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娜繼續帶領學生們學習帝師手記:
第四十一篇:道路和成就
妙無湛然的真我道覺,使一切覺中自然,這其中包括兩個方麵,一個是業種自然,一個是道果自然,明白了,就是道果自然,不明白,就是業種自然,這是生命的兩個根本,不管是那個自然,都不是空空如也,也就是說命非空空如也。
所以,解脫之道,就在於對明白或者不明白一念之間的選擇,若我選擇醒來明白,即走在解脫道上,故說這條道,除非沒有開始,或者半途而廢,就沒有錯誤,故欲求此道的人們,發菩提心最為根本,發心若直,如順風揚沙,無有艱險。
依此也對應著兩個成就,一個是十方諸佛果世界,一個是六道旋複諸苦世界,凡苦之集聚,覺中自然滅苦,使人們自然會走上道果自然的解脫之道,聖人發現此真理總結為苦,集,滅,道。
生命的形態無不出此兩種者,已經成就道果的十方諸佛的生命形態會報應在佛果世界,成就業種的六道眾生的生命形態會報應在六道世界。
我曾問聖人言:有沒有脫離這兩種自然的生命形態。聖人說:果報地是一種相,生命的感覺才是生命具有靈性的本真。此本真非在果報地,感覺清淨的本覺明性,非因非果,謂之大涅盤,不管報地何等?不受六道諸苦,能超佛地諸有。故說,佛菩薩也落因果,但佛菩薩不昧因果。凡人不明白一切所明境界,皆是我真性即因即果而成,執貪不止,貪果昧因,逐成心苦。
聖人言,道演化的社會,亦不出此理,人們因妄認識種為真,貪取成欲,開出萬相以滿足自己,社會紛爭動亂。欲望越深,得到越多,就會苦之極處,這樣人們自然會損私去欲,走在迴歸的路上。社會自然大治,聖人觀此大道,處不言之教,行無為之事。
第四十二篇:念頭和欲望
我的覺性,雖然顧此失彼,但前後是一非二,故非彼非此,即說彼此,因念有殊,故住念而覺,我無時無刻不活在當下。
我這才明白,我所說的我活著,無非是在當下的一念當中活著,念念相續,如水一樣,名為行陰,行陰對本覺實相的遮蔽,我誤以為有時間跨度下的我活著,反而把一切概念當成了我,我所及我有。
聖人高智,在這種最平常的感覺中找到了我的真性,然後命名了各種語言名詞帶我來到這裏,我反而總是和別人爭論有念算修,還是無念算修的文字遊戲,反而忽視了當下的本覺真我,它如如不動,性覺必明。
真我本覺,離了一切相,因時時處處相同而無法察覺,故名為“無”,但念時時差異,在差異的前後對比中,就可以找到差異背後的相同,即是真我。
我問聖人言:“我即是同,因何立異?”聖人答:你亦非是同,真覺是一,何有同或不同?因異立同,異從念出,念從執取而來,執取是因為對業識種子和一切概念迷假為真,這種無明執取也造就了世界,使一切業因種子在世界中成熟為果,執取即是人們所說欲望。
欲望越深,一切概念的前後對抗越激烈,苦生其中,苦集聚到了極處,人們自然會尋找滅苦之法,解脫的道就產生,故說一切覺中自然,自作自受才是生命的唯一真理。聖人名此真理為苦集滅道。
第四十三篇:一真相與一生相
我問聖人言:我常常聽先師說,我之真性與見聞覺知等性,以及六塵是一真相,非我的覺性生出了他們,我如何理解?
聖人言:性覺必明,妄為明覺(念),覺和明覺實一非二,覺即你真性,明覺就是一切根塵概念,故說一真,你細細揣摩,覺顧此失彼,概念的明白也有前後,如果是覺生出了一切的話,為什麽不同時生呢?
我又問聖言:那麽概念之間是不是互相生出來的呢?就是一生相呢?聖人言:概念之間,互遞因果,以迷積迷,皆是虛妄想相,更談不上生或者不生,比如看見樹,看見和樹都是虛妄相想的概念,此即非看見生出樹來,也非樹生出看見,實則看樹時,這兩個概念就是一個概念,皆是真我以己了己而已,分別出妄,出指是什麽或不是什麽,實我妙明真性是一。
聖人繼續說道,你之真性,非自然,非因緣,亦非和合,它雖然有獨立的體性恆存不變,但是它沒有固定的“本”恆存不變,故說非自然,至於“無”也是一個概念,用來明了它離一切相無處可尋的特點,並不是說它有固定的“本”就是“無”。就因為它沒有固定的“本”恆存不變,反而能使這種獨立的體性成一切相殊。
我問言:那我怎麽理解非因緣呢?聖人言:我們固定的思維總是“因為所以”這樣子,所以就連宇宙都有它的第一因,這種固定的思維,讓我們定式的認為真我是因為什麽而有,實則它非因非果,清淨不染,性覺必明,為唯一實相,故說非因緣。
我問:那又怎麽理解非和合呢?聖人言:覺即成一切相,怎麽能說合呢?因覺明性,六辨而有差殊,實覺妙明,是一非二。
第四十四篇:生死與出離
見聞覺知思嚐億想,一作是念,念和覺是一非二,因我的真知明白而有分別,才能讓我出指是或非是,聖人言的以己了己之法,自己取自己就是在這細微裏發現,即說性覺必明,妄為明覺(念),明覺即說覺者,隻能在當下發生,可悟真我,前後都是概念,時間為我妄立。
今天,不管是六根功能起作用時,還是情緒變化時,我都能察覺這不同的念後麵的那個相同,那就是覺性,即我真性,就是性覺必明,我是明明了了的,沒有過去,沒有未來,隻有我明明白白的覺在那裏,我恍然大悟,我從未有生,何有死離?
以前,我總是把注意力放到了六根起作用的一切色塵的概念那裏,或者情緒波動的那些妄想的概念那裏,而忽視了真我本覺,妄認前後和當下一切概念為自己,過去我幹了什麽?未來我能幹什麽,現在我在幹什麽?用這些虛妄相想,想出一個我活著,然後把身體當做自己,在用身體的衰老妄想我會死去。
今天我明白,情緒執念的妄想如果變的堅固起來,就會像妄想的身體一樣,落因為果,苦在其中,妄其真實而難以脫離,生老病死等等皆我妄想,然而覺受苦痛讓我幻其如此真實。
幻其覺受的這種真實,它就會遮蔽我的本覺實相,名受陰,包括前麵講的行陰,識陰,都在遮蔽本覺實相,讓我妄想生死難離。
今天,我明白了,醒來了,一切概念,山河大地,身體情緒,頓時銷隕,露我真精,不動恆古。徹底的明白,即是出離。
第四十一篇:道路和成就
妙無湛然的真我道覺,使一切覺中自然,這其中包括兩個方麵,一個是業種自然,一個是道果自然,明白了,就是道果自然,不明白,就是業種自然,這是生命的兩個根本,不管是那個自然,都不是空空如也,也就是說命非空空如也。
所以,解脫之道,就在於對明白或者不明白一念之間的選擇,若我選擇醒來明白,即走在解脫道上,故說這條道,除非沒有開始,或者半途而廢,就沒有錯誤,故欲求此道的人們,發菩提心最為根本,發心若直,如順風揚沙,無有艱險。
依此也對應著兩個成就,一個是十方諸佛果世界,一個是六道旋複諸苦世界,凡苦之集聚,覺中自然滅苦,使人們自然會走上道果自然的解脫之道,聖人發現此真理總結為苦,集,滅,道。
生命的形態無不出此兩種者,已經成就道果的十方諸佛的生命形態會報應在佛果世界,成就業種的六道眾生的生命形態會報應在六道世界。
我曾問聖人言:有沒有脫離這兩種自然的生命形態。聖人說:果報地是一種相,生命的感覺才是生命具有靈性的本真。此本真非在果報地,感覺清淨的本覺明性,非因非果,謂之大涅盤,不管報地何等?不受六道諸苦,能超佛地諸有。故說,佛菩薩也落因果,但佛菩薩不昧因果。凡人不明白一切所明境界,皆是我真性即因即果而成,執貪不止,貪果昧因,逐成心苦。
聖人言,道演化的社會,亦不出此理,人們因妄認識種為真,貪取成欲,開出萬相以滿足自己,社會紛爭動亂。欲望越深,得到越多,就會苦之極處,這樣人們自然會損私去欲,走在迴歸的路上。社會自然大治,聖人觀此大道,處不言之教,行無為之事。
第四十二篇:念頭和欲望
我的覺性,雖然顧此失彼,但前後是一非二,故非彼非此,即說彼此,因念有殊,故住念而覺,我無時無刻不活在當下。
我這才明白,我所說的我活著,無非是在當下的一念當中活著,念念相續,如水一樣,名為行陰,行陰對本覺實相的遮蔽,我誤以為有時間跨度下的我活著,反而把一切概念當成了我,我所及我有。
聖人高智,在這種最平常的感覺中找到了我的真性,然後命名了各種語言名詞帶我來到這裏,我反而總是和別人爭論有念算修,還是無念算修的文字遊戲,反而忽視了當下的本覺真我,它如如不動,性覺必明。
真我本覺,離了一切相,因時時處處相同而無法察覺,故名為“無”,但念時時差異,在差異的前後對比中,就可以找到差異背後的相同,即是真我。
我問聖人言:“我即是同,因何立異?”聖人答:你亦非是同,真覺是一,何有同或不同?因異立同,異從念出,念從執取而來,執取是因為對業識種子和一切概念迷假為真,這種無明執取也造就了世界,使一切業因種子在世界中成熟為果,執取即是人們所說欲望。
欲望越深,一切概念的前後對抗越激烈,苦生其中,苦集聚到了極處,人們自然會尋找滅苦之法,解脫的道就產生,故說一切覺中自然,自作自受才是生命的唯一真理。聖人名此真理為苦集滅道。
第四十三篇:一真相與一生相
我問聖人言:我常常聽先師說,我之真性與見聞覺知等性,以及六塵是一真相,非我的覺性生出了他們,我如何理解?
聖人言:性覺必明,妄為明覺(念),覺和明覺實一非二,覺即你真性,明覺就是一切根塵概念,故說一真,你細細揣摩,覺顧此失彼,概念的明白也有前後,如果是覺生出了一切的話,為什麽不同時生呢?
我又問聖言:那麽概念之間是不是互相生出來的呢?就是一生相呢?聖人言:概念之間,互遞因果,以迷積迷,皆是虛妄想相,更談不上生或者不生,比如看見樹,看見和樹都是虛妄相想的概念,此即非看見生出樹來,也非樹生出看見,實則看樹時,這兩個概念就是一個概念,皆是真我以己了己而已,分別出妄,出指是什麽或不是什麽,實我妙明真性是一。
聖人繼續說道,你之真性,非自然,非因緣,亦非和合,它雖然有獨立的體性恆存不變,但是它沒有固定的“本”恆存不變,故說非自然,至於“無”也是一個概念,用來明了它離一切相無處可尋的特點,並不是說它有固定的“本”就是“無”。就因為它沒有固定的“本”恆存不變,反而能使這種獨立的體性成一切相殊。
我問言:那我怎麽理解非因緣呢?聖人言:我們固定的思維總是“因為所以”這樣子,所以就連宇宙都有它的第一因,這種固定的思維,讓我們定式的認為真我是因為什麽而有,實則它非因非果,清淨不染,性覺必明,為唯一實相,故說非因緣。
我問:那又怎麽理解非和合呢?聖人言:覺即成一切相,怎麽能說合呢?因覺明性,六辨而有差殊,實覺妙明,是一非二。
第四十四篇:生死與出離
見聞覺知思嚐億想,一作是念,念和覺是一非二,因我的真知明白而有分別,才能讓我出指是或非是,聖人言的以己了己之法,自己取自己就是在這細微裏發現,即說性覺必明,妄為明覺(念),明覺即說覺者,隻能在當下發生,可悟真我,前後都是概念,時間為我妄立。
今天,不管是六根功能起作用時,還是情緒變化時,我都能察覺這不同的念後麵的那個相同,那就是覺性,即我真性,就是性覺必明,我是明明了了的,沒有過去,沒有未來,隻有我明明白白的覺在那裏,我恍然大悟,我從未有生,何有死離?
以前,我總是把注意力放到了六根起作用的一切色塵的概念那裏,或者情緒波動的那些妄想的概念那裏,而忽視了真我本覺,妄認前後和當下一切概念為自己,過去我幹了什麽?未來我能幹什麽,現在我在幹什麽?用這些虛妄相想,想出一個我活著,然後把身體當做自己,在用身體的衰老妄想我會死去。
今天我明白,情緒執念的妄想如果變的堅固起來,就會像妄想的身體一樣,落因為果,苦在其中,妄其真實而難以脫離,生老病死等等皆我妄想,然而覺受苦痛讓我幻其如此真實。
幻其覺受的這種真實,它就會遮蔽我的本覺實相,名受陰,包括前麵講的行陰,識陰,都在遮蔽本覺實相,讓我妄想生死難離。
今天,我明白了,醒來了,一切概念,山河大地,身體情緒,頓時銷隕,露我真精,不動恆古。徹底的明白,即是出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