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一三年七月四日。


    特拉布宗的港口外來了一條商船和一條三列槳羅馬戰船。


    這條商船是送來貨物,並來起運特拉布宗的稅收金幣迴到羅馬城的,所以隨行帶有一條三列槳羅馬戰艦。


    在這片古老的海岸,碼頭如一位曆經滄桑的巨人,靜靜伸向蔚藍的海洋。一群不奴族戰士裝扮成當地漁民和碼頭工人,聚集於此。


    他們的武器都在旁邊,飛勾,高處的弓箭,斧頭,盾牌,都放在身邊的位置,隻是很隱蔽,在遠處看不出來。


    此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港口外,那裏正上演著一場肥魚的海上入場式。


    這是不奴人第一次看到羅馬人的戰艦。


    海風輕拂,卷起層層細浪,陽光灑在波光粼粼的海麵上,如同無數碎金在閃爍。遠處,羅馬人的三列槳戰船緩緩駛來,它宛如一頭威武的海獸,船身塗著鮮豔的紅色與金色條紋,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船頭雕刻著一頭張牙舞爪的海怪,仿佛隨時要躍出水麵吞噬一切。隨著戰船的靠近,人們能清晰地看到船上的士兵,他們身著閃亮的鎧甲,手持長矛與盾牌,整齊地站在各自的崗位上。戰船的槳手們在鼓點的節奏下,奮力劃動著三排槳葉,激起一串串白色的浪花,那強勁有力的劃槳聲,如同戰鼓般震撼人心,奏響著屬於海洋的樂章。


    緊隨其後的是一條羅馬商船,它與戰船相比,更顯龐大與穩重。商船的船體寬闊,甲板上堆滿了各式各樣的貨物。船帆高高揚起,水手搖動排槳,迎風航行,船帆上麵繪著羅馬帝國的徽章,彰顯著主人的尊貴身份。商船的船員們忙碌地穿梭於甲板之上,他們或指揮著貨物的搬運,或檢查著船帆的狀況,臉上洋溢著對即將抵達港口的期待與興奮。


    碼頭上的人群中,不奴族戰士緊握著拳頭,眼中滿是對那條羅馬戰艦的好奇和貪婪。


    終於,戰船與商船緩緩駛入港口,戰艦正要靠岸,卻沒有等來武備官的笑臉迎接,很多碼頭工人反而向著戰艦靠攏,臉上的神情卻全無奴工的卑微,這讓羅馬海軍將領感到了一絲陰謀的味道。


    他緊急下令,“不要靠近碼頭,就停在這裏,等待武備官的到來。”


    同時,他向後麵的商船也下達了同樣的命令,在大海上羅馬海軍擁有指揮權。


    雙方隔著大約二十米,大眼瞪小眼,不奴族的千夫長也知道出事了,他大喊:“弓箭手射擊,扔飛鉤,勾住他們。”


    一場混戰在碼頭上開始了。


    碼頭高處的弓箭手開始射箭,七八個羅馬士兵跌倒在甲板上,其餘人用盾牌擋住。


    拋飛過來的七八個鐵飛勾,有兩支勾住了戰艦,可羅馬人的弓箭手開始在盾牌後射箭,六個死命往碼頭拖動飛勾的不奴族戰士被射中倒地。


    羅馬海軍將領大聲喊:“劃槳,立刻離開這裏,這是一個陷阱。”


    一群不奴族戰士端著盾衝出來,想要拉出正在被拖出碼頭的粗麻繩。


    兩個羅馬士兵舉著盾牌,也衝到船舷邊揮動斧頭砍斷了麻繩。


    不奴族戰士沒有投石機,隻能在弓箭的對射中看著羅馬人戰艦和商船的離去。


    千夫長喊道:“救治傷員,立刻派人通知萬夫長,羅馬有戰艦逃離特拉布宗的碼頭,他們已經知道我們攻占了這裏。”


    羅馬戰艦之上,海軍將領下令道:“命令商船立刻返迴吉雷鬆,讓他們提高警惕,我們去巴統城”


    他現在擔心巴統城已經被占領,不然敵人不可能突然出現在這裏。


    同時,如果巴統被占領,特拉布宗又丟失,那麽接下來就是吉雷鬆城。


    但此時,老阿拉什他們其實已經在吉雷鬆城四十裏外,正在快馬加鞭,斥候已經抵達吉雷鬆城外,正躲在北部的山林高處觀察著這座城市,在標定各個區域。


    不奴族在羅馬人的腹地向著西麵飛馳;阿蘭人和羅馬軍團在亞美尼亞糾纏;歎息之牆的南麵,帕提亞大軍將羅馬人營寨牢牢圍死。


    一條羅馬人的三列槳戰船,正在黑海的南部,劈波斬浪沿著海岸線,向著東方航行。


    羅馬人的海軍主力是三列槳戰船,更大的是四列槳和五列槳戰船。


    羅馬三列槳戰船的建造采用了“榫接”法,這是一種從古希臘人和迦太基人那裏學來的技術。榫接法通過將木板用榫卯結構連接在一起,形成堅固的船體。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船體的強度,還增強了其在海上的穩定性。船體的龍骨通常由堅硬的楓木製成,而船體板則使用鬆木,加固的肋骨則采用橡木,這些材料的選擇確保了船隻的耐用性和堅固性。


    三列槳戰船配有風帆,但它的名稱來源於其獨特的槳手配置。每側船體分為三層,每層槳手的數量和職責不同。上層槳手(thranites)負責最外層的槳,中層槳手(zygites)負責中間層的槳,下層槳手(thmites)則負責最內層的槳。每層槳手的數量大致相等,每排大約有50名槳手。這種配置使得船隻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較高的速度,同時也提供了良好的機動性。每條戰船,配備的水手大約在150到170人之間。


    三列槳戰船的尺寸相對較大,通常長度在30到40米之間,寬度在5到6米之間。這種設計使得船隻能夠在海上快速航行,同時也能搭載更多的士兵和武器。三列槳戰船的排水量大約在100到150噸之間。


    羅馬三列槳戰船不僅在速度和機動性上表現出色,還配備了多種戰鬥裝備。船首通常裝有一個青銅製成的撞角(rostrum),用於在海戰中撞擊敵船,破壞其船體結構。此外,船上還建有高高的船樓和船頭堡,這些結構不僅提供了良好的視野,還為士兵提供了戰鬥平台,使他們能夠在接舷戰中占據優勢。


    三列槳戰船主要用於近海作戰,其平底設計使其能夠靠近海岸航行,適合在地中海的淺海區域活動。這種船隻不僅在軍事上具有重要作用,還在羅馬的海上貿易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盡管其主要用途是軍事,但三列槳戰船的設計也使其能夠在必要時進行長途航行,運輸士兵和物資。


    公元前2世紀希臘曆史學家波利比烏斯(polybius)在其著作《曆史》中詳細記載了三列槳戰船的結構和用途。


    羅馬三列槳戰船是古羅馬海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先進的建造技術和獨特的設計使其在地中海的海戰中占據優勢。通過榫接法建造的堅固船體、合理的槳手配置、高效的戰鬥裝備以及良好的航海性能,三列槳戰船不僅在軍事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還在羅馬的海上貿易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這些船隻的設計和建造技術,為後來的航海發展奠定了基礎。


    船支的速度很快嗎?


    三列槳戰船的最高速度可以達到8節以上,巡航速度大約為6節。在天氣良好的情況下,槳手可以間歇性劃船6-8小時,或者夜晚輪班劃船,全天推進80-100公裏。


    海船最可怕的不是每小時速度,而是利用風帆,就算船員睡覺,值守的水手,依然能夠操作風帆,白天和黑夜不停的航行,而人馬卻不可以白天黑夜一直行動,人馬都需要休息。


    羅馬艦長知道從特拉布宗到巴統,他們隻需要兩天,而騎兵最快也需要三天半。


    如果,巴統失守,特拉布宗也失守,那麽他必須用最快的速度返迴最近軍港錫諾普,那裏駐紮著一支三十條海船的羅馬海軍艦隊,同時那裏也有兩千羅馬衛隊可以登船作戰。


    另外,他們還需要通知羅馬沿海的所有城市,敵人來了!


    身材高大、麵容堅毅的羅馬海軍將領,靜靜地佇立在船頭,他那雙深邃如海的眼眸凝視著遠方天際處那輪正在緩緩西沉的落日。餘暉如同碎金般灑落在波光粼粼的海麵上,掀起一片片金色的波濤,如夢似幻。


    海風輕輕拂過他的麵龐,撩動著他那幾縷被歲月染白的發絲。他微微眯起眼睛,感受著這帶著海洋氣息的微風,口中卻輕輕地呢喃道:“時間啊!時間,我們太需要時間了……”


    這句話仿佛承載了他無盡的憂慮和沉重的責任,又像是對命運無常的無奈歎息。在這片廣袤無垠的大海之上,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決定生死存亡,但此刻他們所能做的,似乎隻有等待,等待時間給予他們轉機或是最終的審判。


    他的身邊一位年輕的羅馬海軍軍官說道:“商船已經迴轉,他們會把消息帶去吉雷鬆。”


    那位海軍將領微微頷首,表示同意,但緊鎖的眉頭和緊繃的嘴角卻透露出他內心深處難以消散的焦慮情緒。他的目光凝重地凝視著遠方,仿佛能透過那茫茫大海看到隱藏在暗處的敵人。


    “這次的敵人實在太詭異了!”他喃喃自語道,聲音低沉而又充滿憂慮。據目前所掌握的情報來看,這些神秘的敵人竟然神不知鬼不覺地將手伸進了特拉布宗,這座重要的城市如今淪陷。


    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整個強大的羅馬帝國對此竟毫無察覺!


    這位經驗豐富的海軍將領深知其中的嚴重性,如果不能及時發現並阻止敵人的進一步行動,後果不堪設想。


    他對著年輕軍官下令道:“將170人,分為三班,我們需要更快的速度。”


    年輕將領說道:“是,我立刻去安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與羅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霞漫山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霞漫山河並收藏大漢與羅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