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倫敦。


    “目前奧斯曼的局勢不容樂觀,東部已經被推至烏拉爾河防線了,而南部克裏米亞也已經丟失。”克萊門特·艾德禮有些歎氣的說道。


    “現在我國和美國在地中海發起的攻勢被德國所瓦解,一時之間無力再度發起進攻。”


    “而奧斯曼又懼怕阿拉伯人反叛,建立起阿拉伯帝國,所以處處防備,並且不予配備重武器,導致奧斯曼軍隊中占比超過一半的阿拉伯人。”


    “根本就無法發揮出兵力上的優勢,對於我國提出的武器支援計劃,也因為我國要求武裝所有軍人,而被拒絕。”


    “目前來看,如果我們和美國不能讓奧斯曼人相信,同德國戰鬥下去會獲得更多,那麽最多兩個半月,他們就會投降了。”


    溫斯頓·丘吉爾也傻了,原本還打算通過奧斯曼來讓美國看到英國的重要性。


    但是德國和奧斯曼開戰才半個月,奧斯曼就接連損兵折將,大片領土丟失。


    並且已經派人去柏林談判停戰事宜了,一旦奧斯曼真的投降,那麽得到奧斯曼海軍的德國是絕對有實力登陸大不列顛島的。


    而且德國也可以順勢東進拿下印度,如此一來,英國的戰敗已經是近在眼前的事了。


    受英國戰敗和德國與日本在印度勝利會師的情況,那麽美國和中華民國的失敗可不就是指日可待的了麽?


    所以現在奧斯曼絕對不能投降,他們必須堅挺下來,但是奧斯曼已經表明了態度,想讓他們以一己之力扛住德國的進攻,然後大家一起享受勝利的果實,那是不可能的。


    “美國怎麽說?”溫斯頓·丘吉爾看向安東尼·艾登問道。


    “首相閣下,據美國國務卿的發言,他們願意同我們一起進行法國登陸計劃。”安東尼·艾登道。


    “並且希望我們可以同心協力,在兩個月內準備好一切,並且兩國聯合向奧斯曼保證他們在巴爾幹半島的利益。”


    “就現在的情況而言,我們必須和美國一同出使安卡拉,向其保證利益,讓他們可以在我們進攻之前和之後能頂的住壓力。”克萊門特·艾德禮說道。


    “不然我怕我們剛剛做好準備,他們便投降了,那樣我們就危險了。”


    溫斯頓·丘吉爾點了點頭,讚同道:“的確,按照軍方的計劃,我們需要多久才可以準備好登陸作戰?”


    伯納德·蒙哥馬利(全名:伯納德·勞·蒙哥馬利)說道:“首相閣下,我們最少需要一個月的準備時間。”


    “再加上和美軍的磨合,時間可能會達到45天左右,就可以展開登陸作戰計劃。”


    “不過鑒於德軍強大的實力,損失可能會非常的慘重,這需要我們有一個充足的準備。”


    這的確是一個問題,英美兩國先後在亞平寧投入了500萬部隊,但是還是沒有取得寸進。


    並且最後在付出超過100餘萬的傷亡後,退出了亞平寧半島在西西裏島進行休整。


    而德國轉身就能集結數百萬部隊,向奧斯曼開戰,差距就已經出來了,現在的英美聯軍對比德國還是有一些差距的,雖然不大,但就是有。


    而且據英國軍情六處的情報,德軍加上仆從國,以及傀儡軍,總兵力可能已經達到了2000餘萬。


    精銳部隊經過數場戰爭的消耗,目前預估在500萬左右(經過傳統的軍事訓練的適齡德意誌青年)。


    而此次入侵奧斯曼調動了精銳部隊約300萬,大有奧斯曼不投降,就強硬打下來的趨勢。


    “如果我們想要成功在歐洲大陸上站穩腳跟,那麽或許我們至少需要一次性出動500萬陸軍。”伯納德·蒙哥馬利繼續補充道。


    “加上配合的海軍和空軍,也就是說至少要維持1000萬軍隊的規模。”


    “而我們現在約有600餘萬部隊,海軍180餘萬,空軍160餘萬,陸軍260餘萬。”


    “在地中海地區我們部署有240萬部隊,印度目前部署有100萬部隊,本土隻有260萬部隊,陸軍更是隻有60萬。”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再動員100萬的陸軍,並且要求美國負責我們的後勤物資保障。”


    “美國則最少需要出動500萬部隊,加上太平洋和地中海,美國的總軍隊將達到1400萬。”


    “美國他們會出動如此規模的軍隊麽?”


    出動軍隊很簡單,一個月的時間足夠做好準備了,可是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站穩腳跟,後續的部隊得跟得上啊!


    不然進行登陸作戰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隻不過是徒增傷亡而已。


    “印度的軍隊可以抽調30萬,再從印度征調壯丁200萬,作為預備役部隊。”溫斯頓·丘吉爾下令道。


    “再從地中海部隊中抽調100萬,合計390萬部隊,駐紮於本土,準備兩個月後的登陸作戰。 ”


    “好的,首相閣下。”克萊門特·艾德禮應道。


    “再聯係美國,要求他們在不調動地中海部隊的前提下,向英格蘭派出200萬部隊,並且在半年內需要將歐陸地區的軍事存在提升至1000萬以上。”溫斯頓·丘吉爾繼續道。


    “如果美國同意,並且有能力實行,那麽我們就做好準備,進行登陸救國計劃,如果美國拒絕,或者做不到,那麽在奧斯曼投降後,我們也沒有繼續抵抗的必要了。”


    “那時候還進行抵抗,不過是徒增傷亡,破壞英格蘭而已。”


    英國的強大是殖民地資源的堆砌和本土的工業化互相成就的。


    而現在殖民地的反哺,抵不上本土的消耗,在沒有任何希望的情況下,完全沒有必要再去,真正的殊死一搏。


    安東尼·艾登輕輕頷首,說道:“我明白了,還請首相閣下放心,我之後便會立刻直飛美國,與他們進行商議。”


    “當結果出來時,就是我們做出最後的選擇之時,我個人是不願意投降的,所以我希望美國有這個實力,也會同意我們的建議(要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綠羅也是羅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帝扶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帝扶桑並收藏綠羅也是羅馬最新章節