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澤猜的沒錯,確實是歐陽修得到了皇帝送來的陳情書後,就立刻趕來見蘇澤。
和蘇澤這一番交談,歐陽修更是覺得蘇澤確實有才,他對於西北戰事的看法,竟然和自己最崇拜的範仲淹一致,甚至蘇澤還先範仲淹一步,提出了軍製改革的想法。
歐陽修拿起酒葫蘆,對著蘇澤說道:
“修已經迫不及待,要和蘇郎同朝為官了!”
蘇澤歎了一口氣說道:
“歐陽學士,莫要取笑蘇某了,科舉中第何其難也,蘇某不擅詩賦,此次貢舉怕是兇多吉少。”
歐陽修皺起眉頭,其實他的科舉之路也有些“坎坷”。
歐陽修少年就有神童之名,但是二十歲他通過解試,第一次參加禮部試就落地了。
後來歐陽修又讀了兩年,才在二十二歲考中了進士。
當然,這個“坎坷”是歐陽修自己覺得,能在二十二歲中進士,已經是天才中的天才了,但是畢竟他這樣的神童都考了兩次,蘇澤又說自己不擅長詩賦,那確實在重視詩賦的禮部試中非常吃虧。
歐陽修拍了拍蘇澤的肩膀說道:
“範希文也曾說過,我朝科舉過於重詩賦,埋沒了不少人才,蘇郎若是今年不第也不必氣餒,這科舉未嚐不能有變化。”
蘇澤看了一眼歐陽修,看來範仲淹等慶曆新黨早就有了改革科舉的打算了,隻不過如今範仲淹還未掌權,所以這些隻不過是新黨內部討論的內容。
很顯然歐陽修也是支持科舉改革的。
歐陽修不知道蘇澤知道未來的發展趨勢,但是改革貢舉這種大事也不方便直接說,所以隻能又拍了拍他的肩膀,又說道:
“以蘇郎的才能,若是今年科舉不第,修也會向官家舉薦你的。”
“科舉入仕雖然是正途,但是也有不少宰執非是進士出身,再說也可以先做官再科舉。”
蘇澤也知道歐陽修說的是實話,北宋中前期的科舉做官還沒到絕對統治的地步,通過舉薦、恩蔭步入仕途的,也有位列宰執的。
甚至往後不久還有狄青這個例子,原本是犯事刺配從軍的,最後還做到樞密使的。
而且做了官也能參加科舉,比如王安石那一科的第三名韓絳,他本身已經恩蔭做了官,但是還是參加了禮部試得到了進士出身。
歐陽修說要舉薦蘇澤,也不是隨便說說的,他身為翰林學士,也是兩製的高官,確實是可以直接向皇帝請求恩蔭人才的。
蘇澤也覺得心中一暖,歐陽修果然和史書上說的那樣,是一名喜歡提攜後輩的寬厚長者,很多年輕士人都追隨他,不僅僅是因為他文才出眾,也和他的愛才的性格有關。
蘇澤向歐陽修致謝,接著說道:
“歐陽學士,蘇某還是想先參加禮部試再說。”
歐陽修更加滿意了,他拉著蘇澤說道:
“明日我差人送幾本文集來,蘇郎在家安心備試,以你的才能,隻要能通過禮部試,殿試肯定沒問題的!”
殿試的主要考察內容就是策論了,而且殿試是皇帝親自評卷,歐陽修知道蘇澤已經簡在帝心,隻要通過禮部試,殿試就不可能黜落了。
蘇澤再次向歐陽修表示感激,此時印刷術雖然有所發展,但是書籍依然是珍貴的東西。
當年歐陽修少年能有這樣的文才,也是十歲的時候得到隨州李家的《昌黎先生文集》抄錄。
才見麵就將珍貴的文集相贈,歐陽修確實擔得上慶曆君子的評價。
又談了一會兒,歐陽修這才依依不舍的告辭。
看著小院子中留下的酒葫蘆,蘇澤不禁搖搖頭,歐陽修這些慶曆君子雖然理想都是好的,但是未免過於放浪形骸,大早上就開始飲酒,也難怪慶曆行政開始後,保守派找他們的茬兒是一找一個準。
歐陽修更是豬隊友中的豬隊友,一篇負氣所作的《朋黨論》,徹底將觸怒了最害怕朝臣結黨的皇帝,最後導致慶曆新政中途夭折。
說白了,北宋這種自上而下的變法,太依賴皇帝的支持。
而仁宗和後世神宗變法,都是為了集權需要,一旦變法觸犯到了皇權,就沒辦法繼續下去了。
蘇澤看著酒葫蘆上的樊字,這就是樊樓的酒?
大宋的酒都是官營的,歸三司下的鹽鐵主管。
在汴京城內,官營賣酒的店稱之為正店,東京夢華錄中曾說汴京城內有正店七十二家。
其中樊樓就是這七十二家正店之首,樊樓的酒也是汴京城內最出名的。
蘇澤打開酒葫蘆,一股悠揚的酒氣飄出葫蘆,這應該就是樊樓最有名的美酒“眉壽”了。
據說此酒隻供應給有官身的權貴,蘇澤原身雖然曾經浪跡於汴京城內的酒樓,但是也沒有登上過樊樓,更沒喝過這眉壽。
蘇澤看著酒葫蘆,可不可以用桃花源釀酒賺錢?
但是他很快就搖了搖頭。
宋代酒稅可是相當高的,還說這樊樓,樊樓每天上繳官府酒稅就達二千錢,如此繁重的酒稅,賣得多反而虧得更多,在前幾年就因為拖欠酒稅,以至於要傾家蕩產。
後來還是仁宗皇帝下令給樊樓減稅,又給了樊樓將酒分銷給其他腳店的批發資格,最後才扭轉了樊樓的虧損。
反正這汴京城內的正店,賣酒大抵都是不賺錢的,主要賺錢的還是菜肴和娛樂表演上。
蘇澤關上院門,終於可以返迴屋裏,他將手放在《桃花源記》上,再次進入到桃花源中。
還是一陣暈眩過後,蘇澤再次看到桃花源,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緊挨著阿農的良田,又是兩塊土地被開墾了出來,兩名農蘊童子正在地裏辛勤勞作。
在桃花塢旁邊,一座古色古香的八角亭赫然而立,背著笈的遠遊童子阿遠正在整理行囊。
在不遠處,一座簡陋的工坊挨著新挖出來的溝渠,匠蘊童子阿紙正在將草木漚化為造紙的紙漿。
緊挨著工坊,是一片用籬笆圈起來的雞舍,一群雛雞正在吱吱喳喳的叫著,農蘊童子將鍘刀舞得飛快,將草料切碎裝進食盆中,然後撒進雞舍中。
看到如此田園詩歌的景象,當真是桃花源一樣。
和蘇澤這一番交談,歐陽修更是覺得蘇澤確實有才,他對於西北戰事的看法,竟然和自己最崇拜的範仲淹一致,甚至蘇澤還先範仲淹一步,提出了軍製改革的想法。
歐陽修拿起酒葫蘆,對著蘇澤說道:
“修已經迫不及待,要和蘇郎同朝為官了!”
蘇澤歎了一口氣說道:
“歐陽學士,莫要取笑蘇某了,科舉中第何其難也,蘇某不擅詩賦,此次貢舉怕是兇多吉少。”
歐陽修皺起眉頭,其實他的科舉之路也有些“坎坷”。
歐陽修少年就有神童之名,但是二十歲他通過解試,第一次參加禮部試就落地了。
後來歐陽修又讀了兩年,才在二十二歲考中了進士。
當然,這個“坎坷”是歐陽修自己覺得,能在二十二歲中進士,已經是天才中的天才了,但是畢竟他這樣的神童都考了兩次,蘇澤又說自己不擅長詩賦,那確實在重視詩賦的禮部試中非常吃虧。
歐陽修拍了拍蘇澤的肩膀說道:
“範希文也曾說過,我朝科舉過於重詩賦,埋沒了不少人才,蘇郎若是今年不第也不必氣餒,這科舉未嚐不能有變化。”
蘇澤看了一眼歐陽修,看來範仲淹等慶曆新黨早就有了改革科舉的打算了,隻不過如今範仲淹還未掌權,所以這些隻不過是新黨內部討論的內容。
很顯然歐陽修也是支持科舉改革的。
歐陽修不知道蘇澤知道未來的發展趨勢,但是改革貢舉這種大事也不方便直接說,所以隻能又拍了拍他的肩膀,又說道:
“以蘇郎的才能,若是今年科舉不第,修也會向官家舉薦你的。”
“科舉入仕雖然是正途,但是也有不少宰執非是進士出身,再說也可以先做官再科舉。”
蘇澤也知道歐陽修說的是實話,北宋中前期的科舉做官還沒到絕對統治的地步,通過舉薦、恩蔭步入仕途的,也有位列宰執的。
甚至往後不久還有狄青這個例子,原本是犯事刺配從軍的,最後還做到樞密使的。
而且做了官也能參加科舉,比如王安石那一科的第三名韓絳,他本身已經恩蔭做了官,但是還是參加了禮部試得到了進士出身。
歐陽修說要舉薦蘇澤,也不是隨便說說的,他身為翰林學士,也是兩製的高官,確實是可以直接向皇帝請求恩蔭人才的。
蘇澤也覺得心中一暖,歐陽修果然和史書上說的那樣,是一名喜歡提攜後輩的寬厚長者,很多年輕士人都追隨他,不僅僅是因為他文才出眾,也和他的愛才的性格有關。
蘇澤向歐陽修致謝,接著說道:
“歐陽學士,蘇某還是想先參加禮部試再說。”
歐陽修更加滿意了,他拉著蘇澤說道:
“明日我差人送幾本文集來,蘇郎在家安心備試,以你的才能,隻要能通過禮部試,殿試肯定沒問題的!”
殿試的主要考察內容就是策論了,而且殿試是皇帝親自評卷,歐陽修知道蘇澤已經簡在帝心,隻要通過禮部試,殿試就不可能黜落了。
蘇澤再次向歐陽修表示感激,此時印刷術雖然有所發展,但是書籍依然是珍貴的東西。
當年歐陽修少年能有這樣的文才,也是十歲的時候得到隨州李家的《昌黎先生文集》抄錄。
才見麵就將珍貴的文集相贈,歐陽修確實擔得上慶曆君子的評價。
又談了一會兒,歐陽修這才依依不舍的告辭。
看著小院子中留下的酒葫蘆,蘇澤不禁搖搖頭,歐陽修這些慶曆君子雖然理想都是好的,但是未免過於放浪形骸,大早上就開始飲酒,也難怪慶曆行政開始後,保守派找他們的茬兒是一找一個準。
歐陽修更是豬隊友中的豬隊友,一篇負氣所作的《朋黨論》,徹底將觸怒了最害怕朝臣結黨的皇帝,最後導致慶曆新政中途夭折。
說白了,北宋這種自上而下的變法,太依賴皇帝的支持。
而仁宗和後世神宗變法,都是為了集權需要,一旦變法觸犯到了皇權,就沒辦法繼續下去了。
蘇澤看著酒葫蘆上的樊字,這就是樊樓的酒?
大宋的酒都是官營的,歸三司下的鹽鐵主管。
在汴京城內,官營賣酒的店稱之為正店,東京夢華錄中曾說汴京城內有正店七十二家。
其中樊樓就是這七十二家正店之首,樊樓的酒也是汴京城內最出名的。
蘇澤打開酒葫蘆,一股悠揚的酒氣飄出葫蘆,這應該就是樊樓最有名的美酒“眉壽”了。
據說此酒隻供應給有官身的權貴,蘇澤原身雖然曾經浪跡於汴京城內的酒樓,但是也沒有登上過樊樓,更沒喝過這眉壽。
蘇澤看著酒葫蘆,可不可以用桃花源釀酒賺錢?
但是他很快就搖了搖頭。
宋代酒稅可是相當高的,還說這樊樓,樊樓每天上繳官府酒稅就達二千錢,如此繁重的酒稅,賣得多反而虧得更多,在前幾年就因為拖欠酒稅,以至於要傾家蕩產。
後來還是仁宗皇帝下令給樊樓減稅,又給了樊樓將酒分銷給其他腳店的批發資格,最後才扭轉了樊樓的虧損。
反正這汴京城內的正店,賣酒大抵都是不賺錢的,主要賺錢的還是菜肴和娛樂表演上。
蘇澤關上院門,終於可以返迴屋裏,他將手放在《桃花源記》上,再次進入到桃花源中。
還是一陣暈眩過後,蘇澤再次看到桃花源,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緊挨著阿農的良田,又是兩塊土地被開墾了出來,兩名農蘊童子正在地裏辛勤勞作。
在桃花塢旁邊,一座古色古香的八角亭赫然而立,背著笈的遠遊童子阿遠正在整理行囊。
在不遠處,一座簡陋的工坊挨著新挖出來的溝渠,匠蘊童子阿紙正在將草木漚化為造紙的紙漿。
緊挨著工坊,是一片用籬笆圈起來的雞舍,一群雛雞正在吱吱喳喳的叫著,農蘊童子將鍘刀舞得飛快,將草料切碎裝進食盆中,然後撒進雞舍中。
看到如此田園詩歌的景象,當真是桃花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