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


    “按照我們軍方的初步估算,想要阻止奧斯曼投降,就必須在奧斯曼與德國人達成一致之前,讓奧斯曼人看到和我們站在一起,才能獲得更大的收益。”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全名: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說道。


    “而更重要的就是,需要讓奧斯曼人看到我們有擊敗德國人的實力,更願意為了擊敗德國人而付出足夠的犧牲。”


    “也就是說我們最少需要再向歐陸投放500萬的三軍部隊。”


    “加上我們的地中海300萬部隊,以及英國的500餘萬部隊,我們最少需要在歐陸投入1300萬部隊,才能讓奧斯曼有喘息之機。”


    “後續我們需要最少向歐陸陸續投入1500萬部隊,才有可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你的意思是說,單單一個歐陸戰場,我們就需要投入1500萬的軍隊?”富蘭克林·羅斯福也有些驚疑不定了。


    美國現如今一共才萬啊!


    如果再加上太平洋戰場,也就是說美國最少需要動員超過2000萬的部隊。


    “是的,總統閣下。”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肯定道。


    “德國目前預估最少擁有2000萬部隊,那麽我們同樣不能少於這個數。”


    “現在英國本土加地中海有500萬左右的部隊,那麽我們就需要出動1500萬部隊。”


    “按照我們的估算,奧斯曼全國上下應該同樣有500萬的部隊(不算填線部隊和炮灰部隊),如果他們能夠參戰,那麽我們就可以用1500萬軍隊取得勝利。”


    “如果奧斯曼最終還是向德國投降了,那麽我們想要擊敗德國,最少需要3000萬的軍隊。”


    富蘭克林·羅斯福輕輕的用拐杖敲著地麵,開始思索起另一個方向。


    同德國和談的可能性,畢竟付出的代價太過於巨大了。


    同德國和談的話,可能一來二去奧斯曼就已經投降了,那麽到時候德國和日本提出的條件,還有答應的可能性麽?


    畢竟中華民國戰場,如果有200萬德軍入場,或許半年就可以徹底拿下了。


    如此一來,占據整個歐洲和亞洲還有非洲和大洋洲的軸心國集團,還願意讓美國獨占美洲麽?


    如果美國隻剩下本土,那麽在德國和日本的處處堵截之下,還可以再度崛起麽?


    現在對於美國也是沒有退路了,還真是讓薩利赫·阿米爾說中了。


    “英國方麵怎麽說?”富蘭克林·羅斯福問道。


    “英國方麵已經緊急派遣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前來就此事進行緊急磋商。”科德爾·赫爾開口說道。


    “但是根據他們透露出的情報,他們同奧斯曼的態度基本上一般無二。”


    “如果我們出麵扛住了大旗,那麽他們也願意在背後搖旗呐喊,出工出力,以保障自身的利益。”


    “而一旦我們扛不起大旗,那麽英國也將在奧斯曼投降時主動投降。”


    富蘭克林·羅斯福聽完,如果說剛剛還有一絲絲動搖,那麽現在已經是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了。


    奧斯曼投降,美國還有和談的機會,如果英國也投降,那麽美國的命運便隻有亡國這一條路了。


    所以奧斯曼和英國這是聯手在逼迫美國將放在太平洋上的目光再次轉向歐陸。


    至於說奧斯曼和英國是不是叫囂,叫囂而已,看看法國就已經有了答案。


    所以現在美國必須出兵了,也沒有必要再等著英國外務大臣來再進行扯皮了。


    “我會簽發動員令,按照最高規格進行動員,一個月內武裝多少是多少,然後在下下個月,進行登陸作戰。”富蘭克林·羅斯福堅定道。


    “另外安排好在西西裏島休整的部隊,同樣在下下個月,再度進行奪取亞平寧半島的戰鬥。”


    “將班加西的部隊撤離至突尼斯,在下下個月的亞平寧戰爭開始時,編入作戰序列進行戰鬥。”


    “另外準備一下,科德爾·赫爾你去一趟奧斯曼,向他們表明我們的態度,並且承諾他們在歐洲的領土可以得到恢複。”


    “穩住奧斯曼,讓他們相信我們能贏,隻有加入我們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科德爾·赫爾輕輕頷首,語氣堅定道:“我明白了,請總統閣下放心。”


    富蘭克林·羅斯福欣慰的點了點頭,然後再度看向德懷特·艾森豪威爾道:“美國的未來就交給你們了。”


    “還望總統閣下不要太過憂慮,我們還在一日,美國就有一日無恙。”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同樣一副信心滿滿的樣子說道。


    隻有上麵的人,有信心,才能帶動下麵的人,這就和古代那些東方王朝的皇帝,禦駕親征一樣,皇帝都來了,不就是說這場仗十拿九穩麽?


    打仗現在打的是裝備,但是在裝備相差無幾的時候,打的就是一支軍隊的士氣和軍魂了。


    向意大利軍隊,給他們得好的武器都白搭,不能因為他們生活在羅馬,就將他們和羅馬畫上等號。


    他們既不是羅馬,也背負不起羅馬之名。


    1944年3月22日,美國白宮簽署擴大征兵令。


    1944年3月24日,英美密談。


    1944年3月30日,美國國務卿科德爾·赫爾與英國外務大臣安東尼·艾登抵達奧斯曼陪都,安卡拉。


    兩人下飛機之後,便看見了在一旁等待的一大堆人。


    老遠的科德爾·赫爾就看見了薩利赫·阿米爾,急忙招唿安東尼·艾登道:“奧斯曼總理大臣薩利赫·阿米爾正在那邊迎接我們呢!”


    “我們快些過去吧。”


    安東尼·艾登輕輕頷首說道:“總吧,過去看看。”


    三人很快便站在了一起,薩利赫·阿米爾作為東道主,率先開口道:“各位遠道而來,一路辛苦了。”


    在安東尼·艾登想要開口前夕,卻見科德爾·赫爾搶先道:“再次相見我們也感到十分的高興,我們這次也不過是,又走了一遍總理閣下走過的路而已。”


    雙方一陣寒暄和試探過後,才一起上車向新月堡而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綠羅也是羅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帝扶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帝扶桑並收藏綠羅也是羅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