒有人敢為難蘇澤,隻是奉上茶和茶點,等待宮內的發落。
趙宋的皇帝都是愛才的,對於書法繪畫的鑒賞水平都不低。
蘇澤進獻這樣的畫卷,肯定能夠得到官家的賞賜,甚至官家高興了,讓他做個畫院侍詔也有可能。
畫院侍詔,就和陪著官家下棋的棋侍詔一樣,雖然沒有官員品級,但是也能成為官家身邊的近臣,這些登聞鼓院的官吏自然不會將蘇澤當做犯人看待。
但是蘇澤心中卻不輕鬆,因為張堯佐入宮還有一道關卡。
果不其然,張堯佐快要到垂拱殿前的時候,一名青色官袍的官員站在了他的麵前。
登聞鼓院雖然理論上可以直達天聽,但是按照宋朝製度,所有上呈到皇帝麵前的公文,都要經過銀台司審核,最後才能送到皇帝的禦案之前。
所以知銀台司這個職位不高的官職,成為宋代政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位置,而銀台司理論上是中書門下的下級,也就是政事堂的署官。
現任知銀台司名叫呂誨,他是經過呂夷簡推薦,才坐到這個位置上的,是呂夷簡一黨的重要成員。
也正是因為控製了銀台司,呂夷簡才能對朝局掌控這麽牢固,無論是言官還是地方上的奏章,都要經過銀台司匯總送到官家麵前,呂夷簡也就能知道哪些人上書說了自己的壞話。
甚至銀台司還有一定的封還權力,也就是將這些上書退迴,直接不送到皇帝麵前。
張堯佐是張修媛的叔父,作為支持曹皇後的呂黨,呂誨當然不願意張堯佐過多的接近皇帝。
登聞鼓一響,銀台司就派人去打探情況,聽說了是一名叫蘇澤的士子進獻祥瑞,呂誨首先想到的是張堯佐夥同蘇澤炮製祥瑞爭寵。
所以呂誨才會擋在張堯佐麵前,他皮笑肉不笑的說道:
“張登聞,請將東西交給本官,依例由銀台司轉交官家。”
張堯佐抱緊了手裏的畫卷和奏疏,他自然不肯,直接說道:“此乃登聞鼓院的公務,還是不勞銀台了。”
呂誨自然不同意,死死的擋在張堯佐的麵前,強調進獻給官家的文書必須要經過銀台司。
就在兩人爭論的時候,宋仁宗身邊的內侍,領禦藥院的張茂則出現在兩人麵前。
內侍,就是太監。
宋太祖吸取了唐代太監跋扈的教訓,對於太監權力大為限製,所以整個宋代都沒有出過什麽權勢滔天的太監。
但是這不代表宋代太監的權力就不大。
禦藥院雖然聽起來是個負責皇帝醫藥的機構,實際上這是個內廷的管理機構,所管轄的範圍從皇帝衣食住行到皇室產業,再到宮廷內禁軍調配,其權力和明代司禮監相比也不遑多讓。
張茂則是官家身邊最得寵的內侍,他出現在這裏,自然代表了官家的意誌。
果然,張茂則打斷了兩人的爭論,直接讓張堯佐跟著他進入垂拱殿。
攔截失敗的呂誨,心中湧起了一絲不祥的預感。
但是轉念一想,今上和真宗又不一樣,本身對於進獻祥瑞這種事情就不太感興趣,張堯佐以這種方式進幸於君上,怕是很快就要麵臨言官如山唿海嘯一樣的彈劾了。
這樣一想,反而是張堯佐自絕於士大夫,那也就由著他去了。
貢院之中,主持貢舉的呂夷簡也被鼓聲吸引,但是他很快還是將注意力放在了這次禮部試上。
他身邊的副考官歐陽修也是看了一眼皇宮方向,就催促應試的解生快些入場。
登聞鼓院中的蘇澤,老神自在的坐在院中,既然張堯佐這麽久都沒迴來,那事情應該就成了。
張堯佐抱著《清明上河圖》和蘇澤所寫的奏疏,走進了趙禎所居住的垂拱殿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